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例小儿二尖瓣置换术围术期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蒋博一[1](2021)在《低射血分数成人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低射血分数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外科治疗,总结手术及围手术期治疗要点,为促进成人低射血分数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提供有效临床依据。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21年1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已行瓣膜置换术的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50%)101例瓣膜疾病患者。根据射血分数将其分为组A(n=45)(LVEF≤40%)和组B(n=56)(40%<LVEF<50%)。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术前临床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及术后相关资料。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体重等基本信息、既往疾病史、心功能分级、实验室检查等术前相关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病史时间(12[8.5,24]月)明显长于B组(6[1.25,24]月)(P<0.05);疾病构成比方面,A组主动脉瓣、二尖瓣联合瓣膜病变患者比例(n=25(55.56%))明显高于B组(n=18(32.14%))(P<0.05)。(2)术中方面,A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红细胞输注量(316.96±72.36min;157.22±36.97min;103.29±35.34min;3.79±1.55u)上明显高于B组(278.16±49.17min;137.09±23.69min;87.71±19.06min;3.09±2.02u)(P<0.05)。(3)术后方面,两组患者在ECMO辅助、CRRT治疗及最终死亡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总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A组(36[27.5,69.5]h;65[44,114]h;36.13±11.95d;n=13(28.89%))明显高于B组(18[12.5,42.75]h;45.5[38.5,73.25]h;29.16.18±9.86d;n=7(12.50%))(P<0.05)。一例患者术前LVEF18%,经过积极治疗后仍死亡。(4)Euro SCORE II模型评分系统预测患者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血分数越低,提示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越高;成人低射血分数患者27%<LVEF<40%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确切,临床疗效好;Euro SCORE II可以较好的预测本研究患者术后死亡;成人低射血分数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加强术前心功能调整、术中完善的心肌保护、围术期积极辅助治疗维护重要脏器功能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低射血分数患者的治疗效果。
翟晓峰,沈燕萍[2](2021)在《8例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经验总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8例接受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TMVR)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期间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行TMVR的8例二尖瓣病变患者的护理情况。统计所有患者在重症监护室(ICU)的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患者在ICU的停留时间为(1.63±0.24) d,术后住院时间为(8.25±1.82) d,机械通气时间为(11.28±2.73) h。8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发生出血,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50%(1/8)。8例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87.50%(7/8)。结论对行TM VR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围手术期护理,其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较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较高。
施凤双,唐晓敏,李柳青,陆钰婷[3](2021)在《先天性二尖瓣狭窄行二尖瓣置换术患儿的围术期护理》文中提出总结1例先天性二尖瓣狭窄行二尖瓣置换术患儿的围术期护理经验。护理要点为做好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等术前护理;术后加强ECMO护理及循环系统的管理,注重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以及抗凝管理和用药护理,做好出院指导。本例患儿于术后28 d康复出院,出院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患儿返院复查心脏超声和凝血功能,显示心脏瓣膜及功能恢复良好,凝血功能在抗凝治疗标准范围内,未出现出血或栓塞,活动量改善。
罗海燕[4](2020)在《协同护理模式下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在二尖瓣瓣膜置换术后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协同护理模式下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对二尖瓣瓣膜置换术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调查患者对该方法的依从性及满意度。具体为:①将协同护理模式下综合呼吸功能训练运用在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围术期,评价其对于患者气管插管时间、血气分析、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的影响;②评价将协同护理模式下综合呼吸功能训练运用于二尖瓣置换术后的可行性及有效性;③评价协同护理模式下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对患者满意度和依从性的影响;④为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实施科学、规范、有效的综合呼吸功能训练提供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月—2019年9月在我院诊断为二尖瓣瓣膜病变且需进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8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40人)、对照组(40人)。2.对照组给予心脏大血管外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协同护理模式联合综合呼吸功能训练,时间为2个星期。将血气收集时间定为术前第1d、术后第1d、第2d、第3d、第4 d、第5d、第6d和第7d,采取医学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结果统计分析,比较两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术后气管插管时间、血气分析、肺部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和患者满意度及依从性,分析协同护理模式下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在二尖瓣膜置换术后的影响效果。结果:所有入选患者(干预组和对照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论是干预组还是对照都完成了住院期间的研究干预及其所有的数据观察和分析,所有入选者在性别、职业疾病种类(入选者均为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年龄、手术方式(均为全麻下正中开胸行二尖瓣置换术)、文化程度等无显着区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入选患者都没有术后及住院期间死亡;根据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气管插管时间、ICU住院时间、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监测(PaO2)、满意度、依从性等方面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①气管插管时间17.71±4.71hVS24.44±15.48h;②肺部并发症发生率4例(10%)VS7例(17.5%);③ICU 住院时间 43.65±10.26hVS52.87±27.53h;④住院天数 13.23±4.63 天 VS 15.03±4.39 天);⑤血氧饱和度(SaO2)96.66±2.70%VS94.46±2.68%;⑥动脉血氧分压(PaO2)93.81±3.16mmHgVS93.29±2.67mmHg;⑦二氧化碳分压(PaCO2)36.87±3.09mmHgVS35.93±3.44mmHg⑧两组患者在满意度和依从性比较P<0.05,差异结果显着。结论:1.将协同护理模式下的综合呼吸功能训练运用在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可以缩短患者气管插管时间、ICU时间、术后总住院时间,加快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术后康复速度,节约医疗资源。2.协同护理模式下的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可以改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SaO2、PaO2均值,通过呼吸训练可减轻机体对缺氧的耐受程度,使血液能更好的进行氧合。3.将协同护理模式运用到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呼吸功能训练中,可以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胸腔积液、肺不张、肺炎)的发生率。4.将协同护理模式运用到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呼吸功能训练中,可提高患者对术后相关并发症及呼吸训练相关知识的认知度,提高患者对呼吸功能训练的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和呼吸训练的满意度。
王琨[5](2019)在《微创胸腔镜辅助二尖瓣置换术围术期的护理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创胸腔镜辅助二尖瓣置换术是近年来在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种手术方案,手术视野暴露良好,可避免挤压、损伤患者肺部,术后患者的肺功能恢复较好。相较于常规手术,微创胸腔镜辅助二尖瓣置换术的创伤更小,对机体内环境的干扰比较小,术中出血量比较小,术后伤口愈合情况较优。但临床有研究指出[1],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术前对手术产生了严重的不良情绪,术中容易发生应激反应,继而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与预后。因此,本研究分析了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应用全面护理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黄婷[6](2019)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的配合进展》文中认为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是心血管外科领域应用较为普遍的心脏外科微创术式,相较于传统的手术,该术式具有切口小、出血少、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应用前景广阔。但是,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对护理配合的要求较高,如何高质量完成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的围术期护理、降低手术风险、改善手术效果和患者预后值得每位专科护理人员深思。
马寒香,龚倩,陈红[7](2011)在《胸腔镜与开胸二尖瓣置换术的护理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胸腔镜与开胸二尖瓣置换术的护理异同和术后疗效。方法从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科在胸腔镜辅助下完成二尖瓣置换术18例,由同一手术者完成的传统开胸二尖瓣置换术2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ICU监护,护理特点及恢复情况。结果胸腔镜组患者术后置管时间明显小于开胸组(P<0.05),疼痛程度轻,ICU监护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死亡率低(P<0.05)。结论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术优于开胸二尖瓣置换。
冷怀明[8](2002)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文中认为
杜君持[9](2021)在《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长时间以来,三尖瓣被学界称为“被遗忘的瓣膜”,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关注的重点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三尖瓣相对来说得到的关注较少。现在,由于结构心脏病领域的快速发展,三尖瓣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三尖瓣最常见的病变是三尖瓣反流,对于三尖瓣反流严重的患者,首选三尖瓣成形,对于无法成行或者成形失败者,可以考虑行三尖瓣置换术(TVR)[1]。但在接受三尖瓣置换术的患者中,有相当数量的患者是在晚期接受手术的[2]。由于其手术死亡率高,一直被认为是临床治疗的难题[3]。研究目的本研究结合患者的病例资料,对三尖瓣关闭不全(TI)患者行三尖瓣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围手术期多种因素对三尖瓣置换术后死亡的影响,旨在明确影响患者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对以后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治疗,提供个体化策略和治疗方案,完善相关治疗的评价体系,增加对其治疗效果的有效性和可预测性,为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患者的手术选择,提供相对有力的经验及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10年07月至2020年07月期间,于我院心脏外科住院并实施三尖瓣置换术共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人年龄在17岁至75岁之间,体重在38.5kg至105.0kg之间,55例患者中三尖瓣退行性变25例,先天性三尖瓣下移畸形15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感染性心内膜炎6例。二次手术的患者共12例,其中,二尖瓣置换术后5例,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后2例,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1例,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后1例,三尖瓣成形术后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1例,心包剥脱术1后例。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将临床资料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筛选各临床变量,对其进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其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满足条件采用两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然后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所有变量全部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进行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55例患者均行三尖瓣置换术,其中单纯行三尖瓣置换术33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10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1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5例,行三尖瓣置换术+CABGI例,行三尖瓣置换术+射频消融术1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射频消融术2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肺动脉瓣置换术1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射频消融术1例。其中,生物瓣膜置换术40例,机械瓣膜置换术15例。术后早期死亡(术后30天内)病例中,院内死亡5例,全组死亡共11例,早期病死率20.0%。主要死亡原因为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心跳骤停、心力衰竭、严重感染。术后随访数据包括电话随访、术后相关检查及门诊复诊相关信息。将临床资料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中,对性别、房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CABG、术前三尖瓣反流情况、瓣膜种类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对于计量资料,首先检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后采用两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病人在年龄、体重、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前右心房最大径、术前右心室最大径、术前左心房最大径、术前左心室最大径、术前主肺动脉内径、术前收缩期三尖瓣瓣环最大跨瓣压、术前肺动脉收缩压、术前尿素氮、术前尿酸、术前TBIL(总胆红素)、术前DBIL(直接胆红素)、术前IBIL(间接胆红素)、术前Cho(总胆固醇)、术前ALT(谷丙转氨酶)、术前AST(谷草转氨酶)、术前CK(肌酸激酶)、术前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指标方面两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中发现术前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前肌酐、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上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临床指标包括性别、房颤、肺动脉高压、肝大、右心房增大、右心室增大、术前三尖瓣重度反流等,结果发现这些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经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外循环时间是本组病例行三尖瓣置换手术中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1.在单因素危险因素分析中,对于存活患者和早期死亡患者来说,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术前肌酐值、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存在统计学意义,提示长时间的体外循环可能导致心肌保护欠佳,继而加重心脏损伤,影响患者预后,术前心功能及肾功能较差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围术期死亡,心功能差是左心功能不全的结果,反映左心功能状态,肾功能差是右心功能不全的结果,间接反映右心功能状态,提示围术期死亡的患者往往合并左右心功能不全,这与术后死亡患者中多数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和低心排综合征结果一致。2.在多因素危险因素分析中,将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所有变量全部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之前在单因素危险因素分析中的重症监护时间、术前肌酐值、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无统计学差异,只有体外循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分析原因可能由于样本量相对较少,部分数据缺失和选择偏倚所致,只能得出体外循环时间是三尖瓣置换术后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的结论。3.三尖瓣置换术围术期死亡率较高,术后并发症重,死亡患者多数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和低心排综合征,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围术期管理,预防围术期并发症。4.目前,三尖瓣置换术开展量相对于左心瓣膜手术开展量较少,应该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其未来发展任重而道远。
赵津[10](2021)在《重组人脑利钠肽预处理对心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心功能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前心脏储备能力通常较差,加之手术打击、体外循环影响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损害进一步加重,心脏功能严重受损。重组人脑利钠肽(rh BNP)已经被证实对心衰患者有益,近年来关于其用于围术期心肌保护的研究多集中于术中和术后。目的:本研究希望通过观察术前应用rh BNP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心功能影像学指标、实验室指标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评估其对术中心肌损伤的预保护作用,希望能够为探讨心脏瓣膜病患者围术期心功能的改善提供新的临床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全麻低温CPB下行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术的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10例。从术前3天开始,A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按0.01μg·kg-1·min-1静脉注输注rh BNP维持72小时,B组则仅常规用药。分别于术前1天(T0)、术中体外循环开始后主动脉阻断前(T1)、主动脉开放后12小时(T2)、主动脉开放后24小时(T3)、术后7天(T4)五个时间点从患者体内采集静脉血,检测针对性实验室指标(乳酸脱氢酶(LDH)、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B)、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B型钠尿肽(BNP)、血浆降钙素原(PCT)、血清可溶性ST2(s ST2)、及丙二醛(MDA)浓度)。于CPB前取右心耳组织做组织病理学分析。于T0及T4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患者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SV)、心指数(CI)和右室收缩末面积,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研究时间内未见术后并发症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两组患者针对性实验室指标总体分布在各研究时点均未见明显分组效应(P>0.05),但A组在T3时的血清s ST2水平和在T1时的血清MDA浓度均较B组低(P<0.05)。A组患者EF在T0和T4时低于B组(P<0.05),但SV和CI差异不显着(P>0.05)。两组患者T4时右房收缩末面积比T0时小(P<0.05)。两组患者右心耳组织病理学特征相似,胶原容积分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增加重组人脑利钠肽应用在围术期对瓣膜置换患者心肌具有保护作用,能够使患者术前心功能获得一定程度改善,并能促进术后心功能恢复,但对术中氧化应激抗性影响短暂,对术后抗感染能力和心肌已有的病理结构改变未见明显影响。
二、1例小儿二尖瓣置换术围术期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例小儿二尖瓣置换术围术期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低射血分数成人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重症瓣膜疾病的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8例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手术相关指标 |
1.3.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
1.3.3患者满意度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在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 |
2.2 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
2.3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 |
3讨论 |
(3)先天性二尖瓣狭窄行二尖瓣置换术患儿的围术期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简介 |
2 护理 |
2.1 术前护理 |
2.2 术后护理 |
2.2.1 ECMO护理 |
2.2.2 循环系统管理 |
2.2.3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
2.2.3.1 LCOS |
2.2.3.2 左室破裂 |
2.2.3.3 机械瓣功能障碍 |
2.2.3.4 术后高血压 |
2.2.4 抗凝管理与用药护理 |
2.3 出院指导 |
3 小结 |
(4)协同护理模式下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在二尖瓣瓣膜置换术后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 理论依据 |
1.呼吸功能训练 |
2.中医技术疗法 |
3.协同护理模式 |
4.协同护理模式下的综合呼吸功能训练 |
第一章 基于协同护理模式下综合呼吸功能训练护理方案的构建 |
1.研究工具的编制 |
2.质量控制标准:偏倚控制 |
3.综合呼吸功能训练护理方案的构建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研究设计 |
1.2 来源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样本量估算 |
3.分组方法 |
4.技术路线 |
5.具体方法 |
5.1 对照组(按照心脏大血管外科二尖瓣置换术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
5.1.1 术前护理 |
5.1.2 术后护理(瓣膜置换术完成之后按照心外科护理常规,将患者立即转入心外科监护室) |
5.2 干预组 |
5.2.1 医疗团队组建 |
5.2.2 质量控制 |
5.2.3 成立呼吸训练小团队 |
5.2.4 综合呼吸功能训练的具体内容 |
6.研究指标及测量方法 |
7.伦理原则 |
8.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CCM下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在HVR呼吸功能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5)微创胸腔镜辅助二尖瓣置换术围术期的护理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术前护理: |
1.2.2 术后护理: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2组SAS评分、SDS评分、QOL-100评分比较 |
2.2 2组并发症比较 |
2.3 2组ICU停留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
3 讨论 |
(6)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的配合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围术期护理配合 |
1.1 术前干预和准备 |
1.2 术中监测和配合 |
1.2.1 巡回护士 |
1.2.2 器械护士 |
1.3 术后观察和指导 |
2 小结 |
(7)胸腔镜与开胸二尖瓣置换术的护理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术后护理 |
3.1 循环系统监测 |
3.2 呼吸系统监测 |
3.3 胸腔引流管的监测 |
3.4 肾功能的监测 |
3.5 疼痛的护理 |
4 健康指导 |
5 讨论 |
(9)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重组人脑利钠肽预处理对心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心功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理论依据及方法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知情同意 |
2.2 研究方法 |
2.2.1 试验设计与病例选取 |
2.2.2 分组方法 |
2.2.3 给药方法 |
2.3 研究终点 |
2.4 资料收集 |
2.4.1 一般临床资料 |
2.4.2 围术期相关临床指标 |
2.4.3 针对性实验室指标 |
2.4.4 围术期超声心动图的心功能指标 |
2.4.5 组织标本收集 |
2.5 统计学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 |
3.2 围术期相关临床指标结果比较 |
3.3 针对性实验室指标比较 |
3.3.1 两组患者血清磷酸肌酸激酶水平的比较 |
3.3.2 两组患者血清CK-MB同工酶质量水平比较 |
3.3.3 两组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比较 |
3.3.4 两组患者血清肌红蛋白水平比较 |
3.3.5 两组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比较 |
3.3.6 两组患者血清B型钠尿肽水平比较 |
3.3.7 两组患者血浆降钙素原水平比较 |
3.3.8 两组患者血清可溶性ST2 水平比较 |
3.3.9 两组患者血清丙二醛浓度比较 |
3.4 围术期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 |
3.4.1 两组患者心脏射血分数比较 |
3.4.2 两组患者每搏输出量比较 |
3.4.3 两组患者心指数比较 |
3.4.4 两组患者右房收缩末期面积比较 |
3.5 右心耳病理染色结果比较 |
3.5.1 HE染色 |
3.5.2 Masson染色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讨论 |
4.1 术前应用rh BNP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
4.2 术前应用rh BNP对心脏超声指标的影响 |
4.3 术前应用rh BNP对组织病理结果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5.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5.3 后续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1例小儿二尖瓣置换术围术期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射血分数成人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的临床疗效分析[D]. 蒋博一.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8例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经验总结[J]. 翟晓峰,沈燕萍.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1(03)
- [3]先天性二尖瓣狭窄行二尖瓣置换术患儿的围术期护理[J]. 施凤双,唐晓敏,李柳青,陆钰婷. 护理与康复, 2021(03)
- [4]协同护理模式下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在二尖瓣瓣膜置换术后的影响研究[D]. 罗海燕.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微创胸腔镜辅助二尖瓣置换术围术期的护理效果研究[J]. 王琨. 实用医技杂志, 2019(10)
- [6]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的配合进展[J]. 黄婷.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9(09)
- [7]胸腔镜与开胸二尖瓣置换术的护理比较[J]. 马寒香,龚倩,陈红. 安徽医药, 2011(10)
- [8]《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J]. 冷怀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2(12)
- [9]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D]. 杜君持. 山东大学, 2021(12)
- [10]重组人脑利钠肽预处理对心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心功能影响[D]. 赵津.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