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一译本论文-郝美娟

王科一译本论文-郝美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王科一译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反讽翻译,格式塔心理美学,王科一

王科一译本论文文献综述

郝美娟[1](2019)在《基于格式塔心理美学的反讽翻译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着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在英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是在中国的译介才只有八十年的历史。自从这部作品流传到中国,就激起了国内研究它的热潮。研究的主题涉及了方方面面,本文作者选取了反讽翻译作为此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因为反讽翻译是《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写作方法,原文的魅力能否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反讽写作的准确传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跟以往分析译本的文章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作者采用了格式塔心理美学作为研究的力量工具,研究《傲慢与偏见》中出现的反讽翻译的处理方法,力图彰显原作的独特魅力。格式塔心理美学可以同时兼顾对作品的写作方法的研究和读者心理的研究。本文分析的重点在于,通过原文各具特点的反讽译例比较和描述研究,结合格式塔心理美学六大主要法则,可以探寻两个时代的用语差别和反讽翻译可以进行的新的切入点,从而为之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第一部分首先是对研究的背景、重要性、方法和结构进行一个梳理,以及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一定的归类和特点分析,找出继续研究的创新之处和研究价值;第二部分介绍了本文主要参考的理论工具——格式塔心理美学对本文的适用性;第叁部分主要对《傲慢与偏见》中出现的反讽写作的类型进行一个归类,然后结合译例和格式塔心理美学的六大法则进行分析归纳;并试探性地总结以上理论结合译例探讨得出的更好的翻译方法,以供参考和讨论。(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01)

陈鸣,王荣莉[2](2018)在《从翻译批评视角浅析《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本中的误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语言行为,它力求将某种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言语的内涵和意义再现于另一种文化背景中,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误译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从翻译批评视角出发,以奥斯丁小说《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本中的某些误译现象为例,从语义、语法、修辞、语境、文化等层面分析了产生误译的原因,进而为翻译教学实践活动提供参考性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8年23期)

李峥峥[3](2015)在《《傲慢与偏见》书信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作为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不仅仅是意思上的转换,更会受到诸如历史,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有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策略。关于《傲慢与偏见》的翻译策略研究很多,但以文中书信为研究对象的并不多,而书信在《傲慢与偏见》一书中占有大量篇幅,并且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字表达形式,在表现书中人物思想,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剧情转折、发展,及传达奥斯汀写作风格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选择了《傲慢与偏见》两个不同时代的经典译本,即以归化为主的王科一译本和以异化为主的孙致礼译本,并以书中24封完整书信为研究对象。基于解构主义和韦努蒂的翻译思想,从异化与归化角度对两个译本中书信进行对比分析。全文共有五章:第一章介绍本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及文章结构。第二章回顾中西方异化与归化翻译及书信的相关研究。第叁章介绍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解构主义和韦努蒂的翻译思想,重点分析了韦努蒂的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第四章是对比分析部分。首先,作者介绍了《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及其意义。其次,作者对两个译本所采取的主要翻译策略进行了归纳与对比,分别从二者的选词,择句和文化传递叁个方面进行。最后,作者对书信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特征进行总结。第五章是对本研究的总结,包括研究发现,研究局限及研究建议。通过对二者译本的归纳对比,作者发现,为了能最大限度传达原文意思,保持原着写作风格和人物真实形象,孙致礼在翻译书信时更倾向于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原则。以异化法为主的孙译本,在选词方面,以精准的用词如实传达源语作者的本意,真实再现人物性格。在择句方面,尽量保持源语句式结构,展现不同语言的差异。在文化传递方面,引入源语元素,最大限度保留异域风情。以归化为主的王译本,自由用词,灵活择句,但抹杀了原着的语言特色,导致人物形象失真。这种对原着的过度改写可能造成读者对原文书信内容的误解。《傲慢与偏见》作为一本由书信体改编的小说,书中保留下来的书信可以说是精华中的精华。文中书信具有诸多特征,如以固定格式从第一人称进行口语化的叙述,内容多为日常生活、人物恋情等方面。书信内容情感丰富,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基于这些特征及本研究的发现,作者认为在书信翻译中,译者除了应对原文有深刻的理解,还应牢牢把握好对异化归化翻译策略的运用:以异化法为主,归化法为辅;归化法应在不能采用异化法时作为补充手段使用。(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4)

杨晓琳[4](2015)在《诺德功能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译文案例分析——以《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由来已久,而克里斯蒂娜·诺德除了对前人有所继承之外又有创新与发展,她所主张并发展的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有二:功能和忠实。本文选择王科一先生所译的《傲慢与偏见》来做案例分析,在其中选出一些片段,联系当时文本与社会的语境,从诺德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与原文进行对比分析,结论证明这一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应用中的价值与可行性。(本文来源于《陇东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魏静思[5](2014)在《操控视角下《远大前程》王科一译本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有了重大的突破。西方的“文化转型”为研究各种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作为翻译文化流派一个重要理论,勒菲弗尔的翻译操控理论聚焦于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等因素对翻译过程的影响,为文学翻译研究打开了崭新的思路。Great Expectations (1861)是狄更斯创作成熟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其王科一译本《远大前程》(1979)又产生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新中国建国初期,因此,从操控视角剖析译本的“改写”现象,对理解翻译行为无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论文通过王译本的例证分析,认为无论是意识形态,抑或是诗学或及赞助人因素,都直接影响了王科一的“改写”行为。首先,王科一对人名地名、人物描述和文化现象的翻译处理带有明显的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痕迹;其次,王科一译本中的欧化语法、四字格和一些传统汉语语言特征的保留体现了建国初期语言领域新规范的诗学特征;最后,建国初期的意识形态、外交倾向和文化出版导向都显示了赞助人对王科一译本产生的重大影响。(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4-06-05)

方里[6](2014)在《《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本在语言上和风格上都做到了忠实且传神,是文学翻译的一个优良范本。从王译本对原文的解读与风格的再现、语言特色以及小说人物塑造叁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该译本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激发对文学翻译的些许思考。(本文来源于《蚌埠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冯秀茹,卢振军[7](2012)在《《傲慢与偏见》王科一汉译本翻译原则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运用对话描写艺术生动刻画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本文基于对话理论,通过分析王科一先生汉译本中的语言对话,展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叁个原则(准确传达原文意旨、遵从译语语言习惯和切合语境)的把握。(本文来源于《宁波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姜会涛[8](2012)在《《傲慢与偏见》两中译本中“不合作对话”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傲慢与偏见》是英国着名女作家简·奥斯汀为数不多的小说中最为经典,也最为读者喜爱的作品。它写于18世纪90年代,以婚姻嫁娶,家庭风波为题材。通过巧妙运用人物语言艺术,简·奥斯汀赋予了全书轻快明亮,光彩夺目的喜剧气氛,塑造了栩栩如生,经久不衰的人物形象。正是由于其语言的真实性、趣味性、艺术性,时至今日,这部小说依然风靡全球,受到读者、语言学家、文学家以及文学翻译家们的青睐。关于《傲慢与偏见》的研究,学者们一般是选取语言学领域内的一个理论原则,用来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对话艺术,进而帮助读者领略其在突出人物性格、烘托故事氛围、推动情节发展,以及揭示小说主旨方面“润物细无声”之功效。比如用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来研究小说中人物的会话风格,幽默表达,讽刺艺术,交际能力,或是从中流露出的性别差异和社会地位,教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然而,即使借助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完全明白了小说中的“不合作对话”(违背了合作原则的对话),但在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毕竟是中英两种不同的语言,终究会出现“见仁见智”的译文。遗憾的是,很少有人从翻译角度关注这些“不合作对话”在不同中译本里的微妙差异。因而,在准确理解原文对话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总结提炼出相关的原则,对于指导文学作品中“不合作对话”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的独特之处在于结合了两大研究领域——语言学与翻译,并且选取了两个领域中较具特色的研究分支——合作原则和翻译对比研究,而非只关注一个领域。合作原则和文学翻译方面的理论知识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傲慢与偏见》中“不合作对话”所蕴含的会话含义,而且也为之后的译文对比研究打下了基础,使本文研究尽量做到客观和科学。本文主要选取《傲慢与偏见》最有影响力的两个汉语译本,即孙致礼与王科一二者的译本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二者对于同一“不合作对话”的不同翻译,对比分析其优劣之处,如若二者的译文都有不尽人意之处,本文也尝试给出修改意见,并最终试着总结出相关的翻译原则,具体涵盖了主要信息、文化现象、方言、标点符号、并列结构、感叹句、连词、词性转换等内容。(本文来源于《四川外语学院》期刊2012-04-01)

冯晓黎[9](2006)在《《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本的成功与不足》一文中研究指出《傲慢与偏见》的译本不少,王科一先生的译本以其独到的功底和理解力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写作风格,突显了原作人物的个性。但由于译者忽略语境、望文生义而导致的误译也存在,对此也作出了客观正确的评价。(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3期)

陈飘平[10](2006)在《从情境语境看文学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翻译的现状不容乐观。市面上有很多外国作品的译本,然而其中许多过于粗糙,读者在阅读时也难有愉悦之感。这个问题很难解决。本文作者以此为出发点,应用韩礼德(Halliday)提出的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理论和奈达(Nida)提出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论,着重讨论在文学翻译中如何通过真实再现原文的情境语境以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通过讨论情境语境和功能对等之间的关系,本文总结出通过真实再现情境语境达到功能对等的一些原则,然后着重讨论如何通过忠实再现话语范围和话语方式以达到功能对等。该研究主要是结合《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分别是孙致礼和王科一的译本。 本文共由七个章节组成。 第一章先简要区分一些概念,如句子和话语,语境,连贯和情景。该章主要集中讨论情境语境的概念,包括其发展史、叁要素以及连贯和情境语境之间的关系。该章结论是:情境语境是文章连贯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情境语境的分析应当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出发。 第二章主要探讨文学翻译中情境语境和功能对等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讨论话语目的和情景目的。接着论证文学翻译中能够通过忠实再现情境语境以达到功能对等。自然的原文中的社会文化背景,文本自身的特点等因素在翻译中要加以考虑。 第叁章将对简·奥斯丁的作品作了一个简要介绍。简·奥斯丁是十九世纪英国着名现实主义女作家。她的作品主要描述的都是乡间资产阶级的生活,主要以绅士淑女间的恋爱婚嫁为主题,擅长描述日常小事。她自己也曾自嘲地将她的作品比作“叁寸象牙”。在翻译的过程中,这些都是不能忽略的,否则简·奥斯丁作品的风格将大大受损。 第四章是全文的核心。在前面几个章节的基础上,第四章就如何真实再现原文的情景语境以提出了叁条原则,分别是原文的社会文化背景译者必须清晰;译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原文的情境尤其是情境语境中的两个要素即话语范围和话语方式应尽可能保留。这些原则有助于译者从在整体上把握译文的走向,从整体上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当然,这叁条原则相互之间并不孤立,有时(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6-04-01)

王科一译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学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语言行为,它力求将某种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言语的内涵和意义再现于另一种文化背景中,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误译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从翻译批评视角出发,以奥斯丁小说《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本中的某些误译现象为例,从语义、语法、修辞、语境、文化等层面分析了产生误译的原因,进而为翻译教学实践活动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王科一译本论文参考文献

[1].郝美娟.基于格式塔心理美学的反讽翻译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2].陈鸣,王荣莉.从翻译批评视角浅析《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本中的误译[J].海外英语.2018

[3].李峥峥.《傲慢与偏见》书信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D].江苏科技大学.2015

[4].杨晓琳.诺德功能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译文案例分析——以《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本为例[J].陇东学院学报.2015

[5].魏静思.操控视角下《远大前程》王科一译本评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4

[6].方里.《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本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4

[7].冯秀茹,卢振军.《傲慢与偏见》王科一汉译本翻译原则的应用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

[8].姜会涛.《傲慢与偏见》两中译本中“不合作对话”的对比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2

[9].冯晓黎.《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本的成功与不足[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10].陈飘平.从情境语境看文学翻译中的功能对等[D].华东师范大学.2006

标签:;  ;  ;  ;  

王科一译本论文-郝美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