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干力量论文-孙奇

躯干力量论文-孙奇

导读:本文包含了躯干力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瑞士球

躯干力量论文文献综述

孙奇[1](2019)在《改善你的打球姿态——躯干支柱力量之肩部练习(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羽毛球运动中,肩部的作用不可忽视,无论是从防止伤病还是治疗缓解伤病的角度,我们都应该加强肩部力量的练习。躯干支柱力量主要针对躯干上的肩关节、脊柱腰段各关节、髋关节进行练习,躯干支柱力量可以改善身体姿态,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同时可以改善和优化动作模式,有效预防运动损伤。这一期,我们继续为大家介绍肩关节躯干支柱力量的两个(本文来源于《羽毛球》期刊2019年12期)

武大伟,宿元,朱志强[2](2019)在《大强度负荷抗阻训练对雪橇运动员上肢和躯干力量素质及出发环节竞技表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大强度负荷抗阻训练对雪橇运动员力量素质和出发环节竞技表现的影响,采用80%~100%1RM抗阻训练对国家队13名雪橇运动员(男7名,女6名)进行15周、每周3次的上肢和躯干力量训练;比较运动员训练前后的1RM卧拉、1RM卧推等5项专项力量素质评价指标和0~2 m段出发时长、2~4 m段出发时长2项技术指标。结果:训练前后雪橇运动员的上肢和躯干的最大力量素质及出发时长差异均具有显着性;训练后雪橇运动员1RM卧拉重量出现6.25%~38.46%的增幅,雪橇运动员1RM卧推重量出现8.11%~43.75%的增幅,雪橇运动员出发时长降幅为3.03%~13.16%。结论:雪橇运动员上肢和躯干的最大力量、爆发力与出发时长存在相关性,最大力量素质的提高是缩短出发动作时长的条件之一;大强度负荷抗阻训练可以显着提高雪橇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和爆发力,80%~100%1RM强度负荷力量训练符合雪橇运动员发展上肢和躯干最大力量和爆发力素质训练的要求。(本文来源于《首都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孙奇[3](2019)在《改善你的打球姿态——躯干支柱力量之肩部练习(一)》一文中研究指出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指的是主要针对躯干上的肩关节、脊柱腰段各关节、髋关节进行练习。躯干支柱力量可以改善身体姿态,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同时可以改善和优化羽毛球的动作模式,有效预防运动损伤。肩关节躯干支柱力量不仅可以激活肩胛骨周围肌群,提高肩部稳定性,还可以降低肩部运动损伤风险。这一期,首先我们为大家介绍肩关节躯干支柱力量的练习(本文来源于《羽毛球》期刊2019年11期)

娄庆玲,王岸新[4](2019)在《躯干力量训练对矫正乒乓球运动员脊柱弯曲的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长期乒乓球训练脊柱弯曲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邀请运动训练专业省队退役乒乓球运动员参与调查。依据受试者脊柱弯曲的情况,结合课堂保健康复知识和运动训练方法,制定一套科学、实用、安全、有效的躯干力量训练方案。并运用实验法对该处方的效果进行检测,对参与本次实验的乒乓球运动员,男10名、女10名,进行为期16周的运动干预,观察干预前、后乒乓球运动员脊柱形态指标的变化,并对该方案进行评价。利用该运动方案改善脊柱弯曲乒乓球运动员的脊柱形态,结果表明,经过16周的躯干力量训练,可以有效地改善乒乓球运动员脊柱弯曲的情况。(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26期)

王建雨[5](2019)在《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高考体育生运动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总是下意识的认为人体在运动时力量来源于四肢,所以让很多教练员误解只要把四肢练得强壮,在运动过程中就能掷的更远,跳的更高、跑的更快。实际上,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力量并非来源于四肢。而是来源于人体核心区,我们之所以将其称为躯干支柱力量,因为它是动作的中心和基础,躯干支柱作为人体能量传输的中枢桥梁,为不同肢体在运动过程中创造了支点,保持良好的身体姿态,为不同部位的力量传递建立了传输通道,使人体的发力源传输更加高效,减少磨损和预防运动损伤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以安徽省砀山县西城中学40名高考体育生为实验对象。通过两周的预实验和八周的正式实验,探索传统核心力量训练和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高考体育生运动成绩的影响。本文以FMS测试不同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以八级俯桥、五级侧桥、六级仰桥测试不同平面条件下的躯干支柱的稳定性,以30s和60s为分界线测试仰卧两头起、俯卧背起、左右侧腰起累计个数,反映躯干力量爆发力和耐力。并对比实验前后两组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经过八周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高考体育生运动成绩,100米、铅球、立定叁级跳的提升实验组的效果好于对照组,实验组实验组可以明显对速度、力量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而对照组没有差异性(P>0.05)。在800米跑耐力跑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对800米运动成绩都不具有提升作用。(2)八周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后,可以对身体素质中的速度、力量、灵敏、平衡素质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耐力和柔韧素质不具有提升作用,实验后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实验后各项身体素质都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经过8周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FMS测试结果有明显的改善,改善了实验组的躯干的左右不对称,髋、肩的灵活性以及骨盆、脊柱的稳定性。实验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降低了运动损伤的发生率。(4)经过八周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高考体育生在躯干爆发力、耐力和稳定性方面实验组比对照组效果好,实验组的躯干肌群的爆发力、耐力和稳定性成绩具有显着性的提升。通过非稳定状态的训练,激活了深层小肌群,增加了躯干的稳定性。使近端肌群得到固定,提高了能量传输效率。(本文来源于《首都体育学院》期刊2019-05-01)

王峥[6](2019)在《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中学生男子乒乓球运动员训练效果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乒乓球项目发展和规则变更,体能训练对于乒乓球运动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伴随着球速和旋转的下降,突显出了力量素质在该项目中的重要性。中学生是我国乒乓球后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该群体兼顾着学生和运动员的双重身份,对“学与训”的全面发展有着了更高要求,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对中学生乒乓球运动员的综合素质、竞技水平的提高、预防运动的损伤有着重要作用。躯干支柱力量训练作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中的重要一环,可有效提高运动员动力链的传递效率,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本文对躯干支柱力量训练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阐述了躯干支柱力量训练的原理,并针对中学生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引入躯干支柱力量训练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以20名14~16岁的中学生乒乓球运动员为实验对象,通过对前测数据的分析并结合该群体特点制定出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方案,进行12周训练后将各项测量数值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该方案可有效提高中学生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功能性动作水平,其测试总分有显着提高(P<0.01),提高幅度为22%;躯干支柱在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稳定性有显着提高(P<0.01),分别提高了221%和312%,并且缩小了身体两侧的差异;躯干支柱旋转爆发力显着提高(P<0.01),提高幅度为2.7%,身体两侧力量差异减小;侧向移动速度提高不具有显着性(P>0.05);中台正手拉球的稳定性和击球质量有显着提高(P<0.01),提高幅度分别为3.8%和18.9%。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得出本文结论:适合用于发展中学生男子乒乓球运动员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方案由侧卧转肩、双臂“L”型摆动、单腿硬拉+划船、离心俯卧撑(非稳定)、两点手撑(非稳定)、高支撑单腿侧桥、单腿同侧提拉、迷你带侧向移动、侧步蹲、直臂旋转抗阻(弹力带)、旋转水平拉(弹力带)、弹力带上挑、药球侧抛13个动作组成,该方案可有效提高中学生乒乓球运动员训练效果,其中中台正手拉球技术水平、功能性动作水平、躯干支柱稳定性和旋转爆发力有显着提高,并且能够缩小身体两侧力量差异;侧向移动速度提高不具显着性。(本文来源于《首都体育学院》期刊2019-05-01)

李岩[7](2019)在《浅谈躯干力量与核心力量的差距——以短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从以下叁个角度,躯干稳定性和躯干力量、躯干直线性来讲述如何改善躯干的功能。短跑运动不仅要求运动员有强大的下肢力量,同时还需要躯干力量作为支撑,躯干是上下肢动能的下达上传纽带。简单地将身体分为叁大区域,即上、中、下区域,上:头、颈、上肢,中:躯干,下:下(本文来源于《田径》期刊2019年02期)

杨虎强[8](2018)在《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在青少年业余网球训练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1躯干支柱力量的定义作为人体运动的重要支持,稳定人体各部位、控制中心并传递力量的躯干支柱是由肩部、腰椎、骨盆和髋关节组成。所谓躯干支柱力量是指双肩、躯干、髋部及对四肢力量和动作的控制,是躯干各部位动作的整合。在人体日常的运动中,躯干支柱可以提供运动中所需的能量并完成传递和分配工作,提高支柱力量对四肢动作力量和控制水平都有相应帮助。所以,发展躯干支柱力量可提高躯干核心区域的稳定,为运动打(本文来源于《青少年体育》期刊2018年12期)

陆永[9](2018)在《悬吊训练提高举重运动员躯干力量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在举重项目中,运动员通过伸髋展体依靠人体大肌群的肌力克服杠铃的重量,使杠铃获得向上的加速度从而完成抓举和挺举的动作。因此,躯干的屈伸肌群的力量在举重项目中显得尤为重要。躯干的屈肌肌群为腹肌,伸肌肌群为背肌。大量的研究认为30°、60°/s测试可反映躯干的绝对力量,180°/s测试可反映躯干的爆发力。本研究利用挪威Redcord悬吊训练系统对举重运动员进行为期5个月的核心力量训练,观察运动员的肌力变化情况,为创新训练手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青少年举重运动员18人,其中男队员8人,女队员10人,根据随机化原则,将队员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人。实验组除了常规训练,还进行每周2次悬吊核心区域力量训练,对照组只有常规训练,不参加悬吊训练,为期5个月。实验前后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和躯干等速肌力测试,选取FMS分值结果、相对峰力矩、平均功率和屈伸峰力矩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实验前在不同角速度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躯干屈肌和伸肌的相对峰力矩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在30°/s速度下,实验组伸肌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屈肌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60°/s速度下,实验组伸肌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屈肌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180°/s速度下,实验组伸肌和屈肌与对照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运动员的腰背的相对峰力矩随着测试速度(30、60、180°/S)的增加,屈、伸模式下PTQ/BW值均出现下降趋势。2.实验前在不同角速度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躯干屈肌和伸肌的平均功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在30°~180°/s速度下,实验组伸肌均显着大于对照组(P<0.01),屈肌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个月悬吊训练后,运动员伸屈肌的平均功率有显着提高。3.实验前在不同角速度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躯干屈伸峰力矩比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在30°/s速度下,实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在60°、180°/s速度下,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躯干屈伸峰力矩比呈大-小-大的趋势,而实验组的躯干屈伸峰力矩比变化显着低于对照组,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4.实验前在深蹲、跨栏步、直线弓步和旋转稳定性的得分两组运动员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深蹲得分实验组由1.9提高到2.6,对照组由1.8提高到2.0,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跨栏步得分实验组由1.3提高到2.4,对照组由1.4提高到1.8,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旋转稳定性得分实验组由1.3提高到2.6、对照组由1.4提高到1.6,两组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直线弓步得分实验组由2.3提高到2.8、对照组由2.4提高到2.5,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悬吊训练能提高运动员腰背伸肌的绝对力量;2.悬吊训练对举重运动员的肌肉做功能力有促进作用。3.悬吊训练对维持髋关节和躯干的稳定性、防止运动性损伤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12-01)

李娴都,杨一卓,矫玮[10](2018)在《中高体力活动对超重老年女性躯干力量以及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正常和超重老年女性在躯干肌肉指标和稳定性上的差异,以及上述指标与老年人体力活动量之间的关系。60名老年女性根据身体质量指数(BMI)分别纳入正常组和超重组,使用国际体力活动量表(IPAQ)调查受试者一周体力活动量,并对受试者进行躯干肌肉含量测试、躯干肌力测试、躯干平衡测试及动态稳定性测试。超重老年女性躯干肌肉含量、躯干力量及躯干平衡能力均优于正常组,一周体力活动量与躯体肌肉含量呈中度正相关关系(r=0.401),与动态平衡能力(r=-0.316)和步行能力(r=-0.283)呈低度正相关关系。中高体力活动超重老年女性具有较高的肌肉含量及较强的躯干力量。相对高水平的肌肉含量和躯干力量作为保护因素能够抵消超重或肥胖对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笔者倡导老年人保持中高体力活动量,适当增加抗阻力量训练、平衡功能训练及核心稳定性训练。(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8年31期)

躯干力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大强度负荷抗阻训练对雪橇运动员力量素质和出发环节竞技表现的影响,采用80%~100%1RM抗阻训练对国家队13名雪橇运动员(男7名,女6名)进行15周、每周3次的上肢和躯干力量训练;比较运动员训练前后的1RM卧拉、1RM卧推等5项专项力量素质评价指标和0~2 m段出发时长、2~4 m段出发时长2项技术指标。结果:训练前后雪橇运动员的上肢和躯干的最大力量素质及出发时长差异均具有显着性;训练后雪橇运动员1RM卧拉重量出现6.25%~38.46%的增幅,雪橇运动员1RM卧推重量出现8.11%~43.75%的增幅,雪橇运动员出发时长降幅为3.03%~13.16%。结论:雪橇运动员上肢和躯干的最大力量、爆发力与出发时长存在相关性,最大力量素质的提高是缩短出发动作时长的条件之一;大强度负荷抗阻训练可以显着提高雪橇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和爆发力,80%~100%1RM强度负荷力量训练符合雪橇运动员发展上肢和躯干最大力量和爆发力素质训练的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躯干力量论文参考文献

[1].孙奇.改善你的打球姿态——躯干支柱力量之肩部练习(二)[J].羽毛球.2019

[2].武大伟,宿元,朱志强.大强度负荷抗阻训练对雪橇运动员上肢和躯干力量素质及出发环节竞技表现的影响[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

[3].孙奇.改善你的打球姿态——躯干支柱力量之肩部练习(一)[J].羽毛球.2019

[4].娄庆玲,王岸新.躯干力量训练对矫正乒乓球运动员脊柱弯曲的效果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

[5].王建雨.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高考体育生运动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9

[6].王峥.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中学生男子乒乓球运动员训练效果的影响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9

[7].李岩.浅谈躯干力量与核心力量的差距——以短跑为例[J].田径.2019

[8].杨虎强.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在青少年业余网球训练中的作用[J].青少年体育.2018

[9].陆永.悬吊训练提高举重运动员躯干力量的实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

[10].李娴都,杨一卓,矫玮.中高体力活动对超重老年女性躯干力量以及稳定性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8

标签:;  

躯干力量论文-孙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