胶州湾沉积物论文-崔文杰,彭吉星,谭志军,翟毓秀,郭萌萌

胶州湾沉积物论文-崔文杰,彭吉星,谭志军,翟毓秀,郭萌萌

导读:本文包含了胶州湾沉积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氟烷基物质(PFASs),海水,沉积物,菲律宾蛤仔

胶州湾沉积物论文文献综述

崔文杰,彭吉星,谭志军,翟毓秀,郭萌萌[1](2019)在《全氟烷基物质在胶州湾海水、沉积物及生物中污染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胶州湾全氟烷基物质(perfluorinated alkyl substances,PFASs)的污染水平及特征,本研究于2018年4月在胶州湾近岸海域采集了海水、沉积物及菲律宾蛤仔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35种PFASs的含量.结果表明,海水中检出12种PFASs,PFASs总质量浓度(ΣPFASs)范围为21. 1~38. 0 ng·L-1,沉积物中检出10种PFASs,ΣPFASs含量(以干重计)范围为0. 459~1. 20μg·kg-1,菲律宾蛤仔中检出19种PFASs,ΣPFASs含量(以干重计)范围为15. 5~27. 5μg·kg-1;与国内外报道的其他地区相比,胶州湾ΣPFASs污染处于中等或偏高水平.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是胶州湾PFASs的首要污染因子,6∶2全氟辛烷二磷酸酯(6∶2 fluorotelomer phosphate diester,6∶2 di PAP)是海水及沉积物中检出的主要前驱物,全氟辛烷磺酰胺(perfluorooctanesulfonamide,PFOSA)是菲律宾蛤仔中检出的主要前驱物.此外,PFASs的沉积物-海水分配系数(Kd)、有机碳归一化分配系数(KOC)及生物累积因子(bioaccumulation factors,BAF)随碳链的增加而增加,而生物-沉积物累积因子(bioaccumulation factors between organism and sediment,BSAF)随碳链(C8~C13)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刘群群,孟范平,林怡辰[2](2019)在《胶州湾沉积物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及生态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模拟双壳类肠胃消化液的弱酸性(pH=4)条件下对胶州湾8个站位沉积物中的重金属进行浸提,探究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并以改进的平均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QG-Q)评估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浸提结果表明,胶州湾沉积物中各重金属释放量(mg·kg~(-1))由高到低依次为:Zn(39.21)>Cu(20.88)>Cr(18.32)>Pb(10.69)>As(1.00)>Cd(0.125)>Hg(0.021),释放量较高值多出现在湾西南角的S7站位。沉积物中重金属各形态的释放率由高及低依次为:弱酸溶解态(88.21%)>可氧化态(16.39%)>可还原态(15.95%)>残渣态(1.36%),即重金属的释放主要与弱酸溶解态含量有关。各重金属总释放率表明,Cd在所有重金属中的稳定度最差,而Hg和As则较高。生态风险评价表明,研究区域内除S7、S3站位具有中等程度的潜在不利生物毒性外,其它站位重金属的生物毒性效应均较弱。(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庄海海,徐绍辉,高茂生,侯国华,白二涛[3](2018)在《胶州湾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胶州湾4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组分进行分析,探讨了该区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和沉积物类型;并以沉积物组分分布和粒度特征为依据对沉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合其周边河流以及海底地貌分布,对其沉积环境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类型主要有砂质粉砂、粉砂、粉砂质砂和泥;沉积物主要粒级为1.1Φ~7.1Φ,优势粒级为5Φ~7Φ,平均值为5.7Φ,粉砂的平均含量达到58.6%,砂、黏土的平均含量为23.6%和17.3%。将研究区沉积环境划为4类:湾顶及东部近岸浅水区域(I),大沽河—洋河水下叁角洲区域(Ⅱ),湾西南部及中部深水区域(Ⅲ)和沧口砂脊周边及湾口区域(Ⅳ)。(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前沿》期刊2018年09期)

周卜,袁华茂,宋金明,李学刚,李宁[4](2018)在《胶州湾沉积物中氨基酸对有机质降解及细菌源贡献的指示作用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总可水解氨基酸(THAA)的含量、组成、构型及分布特征的系统研究,通过氨基酸碳氮归一化产率(THAA-C%,THAA-N%)、降解因子DI、反应活性指数RI以及D型氨基酸占比(D-AA%,摩尔百分比)等指标结合碳氮比(TOC/TN)、碳稳定同位素(δ13 C)探析了胶州湾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与降解状态,利用细菌源有机质及胞外肽酶活性(EEA)探讨了微生物在有机质迁移转化过程中的作用与贡献。结果表明,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氨基酸平均含量为(7.60±3.64)μmol/g,在陆源与海源混合影响下,其水平分布呈现湾内高于湾外、湾内东部高于西部的特点,表明湾内东部陆源输入对沉积物THAA具有较高贡献。THAA-C%、THAA-N%、DI、RI以及D-AA%等指示因子均显示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降解程度呈现湾外高于湾内、湾内东部高于西部的变化趋势,有机质来源、微生物活性与上覆水水深共同影响了有机质的降解程度。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细菌源有机碳的贡献率为(29.35±18.73)%,其水平分布显示出湾内西部与湾外相近且高于湾内东部的特点。细菌胞外肽酶活性(EEA)平均为(0.81±1.31)nmol/(g·h)(以MCA计),整体分布趋势与细菌贡献率相反,呈现湾内东部高于湾内西部和湾外的特性。沉积物中有机质的不同海源、陆源占比决定了有机质的可降解性,而有机质的降解程度进一步影响了细菌源有机质的贡献与胞外肽酶活性。(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周卜[5](2018)在《胶州湾颗粒物及沉积物中氨基酸对有机质降解指示作用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海洋中有机碳库和有机氮库的重要组成,氨基酸可有效指示海洋有机质的降解程度和成岩状态,进而对于科学评估有机质在海洋中的迁移转化过程与埋藏具有重要意义。本学位论文基于胶州湾颗粒物与表层沉积物中氨基酸的含量、组成、构型和分布特征的系统研究,根据氨基酸的碳氮归一化产率、降解因子、反应活性指数、D型氨基酸占比及非蛋白质氨基酸占比等降解指示因子结合碳氮比和碳稳定同位素解析了胶州湾颗粒物和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与降解程度,并利用细菌贡献率、细菌丰度、群落结构以及胞外肽酶活性等参数探析了微生物在海洋有机质迁移转化过程中的降解作用和有机质贡献,获得了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基于氨基酸含量及组成的降解指示因子一致指示了胶州湾颗粒有机质的降解程度,2016年秋季胶州湾颗粒态有机质的降解程度均呈现湾外高于湾内、湾内东部高于西部的变化趋势,而2017年春季则表现为湾内西部和湾外东部颗粒有机质降解程度较高的特征。颗粒有机质的来源是控制其降解程度的关键因素,海源自生有机质的贡献较多导致颗粒有机质相对新鲜,促进了细菌的大量繁殖而产生较高的细菌有机质贡献率,而陆源有机质贡献较多会导致有机质降解程度较高,更有利于诱导细菌产生较高活性的胞外肽酶来分解有机质。此外,颗粒物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同样改变着有机质的含量与组成,γ-变形杆菌在颗粒有机质的降解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2016年秋季胶州湾海水中颗粒态氨基酸含量为1.15±0.87μmol/L,由于湾内较高浮游植物丰度与湾内东部较高的陆源有机质输入的共同影响,胶州湾表层水体中颗粒态氨基酸呈现湾内高于湾外、湾内西部高于东部的趋势。有机质降解程度的指示因子,如碳氮归一化产率、降解因子DI、反应活性指数RI以及D型氨基酸占比都保持较高的一致性,表现为胶州湾湾外颗粒物中有机质降解程度高于湾内的特征,且由于湾内东部陆源有机质输入较高,导致湾内中部和东北部降解程度较高。D-AA含量、异养细菌丰度以及细菌有机质对有机碳和有机氮的贡献率均体现了细菌与有机质降解密切相关且细菌有机质对胶州湾颗粒有机质具有较为重要的贡献作用。新鲜有机质可以促进细菌的生长与繁殖,从而促进细菌对有机质的降解与转化。此外,有机质的生物活性可以影响细菌的胞外肽酶活性,湾内东北部难降解有机质可诱导细菌释放更高活性的胞外酶。胶州湾颗粒物中细菌优势类群为γ-变形菌、α-变形菌、蓝细菌门和拟杆菌门。其中蓝细菌为光合自养细菌,其相对丰度的升高可导致D-AA的相对降低,此外γ-变形菌与有机质关系密切,其相互影响机制需进一步研究。2017年春季胶州湾海水中颗粒氨基酸含量为0.98±0.32μmol/L,相比较低于2016年秋季。在表层水体中,颗粒态氨基酸在湾内东部海域具有较高含量且有机质较为新鲜,湾内西部海域具有较低含量的氨基酸但有机质的降解程度相对较高,湾外靠湾口海域颗粒态氨基酸含量较低但有机质较为新鲜,与湾内西部相似湾外最东部海域氨基酸含量较低且有机质降解程度较高。2017年春季胶州湾颗粒物中细菌有机质对有机碳的贡献率为17.51%±8.09%,对有机氮的贡献率为10.25%±5.96%,分布趋势呈现为湾外高于湾内,且湾内东部高于湾内西部的整体趋势。与2016年秋季相同,2017年春季胶州湾颗粒物中细菌群落的优势种为变形菌、拟杆菌和蓝细菌,但其中蓝细菌占比明显降低,仅占2016年秋季比例的一半左右。通过群落结构以及与有机质含量对比分析发现,γ-变形杆菌对POC具有重要的降解作用,其优势度越高越不利于颗粒有机碳的保存。由于光合自养细菌有机质不含有D-Asx和D-Ser,因此蓝细菌的占比对D型氨基酸的比例具有一定程度地影响作用。2.2016年秋季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降解程度与颗粒物一致,同样表现为湾外高于湾内、湾内东部高于西部的变化趋势,有机质来源、微生物活性与上覆水水深共同影响了有机质的降解程度。湾内西部海源新鲜有机质输入较多,有利于细菌有机质的合成从而产生较高的细菌贡献率,而湾内东部较高的陆源有机质贡献决定了较高的降解程度和胞外肽酶活性。湾外较深的水深使颗粒物在沉降至沉积物之前受到更深程度的降解,致使沉积物中有机质降解程度相对高于颗粒物。2016年秋季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总可水解氨基酸的含量为7.60±3.64μmol/g,其水平分布呈现湾内高于湾外、湾内东部高于西部的趋势。湾内西部海源新鲜有机质的输入以及较高的微生物活性、东部较高的陆源有机质输入比例、湾外水深较深均影响着沉积物中有机质降解程度。指示有机质降解程度的多项参数(THAA-C%、THAA-N%、DI、RI以及mol%D-AA)均指示沉积物中有机质降解程度表现为湾外高于湾内,湾内西部低于东部的趋势。同时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降解程度相对高于颗粒有机质,指示了沉积物中有机质经过了细菌更深程度的降解。胶州湾沉积物中对有机碳的细菌源贡献率(31.51%±19.17%)呈现湾内西部和湾外高于湾内东部的特征。此外,胞外肽酶活性与有机质的降解程度密切相关,不同来源的有机质具有不同的反应活性,从而产生不同的细菌源有机质的贡献率及胞外肽酶活性,沉积物中有机质越新鲜细菌贡献率越高但会抑制胞外酶的活性。细菌参与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生物降解过程,其产生的D型氨基酸对降解程度具有重要指示作用,并且细菌源有机质对沉积物有机质具有重要贡献,因此细菌是沉积物中有机质在迁移转化过程重要的调控因素。沉积物与颗粒物中氨基酸的含量和有机质降解指示因子的对比表明沉积物中有机质经过微生物更深程度的降解与利用,因此沉积物中有机质相对具有更高降解程度,且不同于颗粒物,沉积物中γ-变形菌和δ-变形菌为优势类群。(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8-06-01)

白洁,田延昭,孙鹏飞,白晓岩,李岿然[6](2018)在《纳米银对胶州湾西北部海区及河口区沉积物反硝化能力和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胶州湾西北部海区和大沽河河口区选择S站和E站2个研究站位,现场采样带回实验室进行模拟培养,研究纳米银对沉积物反硝化能力、反硝化酶活性及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将不同剂量(0、135、1 350 mg·L~(-1))的纳米银添加至由表层沉积物和原位底层海水组成的培养体系中培养6 d,测定其在不同时间内NO_3~-和NO_2~-含量、NO_3~-还原酶和NO_2~-还原酶活性、反硝化功能基因narG和nirS相对丰度的变化,探讨纳米银对不同区域沉积物反硝化过程的影响和可能的作用途径.结果表明,纳米银胁迫对2个站位沉积物NO_3~-和NO_2~-的还原能力、NO_3~-和NO_2~-还原酶活性及narG和nirS的基因丰度均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纳米银浓度越高,抑制程度越强,并会导致NO_2~-累积量的增加;纳米银对NO_2~-还原酶的抑制程度明显大于NO_3~-还原酶,对功能基因nirS的抑制程度明显大于narG;纳米银胁迫对NO_3~-还原过程的影响主要通过对功能基因的抑制作用,而对NO_2~-还原过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还原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纳米银对胶州湾西北部海域反硝化能力、NO_3~-还原酶和基因丰度的抑制程度大于大沽河河口区.(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刘珂[7](2018)在《胶州湾典型海岸带沉积物中喹诺酮抗生素时空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喹诺酮抗生素广泛用于人类医疗、水产养殖等,但是由于其被生物体摄食后大部分以药物原型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残留于环境中的抗生素容易产生耐药性,危害人类健康,已引起人们关注。本研究对胶州湾海岸带及其典型河口湿地沉积物中8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吡哌酸、洛美沙星、环丙沙星、沙拉沙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恶喹酸、氟甲喹)来源及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其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同时结合有机碳数据,探讨喹诺酮抗生素含量水平与有机质含量关系,利用色素指标来间接反映喹诺酮抗生素对湿地植被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胶州湾海岸带喹诺酮抗生素污染水平较低,与有机质含量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植被生长。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优化了色谱条件及前处理方法,建立了海洋沉积物中8种喹诺酮抗生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通过对比Agilent PLex Bond(500 mg,6 m L),Waters HLB oasis(200 mg,6 m L),Waters HLB oasis(500 mg,6 m L)叁种固相萃取小柱的富集效率,筛选出Waters HLB oasis(500 mg,6 m L)小柱,并利用其做前处理优化实验。系统研究了不同体积提取液、超声时间、超声次数以及洗脱液用量对沉积物中8种喹诺酮抗生素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样品依次用15 m L 50%硝酸镁-5%氨水超声提取30 min,重复4次,过HLB(500 mg,6 m L)小柱净化萃取,再用15 m L酸化乙腈洗脱效果最好。实验选用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18(5μm,150 mm×4.6 mm i.d)色谱柱,以乙腈和磷酸溶液(叁乙胺调p H=3)作为流动相,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在激发波长285 nm,发射波长460 nm和激发波长325 nm,发射波长365 nm进行检测。优化后的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适用于海洋沉积物中8种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同时分析。利用实验室建立的方法测定了胶州湾海岸带表层沉积物中喹诺酮类抗生素含量,浓度范围在0.478~47.545 ng/g,平均含量为8.449 ng/g,与国内外河流海岸带相比含量较低。人口、医院密集的市区以及主要排污口和入海河口外海域检出较高含量的抗生素。由于水产养殖中广泛使用毒副作用较小的恶喹酸,该地区恶喹酸检出率最高;码头区和湾口养殖基地周边沉积物中检出多种喹诺酮抗生素,可见该地区已明显受到喹诺酮类抗生素污染;大沽河口由于较大的径流量稀释了抗生素的含量,远低于洋河河口站点中喹诺酮抗生素含量。通过相关性分析,胶州湾海岸带表层沉积物中氧氟沙星和恶喹酸与TOC含量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余6种抗生素由于检出率和检出含量较低,与TOC含量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然而与其他海岸带及我国典型河流沉积物中喹诺酮类抗生素污染相比,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喹诺酮抗生素含量较低,处于低污染水平,但个别站位污染种类较多、含量偏高。对典型海岸带洋河湿地和大沽河湿地表层沉积物中吡哌酸、氧氟沙星和氟甲喹等8种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分布特征以及来源进行分析探讨,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洋河湿地和大沽河湿地研究区域站点表层沉积物中均检测到喹诺酮类抗生素,含量范围分别为0.276~5.229 ng/g和0.917~2.460 ng/g,平均含量为2.455 ng/g和1.444 ng/g,洋河湿地沉积物中喹诺酮类抗生素含量高于大沽河湿地,含量较高的站点集中出现在洋河湿地中心处,靠近水产品养殖基地。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恩诺沙星和氧氟沙星与TOC呈正相关关系,其余几种抗生素由于检出率和含量较低,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两个湿地沉积物中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来源复杂多样,主要为生活污水、医用废水以及养殖废水混合来源。运用风险熵值法RQ=MEC/PNEC对8种喹诺酮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除氧氟沙星存在中等生态风险外,其余几种喹诺酮存在低等生态风险。通过对比喹诺酮与色素含量的的相关关系,发现人类活动对湿地植被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喹诺酮抗生素含量在沉积物、水和植物叁种介质中的分配关系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辛醇—水分配系数以及沉积物中TOC含量越高,其吸附在沉积物中的含量越高,向植物转移的能力即生物富集因子越低。选取了人类活动扰动较小的海岸带柱状样品,通过测定柱状沉积物中喹诺酮抗生素含量变化,得出喹诺酮抗生素的污染水平在长时间处于不断波动的状态。这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水产养殖业的使用、工业的生产以及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通过分析发现在1988年QNs含量达到一个峰值,含量为35.293 ng/g;由于农业部在2015年宣布禁止部分药物的生产导致2015年至2016年喹诺酮抗生素含量突然降低。通过线性拟合发现,柱状沉积物中QNs含量与TOC并无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通过测定柱状沉积物中不同深度色素含量,结果呈现出从表层到底层逐渐降低的趋势,与对应深度的QNs含量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明人类活动对湿地植被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相关性分析发现,柱状沉积物中色素含量与TOC表现出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TOC含量高,色素含量高。(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8-05-22)

田洪水,王华林,祝介旺,张慎河[8](2018)在《胶州上白垩统史家屯段中地震产生的震火山岩及软沉积物触变变形》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从胶州市上白垩统红土崖组史家屯段中识别出了一些震火山岩和强地震引起的软泥砂质沉积物的触变变形构造(震积岩)。震火山岩是强地震破坏火山喷出物形成的具同震变形构造的火山岩。震积岩是强地震触动饱和-半固结的软沉积物发生液化、触变、断裂、裂开、充填等形成的具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沉积岩层。红土崖组史家屯段主要由玄武质火山岩夹河湖相泥砂质(砂质泥和泥质砂)沉积层组成。史家屯段中,震火山岩的主要类型为具同震裂隙的震裂玄武岩和震碎玄武岩(震碎玄武质角砾岩)等;软泥砂质沉积物的触变变形主要包括触变泥砂质脉和具曲折边界的触变泥砂质层。受强地震作用,饱和泥砂质沉积物不会发生液化,但会发生触变,即其结构会被破坏而具较强的流动性。由于玄武质火山岩层被地震破坏(震裂、震碎),强地震致使触变泥砂质沉积物沿玄武岩中的震裂隙而流动,结果形成了触变脉变形构造,也使火山岩层与泥砂质层的边界变得十分曲折。在重力和震动力的联合作用下,被震碎的玄武质岩块沉入触变泥砂质中,形成了触变泥砂质沉积物的包体。这些晚白垩世末期的强地震事件记录,所反映的地震烈度约Ⅶ至Ⅹ度以上。史家屯段主要分布在诸城凹陷北部的百尺河断裂以南地带,晚白垩世末该断裂发生强构造与地震活动,也为当时的玄武岩浆上侵和喷发提供了通道。晚白垩世末,玄武岩浆多次沿百尺河断裂间歇式地上侵和喷发,同时产生的火山地震或由百尺河断裂的活动产生的构造地震,致使火山熔岩和下伏的红色饱和泥砂层发生了上述变形,结果形成了地震成因的火山岩与泥砂质沉积层的变形构造。因此,它们所记录的地震事件,应是晚白垩世诸城凹陷发生强构造裂陷和百尺河断裂发生激烈断裂活动的响应。文中具地震成因的岩土层变形构造,也为分析类似岩土地基的地震力破坏效应提供了新资料。(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8年02期)

刘培渊,徐夕博,邢凯旋,徐传艳,潘皓[9](2018)在《胶州湾典型河口区沉积物重金属来源解析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河口沉积物重金属富集状况是河流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指示标志。选取胶州湾典型大沽河口为研究区,系统采集了16个站点河流沉积物样品,测定了Zn、As、Cd、Cr、Cu、Pb共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通过数理统计特征和站点分析,得到了重金属元素在区域内的数据变异特征,并对河口沉积物的重金属来源进行了初步判别,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得出了河口沉积物分布生态风险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内重金属元素空间变异不大,变异系数值保持在较低水平上,Cr和As表现出低度变异,其余元素都属于较低程度的中等变异;结合采样数据特征与站点位置分析,得到各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图,研究发现胶州湾大沽河口感潮河段及两侧潮滩是重金属最为富集的地带,其存在的重金属污染风险也最高;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得出重金属元素中Pb的潜在生态风险较大,平均为41.69,属于中等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其余元素生态风险处于低度水平。(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薛雪,马启敏,丁慧平,任建新,李艳菊[10](2018)在《胶州湾南部溢油海域表层沉积物油指纹特征参数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11月22日青岛黄潍输油管道发生了泄漏爆炸事故,为研究溢油在真实海洋环境中的风化过程提供了可能.本文以2015—2017年青岛胶州湾南部近岸海域的4次调查沉积物样品为对象,采用GC/MS等分析手段,研究了溢油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和特征比值的波动规律,分析了沉积物有机质影响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溢油海域表层沉积物各站位不同碳数的叁环萜烷类和不同立体构型的藿烷类,胆甾烷、甲基胆甾烷和乙基胆甾烷均有检出,Ts/Tm比值较低,可能与生物降解作用有关,比值C31αβ(S/(S+R))、C29甾ααα(S/(S+R))均接近于0.6,指示该区域受到石油输入的影响;溢油海域沉积物各站位甾烷、萜烷特征参数比值分布模式基本一致,表明调查海域有机质组成具有一致性,甾烷、萜烷类特征参数比值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不同规律性的变化,表明溢油污染的海域沉积物受石油污染控制已经较弱,主要受海洋环境有机质输入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调查海域沉积物甾烷类物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浮游生物和藻类共同输入的混源有机质.(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8年02期)

胶州湾沉积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模拟双壳类肠胃消化液的弱酸性(pH=4)条件下对胶州湾8个站位沉积物中的重金属进行浸提,探究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并以改进的平均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QG-Q)评估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浸提结果表明,胶州湾沉积物中各重金属释放量(mg·kg~(-1))由高到低依次为:Zn(39.21)>Cu(20.88)>Cr(18.32)>Pb(10.69)>As(1.00)>Cd(0.125)>Hg(0.021),释放量较高值多出现在湾西南角的S7站位。沉积物中重金属各形态的释放率由高及低依次为:弱酸溶解态(88.21%)>可氧化态(16.39%)>可还原态(15.95%)>残渣态(1.36%),即重金属的释放主要与弱酸溶解态含量有关。各重金属总释放率表明,Cd在所有重金属中的稳定度最差,而Hg和As则较高。生态风险评价表明,研究区域内除S7、S3站位具有中等程度的潜在不利生物毒性外,其它站位重金属的生物毒性效应均较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胶州湾沉积物论文参考文献

[1].崔文杰,彭吉星,谭志军,翟毓秀,郭萌萌.全氟烷基物质在胶州湾海水、沉积物及生物中污染特征[J].环境科学.2019

[2].刘群群,孟范平,林怡辰.胶州湾沉积物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及生态风险评价[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庄海海,徐绍辉,高茂生,侯国华,白二涛.胶州湾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J].海洋地质前沿.2018

[4].周卜,袁华茂,宋金明,李学刚,李宁.胶州湾沉积物中氨基酸对有机质降解及细菌源贡献的指示作用解析[J].海洋学报.2018

[5].周卜.胶州湾颗粒物及沉积物中氨基酸对有机质降解指示作用解析[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8

[6].白洁,田延昭,孙鹏飞,白晓岩,李岿然.纳米银对胶州湾西北部海区及河口区沉积物反硝化能力和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8

[7].刘珂.胶州湾典型海岸带沉积物中喹诺酮抗生素时空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D].青岛大学.2018

[8].田洪水,王华林,祝介旺,张慎河.胶州上白垩统史家屯段中地震产生的震火山岩及软沉积物触变变形[J].地震地质.2018

[9].刘培渊,徐夕博,邢凯旋,徐传艳,潘皓.胶州湾典型河口区沉积物重金属来源解析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绿色科技.2018

[10].薛雪,马启敏,丁慧平,任建新,李艳菊.胶州湾南部溢油海域表层沉积物油指纹特征参数变化[J].环境化学.2018

标签:;  ;  ;  ;  

胶州湾沉积物论文-崔文杰,彭吉星,谭志军,翟毓秀,郭萌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