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华(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肛肠科450000)
【摘要】目的观察隔姜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采取隔姜灸疗法,对照组45例单纯服用西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本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显效于对照组。结论隔姜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优于西药治疗。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型隔姜灸治疗过程疗效显著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和黏液脓血便,可有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表现[1]。本病急性爆发型死亡率高,慢性持续型易复发和恶变,癌变发生率比正常人高5~20倍。主要侵犯结肠,特别是直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其病程长,反复发作。多数认为与感染因素和免疫因素有关[2]。我科自2011年2月份以来采取隔盐灸治疗脾肾阳虚溃疡性结肠炎4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45例中,男16例,女29例,年龄23~58岁。对照组45例,男14例,女31例,年龄25~5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治疗方法
(1)治疗组:隔姜灸治疗,主穴:天枢、中脘、神厥。天枢:大肠之募穴,在人体中腹部,脐中旁开2寸,仰卧取穴,肚脐向左右三横指处。中脘:在腹正中线上,在脐上4寸,仰卧取穴。神厥:肚脐。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2)对照组:给予思密达治疗,将本品3克倒入50毫升温水中,摇匀后饭前服用,每日3次。
3结果
3.1两组疗效比较见表
注:P<0.01,两组间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
3.2不良反应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4讨论
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迁延已久,反复发作,形体消瘦,利下清稀,晨起即泻,肠鸣腹泻,泻后则安;食少乏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取穴:天枢、中脘、神厥、命门、足三里、关元等。病因多与脾虚为主,而后外感寒湿之邪,“湿喜归脾”下注于肠、化热、化寒、病久伤肾,阳气受损,而出现脾肾阳虚,致使迁延不愈,故健脾补肾是原则[3]。其标在肠,其本在脾肾。生姜与艾叶性味均为辛温,生姜具有去湿散寒、振奋阳气的功效。而艾叶具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提升正气的作用。隔姜灸是借助灸火的热力,即这种热力伴随生姜,艾叶的药力和性味,通透神厥穴下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经过经络传导的作用而迅速进入脏腑组织,使体内温度相应得到提高,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既能使脾肾得到滋养又能祛除体内阴寒之邪[4]。
综上所述,隔姜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温经散寒补益脾肾,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的作用达到有效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药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2003·重庆)[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4,9(4):240-243.
[2]赵天平吴焕淦刘慧荣等.从《伤寒论》辨析溃疡性结肠炎[J].江西中医药,2006,37(2):16-17.
[3]张文明,林菲,陈爱珠,刘慧荣,赵天平;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症状观察与形态学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年08期
[4]李胜志王大敏李冀.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UC)认识探源[J].中医药学刊,2003,21(9):1451~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