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性论文-鲁梦茜,李静

终极性论文-鲁梦茜,李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终极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工具性物质主义,终极性物质主义,主观幸福感

终极性论文文献综述

鲁梦茜,李静[1](2019)在《工具性和终极性物质主义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价值观是社会心态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社会颇为盛行的一种价值观是物质主义,即一种强调拥有物质财富对于个人生活重要性的价值观念。大量研究表明,物质主义对人们的幸福感有着长期的负面影响。但也有学者质疑以往研究广泛采用的物质主义概念本身就有局限性,没有区分物质主义背后的动机,导致研究者夸大了物质追求的消极效应。因此,本研究基于动机视角的物质主义概念(工具性物质主义和终极性物质主义),编制用于区分这两种类型的物质主义量表,并初步检验不同类型物质主义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首先编写了54个题项的初测问卷,以非学生社会成人为被试,初测共收集474份有效问卷,正式施测共收集716份有效问卷,分别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形成两维度的工具性—终极性物质主义量表,共13个题项,其中工具性物质主义分量表6个题项,终极性物质主义分量表7个题项,所有因子负荷均在0.7以上,经检验该量表信效度良好。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工具性物质主义与主观幸福感相关不显着,终极性物质主义与主观幸福感呈显着负相关,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工具性物质主义的无害性和终极性物质主义的有害性。因此,细分物质主义背后的动机对于进一步了解物质主义的本质以及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曹学聪[2](2019)在《民族性与终极性:“世界”文学的焦虑和可能——从勃兰兑斯的文章《世界文学》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文学界围绕"世界文学"话题的讨论时来已久,然而却在很多问题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作为文学批评家及文学史家的勃兰兑斯也曾表达过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看法。他认为:相较于优势民族语言,使用弱国语言的书写在进入世界文学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翻译并不能作为民族文学进入世界文学殿堂的工具;优秀作家必须要做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在全球化语境的时下,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民族文学如何传播、翻译怎样起作用以及世界文学是否可能这些百年前曾让勃兰兑斯焦虑的话题。美国比较文学专家达姆若什分别从民族文学的椭圆折射、翻译的可行性及作为一种阅读模式等叁个方面来重新定义世界文学,这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勃兰兑斯提出的问题并走出困境。(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9年06期)

鲁梦茜[3](2019)在《工具性—终极性物质主义、期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物质充裕,中国人在世界旅游中的疯狂购买行为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人对于物质财富的热爱和追求,是一种物质主义的表现。许多研究发现物质主义对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都产生负面影响。但是不少研究也发现,物质主义对降低不安全感、减缓焦虑和提高自尊均有积极作用。那么,是不是存在不同类型的物质主义者,导致了物质主义的不同作用。正是如此,本文从动机视角出发,将物质主义分为工具性物质主义和终极性物质主义,考察工具性-终极性物质主义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期望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一编制工具性-终极性物质主义量表,以社会成人为被试,初测总共收集474份有效问卷(总共500份),再测总共收集716份有效问卷(总共951份),分别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形成两维度的工具性-终极性物质主义量表,总共13题,其中工具性物质主义分量表6个题目,终极性物质主义分量表7个题目。经检验量表信效度指标均较好,并且工具性物质主义与主观幸福感相关不显着,终极性物质主义与主观幸福感呈显着负相关。研究二采用实验法进一步探究期望在工具性-终极性物质主义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随机将179名社会成人被试分为两组,采用书写任务让一组被试使用现实期望描述自己期望的生活样貌,而另一组被试使用幻想期望描述自己期望的生活样貌。结果表明工具性物质主义与主观幸福感相关不显着,终极性物质主义与主观幸福感呈显着负相关。使用现实期望的被试其主观幸福感水平显着高于使用幻想期望的被试。同时,终极性物质主义倾向高的被试其主观幸福感水平更低。但期望在工具性-终极性物质主义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调节作用并不显着。本研究发现了工具性物质主义和终极性物质主义与主观幸福感存在不同的相关关系,期望在工具性-终极性物质主义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着。期望对主观幸福感的主效应显着,使用现实期望的被试其主观幸福感水平更高。本研究为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财富观念,使用合理的期望方式来提高幸福感提供了实证参考。(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赵峰[4](2016)在《论蒂里希“终极关怀”的“终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终极性是蒂里希"终极关怀"论的根本特征,它是就"决定我们是存在还是非存在"的意义上而言的。首先,终极关怀的对象即终极者,才是最终决定我们"是存在或非存在"的唯一力量。作为终极者的存在本身,既有逻各斯的因素,又有"深渊"的因素,而深渊因素才是终极者之具有终极性的最终决定性因素。其次,终极关怀的主体即实存的人与终极者之间的特殊联系,是人从终极者那里获得终极力量的必要条件。然而实存的异化状态,阻断了这种特殊联系,并把人推向自我毁灭和绝望。恢复和重建这种特殊联系,是终极关怀的主题,也是终极关怀的终极性的得以实现的逻辑前提。最后,对终极者的关怀本身,是终极关怀的终极性得以实现的主体条件。终极问题的彻底解决,最终必然指向"永恒";因而对永恒者的参与,对终极关怀的主体而言具有终极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原道》期刊2016年03期)

郝雨[5](2016)在《人生状态的偶然性与终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两个作者的作品各占一半,如同舞台上的实力二人组合,或蓝色聚光灯下别开生面的器乐二重奏,自信而充满魅力。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的惨烈事件,毫不客气地给人们心理上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号称万物之灵、宇宙主宰的人类,实际上,在强大的自然之物面前简直是软弱(本文来源于《深圳特区报》期刊2016-08-23)

刘国权[6](2015)在《终极性评教的局限与改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评教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但当前各高校所实施的终极性评教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端,过程性评教的"嵌入"弥补了"一锤子买卖"下的随意性、非客观性和不可逆性,过程性评教与终极性评教的有效结合,可以使教师获得更多的教学反馈信息并不断修正教学行为、也使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学习力、学校在师生互动中提高教学管理和监控水平,综合性评教应成为教学考评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湖南商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梁枫[7](2014)在《师生幸福是提升办学治校能力的终极性价值导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所高职院校的领导者,在把握方向上,务必将"师生幸福,人人出彩"作为办学治校的核心价值追求,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首要指标,作为特色发展的关键所在。根据笔者调研,很多高职院校将建设"行业领先、省内一流","国内一流、国际水准"以及"国家级特色校"作为学校新一轮发展目标,把"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强化办学特色"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往往在增强硬实力、提高硬指标的过程中,忽视了"人民满意"、"师生幸福"这一终极性价值导向。(本文来源于《职业技术教育》期刊2014年24期)

方芬,刘志荣[8](2014)在《“终极性、永久性保护”的郑重承诺——《青岛市胶州湾保护条例》出台侧记》一文中研究指出5月30日,山东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经过审查,决定批准《青岛市胶州湾保护条例》。当日,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该条例将于9月1日起施行。立法保护"母亲湾",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素有"东方瑞士"美誉的青岛,傍海而立,拥湾而兴,大自然恩赐的49个海湾如钻石般镶嵌在美丽的海岸线上。在这49个(本文来源于《山东人大工作》期刊2014年07期)

杨晓星[9](2014)在《终极性永久性保护胶州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在昨日下午举行的市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青岛市胶州湾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获表决通过,待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实施,这意味着我市将用立法的形式对胶州湾实施终极性、永久性保护。在此次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过程中,部分组成人员对《(本文来源于《青岛日报》期刊2014-03-29)

邬焜[10](2014)在《哲学的性质:普遍性、终极性和思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哲学是人类追求普遍理性的活动。哲学所追求的普遍理性的第一个性质便是普遍性。哲学的普遍性特征本身就内在地包含着终极性特征,而哲学的终极性特征又内在地包含着前提性、系统性和预见性等特征。哲学的思辨性特征,强调的是哲学学科所具有的概念逻辑的超越具体科学的实证色彩的特性。在人类的现实认识活动过程中理性的思辨往往是为了弥补感性实证的不足而展开的思维抽象的活动。面对宇宙和宇宙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无限过程,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有限性导致了人类的认识永远无法最终达到他们所追寻的那种完成了的、绝对化的普遍理性的普遍性和终极性状态,同时也规定着人类科学研究中的哲学思辨的不可或缺性,以及人类的哲学思辨必须以科学实证的相关成果为基础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终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比较文学界围绕"世界文学"话题的讨论时来已久,然而却在很多问题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作为文学批评家及文学史家的勃兰兑斯也曾表达过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看法。他认为:相较于优势民族语言,使用弱国语言的书写在进入世界文学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翻译并不能作为民族文学进入世界文学殿堂的工具;优秀作家必须要做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在全球化语境的时下,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民族文学如何传播、翻译怎样起作用以及世界文学是否可能这些百年前曾让勃兰兑斯焦虑的话题。美国比较文学专家达姆若什分别从民族文学的椭圆折射、翻译的可行性及作为一种阅读模式等叁个方面来重新定义世界文学,这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勃兰兑斯提出的问题并走出困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终极性论文参考文献

[1].鲁梦茜,李静.工具性和终极性物质主义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初探[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曹学聪.民族性与终极性:“世界”文学的焦虑和可能——从勃兰兑斯的文章《世界文学》谈起[J].东岳论丛.2019

[3].鲁梦茜.工具性—终极性物质主义、期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9

[4].赵峰.论蒂里希“终极关怀”的“终极性”[J].原道.2016

[5].郝雨.人生状态的偶然性与终极性[N].深圳特区报.2016

[6].刘国权.终极性评教的局限与改进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5

[7].梁枫.师生幸福是提升办学治校能力的终极性价值导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4

[8].方芬,刘志荣.“终极性、永久性保护”的郑重承诺——《青岛市胶州湾保护条例》出台侧记[J].山东人大工作.2014

[9].杨晓星.终极性永久性保护胶州湾[N].青岛日报.2014

[10].邬焜.哲学的性质:普遍性、终极性和思辨性[J].学术研究.2014

标签:;  ;  ;  

终极性论文-鲁梦茜,李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