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联的加成反应论文-何卫刚

串联的加成反应论文-何卫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串联的加成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不对称催化,串联Michael加成,四氢吡咯螺氧化吲哚,单萜吲哚生物碱

串联的加成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何卫刚[1](2019)在《基于不对称串联Michael加成反应的单萜吲哚生物碱全合成研究及生物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单萜吲哚生物碱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具有复杂的多环结构和多样的生理活性,在合成上具有挑战性。本论文发展了不对称催化串联Michael加成反应用于手性四氢吡咯螺氧化吲哚结构单元的高效不对称构建,并应用该方法完成了几个单萜吲哚生物碱的不对称全合成,为后续的化学生物学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四氢吡咯螺氧化吲哚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及药物活性分子中,其构建方法一直是合成化学家的研究热点,开发简单高效的合成方法对于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以及活性分子的开发均极具意义。目前虽然已有多种方法可以用于该骨架的构建,但是如何高效不对称合成四氢吡咯螺氧化吲哚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利用冯小明教授开发的金属双氮氧酰胺配体催化体系,我们发展了氧化吲哚底物与炔酮底物的不对称串联Michael加成反应,从而实现了四氢吡咯螺氧化吲哚结构单元的高效不对称构建。经过对配体、溶剂、碱的筛选,确定了L_1为配体、1,2-二氯乙烷为溶剂、碳酸钠为碱的最优反应条件。底物适用性考察发现,该反应对绝大部分的底物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尤其是官能团化的底物仍可以优秀的立体选择性得到产物。该反应条件温和、底物适用性广、衍生化位点丰富,在药物活性分子以及天然产物的合成中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士的宁单萜吲哚生物碱结构复杂,且大多具有较好的生理活性,因此该类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研究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我们在不对称串联Michael加成反应的基础上,为(-)‐Tubifoline、(-)‐Tubifolidine和(-)‐Dehydrotubifoline叁个士的宁类吲哚生物碱设计了全新的合成策略。通过对反应条件的微调,实现螺环氧化吲哚底物的十克级制备,为后续的全合成研究提供物质保障。利用米尔文盐活化酰胺以及TBSOTf活化羰基?位的双活化策略完成了分子内缩合反应,解决了螺环氧化吲哚易于消旋的难题,实现关键四环中间体的克级制备。利用SnCl_4促进的分子内烯丙基取代反应,成功抑制了该反应过程中可逆Mannich反应导致的消旋,为士的宁吲哚生物碱D环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最终从氧化吲哚底物出发,仅需10~11步即可完成(-)‐Tubifoline、(-)‐Tubifolidine和(-)‐Dehydrotubifoline的不对称全合成。Kopsiyunnanine M是2016年从K.arborea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的Strychnos-Strychnos型双聚单萜吲哚生物碱,目前还尚未有课题组报道其全合成工作。双聚单萜吲哚生物碱具有复杂的分子结构以及丰富的药理活性,因此Kopsiyunnanine M引起了我们的合成兴趣。从文献推测的生源合成途径出发,我们拟利用仿生的Diels-Alder策略来完成该分子的全合成,目前主要的研究工作集中于双烯体片段的合成。以串联Michael反应为基础,通过炔酮与氧化吲哚的分步关环实现了螺环氧化吲哚的高效制备。采用米尔文盐活化酰胺,随后用IBX将羟基氧化的同时发生分子内缩合发应,即可完成醛基四环中间体的制备。利用SnCl_4促进的脱Boc串联关环反应可以完成桥环的构建,最后应用还原开环方法,完成双烯体基本骨架的构建。我们对合成的四氢吡咯氧化吲哚化合物以及士的宁吲哚生物碱进行了体外抗炎、抗菌、抗肿瘤以及免疫抑制活性的初筛。在神经炎症抑制活性的测试中,Tubifoline和Akuammicine对LPS诱导的NO生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的神经炎抑制活性评价仍在进行中。(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马志刚[2](2019)在《对α,β-不饱和酰胺的不对称迈克尔加成及其串联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有机催化的α,β-不饱和酰胺的不对称迈克尔加成及其串联反应研究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以下叁部分内容:第一章我们综述了有机催化的不对称迈克尔加成及其串联反应的研究进展。有机催化的不对称迈克尔加成一般有两种催化模式:一种是共价催化,包括脯氨酸催化、伯胺催化和卡宾催化等;另一种是氢键催化,包括手性硫脲催化、磷酸催化、多肽催化和胍催化等。最后举例综述了有机催化迈克尔加成串联反应的部分代表性进展。第二章我们发展了一种方酰胺催化的基于氢键稳定的烯炔酰胺,手性2,3-联烯酰胺的合成方法。反应经历对烯炔酰胺(2-炔基丙烯酰胺)的迈克尔加成/异构化过程,以高产率和优异的立体选择性生成了一系列手性2,3-联烯酰胺。N,N-双齿酰胺中分子内氢键的引入是该反应立体选择性控制的关键。此外,通过联烯酰胺轴手性向中心手性的合成转化证实了该反应的实用性。第叁章基于有机催化与碳氢键活化,我们发展了一种连续的“不对称迈克尔加成/C-H键烯基化/分子内迈克尔加成”反应。反应从易得的原料“2-芳基-N-喹啉丙烯酰胺、硝基甲烷和烯基碘”出发,合成了含有叁个手性中心的手性四氢萘化合物。在最佳反应条件下,通过奎宁方酰胺催化,硝基甲烷对惰性的共轭酰胺进行不对称迈克尔加成,随后钯(II/IV)催化的碳氢键烯基化反应/分子迈克尔加成反应,以中等收率和良好的立体选择性得到一系列四氢萘衍生物。反应可以在克级规模进行,对其立体选择性没有影响。产物手性四氢萘可以顺利转化为2-氨基四氢萘衍生物,为具有相关结构的生物活性分子不对称合成提供了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叶旭[3](2019)在《双功能配体参与的钯催化“羰化Sonogashira偶联—亲核加成”一锅法串联反应合成喹诺酮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喹诺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含氮杂环有机物,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都含有喹诺酮母体结构。喹诺酮类化合物在抗疟、抗癌、抗病毒等方面都具有潜在的生物活性,在未来医药领域将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另外,喹诺酮类化合物具有多个活泼的反应位点,可以方便地进行多种官能团转化和衍生化,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在有机合成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喹诺酮类化合物主要通过邻位氨基取代的苯基-α,β-炔酮的分子内(-NH2对C?C叁键的)亲核加成反应获得,而相应邻位氨基取代的苯基-α,β-炔酮原料主要通过(2-碘苯胺、一氧化碳和端位炔烃)“羰化Sonogashira偶联”反应获得。可见,“羰化Sonogashira偶联”反应和(-NH2对C?C叁键的)亲核加成反应是合成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前后关联的两个关键反应步骤。本论文工作首先合成了含有“叔膦”和“哌啶Lewis碱”的双功能配体L3,并且将该配体和过渡金属钯结合使用构建“Pd配合物-哌啶Lewis碱”双功能催化剂,应用于催化2-碘苯胺、一氧化碳和端位炔烃为原料的“羰化Sonogashira偶联-亲核加成”一锅法串联反应中,实现了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合成。通过对配体种类、配体用量(P/Pd比例)、反应温度、溶剂等反应条件的筛选,获得了分离收率为48%-85%的2-取代喹诺酮类化合物。同时,深入分析了双功能配体L3在Pd催化的“羰化Sonogashira偶联-亲核加成”串联反应中的重要作用,发现双功能配体L3中的叔膦基团部分通过和Pd配位形成Pd配合物负责催化第一步“羰化Sonogashira偶联反应”生成邻位氨基取代的苯基-α,β-炔酮;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L3配体中的哌啶基部分作为Lewis碱负责催化第二步邻位氨基取代的苯基-α,β-炔酮发生分子内亲核加成反应,生成目标喹诺酮类化合物。而且,通过实验证明基于L3配体的双功能Pd配合物催化剂存在的两个功能体(Pd配合物和哌啶Lewis碱)起到彼此协同促进的共催化作用。本论文构建的基于双功能配体L3修饰的双功能Pd配合物催化剂能够协同共催化“羰化Sonogashira偶联-亲核加成”串联反应,实现由2-碘苯胺、一氧化碳和端位炔烃通过一锅法合成喹诺酮类化合物的新合成策略。双功能催化剂的协同共催化作用是保证该串联反应进行的根本原因。图示1基于L3配位的双功能Pd配合物催化“羰化Sonogashira偶联-亲核加成”一锅法串联反应合成喹诺酮类化合物Scheme 1 Synthesis of quinolone compounds via one-pot tandem“carbonylative Sonogashira coupling-nucleophilic addition”over L3-based bifunctional Pd-complex catalyst(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袁婷[4](2019)在《Sm(Ⅱ)试剂促进的烯丙醇脱羟基反应和NHPI介导的串联电化学氧化/[3+2]环加成/芳香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第一部分研究了烯丙基溴化钐allylSmBr在添加剂存在下对烯丙醇化合物的还原脱羟基/双键迁移反应。研究表明,选用六甲基磷酰叁胺HMPA作为唯一的添加剂时,脱羟基形成的烯烃产物很少;当加入水H_2O作为共添加剂时产率有所提高。此外,我们还对有机酸作为共添加剂进行了筛选。令人满意的是当使用甲磺酸MsOH为共添加物时,产率进一步提高。烯丙醇化合物在allylSmBr/HMPA/MsOH体系中搅拌过夜反应,可获得80%以上的产率。对照实验表明,SmI_2/HMPA/MsOH体系不能有效促进烯丙醇化合物的脱羟基成烯反应。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烯丙基溴化钐的化学性质并拓宽了allylSmBr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范围。第二部分内容是利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方法来实现串联氧化/环化/芳香化反应。研究选用N-取代的四氢异喹啉和马来酸亚胺作为底物,通过选取合适的电子转移促进剂,电解质,溶剂以及电极来实现高效的氧化/[3+2]环加成/芳香化串联反应,研究发现了电子转移促进剂对反应位点的调控作用。上述策略避免了化学氧化剂,光照等较为严苛条件的使用,并且反应比较温和,具有很好的原子经济性,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为合成5,6-二氢吡咯并[2,1-α]异喹啉提供了一种绿色、高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9-03-17)

刘伟[5](2018)在《催化型硫—迈克尔加成/环化串联反应研究:立体选择性地构建环状有机硫化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硫化合物在药物化学、材料化学、农业化学及化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作为有机硫化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环状有机硫化物(具有环状结构的有机硫化物)是很多药物和天然产物的核心结构,这类化合物往往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和优异的理化特性。同时,环状有机硫化物可以发生多种转化,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因此,研究这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硫-迈克尔加成反应(Sulfa-Michael Addition)是构建碳-硫键的经典方法,由其引发的串联环化反应不仅可以高效地制备环状有机硫化物,还可以构建产物分子中的手性中心,相应的不对称催化反应可以立体选择性地合成这类含有手性中心的环状有机硫化物。然而,这类反应通常需要化学计量的硫试剂参与,原子经济性较差,催化型硫-迈克尔加成/环化串联反应报道较少。本文发展了一个新颖的催化型硫-迈克尔加成/环化串联反应。该反应采用烯丙基取代的硫酯类化合物为底物,在催化量的引发剂作用下,通过sulfa-Michael-Aldol型串联环化反应构建了产物分子中的手性中心,立体选择性地合成了两类重要的氮杂环硫化物。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催化型硫-迈克尔加成/环化串联反应非对映选择性地合成了吡咯[2,1-a]异喹啉类化合物。通过改变引发剂(苯硫酚钠、四丁基氰化铵)实现了反应的非对映选择性调控,分别合成了顺式和反式环化产物,并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2.发展了一个配体调控的不对称硫-迈克尔加成/环化串联反应,在催化量的手性氨基醚类配体(1S,2S)-L6和苯硫酚锂作用下,合成了3,3-二取代喹啉-2,4-二酮类化合物,构建了产物3位的季碳中心,对映选择性最高可以达到97/3 e.r.,并提出了可能的手性诱导机理。(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朱雅丽[6](2018)在《基于不对称串联环加成反应合成吡喃并[2,3-d]嘧啶酮衍生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对称合成反应的小分子催化剂具有便宜易得、反应条件温和、对环境友好等特点,近年来成为有机催化研究领域的热点。吡喃并[2,3-d]嘧啶酮是构成许多重要的天然产物和具有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化合物的骨架分子,同时也是有机合成中重要的结构单元。至今尚未有关于手性吡喃并[2,3-d]嘧啶酮结构化学合成方法的报道。因此,有机小分子催化合成的手性吡喃并[2,3-d]嘧啶酮的合成方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硫脲叔胺类有机小分子双功能催化剂VI为催化剂,催化以2-(1-炔基)-2-烯基–酮和1,3-二甲基-巴比妥酸为底物的串联[3+3]环加成反应得到目标产物手性吡喃并[2,3-d]嘧啶酮,反应有较好的收率和高对映选择性。我们推测反应过程中双功能催化剂能通过与两底物形成氢键活化反应和对反应立体控制;两底物催化剂作用下依次反生Michael加成和分子内环合反应。根据反应机理推测,设计实验、研究了反应普适应。实验先后对催化剂、溶剂、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等条件进行筛选,确定适合反应进行的最优反应条件。低温有利于反应获得高的对映选择性。之后,在最优反应条件下,进行底物扩展实验,其中有18个底物能顺利进行反应得到相应目标产物,其中反应收率最高能达到87%,对映选择性可以达到94%。同时,通过对底物扩展实验分析空间位阻效应和电子效应对反应的影响。空间位阻能较大程度的影响底物2-(1–炔基)-2-烯基-酮和1,3-二甲基-巴比妥酸间的串联环加成反应。(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5-01)

[7](2018)在《不对称合成Tetrahydropyrano[3,4-b]indoles:两价钯催化的氮钯化/1,4-加成串联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Angew.Chem.Int.Ed.2017,56,14698~14701Tetrahydropyrano[3,4-b]indoles(THPIs)具有重要的生物和生理活性.这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较多,但基本都是从吲哚出发经几步完成,其中不对称合成的例子也较少,尤其是过渡金属催化的方法.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陆熙炎课题组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两价钯催化的、无氧化还原过程的新反应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8年02期)

孙晓华[8](2017)在《手性伯胺催化远端不对称1,6/1,4-加成串联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不对称有机催化领域,串联反应是快速实现不对称反应、构建复杂多环框架的重要策略之一。本论文基于插烯亚胺正离子活化模式,利用金鸡纳碱衍生的手性伯胺催化剂实现了远端立体选择性控制的1,6/1,4-加成串联反应,构建了硫(氧)杂原子的手性螺环化合物。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了 2-硫代吲哚酮与环状二烯酮的不对称1,6/1,4-加成串联反应,通过LUMO降低效应,成功实现了远端位点的官能团化。该催化体系对于不同取代的2-硫代吲哚酮与六元环双烯酮均能以较高的收率、优秀的对映选择性和中等的非对映选择性得到目标产物(50-78%yield,80->99%ee,3:1-5:1 dr);对于六元环β'位和γ'位分别有两个甲基取代的双烯酮可获得高达78%收率的单一对映体(>19:1 dr)。总之,该方法为合成手性含硫螺环骨架提供了一个简单高效的方法。论文的第二部分讨论了金鸡纳碱衍生的手性伯胺催化的4-羟基香豆素与环状二烯酮的不对称串联反应,合成了苯并吡喃类氧杂螺环化合物。该反应底物通用性良好,对于五元环双烯酮也能以中等的对映选择性(55%ee)得到目标产物。虽然对于脂肪族取代的双烯酮,反应结果并不理想,但是该反应通过远端调控,为构建手性苯并吡喃类螺环化合物提供了一个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7-05-23)

连小磊[9](2017)在《钌/有机小分子不对称催化串联反应及相转移催化[4+1]不对称环加成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催化剂和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剂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随着有机化学的不断进步,单一的一种催化剂已经很难满足化学家们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联合催化体系应运而生,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单一催化剂的缺点和不足同时将多种催化剂的优势都发挥出来,因此逐渐成为当今不对称催化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根据金属催化剂与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剂之间协作方式的不同,联合催化体系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协同催化和接力催化。3-氨基-3-烷基氧化吲哚是在天然产物和药物活性分子中频繁出现的一类结构单元,其中很多具有非常优秀的生物活性。近些年来,以3-重氮氧化吲哚为核心底物基于金属和有机小分子联合催化的策略已经成为合成光学活性3,3-二取代氧化吲哚的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方法。于是,我们提出了用Ru(II)和手性双功能催化剂接力催化多组分反应的方法来高效构建具有光学活性的3-氨基-3-烷基氧化吲哚结构单元,基于此方法学,我们以6步总计25%的总收率实现了天然产物(-)-Psychotrimine关键中间体的合成,很大程度的提高了该天然产物的合成效率。邻亚甲基苯醌是合成大量生物活性分子比如一些维生素和抗生素的活泼中间体,同时也广泛应用于许多天然产物的合成当中。相转移催化由于操作简便、反应温和、环境友好、适用于大规模反应等优点,已经成为公认的一种非常强有力的合成手段。我们设计了手性相转移催化的不对称的[4+1]环加成反应,合成了大量具有光学活性的苯丙二氢呋喃类化合物,苯丙二氢呋喃类化合物在许多的天然产物和药物中都有存在。具有光学活性的3,3'-双吲哚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而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我们设计了 Ru(II)和手性有机小分子接力催化体系,实现了 3-重氮氧化吲哚、吲哚和偶氮羧酸酯类化合物的的叁组分串联反应。机理方面,我们认为Ru(II)可以催化3-重氮氧化吲哚分解生成钌卡宾,吲哚对钌卡宾进攻发生C-H插入反应得到3-吲哚的氧化吲哚中间体,该中间体与有机小分子作用形成离子对,进而与偶氮化合物反应生成具有光学活性的3,3'-双吲哚结构单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05-01)

洪叁妮[10](2017)在《不对称催化串联共轭加成—质子化反应用于构建非相邻手性仲醇》一文中研究指出亚甲基1,3-恶唑烷-2,4-二酮参与的第一个不对称催化串联共轭加成-质子化反应已经开始发展,通过使用容易制备的L-氨基酸衍生的脲-叔氨作为催化剂,反应用3-氧化吲哚,硫醇和5H-恶唑-4-酮作为亲核试剂提供叁质子化作用系列产品,并得到很好的立体选择和高产率。从而引入一个全碳四立体中心或含硫的不相邻位置的手性仲醇。当前成功的策略应该提供一个用多样化的不相邻官能团合成有价值的手性二醇的通用而有效的方法。本文以L-氨基酸基于的脲-叔氨作为催化剂,主要针对不对称催化串联共轭加成-质子化反应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亚甲基1,3-恶唑烷-2,4-二酮和3-氧化吲哚的不对称共轭加成-质子化反应为了得到3,3-双取代并带有四碳异构中心的吲哚化合物,用作构建手性仲醇的非相邻官能团,我们用3-氧化吲哚和亚甲基1,3-恶唑烷-2,4-二酮发生不对称串联共轭加成-质子化反应得到可行性,结果是用L-叔亮氨酸衍生的叔氨脲作为最适合的催化剂,得到高达97的产率,98的ee,>20:1 dr。2.亚甲基1,3-恶唑烷-2,4-二酮和硫醇的不对称共轭加成-质子化反应基于上面的成功,我们接下来用亚甲基1,3-恶唑烷-2,4-二酮和硫醇的不对称共轭加成-质子化反应来评估这一方法在构建典型杂原子硫在手性仲醇不相邻位置上的可行性,通过改变催化剂脲的取代基,得到84-98%的产率和95%->99%ee。3.亚甲基1,3-恶唑烷-2,4-二酮和5H?恶唑?4?酮的不对称共轭加成-质子化反应通过改变催化剂脲的取代基,亚甲基1,3-恶唑烷-2,4-二酮和5H-恶唑-4-酮的不对称共轭加成-质子化反应,得到80-98%的产率,81-95%ee,75:25-87:13dr。(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7-05-01)

串联的加成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对有机催化的α,β-不饱和酰胺的不对称迈克尔加成及其串联反应研究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以下叁部分内容:第一章我们综述了有机催化的不对称迈克尔加成及其串联反应的研究进展。有机催化的不对称迈克尔加成一般有两种催化模式:一种是共价催化,包括脯氨酸催化、伯胺催化和卡宾催化等;另一种是氢键催化,包括手性硫脲催化、磷酸催化、多肽催化和胍催化等。最后举例综述了有机催化迈克尔加成串联反应的部分代表性进展。第二章我们发展了一种方酰胺催化的基于氢键稳定的烯炔酰胺,手性2,3-联烯酰胺的合成方法。反应经历对烯炔酰胺(2-炔基丙烯酰胺)的迈克尔加成/异构化过程,以高产率和优异的立体选择性生成了一系列手性2,3-联烯酰胺。N,N-双齿酰胺中分子内氢键的引入是该反应立体选择性控制的关键。此外,通过联烯酰胺轴手性向中心手性的合成转化证实了该反应的实用性。第叁章基于有机催化与碳氢键活化,我们发展了一种连续的“不对称迈克尔加成/C-H键烯基化/分子内迈克尔加成”反应。反应从易得的原料“2-芳基-N-喹啉丙烯酰胺、硝基甲烷和烯基碘”出发,合成了含有叁个手性中心的手性四氢萘化合物。在最佳反应条件下,通过奎宁方酰胺催化,硝基甲烷对惰性的共轭酰胺进行不对称迈克尔加成,随后钯(II/IV)催化的碳氢键烯基化反应/分子迈克尔加成反应,以中等收率和良好的立体选择性得到一系列四氢萘衍生物。反应可以在克级规模进行,对其立体选择性没有影响。产物手性四氢萘可以顺利转化为2-氨基四氢萘衍生物,为具有相关结构的生物活性分子不对称合成提供了新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串联的加成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何卫刚.基于不对称串联Michael加成反应的单萜吲哚生物碱全合成研究及生物活性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马志刚.对α,β-不饱和酰胺的不对称迈克尔加成及其串联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9

[3].叶旭.双功能配体参与的钯催化“羰化Sonogashira偶联—亲核加成”一锅法串联反应合成喹诺酮化合物[D].华东师范大学.2019

[4].袁婷.Sm(Ⅱ)试剂促进的烯丙醇脱羟基反应和NHPI介导的串联电化学氧化/[3+2]环加成/芳香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9

[5].刘伟.催化型硫—迈克尔加成/环化串联反应研究:立体选择性地构建环状有机硫化物[D].吉林大学.2018

[6].朱雅丽.基于不对称串联环加成反应合成吡喃并[2,3-d]嘧啶酮衍生物[D].天津大学.2018

[7]..不对称合成Tetrahydropyrano[3,4-b]indoles:两价钯催化的氮钯化/1,4-加成串联反应[J].有机化学.2018

[8].孙晓华.手性伯胺催化远端不对称1,6/1,4-加成串联反应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7

[9].连小磊.钌/有机小分子不对称催化串联反应及相转移催化[4+1]不对称环加成反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10].洪叁妮.不对称催化串联共轭加成—质子化反应用于构建非相邻手性仲醇[D].河南大学.2017

标签:;  ;  ;  ;  

串联的加成反应论文-何卫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