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翻译论文-吴静

后殖民翻译论文-吴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后殖民翻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后殖民翻译理论,抵抗式翻译策略,杂合,启示

后殖民翻译论文文献综述

吴静[1](2019)在《从后殖民翻译理论浅析《师傅越来越幽默》葛浩文译本中的翻译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殖民翻译理论倡导多元文化,旨在保留和彰显弱势文化特有元素并将其译入强势文化,从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平等交流和共同发展。《师傅越来越幽默》葛浩文英译本使用了大量后殖民翻译策略,本文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分析译者所采用翻译策略的成功之处,揭示其对中国译者有意识地抵制西方文化霸权,展现中国特色文化魅力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43期)

程蒙蒙[2](2019)在《由《诗经·硕人》英译看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是后殖民研究同翻译研究的结合,为翻译研究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翻译的终极目的是交流,鉴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活动的启示,当代翻译成果有必要区分推广型译本和学术型译本。前者可以有适度的简化、归化甚至删节,后者则应当尽量保存原作的语言文化特色,以保证不同语言文化程度的人群都可以接触并了解异域语言和文化,从而促进语言文化交流进一步拓展深度和广度。(本文来源于《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周胜蓝[3](2019)在《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生死疲劳》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葛浩文作为西方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汉英翻译家,其翻译对于中国文学"走出去"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选取了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异化翻译理论对英译本《生死疲劳》中的文化负载词的典型例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葛氏的翻译尽力保存了这些词汇的"异质性",有利于中国文学和文化在西方的传播。(本文来源于《作家天地》期刊2019年15期)

周莉[4](2019)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圣经》记载,人类多种语言起源于诺亚子孙修建巴别塔。当时大家语言相通,巴别塔修建顺利,似乎要威胁到上天。于是,上帝变乱了原本相同的语言,引发了混乱。通过混淆语言,上帝使翻译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从语言学角度来说,一些词可能有多种含义,但译者会进行挑选,只使用其中某种含义。因此,翻译是局部、零碎而复杂的,语言之间也无法等值。这就和殖民者一样,他们也在殖民地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挑选,构建殖民地负面形象。本文对翻译与殖民的关系进行探究,指出殖民者借助翻译巩固其殖民统治,但同时语言的多样性也决定了翻译可以作为被殖民者抵抗权利的武器。(本文来源于《名家名作》期刊2019年06期)

胡卿萱[5](2019)在《后殖民理论观照下葛浩文《呼兰河传》英译本异化翻译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呼兰河传》是萧红小说的代表作,是一部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很独特的乡土小说,以一个儿童的独特视角表现了其家乡东北呼兰县上世纪二叁十年代的社会面貌和风土人情,以及中国底层百姓的苦难与愚昧。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着名的中国当代文学学者和翻译家,也是近年来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数量最多、贡献最大的西方学者。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角度的来分析葛浩文在《呼兰河传》译本中的异化翻译策略,分别从选材之异、语言之异、文化之异等层面对《呼兰河传》中具体的异化翻译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继而又结合了翻译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了后殖民语境下影响译者翻译的主要因素,以及中国文化典籍外译的策略。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翻译研究的新视角。该理论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审视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关注隐藏在译文背后的两种文化之间的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认为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权力差异,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真正平等的对话。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关注的问题是译本生成的外部制约条件以及译生成后对目标文化的颠覆作用。选取葛译《呼兰河传》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从文化、语言等多方面,将其放在后殖民理论的框架下来讨论具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其次,《呼兰河传》采取了鲜明的异化翻译策略;再次,《呼兰河传》是葛浩文翻译的第一部作品,而葛浩文具有双重的文化身份。这对于中国文化外译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翻译策略从根本上表明了译者对外语文本和文化的伦理态度,采用异化翻译可以有效地展现文化间的差异,抵抗英美国家的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现象,有促进文化平等交流。而且异化翻译策略并不等于直译,异化在向目标语读者展现异质文化的同时也可以保证其可读性。(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0)

王美琪[6](2019)在《从霍米巴巴后殖民翻译理论看鲁迅与梁实秋翻译观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和梁实秋是闻名于海内外的文学大家,同时他们也是着名的翻译家,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和梁实秋持有不同的翻译观点。上世纪20、30年代见证了长达8年之久的“鲁梁论战”。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二者翻译思想有各自合理性以及必要性,二者的翻译论战也存在不可避免性。他们所讨论的涉及翻译本质的问题至今尚无定论,但是我们从中可以获得一些翻译方面的启示。后殖民翻译理论是一种研究翻译的相对新兴角度,它在解构主义、多元系统理论、描述翻译学、目的论等基础上将翻译理论与后殖民文学理论相结合。根据这一理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权力差异,所以文化间的平等交流并不存在。这一理论主要由第叁世界用来摆脱宗主国对他们的文化束缚从而构建他们自己文化的地位,使得不同文化可以平等交流。作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霍米巴巴在后殖民主义背景下提出了他的文化翻译观点,例如:文化差异、模仿、杂合、第叁空间等抵抗概念。他的理论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角度。因此,本文将从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翻译理论角度来对鲁迅和梁实秋的翻译观做对比研究,以期促进将后殖民主义深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同时让大家对鲁迅和梁实秋的翻译成就有更全面的理解。通过定性研究,本文发现鲁迅和梁实秋两位译者都注意到了文化差异,从而选择了不同地区,不同主题,不同时期的作品;在翻译标准上坚持“信”来引进异质因素。通过采用不同的模拟策略,他们在自我和他者文化之间,即第叁空间内构建出杂合物(他们的翻译文本)。杂合物有助于消解文化的纯粹性。一方面,中国文化因为杂合物得以吸收外来有用因素,从而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杂合物使得西方文化权威变得模糊,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了文化殖民控制。(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万防,翟长红,沈春华[7](2019)在《后殖民主义语境翻译实践下中国文化表征自我的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翻译已成为一种文化政治实践,成为西方用来殖民的工具与殖民地自我表征的手段。中国文化,作为边缘文化的"他者"不能消极无为,而是需要借助翻译的空间,尝试运用各种方法,努力拼贴被殖民者撕裂的碎片,表征自我,从而恢复历史记忆的真实性。(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邓淦云[8](2019)在《《后殖民视角:国际关系中的种族、性别与文化》(第四章)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该翻译实践报告选自劳特莱格出版社出版的:《后殖民视角:国际关系中的种族、性别与文化》,Race,Gender,and Cultur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ostcolonial Perspectives covers a wide range of topics including war,global inequality一书。该书涵盖广泛的主题,包括战争,全球不平等,后殖民主义,民族主义,非均一性,性别,人道主义,和宗教等内容。其作者遵循清晰的结构,每章都将主题置于国际关系中展开讨论,回顾围绕主题的主要方法和争论,并通过案例研究说明主题。在每一章提供教学工具和资源,突出重点;说明性的叙述;以及一系列建议阅读材料。这本书汇集国际关系批判领域的杰出学者,揭示种族、性别和文化的重要性,并将成为全球政治和国际关系理论专业所有学生的必读书籍。因此,译者选用该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文本翻译,可以把将国际上对国际关系中的种族、性别和文化的研究有更深刻的了解。该报告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翻译项目介绍,包括项目的背景、意义和结构。第二章是原文文本的分析,包括作者简介、原文主要内容以及语言风格和特点。第叁章是翻译的理论基础,为本报告的核心。第四章为翻译中所遇到的难点以及所使用的翻译方法。第五部分为结论,包括翻译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4-01)

侯迪美[9](2019)在《《后殖民视角:国际关系中的种族、性别与文化》(第八章)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篇翻译报告原文选自《后殖民视角:国际关系中的种族、性别与文化》(Race,Gender,and Cultur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ostcolonial Perspective)一书中的第八章。该书由美国华盛顿特区美利坚大学国际服务学院副教授伦道夫·佩尔绍德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国际关系副教授爱丽娜·吉达合着。本书共十章,是国际关系中出现的第一本介绍后殖民主义的教科书。本报告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翻译项目介绍,包括项目的背景、意义和结构。第二章是原文文本的分析,包括作者简介、原文主要内容以及语言风格和特点。第叁章是翻译的理论基础,为本翻译报告的核心。第四部分为翻译中所遇到的难点以及所使用的翻译方法。第五部分为结论,包括翻译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4-01)

招珊[10](2019)在《《后殖民视角:国际关系中的种族、性别与文化》(第九章)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为一篇翻译报告,原文选自伦道夫·B·佩尔绍德(Randolph B.Persaud)与阿琳娜·萨吉德(Alina Sajed)所编辑的《后殖民视角:国际关系中的种族、性别与文化》(Race,Gender and Cultur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ostcolonial Perspectives)的第九章。第九章作者为伦道夫·B·佩尔绍德(Randolph B.Persaud)。所选篇章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关注了此背景下的安全研究,同时谈到了民主和平、制裁、人道主义干涉、恐怖主义和战争等方面,展现了西方后殖民主义国家对弱国的压迫剥削,呼吁后殖民时代学者的研究。本文以阐释学翻译理论为指导,列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两大主要翻译难点——英语长句和介词,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及例子:主要运用倒置法和分译法处理英语长句;针对介词翻译,主要运用了省译策略和词性转换法。报告最后总结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收获的经验和仍待解决的问题,以供其他译者借鉴和参考以及提醒作者自身提高翻译水平。(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4-01)

后殖民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是后殖民研究同翻译研究的结合,为翻译研究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翻译的终极目的是交流,鉴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活动的启示,当代翻译成果有必要区分推广型译本和学术型译本。前者可以有适度的简化、归化甚至删节,后者则应当尽量保存原作的语言文化特色,以保证不同语言文化程度的人群都可以接触并了解异域语言和文化,从而促进语言文化交流进一步拓展深度和广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殖民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1].吴静.从后殖民翻译理论浅析《师傅越来越幽默》葛浩文译本中的翻译策略[J].校园英语.2019

[2].程蒙蒙.由《诗经·硕人》英译看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的影响[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

[3].周胜蓝.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生死疲劳》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作家天地.2019

[4].周莉.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J].名家名作.2019

[5].胡卿萱.后殖民理论观照下葛浩文《呼兰河传》英译本异化翻译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6].王美琪.从霍米巴巴后殖民翻译理论看鲁迅与梁实秋翻译观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7].张万防,翟长红,沈春华.后殖民主义语境翻译实践下中国文化表征自我的策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

[8].邓淦云.《后殖民视角:国际关系中的种族、性别与文化》(第四章)翻译实践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

[9].侯迪美.《后殖民视角:国际关系中的种族、性别与文化》(第八章)翻译实践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

[10].招珊.《后殖民视角:国际关系中的种族、性别与文化》(第九章)翻译实践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

标签:;  ;  ;  ;  

后殖民翻译论文-吴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