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创作中的个性化探究
覃秀媛广西柳州市柳江区第二中学545100
摘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学生对作文的写作似乎很害怕。针对这些,本人在中学生作文个性方面的教学中曾做过一些有益的探索,也有一定的收获,本文把探索的经验写下来,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语文作文教学学生作文个性真情表达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是传统的甚至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有些教师的作文教学往往源于教师的讲授,起于教师的“限题”、“限体”甚至“限旨”,止于教师的批改,整个过程就是教师控制下的写作技能的迁移训练,完全漠视了学生活生生的主体性特征。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和创造的机会,或走不出大话套话的无奈,或摆脱不了无米下锅的困境,学生作文“假”、“大”、“空”、“套”的现象相当普遍:写自己坚强,就一定要瞎编“死老子”;写好人、好事,总要少不了虚构上车“让位子”、走路“扶瞎子”、帮人“推车子”、街上“拾夹子”(即拾钱夹子);写关爱,则编造父母或老师送去医院等等。写人,千人一面;论事,编造假故事;抒情,是言不由衷的假感情;议论,全是大话、空话、套话。甚至有人错误地认为:只有说大话,立意才高远;说套话,作文才算联系实际。作文题材过于单一化、定型化的毛病称作题材模式化,使文章内容缺乏丰富多彩,主题失去新颖深刻,而且限制了结构的多样性。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不动脑筋、懒于思考的坏习惯,对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产生极不良的影响,严重地违背了《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初衷。这种不“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作文教学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使学生在写作上走进死胡同,从而使学生害怕写作。即使迫于老师的压力胡乱地写下一篇文章,也是作文内容空洞,语言低幼,缺乏真情实感,无病之呻吟,缺乏自己的个性色彩,没有自己的思想火花在闪耀,达不到语文课改的要求。
那么,怎样才能让中学生挣开种种束缚,自由表达,让他们本着“我手写我心”的精神,写自己想说的话,在作文中写出真实的生活,写出由衷的心声,写出充满亮丽的个性来,放飞心灵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以本为本,引导学生作文类型的多样性,实现作文创作的个性化
入选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的课文,除了文质兼美外,在写作上还有它的特点,尤其在文章的类型上有多种类型,如《美丽的西双版纳》小标题式、《伟人细胞》的题记式等等。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文章的类型,引导学生进行作文类型的创新。在一次作文教学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伟人的细胞》中摘录贾里日记的作用,然后告诉他们这是“题记式”的作文,再对学生进行题记的写法的指导,如概括式、引用诗句、引用名人名言等。结果,学生在进行以“温馨”为话题的作文中,绝大多数学生运用了“题记式”。有一位学生在表现母爱的作文中,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为题记;在表现家庭幸福的作文中,有的学生用“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作为题记等等。这样,就克服了学生创作中作文形式单一性的毛病。在以后的作文中,逐渐指导学生进行“小标题式”、“日记式”、“书信式”等的写作,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学生逐步掌握了各种类型作文的写作。现在,我所教学的班级在作文时不再是单一的了,而是真正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创作,像韦东似的题记式、陈敏的日记式、龚慧丹的小标题式等等。这些创作的个性,使得他们在写作中得心应手,使写作不再是负担,而是一个施展个人才华的平台。
二、以人为本,培养学生作文语言的个性化
作文的个性体现在语言风格上,言出己口,不做鹦鹉学舌,以己之口,抒己之怀,方能谈得上个性。乌申斯基也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流露出来。”比如在学习《绿》、《春》、《三峡》等语言优美的散文后,学生也在仿写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让笔下的四季呈现出斑斓的色彩和万种的风情。如有个同学是这样描写秋天的:“放眼望去,在秋野彩色的地毯上,玉米脱去了外衣,袒露出了真诚。谷穗为秋野施上了浓妆,涂抹着秋的颜色,路旁的桂花在飒飒秋风中好象在说着什么关于成熟的悄悄话。”满载着成熟和喜悦。另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秋天的:“秋天,顺手拾起一片落叶,叶上鹅黄色的底儿泛着淡黄色的光彩,色调是那样自然、和谐。叶面上的脉络清晰可见,有条不紊,宛如我们老师额头上条条绽出的青筋。”充满了智慧的沧桑。还有个同学这样写秋天:“清晨晶莹的露珠在枯黄的叶子上滚来滚去,仿佛一个小小的胖娃娃在跟草叶做游戏。用手轻轻地碰,露珠便会滚到地上,一下子不见了,仿佛是在与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写出了秋的调皮和灵动。这些语言灵活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景色,传神中却不失孩子们的纯真本性,使每一个读者无不在强烈的动感、绚丽的色彩中获得美的愉悦、得到精神的陶冶,真情得到了表达。
三、在作文评改中培养个性
评语讲究客观,但客观不等于放逐情感。“中心不明确”、“语句欠通顺”、“结构不合理”等等程式化的批语,抽象生硬,学生无所适从。试想,长期经受“温吞水”甚至“冰水”的浇灌,作文之树能够枝繁叶茂吗?心灵之树又怎能开花结果呢?更可怕的是,由于我们的评语在主题、立意、技法上管头管脚,要写有意义的事,思想要健康,主题要鲜明,个性要鲜明……这些成了悬在孩子们头上的达摩克斯利剑,使他们不敢正视自己的真实感情,不能独立思考,不敢大胆表达……于是,“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作文终于“出炉”了。“文如其人”,长此以往,我们还能教育出多少正直善良堂堂正正的大写的“人”?当我们目睹一颗颗“冷酷的心”、“虚伪的心”大行其道时,该忏悔的又是谁呢?因此,教师的作文评语必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必须尊重个性,赏识鼓励,循循善诱,语言中肯,因人而异,不拘一格,运用评语,进行心理疏导。如我在一篇作文题目为《一路上有你陪伴》教学中,给较差作文的一位学生的评语是这样写的:“老师很欣赏你的写作态度,你的真诚令我钦佩,如果你能把你的心里话真实地表达出来,你的文章一定会更上一层楼。努力吧,小伙子。”通过这样的评语,学生从评语中学到了宽容、真诚,心中涌动起积极的情愫,心灵变得敏感起来。
作文教学课,应是诗意的栖息地,应是心灵和创作的乐园,学生在这里能够感觉到自己,感觉到生命,感觉到灵动心性,顿悟人性人生。因此我们教师要从心灵深处把学生当作学习作文的主人,允许他们有独到的见解,允许他们心有所思,让他们在写作中获得思想的飞翔和精神的自由呼吸。
参考文献
乌申斯基《乌申斯基教育学说》.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