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高等教育论文-任智勇

华侨高等教育论文-任智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华侨高等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叶飞,华侨,高等教育,华侨大学

华侨高等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任智勇[1](2018)在《叶飞与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叶飞是一位有着突出建树的侨务战线的卓越领导人,是我国华侨高等教育事业的积极推动者。他心系侨胞利益,关心华侨高等教育,大力支持国立华侨大学的创办工作,并在晚年亲自担任该校的校长和名誉校长长达十六年之久,为推动将华侨高等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8年11期)

刘思亮,夏泉[2](2018)在《王越与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的发展——以暨南大学的两度复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王越,当代知名教育家、"百岁大学校长",1958-1970年、1978-1982年两度任"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副校长。他心系华侨高等教育发展,积极参与暨南大学的重建、复校工作,协助陶铸校长主持校务,还参与筹办暨南大学医学院,关心侨校教学科研与学生德育工作,为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与复校作出重要贡献,在百年暨南史乃至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本文来源于《高教探索》期刊2018年09期)

刘以榕[3](2018)在《以社会竞争力为导向的继续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以华侨高等教育院校的实践为研究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本文以华侨高等教育院校为研究对象,探讨以高等继续教育学生社会竞争力提升为导向的高等继续教育教学改革核心价值取向,走"思想素养、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叁位一体教学改革内涵发展道路,规范教学管理、促进学风建设,推进高等继续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本文来源于《继续教育》期刊2018年03期)

任智勇,姚植兴[4](2017)在《廖承志与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的兴办——以国立华侨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廖承志是新中国侨务工作的奠基人,是我国华侨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他心系侨胞安危冷暖,关心华侨高等教育,不仅担任国立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而且创办国立华侨大学,并亲自担任该校的首任校长长达23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又全力支持复办这两所高校,并推动其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植大学。他为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事业殚精竭虑,为华侨高等学府的兴办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刘红光[5](2016)在《论我国华侨高等教育的历史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华侨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侨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华侨高等教育是随着国家侨务政策调整在华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的产生、形成与发展都与国家侨务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华侨华人的需求密切相关,它的发展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中国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和侨情的变化给华侨高等教育带来生源竞争、教育质量、办学定位、为侨服务提升等诸多新问题。华侨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提升学术水平和突出侨校特色相统一战略,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学生培养模式,合理布局学科建设、提升为侨服务水平、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的途径来实现。(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6年17期)

颜海波[6](2016)在《民国时期华侨高等教育课程设置考论(1921—1937年)——以国立暨南大学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国立暨南大学是民国时期国内华侨高等教育的典型代表,特别是1921—1937年期间,学校办学方针鲜明地突出了弘扬民族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海外侨胞的生存、发展能力,加强适应南洋当地特点的课程设置目标。围绕这些目标,在具体的课程设置结构类型上,形成以必修课为主,兼顾选修课程,并在专业课和选修课内容上尽量贴近侨教的课程设置原则。这些理念和课程设置实践突出反映了把强化知识本位、意识形态和工具性叁者相结合的价值取向,以及华侨高等教育适应海外侨生需求的发展规律和课程自身不断改进的特征,为中国近现代华侨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南亚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李明[7](2015)在《困守“孤岛”冒险办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学季到了,暨南大学即将迎来109周年校庆。这所有“中国第一侨校”之称的高等学府,自建校起就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在抗战期间,其冒险办学,维护民族气节而不坠,力保华侨高等教育血脉不断,成为百年暨南最为艰险也最为悲壮的一段历史。 1937年8月—1(本文来源于《深圳特区报》期刊2015-09-02)

刘红光[8](2013)在《新时期闽台高等教育交流策略探析——以华侨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台海两岸关系的整体缓和,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区域化的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日益发展,闽台两地高等教育交流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交流形式丰富多彩。同时,两地高等教育交流存在的包括技术、政策、政治在内的多个层面问题也更加凸显,要将两地高等教育交流进一步推向深入,必须进一步推动学校的主体地位,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合力。(本文来源于《长春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夏泉,刘晗[9](2012)在《试论郑洪年与民国华侨高等教育的创办发展——以国立暨南大学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郑洪年是民国时期着名的华侨教育家。1906年由中央政府创办首所侨校暨南学堂时,郑洪年即为首任堂长,1927-1934年又担任升格后的国立暨南大学首任校长长达7年,他对暨南大学的发展、定型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民国时期华侨教育的重要开拓者之一,郑洪年可谓贡献卓着。(本文来源于《民国档案》期刊2012年01期)

赵薇[10](2011)在《校歌校训与华侨高等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华侨高等院校的校歌校训不仅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亦体现华侨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暨南大学、华侨大学的校歌校训在指导学生言行的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激发着华侨学生的爱国热情,促使其为祖籍国侨居地的建设发展做出贡献。(本文来源于《唐山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华侨高等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王越,当代知名教育家、"百岁大学校长",1958-1970年、1978-1982年两度任"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副校长。他心系华侨高等教育发展,积极参与暨南大学的重建、复校工作,协助陶铸校长主持校务,还参与筹办暨南大学医学院,关心侨校教学科研与学生德育工作,为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与复校作出重要贡献,在百年暨南史乃至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华侨高等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任智勇.叶飞与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

[2].刘思亮,夏泉.王越与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的发展——以暨南大学的两度复校为例[J].高教探索.2018

[3].刘以榕.以社会竞争力为导向的继续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以华侨高等教育院校的实践为研究对象[J].继续教育.2018

[4].任智勇,姚植兴.廖承志与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的兴办——以国立华侨大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

[5].刘红光.论我国华侨高等教育的历史与发展[J].兰台世界.2016

[6].颜海波.民国时期华侨高等教育课程设置考论(1921—1937年)——以国立暨南大学为中心的考察[J].东南亚研究.2016

[7].李明.困守“孤岛”冒险办学[N].深圳特区报.2015

[8].刘红光.新时期闽台高等教育交流策略探析——以华侨大学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13

[9].夏泉,刘晗.试论郑洪年与民国华侨高等教育的创办发展——以国立暨南大学为中心的考察[J].民国档案.2012

[10].赵薇.校歌校训与华侨高等教育[J].唐山学院学报.2011

标签:;  ;  ;  ;  

华侨高等教育论文-任智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