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青松(新矿集团莱芜中心医院精神科山东莱芜271100)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8-0255-02
【摘要】目的从护理角度了解病人猝死的原因、临床特征及护理要求。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结果10年内猝死发生率为0.2%,秋冬季4:00—8:00时间段为猝死高峰期,病人的猝死除和有躯体疾病有关外,各类抗精神病药物对猝死也有一定的影响。结论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年老体弱患心脑血管疾病的,用抗精神病药量偏大或联合用药的病人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精神科住院病人猝死护理要求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样本选自2000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病猝死病例,入组标准:(1)年龄>20岁;(2)住院期间死亡,从开始感到不适到发生意外死亡时间≤24h;(3)排除自杀、窒息、长期卧床、严重恶病质患者。
1.2方法采用回顾性查阅病史的方法。
2结果
2.1一般资料同期住院总人数1000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猝死病例共20例,猝死率为0.2%,其中女性5例(25%),男性15例(75%),病程15天—30年。
2.1.1年龄分布年龄20-60岁,其中20-30岁2例(10%),31-40岁3例(15%),41-50岁6例(30%),51-60岁9例(45%)。
2.1.2住院时间3天-15年,其中<1年的10例(50%),1-5年6例(30%),6-10年3例(15%),10-15年1例(5%)。
2.1.3发生季节及时间发生季节:冬季10例(50%),春季3例(15%),夏季2例(10%),秋季5例(25%);猝死发生时间:0:00-3:59为5例(25%),4:00-7:59为9例(45%),8:00-11:59为1例(5%),12:00-15:59为2例(10%),16:00-19:59为1例(5%),20:00-23:59为2例(10%)。
2.1.4猝死病例病史及实验室检查无任何躯体疾病阳性发生者5例(25%),有阳性症状者15例(75%)。
2.1.5猝死病例精神科诊断精神分裂症16例,情感性精神障碍1例,癫痫性精神障碍2例,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1例。
2.2猝死病例死亡前均已应用抗精神病药,精神药物单用10例,其中用氯氮平3例,氯丙嗪2例,阿米替林2例,丙咪嗉1例,氟哌醇1例,奋乃静1例,两种药物合用的7例,三种药物合用的3例。
2.3猝死病例死亡时状况兴奋4例(20%),约束3例(15%),进食差5例(25%),精神药物加重4例(20%),心电图异常12例(60%),低血钾2例(10%),高血压2例(10%),冠心病2例(10%),陈旧性心肌梗塞1例(5%),癫痫1例(5%)。
3讨论
猝死是指在24小时内没有任何死亡迹象的,自然发生的,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本调查显示,我院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率为0.2%,与国内报道相符[1],从猝死病例的住院时间来看,一年内最多,尤从住院1个月内更甚,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猝死人数量呈逐渐下降趋势,目前不能明确解释这一现象,可能与患者精神症状逐渐趋向稳定,对精神药物的耐受性增强,且药物改动较少有关;从猝死年龄分布来看,51-60岁年龄段猝死率最高,其次为41-50岁年龄段。这一现象与普通人群猝死者年龄分布稍有出入[2]。凌晨4时-8时是猝死高发时段,占总猝死病例数的45%,这与普通人群相似,可能与住院精神病患者一般于上午10时和下午4时服药,凌晨4时至上午8时是人体内精神药物浓度低谷期,此时人体激素特别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旺盛,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小板聚性增加和纤维蛋白水解酶降低有关。
有关精神科药物与猝死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无定论,有研究表明,吩噻嗉类抗精神病药和三环类抗抑郁剂易引起猝死,其中吩噻嗪类药物的心血管副作用如心律失常、低血压、降低心肌收缩力等可能与猝死有关,也有研究表明氯氮平与猝死有关[3]。
4护理要求
4.1病人收住院后及时做好实验室及其他各项辅助检查,发现伴有躯体疾患时及时与其家人联系,告知用精神病药物后可能发生的意外,以免发生医疗纠纷。
4.2对年老体弱,有心血管疾病等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有可能发生猝死的病人要严密观察,若突然出现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心率失常等情况有可能是猝死的先兆,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有效措施。
4.3对应用两种抗精神药物、两种以上合并用药的病人,用药剂量偏高,增量较快的病人,要重点观察。
4.4提高护理人员急救水平。猝死发生突然,大多数都是护士发现,一旦发生,在报告医生的同时,立即现场急救,正确实施心脏外按压配合口对口人工呼吸。
4.5提高整体护理人员的素质,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能及时巡视,及时发现,为抢救病人争得时间。
参考文献
[1]崔维珍,李晓英.精神科住院病人的猝死[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5:297.
[2]李余浩,万立东.院外猝死814例[J].中华医学杂志,1996,76(11):809.
[3]喻东山,张心保.精神药物所致的心脏不良反应[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31(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