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湖泊空间论文-朱健锋

城市湖泊空间论文-朱健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湖泊空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湖泊,面积演变,湖滨土地利用,覆盖,空间优化配置

城市湖泊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朱健锋[1](2017)在《城市湖泊面积演变及湖滨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湖泊是城市里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在生产生活供水、微气候调节、城市雨洪调蓄和城市景观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湖泊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城市扩张的挤压,对湖泊的肆意开发和利用导致城区内湖泊面积大幅度减少。伴随湖泊面积萎缩而产生的城市内涝等生态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中的正常生活秩序,甚至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生命和经济财产损失。因此,研究城市湖泊面积变化,探讨湖泊生态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已经通过遥感技术实现了对湖泊水体边界的快速提取,为湖泊面积变化的实时监测奠定了基础,但是对湖泊面积变化的驱动机制的探讨尚且不足。而且这些研究主要以静态的分析方法为主,缺少能够描述湖泊面积演变过程的动态模型。此外,在以往的城市规划中很少从湖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角度考虑城市和湖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本文将城市湖泊和湖滨土地利用/覆盖看作城市系统中两个复杂的子系统,在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集合了系统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学和土地资源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湖泊和湖滨土地利用/覆盖之间关系和城市湖泊面积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依此提出以城市经济发展和湖泊生态保护为目标的湖滨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方法。本文研究有别于传统的水文学方法,对现有的城市水资源研究是一种良好的补充,在理论和方法的集成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3个内容:(1)基于空间分析的城市湖泊面积变化与湖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关系精细化模型构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分析方法评估武汉市城市湖泊面积变化和湖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总结概括了城市化对城市湖泊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湖泊面积变化和湖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数学抽象,从微观层面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即湖泊-土地关系模型,定量分析湖滨的每一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湖泊面积变化的影响。(2)基于多级网格的城市湖泊面积动态演变MAS-CA模型构建:为了利用多智能体系统(MAS)和元胞自动机模型(CA)模拟城市湖泊面积变化的动态过程,必须首先对湖泊进行网格化,因此提出基于矢量和栅格混合模型的城市湖泊多级网格。这种网格能够保证访问和计算的速度,提高城市湖泊网格化管理的效率。以城市湖泊多级网格为物理基础,构建城市湖泊面积动态演变MAS-CA模型。该模型同时考虑了湖泊与湖滨土地利用/覆盖之间的作用关系以及政府、开发商和居民等主体的决策行为,能够动态展现武汉市城市湖泊的变化过程,并揭示湖泊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3)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湖滨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方法研究:以城市湖泊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和湖泊-土地关系作为湖滨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依据,提出以城市经济发展和湖泊生态保护为目标的湖滨土地利用优化方法,并尝试引入差分进化算法,对目标函数进行求解。重点以武汉市后湖为例,分析和比较不同发展策略下湖滨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结果。对结果的评估认为在当前的发展模式更侧重于城市建设,所以应适当加强对后湖生态环境的监管。本文提出的模型和方法能够为城市经济建设与湖泊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为湖滨土地的科学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2-17)

李剑[2](2016)在《半干湿地区城市湖泊公园雨水系模式及空间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城市水资源短缺情况严峻,城市湖泊公园是城市中耗水量较大的内容,但雨水在城市湖泊公园中的利用却并不充分,同时没有被利用的雨水给城市带来内涝灾害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论文结合当前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城市湖泊公园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城市湖泊公园雨水系统不完善以及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水环境恶化等城市水问题;结合国内外城市湖泊公园建设理论与实践,阐述了城市湖泊公园雨水系统相关的理论和工程技术,包括公园规划设计理论、低影响开发理论、最小生态需水理论、水质净化技术等内容;根据气象监测数据和勘察资料对包括气候特征和水文地质特征的半干湿地区城市环境特征进行研究;结合工程实例探讨城市湖泊公园的雨水系统模式,提出雨水系统的规划布局和空间设计方法。研究认为:半干湿地区城市湖泊公园建设应突出其城市绿地和城市水系双重内涵,强化对雨水吸纳和调蓄的功能,公园雨水系统应与城市雨水排除系统相结合,实现雨水的生态回用;半干湿地区城市湖泊公园雨水管理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尽可能对雨水进行渗透、滞留、净化、回用,使降雨水文过程接近自然状态;雨水系统中应把生物滞留设施、生态岸坡、雨水湿地等作为雨水管理的重点,设计时需在保证其功能的同时考虑半干湿地区城市湖泊公园的环境特征,尽可能与当地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相协调。在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时,需要因地制宜地依据场地规模、地形、水系特征等因素确定合理的规划设计方式,考虑功能、生态、观赏叁方面要求。(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6-06-20)

杨江科,程占冰[3](2016)在《富营养化城市湖泊武汉东湖沉积物微生物群体结构及空间变化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城市湖泊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体是富营养环境生物修复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拟对中型富营养化湖泊——武汉东湖沉积物细菌群体结构及空间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加深对富营养湖泊微生物群体结构的理解,并为城市湖泊的保护和污染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16S r RNA基因RFLP分析和序列分析技术获得细菌群体系统发育信息。采用PCoA法分析武汉东湖沉积物细菌群体内以及与其它湖泊沉积物细菌群体间的相似性。采用CCA法分析环境因素对细菌群体的影响。【结果】武汉东湖沉积物细菌群体包含13个门和2个未知种群。PCoA分析进一步表明来自东湖3个子湖的细菌群体与其它地域富营养化湖泊的微生物种群结构相似,并区别于重度富营养化子湖庙湖的细菌群体。在庙湖中,我们发现了Thermogymnomonas类古菌的含量显着偏高。CCA分析表明细菌的分布与沉积物中碳、氮和磷元素的含量显着相关。【结论】本研究进一步确证了环境因素对细菌群体组成和分布的调节作用,加深了对富营养水体微生物群体结构的理解,并为城市湖泊的保护和污染控制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郝赤彪,张安安[4](2011)在《城市湖泊水域空间规划中特色塑造方法探索——以厦门市筼筜湖水域空间规划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城中湖水域空间存在文化灵魂及景观特色缺失的问题,应以融入自然、延续文脉、以人为本作为空间规划中的特色塑造方法。厦门市湖水域空间规划形成"一楔,两轴,五片,十点"的结构,使水域空间融入自然;恢复"渔火"的意向,划分特色分区,设计游线串联各景点,延续湖区历史文脉;以游人心理感受与切身体验为出发点设计各旅游项目,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1年09期)

胡远东,达良俊,许大为,缪丹,丁晨旸[5](2011)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大庆城市湖泊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利用1979、1989、2001、2008年4个不同时期的卫星遥感影像作为信息源,选取斑块总面积、斑块密度、斑块形状指数等指标,对大庆市区近30 a以来城市湖泊湿地景观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近30a来,研究区域湖泊湿地面积先是增加,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逐年急剧下降;1989—2008年,受石油资源开采和快速城市化过程的双重影响,湖泊湿地退化趋势显着;近年来,湖泊湿地景观形状趋向规则,这与自然湖泊被人工水体取代及湿生植被的大量减少有直接关系;研究区域湖泊湿地景观动态变化的驱动力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干扰因素,人为活动干扰是主要的驱动力;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应该加强保护和恢复大庆城市湖泊资源,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健康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城市湖泊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城市水资源短缺情况严峻,城市湖泊公园是城市中耗水量较大的内容,但雨水在城市湖泊公园中的利用却并不充分,同时没有被利用的雨水给城市带来内涝灾害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论文结合当前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城市湖泊公园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城市湖泊公园雨水系统不完善以及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水环境恶化等城市水问题;结合国内外城市湖泊公园建设理论与实践,阐述了城市湖泊公园雨水系统相关的理论和工程技术,包括公园规划设计理论、低影响开发理论、最小生态需水理论、水质净化技术等内容;根据气象监测数据和勘察资料对包括气候特征和水文地质特征的半干湿地区城市环境特征进行研究;结合工程实例探讨城市湖泊公园的雨水系统模式,提出雨水系统的规划布局和空间设计方法。研究认为:半干湿地区城市湖泊公园建设应突出其城市绿地和城市水系双重内涵,强化对雨水吸纳和调蓄的功能,公园雨水系统应与城市雨水排除系统相结合,实现雨水的生态回用;半干湿地区城市湖泊公园雨水管理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尽可能对雨水进行渗透、滞留、净化、回用,使降雨水文过程接近自然状态;雨水系统中应把生物滞留设施、生态岸坡、雨水湿地等作为雨水管理的重点,设计时需在保证其功能的同时考虑半干湿地区城市湖泊公园的环境特征,尽可能与当地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相协调。在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时,需要因地制宜地依据场地规模、地形、水系特征等因素确定合理的规划设计方式,考虑功能、生态、观赏叁方面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湖泊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1].朱健锋.城市湖泊面积演变及湖滨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2].李剑.半干湿地区城市湖泊公园雨水系模式及空间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3].杨江科,程占冰.富营养化城市湖泊武汉东湖沉积物微生物群体结构及空间变化研究(英文)[J].微生物学报.2016

[4].郝赤彪,张安安.城市湖泊水域空间规划中特色塑造方法探索——以厦门市筼筜湖水域空间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1

[5].胡远东,达良俊,许大为,缪丹,丁晨旸.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大庆城市湖泊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变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

标签:;  ;  ;  ;  ;  

城市湖泊空间论文-朱健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