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论文-刘忠

点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论文-刘忠

导读:本文包含了点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维线接触,弹流润滑,直齿轮,粗糙表面

点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论文文献综述

刘忠[1](2014)在《直齿轮瞬态叁维线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模型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齿轮作为传动零部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传动机械、航海航空、车辆运输等众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润滑的优劣对延长齿轮的使用寿命、提升其服务周期至关重要。论文是基于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典型滚滑条件下的机械传动性能研究”和“典型滚滑传动接触失效与材料变化依据”,针对直齿轮弹流润滑的研究现状,从点接触弹流润滑出发,到线接触弹流润滑,最后将叁维瞬态线接触弹流润滑理论应用到渐开线直齿轮的研究中,以期能够提出更加切合于现实工况的针对直齿轮的弹流润滑模型,从而为提高齿轮的服务周期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首先,论文研究了光滑表面接触下的点接触弹流润滑模型,利用数值分析程序分析了点接触弹流润滑的基本特征,研究了总载荷、卷吸速度等对接触压力、油膜厚度等摩擦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点接触弹流润滑膜厚图中可看到典型的马蹄形特征,压力图中则可明显看到二次压力峰现象;载荷及卷吸速度会对接触压力、膜厚及摩擦系数等产生极大影响。其次,用叁维瞬态线接触弹流润滑模型分析了线接触弹流润滑结果的基本特征,研究了速度参数、各类型表面及粗糙度方向的影响。结果表明:线接触模型能成功处理光滑表面接触、正弦表面接触及真实工程面接触问题,并能得到符合理论实际的结果。卷吸速度及粗糙度纹理的方向会对膜厚产生较大影响。然后,基于上述叁维线接触弹流润滑模型,论文提出了针对直齿轮的叁维线接触弹流润滑模型,分析了在一对直齿轮啮合过程中,齿轮的压力、油膜厚度等参数随载荷、速度、等效曲率半径、滚滑比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分析了小轮转速、扭矩的影响;研究了粗糙表面下,压力及膜厚的分布情况;调查了粗糙度的大小对同一表面接触下膜厚比、接触率的影响,比较了具有同一粗糙度的不同工程表面接触下的膜厚比和接触率。结果表明:直齿轮叁维线接触弹流润滑模型能得到合理的压力及膜厚沿啮合线的分布曲线,扭矩对膜厚沿啮合线的变化曲线影响较大,而小轮转速仅对膜厚的大小产生影响。另外,模型也能得到正确的粗糙表面接触下的结果;粗糙度的大小及粗糙表面的纹理及形貌对膜厚比及接触率均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4-05-01)

谭洪恩[2](2008)在《点接触热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供油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不同供油条件下的弹流润滑理论。全文包括五个部分,即特殊供油条件下的点接触弹流润滑乏油分析、供油条件退化下的点接触热弹流润滑问题、不同的卷吸速度方向下的椭圆接触热弹流乏油润滑问题、乏油润滑的实验研究以及J-T流体热弹流润滑问题的有效数值计算方法。首先,从实验中观察的乏油现象出发,提出了一种特殊供油条件函数,求出了特殊供油条件下的点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完全数值解,并且学习和掌握了乏油润滑的数值计算方法。润滑状态不仅与供油油量有关系,而且与供油油膜的形状有关。其次,研究了点接触弹流润滑中供油条件退化下的润滑问题,分析了点接触润滑从开始的充分供油状态,逐步变化到乏油状态,最后趋于稳定乏油状态的过程。讨论了供油油膜厚度、中心膜厚、最小膜厚、有效油膜形成位置及摩擦系数与润滑次数的关系,并且考虑了供油条件退化下的热效应,给出了温度分布的变化规律。然后,将润滑剂考虑为Ree-Eyring非牛顿流体,建立了在不同的卷吸速度方向下的椭圆接触热弹流润滑的数学模型,并求出了其完全数值解。分析了卷吸速度方向对接触椭圆,压力,油膜分布及充分供油区域的影响,给出了不同的供油条件、不同的载荷、不同的卷吸速度和不同的滑滚比下中心膜厚、最小膜厚和摩擦系数随卷吸速度方向的变化趋势。最后,用光干涉实验台进行纯滚动乏油实验的研究,并且对实验中的典型乏油现象进行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定性地做了对比。另外,构建了点接触J-T流体热弹流润滑问题的有效数值计算方法,并讨论了充分供油条件下J-T流体模型对润滑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08-06-01)

尹昌磊,杨沛然[3](2007)在《椭圆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供油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数值求解研究了椭圆接触弹流润滑的供油条件,分析了供油油膜厚度对乏油润滑中心膜厚和最小膜厚的影响,以及中心膜厚和最小膜厚与润滑油膜压力区形成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供油油膜厚度较小时,中心膜厚和最小膜厚很小,压力区形成位置距Hertz接触区很近,处于严重乏油状态;当供油油膜的厚度达到一定数值时,中心膜厚和最小膜厚基本不变,多余的润滑油几乎不能进入接触间隙,即达到准充分供油状态;当供油油膜厚度继续增加时,乏油区最终消失,达到充分供油或过量供油状态.(本文来源于《摩擦学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杨沛然,崔金磊,兼田桢宏,王静[4](2006)在《线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供油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油膜起始位置为参数,求出了等温线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问题的完全数值解.通过流量分析,建立了有效供油膜厚与油膜起始位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供油方式可划分为过量供油、适量供油和乏油3种类型.在过量供油条件下大部分润滑油不能进入接触区,因而并不能改善润滑状态.在适量供油条件下所有润滑油均可通过接触区并能够获得最大的油膜厚度.在乏油条件下所有的润滑油也均可以通过接触区,而油膜厚度则完全由供油量确定.同时,数值结果也指出,只要运动表面存有数量级为1μm厚的一层油液就足以满足适量供油条件而得到最佳的润滑效果.(本文来源于《摩擦学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崔子伟,张和豪[5](2003)在《重载下非牛顿流体线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数值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重载下线接触流体润滑时 ,润滑剂的流变学作用和表面变形进行了理论分析 ,从而导出了非牛顿流体的模型 ,指数模型就是其中之一。当指数 n增大时 ,油膜厚度随之上升 ,并且油膜破裂点向接触区中心移动 ,同时润滑油的等效粘度也随之上升 ,当 n=1时计算结果与牛顿流体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机械科学与技术》期刊2003年01期)

汪久根[6](1995)在《非牛顿作椭圆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名义点接触非牛顿体等温弹流润滑问题.分析接触体曲率半径、表面卷吸速度、接触点法向载荷和润滑剂极限剪应力系数对弹流润滑油膜厚度的影响.接触体表面油层的剪应力分布揭示了弹流牵引力机理.(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5年04期)

李威,刘志全,常山,陈谌闻[7](1995)在《滚滑线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问题的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多重网格方法,通过联立求解雷诺方程、弹性变形方程、润滑油的流变学方程、能量方程和界面温度方程,成功地获得了线接触热弹流问题的数值解,求得了接触区域的压力分布、润滑膜形状和温度场分布,分析了不同工况条件(载荷、速度和滑滚比)对接触区内温升的影响,得出了一些很有实用价值的结论。(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矿业学院学报》期刊1995年01期)

翟文杰,张鹏顺[8](1993)在《点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数值求解》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以往在固定网格上求解点接触弹流数值解要花费很长计算机时的问题,采用在较粗网格上精确求解后再向细网插值并以此作为细网初始的技巧求解了点弹流全膜下的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应用该技巧较以往直接迭代可节省叁分之二的CPU 时间.(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1993年06期)

陈国定,谢友柏,朱均[9](1989)在《重载线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问题的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给出了热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线接触问题的完全数值解,通过联立求解Reynolds方程、弹性变形方程、油膜厚度方程、润滑油粘度、密度方程、能量方程和界面温度方程,获得了不同工况下的油膜压力分布、膜厚分布、油膜内和固体表面上的温度分布以及接触区内摩擦拖曳力。结果表明,热效应对压力分布和油膜厚度分布有一定影响,接触区内的油膜温度和固体表面温度则受到滚动速度、载荷和滑滚比的影响。本文成功地获得了高压下的热弹流收敛解,其中最大Hertz压力达到6.3GPa,国内外至今尚未有比这压力更高的收敛解。(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1989年06期)

吴鹿鸣,李景贤[10](1988)在《表面形貌对线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理想光滑表面弹流润滑(EHL)理论基础上,引用了表面特征参数γ及流量参数φ_x、φ_s,推导出不同表面模型线接触部分EHL的雷诺方程式,并用积分法定性地分析了表面粗糙度对油膜承载能力及油膜厚度的影响,其结果与文献中数值解的结论相一致。(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期刊1988年03期)

点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研究不同供油条件下的弹流润滑理论。全文包括五个部分,即特殊供油条件下的点接触弹流润滑乏油分析、供油条件退化下的点接触热弹流润滑问题、不同的卷吸速度方向下的椭圆接触热弹流乏油润滑问题、乏油润滑的实验研究以及J-T流体热弹流润滑问题的有效数值计算方法。首先,从实验中观察的乏油现象出发,提出了一种特殊供油条件函数,求出了特殊供油条件下的点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完全数值解,并且学习和掌握了乏油润滑的数值计算方法。润滑状态不仅与供油油量有关系,而且与供油油膜的形状有关。其次,研究了点接触弹流润滑中供油条件退化下的润滑问题,分析了点接触润滑从开始的充分供油状态,逐步变化到乏油状态,最后趋于稳定乏油状态的过程。讨论了供油油膜厚度、中心膜厚、最小膜厚、有效油膜形成位置及摩擦系数与润滑次数的关系,并且考虑了供油条件退化下的热效应,给出了温度分布的变化规律。然后,将润滑剂考虑为Ree-Eyring非牛顿流体,建立了在不同的卷吸速度方向下的椭圆接触热弹流润滑的数学模型,并求出了其完全数值解。分析了卷吸速度方向对接触椭圆,压力,油膜分布及充分供油区域的影响,给出了不同的供油条件、不同的载荷、不同的卷吸速度和不同的滑滚比下中心膜厚、最小膜厚和摩擦系数随卷吸速度方向的变化趋势。最后,用光干涉实验台进行纯滚动乏油实验的研究,并且对实验中的典型乏油现象进行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定性地做了对比。另外,构建了点接触J-T流体热弹流润滑问题的有效数值计算方法,并讨论了充分供油条件下J-T流体模型对润滑性能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点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论文参考文献

[1].刘忠.直齿轮瞬态叁维线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模型及研究[D].重庆大学.2014

[2].谭洪恩.点接触热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供油条件分析[D].青岛理工大学.2008

[3].尹昌磊,杨沛然.椭圆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供油条件分析[J].摩擦学学报.2007

[4].杨沛然,崔金磊,兼田桢宏,王静.线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供油条件分析[J].摩擦学学报.2006

[5].崔子伟,张和豪.重载下非牛顿流体线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数值解[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3

[6].汪久根.非牛顿作椭圆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

[7].李威,刘志全,常山,陈谌闻.滚滑线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问题的热分析[J].黑龙江矿业学院学报.1995

[8].翟文杰,张鹏顺.点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数值求解[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3

[9].陈国定,谢友柏,朱均.重载线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问题的热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89

[10].吴鹿鸣,李景贤.表面形貌对线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影响[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88

标签:;  ;  ;  ;  

点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论文-刘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