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负载型加氢催化剂论文-陈辰,费金华

非负载型加氢催化剂论文-陈辰,费金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负载型加氢催化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愈创木酚,加氢脱氧,Zn,分子筛

非负载型加氢催化剂论文文献综述

陈辰,费金华[1](2019)在《载体对负载型Zn催化剂上愈创木酚加氢脱氧(HDO)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SiO_2、Al_2O_3和HZSM-5、Re-HY分子筛为载体,以Zn为主要活性成分,研究了不同类型载体以及不同Si/Al比的HZSM-5分子筛负载Zn催化剂的愈创木酚加氢脱氧(HDO)反应性能。结果表明,催化剂的酸性是影响其加氢脱氧活性和产物选择性的主要因素,并且愈创木酚加氢脱氧转化为环己烷、BTX (苯、甲苯、二甲苯)等完全脱氧产物的活性,与催化剂的总酸量、酸中心强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D.J.Segobia,A.F.Trasarti,C.R.Apesteguía[2](2019)在《催化剂制备方法对用于腈加氢制饱和胺的负载型Ni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浸渍法(Ni/SiO_2-I)或氨法(Ni/SiO_2-A)制备了硅胶负载的Ni催化剂,考察了它们和Ni/SiO_2-Al_2O_3-I样品催化丁腈液相加氢制备饱和胺反应性能.Ni/SiO_2-I是非酸性催化剂,含有大的Ni~0颗粒,与载体相互作用较弱;而Ni/SiO_2-A中含有低还原度的Ni-层状硅酸盐,存在Ni~(2+)物种,因而是酸性催化剂.在Ni/SiO_2-I催化剂上反应产物基本上是丁胺(80%),副产物仅为二丁胺.相反,以Ni/SiO_2-A为催化剂时,得到二丁胺(49%)和叁丁胺(45%)的混合物,而丁胺的生成活性几乎完全得到抑制.对于Ni/SiO_2-A催化剂,丁胺强吸附在邻近Ni~0原子的表面酸性位上,在反应过程中不能扩散到液相中,从而促进了吸附的丁基亚胺/丁胺物种之间缩合生成更高级的胺类,因此造成选择性生成伯胺和仲胺.(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期刊2019年11期)

周文,周宝晗[3](2019)在《离子液体及负载型钯催化剂在加氢反应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液体是在小于100℃条件下呈液态的盐,易溶解,热稳定性、催化性强,被誉为绿色溶剂与催化体系,现已得到了广泛应用。负载型钯催化剂具有表面积大,金属分散性,热稳定性强的特点,不过价格昂贵且目标产物选择性不高、反应机理不稳定。对此,就离子液体与负载型钯催化剂在加氢反应中的应用展开分析。(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通讯》期刊2019年08期)

王勇,毛善俊,王哲[4](2019)在《负载型加氢催化剂的微纳结构调控及工业应用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催化加氢技术在许多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许多精细化工产品可通过引入催化加氢工艺来提高生产效率~([1])。以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维生素E为例,其具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体质活力、调整生育功能等多种用途,是全球市场上用途最广、产销量最大的主要维生素品种。在工业上,广泛采用以异植物醇(IP)与叁甲基氢醌(TMHQ)缩合的方法制备维生素E~([2]),而TMHQ和IP的制备中均涉及到选择性加氢反应~([3-6])。因此,加氢反应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维生素E产品的质量及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围绕维生素产业链中典型选择性加氢反应,本课题组和相关企业合作,通过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开发了系列工业加氢催化剂,并系统研究了相关加氢反应机理与结构-活性关系~([4-5])。如针对传统微孔活性炭材料作为载体的缺点(微孔结构导致纳米金属利用率低,碳和活性中心之间的相互作用弱,导致纳米金属容易流失等),着重从两个方面对催化剂载体材料进行了设计:(1)发明了制备多级孔炭材料的"发泡法",在炭材料中引入多级孔结构,通过引入大孔和介孔结构提高活性中心分散度及其利用率;(2)在炭材料中引入电负性的氮元素,改变炭材料的局域电子密度,强化载体和活性中心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催化剂活性及稳定性。所设计开发的Pd/CN系列催化剂在维生素E、维生素H等产品关键中间体的选择性加氢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与稳定性~([4])。相关催化技术的研发与大规模应用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节能、减排、降耗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产生了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来源于《第十六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9)

曹晨熙,陈天元,丁晓旭,黄海,徐晶[5](2019)在《负载型铟基催化剂二氧化碳加氢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载体对铟基催化剂上CO_2加氢动力学的影响。通过浸渍法制备了不同载体的负载型In基催化剂,仅ⅣB族元素(Ti,Zr,Hf)氧化物负载的In基催化剂表现出明显的CO_2加氢活性,其中In_1/HfO_2和In_1/ZrO_2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甲醇选择性,而In_1/TiO_2催化剂主要起催化逆水气变换反应的作用。通过稳态动力学、高压原位漫反射红外和程序升温实验等动力学手段,证明反应条件下In_1/ZrO_2和In_1/HfO_2上的关键表面反应中间体是甲酸盐与甲氧基,甲醇主要通过表面甲酸盐的逐步加氢生成。In_1/HfO_2具有最强的氢解离与加氢能力,因此最有利于甲醇合成。In_1/TiO_2在CO_2加氢中表面无明显含碳中间物种,高CO选择性可能与界面氧空缺位点促进redox循环以及甲酸盐中间体分解相关。(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晓琛[6](2019)在《基于机械化学制备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及其加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负载型金属催化剂是一类重要的催化剂,被用于各种催化反应。目前,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合成大部分都在溶液中进行,消耗大量的溶剂、需要较长的合成时间以及使用可溶的金属前驱体,这使得合成过程较繁琐并有大量的废液生成。机械化学法作为一种固相合成方法,往往在无溶剂或少量溶剂下进行,是一种操作便捷且环境友好的合成技术。机械化学合成法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材料的合成,如合金、分子筛、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多孔聚合物、多孔金属氧化物等。考虑到机械化学合成的优点,本论文采用机械合成法制备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并对合成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1)通过机械化学法制备了ZnO负载Pd催化剂。XRD、TEM等表征表明催化剂中Pd纳米粒子很好的分散在ZnO上,粒径为4.5 nm左右。将该催化剂应用于催化烯烃加氢反应,催化剂对烯烃加氢呈现了较好的催化活性。与溶液合成相比,该方法不需要使用任何溶剂、操作简单且合成时间短,是一条绿色、便捷的合成方法,同时该方法可以忽略金属前驱体的溶解性,极大地拓展了金属前驱体的选择。(2)MOFs具有大比表面积、孔道结构丰富、孔道易修饰等优点,是一种很好的催化剂载体。MOFs负载金属型催化剂尤其是包覆型(MNPs@MOFs)催化剂的合成过程中存在着MOFs结构坍塌及自成核生长等缺点,这使得合成过程繁冗,阻碍了MOFs负载金属催化剂的应用。这里,以上面合成的Pd/ZnO为前驱体,采用机械合成法将上述前驱体原位转化成合成Pd@ZIF-8催化剂,并通过XRD、TEM、N_2-物理吸附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d被很好的包覆在了ZIF-8中。该合成过程快速、简单且很好的避免了MOFs结构的坍塌和自成核生长。将催化剂用于催化加氢反应,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很好的加氢活性和选择性。同时,该合成方法也具有很好的普适性,可用于多种MNPs@MOFs催化剂的制备。(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6-30)

刘速,姜建辉,李秀敏,于海峰[7](2019)在《负载型W-Ni加氢裂化催化剂再生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若干失活的W-Ni加氢催化剂,研究了其再生条件及再生催化剂的活性效果。利用TG、TPD、IR、XRD、TPR、TEM等技术考察了再生温度、升温速率、再生时间等因素对失活催化剂再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W-Ni型催化剂,以2℃/min的速率升温至330℃,恒温2 h,再以1℃/min的速率升温至480℃,恒温2 h,可以使催化剂得到良好的再生效果,大部分积炭得以脱除,活性金属得以恢复,催化剂酸性和孔结构恢复较好。继续升高温度容易破坏催化剂的结构与酸性,活性金属也将发生聚集现象。(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9年07期)

陈加利,李瑞利,邱国玉[8](2019)在《负载型Ru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加氢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Ru固载与水滑石修饰的Al2O3(HTc-Al2O3)合成同步化,制得Ru-HTc-Al2O3,对其进行了XRD、ICP-AES、SEM、HRTEM、BET、NH3-TPD和XPS表征,并将其用于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催化加氢制取1,4-环己烷二甲酸二甲酯(DMCD)。以溶液浸渍法制得Ru/HTc-Al2O3和Ru/Al2O3进行对照。结果表明,相较于Ru/Al2O3和Ru/HTc-Al2O3,Ru-HTc-Al2O3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105.4 m2/g);其大粒径Ru粒子的形成和Ru的损失受到明显抑制,Ru粒子尺寸分布集聚区间向小尺寸方向偏移,并可提供更多的表面酸性位,尤其是中等强度的酸性位。通过考察催化剂质量与原料DMT初始物质的量比(CRR)、压力和温度的影响以及循环使用反应性能发现,催化反应活性顺序为:Ru-HTc-Al2O3> Ru/HTc-Al2O3> Ru/Al2O3;在CRR为100 g/mol、反应温度为180℃、反应压力为8 MPa时,Ru-HTc-Al2O3的催化性能达到最佳:DMT转化率为98.2%,DMCD选择性为96.9%。(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9年11期)

彭爽[9](2019)在《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乙炔选择加氢反应中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对单烯烃的高选择性,金催化剂在乙炔选择加氢制乙烯反应中表现出了优异的催化性能。但相较Pd、Ni基催化剂,金催化剂对乙炔的转化率通常较低,整体催化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的研究大都在改性的双金属催化剂上,对载体的研究较少。从载体的作用出发,通过改变活泼载体的缺陷特性、调节载体表面的酸碱程度、以及构筑金属-载体之间的新的相互作用等来提高反应的催化性能,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本论文中,我们针对乙炔选择加氢为乙烯反应,采用不同的载体分别制备出了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结果表明,所得纳米金催化剂作用下乙炔转化率各有差异,但乙烯选择性普遍较高。之后,考察了纳米金催化剂的反应稳定性及失活原因,并通过一系列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构效关系进行了解释。分别得到以下具体结论:(1)在Au/CeO_2体系中,发现空气气氛处理的Au/CeO_2催化剂的乙炔选择性加氢效果优于氢气气氛处理的Au/CeO_2催化剂。在300°C下,Au/CeO_2(R)-air催化剂上的C_2H_2转化率约为Au/CeO_2(R)-H_2催化剂的3倍。Au/CeO_2(R)-air催化剂在250°C下50 min时的转换频率(简称TOFs)值高达5.6×10~-33 s~(-1)。反应700 min后,Au/CeO_2催化剂仍然具有较好的催化加氢活性。表征发现,纳米金粒子均匀分散在载体表面且粒径较小,纳米金颗粒的引入并没有改变CeO_2载体的结构特征。Au/CeO_2-air催化剂具有较少的晶格氧缺陷,具有比Au/CeO_2-H_2催化剂更好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Au/CeO_2催化剂载体的形貌以及催化剂预处理气氛会对催化剂的晶格氧缺陷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加氢反应性能。(2)在Au/xCeO_2-Al_2O_3催化剂催化乙炔加氢研究中,发现相同条件下,CeO_2改性的0.3%Au/xCeO_2-Al_2O_3催化剂普遍表现出比0.3%Au/Al_2O_3更好的催化性能。在250°C时,0.3%Au/0.3%CeO_2-Al_2O_3催化剂的TOF值最高达到10.6×10~(-3)s~(-1),约为0.3%Au/Al_2O_3催化剂(7.2×10~-33 s~(-1))的1.5倍。与0.3%Au/Al_2O_3(选择性为81%)相比,0.3%Au/xCeO_2-Al_2O_3催化剂显示出了更高的乙烯选择性(>95%)。催化剂的表征结果显示,CeO_2的加入对0.3%Au/Al_2O_3催化剂的理化特性和结构改变不大,并且在乙炔选择加氢反应中起到积极作用。推测可能是CeO_2的加入增强了催化剂表面的氢溢出效应,降低了Au与Al_2O_3的相互作用,使Au变得更加活跃。同时随着CeO_2负载量的增加,0.3%Au/Al_2O_3的表面酸量减少,催化反应性能得到改善。(3)相比Au/Al_2O_3催化剂,有机杂原子改性后的纳米金催化剂对乙炔的转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250°C时,0.5%Au/CN-Al_2O_3催化剂的TOF达到22.5×10~-33 s~(-1)。但经过气氛煅烧之后,改性后的催化剂的性能有所改变。从红外谱图中可以看出,未煅烧之前,C、N材料包覆在Al_2O_3载体表面,与Au相互作用增加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位点,从而提高加氢反应性能。高温煅烧使得催化剂表面石墨碳比例增加,催化剂结构发生改变并趋于稳定,催化加氢下降。(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期刊2019-06-05)

邸鑫[10](2019)在《负载型铼基催化剂制备及其双羧酸水相加氢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可以转化为多种平台分子,以这些平台分子作为原料生产化学品不仅可以减少石化原料制备精细化学品所需的额外功能化步骤,并且能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合成策略。丁二酸等双羧酸是生物平台化合物之一,能够代替现有的C4-C6平台分子,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铼基催化剂因其优异的加氢性能以及稳定性在双羧酸加氢领域极具应用价值。基于此,本论文以负载型铼基催化剂的制备为核心,考察金属载体相互作用、金属间协同作用等因素对双竣酸水相加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双羧酸等反应物加氢反应机理,实现双羧酸的选择性转化。采用微波辅助热解法制备了单金属Re/C催化剂,以得到有效的双羧酸水相加氢体系。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避免使用溶剂,并显着缩短合成时间。通过调变微波输入能量控制铼粒子尺寸,能够实现活性位数量的控制。与浸渍法制备催化剂相比,微波法制备催化剂具有更多的活性位,金属催化效率更高。在丁二酸水相加氢反应中Re/C催化剂可选择性促进四氢呋喃的生成,使其最终选择性达到80%。通过Re/C催化剂上丁二酸加氢反应网络的研究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在单金属催化剂基础上,拓展微波法制备出粒子结构均匀的Re-M/C双金属催化剂(M=Ru、Pt和Rh),以深化丁二酸加氢反应研究,实现1,4-丁二醇的选择性制备。结果表明,Re-M金属间协同作用能够在保持高加氢活性的同时抑制催化剂的氢解性质,并且可以提高金属组分的还原效率和氢气活化能力从而增加反应活性。研究证实影响产物选择性的关键是中间产物γ-丁内酯的转化,Re-M金属间协同作用可以改变γ-丁内酯和氢气的活化状态促使其加氢开环生成1,4-丁二醇,且不同类型/强度的金属间协同作用对1,4-丁二醇动力学选择性的影响基本一致。但是Re-Rh/C和Re-Ru/C催化剂上较弱的相互作用无法完全抑制1,4-丁二醇氢解生成正丙醇,使其选择性低于于Re-Pt/C催化剂。此外,动力学研究证明低温更有利于γ-丁内酯加氢开环生成1,4-丁二醇,高温则会促进γ-丁内酯直接加氢脱水生成四氢呋喃。通过对反应机理的认识,控制反应温度可使1,4-丁二醇最终选择性达到80%。通过对不同碳链长度双羧酸加氢的研究,进一步理解中间产物对双羧酸加氢的调控机制。通过合成Re-Ir/C催化剂完善Re基双金属催化剂的研究,并结合反应机理实现不同双羧酸的选择性加氢。结果表明,Re-Ir/C催化剂活性位性质与其它双金属催化剂有所不同,Ir组分主要起到氢气活化的作用,而Re组分的功能主要是吸附双羧酸反应物以及辅助氢气活化。Re-Ir(1:1)催化剂上双竣酸吸附与氢气活化达到平衡,金属间协同作用对催化性能的改善最为明显。丁二酸、戊二酸以及己二酸加氢活性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不同的加氢中间产物,随着碳链长度的增加环状中间产物内酯(γ-丁内酯等)的含量逐渐减少,链状中间产物端羟基羧酸(6-羟基己酸等)的含量逐渐增加。动力学研究证明金属间协同作用以及反应温度对选择性的影响只有在包含环状中间产物的反应中最为明显,而链状中间产物会增加二醇的转化优势,使其最终选择性达到90%。(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5-31)

非负载型加氢催化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浸渍法(Ni/SiO_2-I)或氨法(Ni/SiO_2-A)制备了硅胶负载的Ni催化剂,考察了它们和Ni/SiO_2-Al_2O_3-I样品催化丁腈液相加氢制备饱和胺反应性能.Ni/SiO_2-I是非酸性催化剂,含有大的Ni~0颗粒,与载体相互作用较弱;而Ni/SiO_2-A中含有低还原度的Ni-层状硅酸盐,存在Ni~(2+)物种,因而是酸性催化剂.在Ni/SiO_2-I催化剂上反应产物基本上是丁胺(80%),副产物仅为二丁胺.相反,以Ni/SiO_2-A为催化剂时,得到二丁胺(49%)和叁丁胺(45%)的混合物,而丁胺的生成活性几乎完全得到抑制.对于Ni/SiO_2-A催化剂,丁胺强吸附在邻近Ni~0原子的表面酸性位上,在反应过程中不能扩散到液相中,从而促进了吸附的丁基亚胺/丁胺物种之间缩合生成更高级的胺类,因此造成选择性生成伯胺和仲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负载型加氢催化剂论文参考文献

[1].陈辰,费金华.载体对负载型Zn催化剂上愈创木酚加氢脱氧(HDO)性能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9

[2].D.J.Segobia,A.F.Trasarti,C.R.Apesteguía.催化剂制备方法对用于腈加氢制饱和胺的负载型Ni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英文)[J].ChineseJournalofCatalysis.2019

[3].周文,周宝晗.离子液体及负载型钯催化剂在加氢反应中的研究进展[J].化工设计通讯.2019

[4].王勇,毛善俊,王哲.负载型加氢催化剂的微纳结构调控及工业应用探索[C].第十六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2019

[5].曹晨熙,陈天元,丁晓旭,黄海,徐晶.负载型铟基催化剂二氧化碳加氢动力学研究[J].化工学报.2019

[6].李晓琛.基于机械化学制备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及其加氢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9

[7].刘速,姜建辉,李秀敏,于海峰.负载型W-Ni加氢裂化催化剂再生条件的研究[J].现代化工.2019

[8].陈加利,李瑞利,邱国玉.负载型Ru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加氢性能[J].精细化工.2019

[9].彭爽.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乙炔选择加氢反应中的性能研究[D].烟台大学.2019

[10].邸鑫.负载型铼基催化剂制备及其双羧酸水相加氢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19

标签:;  ;  ;  ;  

非负载型加氢催化剂论文-陈辰,费金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