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涅耶夫论文-李林峰

塔涅耶夫论文-李林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塔涅耶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塔涅耶夫,《#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俄罗斯风格

塔涅耶夫论文文献综述

李林峰[1](2018)在《一幅忧郁的俄罗斯风景画——塔涅耶夫《#g小调赋格》创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对俄罗斯民族乐派作曲家塔涅耶夫复调作品《#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的赋格部分进行创作分析,同时总结这部作品中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和特质。(本文来源于《齐鲁艺苑》期刊2018年03期)

姚荣迪[2](2017)在《关于塔涅耶夫《弦乐四重奏(op.4)》的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塔涅耶夫是俄国着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音乐教学和音乐创作,创作的体裁涉及歌曲、合唱曲、室内乐、歌剧和交响乐。塔涅耶夫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对位的研究,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复调风格和技术特点,并总结出一套系统的复调理论。论文主要以塔涅耶夫的《弦乐四重奏(op.4)》为对象来研究作品中娴熟丰富的对位技术及其创作特点。(本文来源于《西安音乐学院》期刊2017-05-01)

黄子倩[3](2015)在《浅析塔涅耶夫无伴奏合唱《At the grave》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无伴奏合唱《At the grave》是塔涅耶夫第二十七号作品《十二首无伴奏合唱》中的第一首。该作品创作于1909年,在俄罗斯的音乐界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俄罗斯着名的抒情诗人雅科夫·彼得洛维奇·波隆斯基的长诗。这部作品涵盖了塔涅耶夫深刻的创作思想,高超的创作手法,体现出了作曲家鲜明的复调性天赋。本文从音乐表现、和声、复调等方面对这首作品的特点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5年24期)

肖莉[4](2014)在《论塔涅耶夫的音乐风格》一文中研究指出塔涅耶夫是俄罗斯的一位着名作曲家,他所创作的作品形式主要是复调形式,他在音乐复调理论方面钻研学习并将研究的成果全部应用在他所创作的复调作品中。他的音乐风格采用的是多种复调手段,促使他的作品内容特别丰富,复调中主要使用的是可动对位性,本文就其他的音乐复调形式做以分析,进一步阐述他的音乐风格。(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4年04期)

王梅[5](2013)在《塔涅耶夫无伴奏合唱《黄昏》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无伴奏合唱作品《黄昏》是俄罗斯作曲家谢尔盖·伊万诺维奇·塔涅耶夫创作的无伴奏合唱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它以自由流畅的旋律、动人的和声、浪漫的意境完整体现了塔涅耶夫既尊重传统又积极探索、创新的艺术风格。本文对该作品的结构、和声、旋律等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探究。(本文来源于《大舞台》期刊2013年06期)

邵鲁[6](2010)在《深刻的哲理,纯净的精神 塔涅耶夫的管弦乐作品》一文中研究指出塔涅耶夫的作品侧重于理性,音乐语汇相当复杂艰深。他多年研究复调技术的心得系统化地归纳成一部理沦巨着——《严格模仿对位法》,因此塔涅耶夫被誉为"俄罗斯的巴赫"。这张CD汇聚了塔涅耶夫的最优秀管弦乐作品。(本文来源于《音乐爱好者》期刊2010年12期)

王慧[7](2010)在《试析塔涅耶夫的赋格曲创作——以《大马士革的约翰》、《读完诗篇之后》、《#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叁部作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塔涅耶夫的创作生涯中,曾多次运用赋格体裁写作,包括独立的赋格曲,如:《#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但塔涅耶夫大部分的赋格曲都是同各种曲式结构联合在一起的。有时将它作为大型套曲的一个独立部分出现,如:大合唱《大马士革的约翰》中的第一部分和第叁部分,大合唱《读完诗篇之后》中的第叁段;有时把它作为大型作品中最后一个乐章奏鸣曲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如:C大调弦乐四重奏等;有时将它作为变奏曲中的一次变奏形式出现,如:弦乐五重奏Op.14等。从以上罗列出的作品(本文来源于《音乐生活》期刊2010年10期)

王慧[8](2009)在《传承、探索、出新》一文中研究指出塔涅耶夫是俄罗斯着名的理论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的创作体裁广泛,涉及歌曲、合唱曲、室内乐、歌剧和交响乐,作品的数量很多且广为流传。运用复调技术写作作品是塔涅耶夫一生都非常感兴趣并投入了大量精力的。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他逐渐形成了个人的复调风格和技术特点,总结出一套系统的复调理论。论文主要以塔涅耶夫的《c小调第四交响曲》和大合唱《大马士革的约翰》为研究对象,以此作为切入点来考察他是如何将娴熟丰富的复调技术灵活巧妙的运用到音乐实践中去,从音乐发展的视角探索作品中的多声思维、艺术特点、美学意义等。另外,通过对塔涅耶夫的作品的分析,归纳出他的复调理论,特别是关于“可动对位”理论的内容。本研究分为四章,各部分围绕着塔涅耶夫的复调技术和复调理论展开论述,还将提到他对俄罗斯音乐教育的改革,以及对我国的复调音乐和作曲家的影响等相关内容。(本文来源于《西安音乐学院》期刊2009-05-01)

邵晓勇[9](2007)在《塔涅耶夫的合唱《日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俄罗斯作曲家塔涅耶夫(Танеев,СергейИванович,1856-1915)于1891年创作的《日出》(《Восходсолнца》)①是其无伴奏合唱领域的处女作,也是其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更是创作风格上的分水岭。作品在创作上体现的尊重传统、探索创新的思维方法,为俄罗斯世俗无伴奏合唱走"交响化"的创作道路开辟了新的途径。与其他作品一起在音乐创作语言和音乐创作思维上形成的"塔涅耶夫音乐风格"不仅直接影响了自己的学生们,还影响了后来的米亚柯夫斯基、肖斯塔柯维奇等重要作曲家。作品在为后人留下典范的同时,也给演绎者提出了挑战。(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Ф·Г·阿尔扎玛诺夫,张怀惠[10](1991)在《现代音乐与塔涅耶夫》一文中研究指出俄国音乐家、学者、教育家С.И.塔涅耶夫在形成和发展苏联音乐创作教育中的作用,早已为人们所熟悉。如果说,过去我们已有充分根据证明塔涅耶夫预见了后来一些作曲家,像Р·格利埃尔、С·瓦西连科、Н·米亚斯科夫斯基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等人的创作,那么首先是在对位领域中他是学术方面的预言者。这在В(本文来源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期刊1991年03期)

塔涅耶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塔涅耶夫是俄国着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音乐教学和音乐创作,创作的体裁涉及歌曲、合唱曲、室内乐、歌剧和交响乐。塔涅耶夫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对位的研究,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复调风格和技术特点,并总结出一套系统的复调理论。论文主要以塔涅耶夫的《弦乐四重奏(op.4)》为对象来研究作品中娴熟丰富的对位技术及其创作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塔涅耶夫论文参考文献

[1].李林峰.一幅忧郁的俄罗斯风景画——塔涅耶夫《#g小调赋格》创作分析[J].齐鲁艺苑.2018

[2].姚荣迪.关于塔涅耶夫《弦乐四重奏(op.4)》的分析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7

[3].黄子倩.浅析塔涅耶夫无伴奏合唱《Atthegrave》的特点[J].黄河之声.2015

[4].肖莉.论塔涅耶夫的音乐风格[J].作家.2014

[5].王梅.塔涅耶夫无伴奏合唱《黄昏》探析[J].大舞台.2013

[6].邵鲁.深刻的哲理,纯净的精神塔涅耶夫的管弦乐作品[J].音乐爱好者.2010

[7].王慧.试析塔涅耶夫的赋格曲创作——以《大马士革的约翰》、《读完诗篇之后》、《#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叁部作品为例[J].音乐生活.2010

[8].王慧.传承、探索、出新[D].西安音乐学院.2009

[9].邵晓勇.塔涅耶夫的合唱《日出》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

[10].Ф·Г·阿尔扎玛诺夫,张怀惠.现代音乐与塔涅耶夫[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1

标签:;  ;  ;  

塔涅耶夫论文-李林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