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癌化论文-曾维根

区域癌化论文-曾维根

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癌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直肠癌,区域癌化,基因表达谱,预后

区域癌化论文文献综述

曾维根[1](2016)在《1、直肠癌区域癌化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2、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手术时机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直肠癌区域癌化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背景与目的] 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的过程。区域癌化理论认为在发展为肉眼可见的恶性肿瘤之前,细胞经历了一系列表观遗传学和/或遗传学的改变,转换为组织学正常但遗传学异常的癌前细胞,癌前细胞在组织中增殖,形成癌前区域,在致癌因素的持续作用下,某些癌前细胞进一步积累基因改变并最终转化为组织学异常的恶性肿瘤细胞,呈现恶性表型,同时那些位于癌前区域的癌前细胞仍然存在,仍有可能转化为癌。目前,区域癌化理论已经在多种肿瘤中得到证实,本研究拟收集直肠癌及癌旁不同距离的粘膜组织,通过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分析各部位组织的基因表达情况,比较肿瘤及癌旁不同距离正常粘膜基因表达谱异同,从而进一步证实区域癌化理论。探索直肠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分子事件,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科研价值。[材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直肠腺癌及配对的癌旁1cm、5cm和近端切缘的组织32对,然后提取RNA,运用Ailent芯片进行基因表达谱分析。应用各种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和方法,比较肿瘤与癌旁组织、癌旁不同距离组织之间基因表达差异,并进行基因功能以及通路研究。最后利用GEO数据库检索高通量数据样本中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验证差异表达基因的预后意义。[结果] 癌与癌旁组织基因表达差异显着,主成分分析发现随着与肿瘤的解剖学距离增加,基因表达谱与肿瘤的差异越明显。肿瘤组织中上调基因的功能和通路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功能主要涉及细胞有丝分裂、转录、翻译等过程,而下调的基因主要为凋亡、程序性死亡、细胞连接等。基因集富集分析发现与肿瘤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的通路在肿瘤组织、癌旁1cm粘膜和癌旁5cm粘膜富集程度呈递减趋势,而那些抗肿瘤或者抑制肿瘤发生发展的通路在肿瘤组织、癌旁1cm粘膜和癌旁5cm粘膜富集程度呈递增模式。并且与免疫、炎症相关的通路在癌旁1cm粘膜组织中的富集程度最高,肿瘤组织和癌旁5cm组织的富集程度均低于癌旁1cm粘膜组织。最后,我们利用382个差异性表达基因,可以将患者分为预后差和预后好的两个亚组,在GES1433和GSE17536两组独立数据中得到了验证。[结论] 从基因组表达的层面上,为直肠癌区域癌化理论提供了新的证据。距离肿瘤越近的粘膜组织其基因表达谱与肿瘤越相似。差异性表达基因与预后相关,提示这些基因在直肠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二部分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手术时机的选择[背景与目的] 新辅助放化疗已经成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方案。肿瘤对放化疗的反应具有时间依赖性,新辅助放化疗结束后的最佳手术时间目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拟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加根治性手术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不同时间间隔接受手术对手术和肿瘤效果的影响。[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33例临床分期为Ⅱ期和Ⅲ期的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新辅助放化疗结束至手术的时间间隔,将患者分为短间隔组(≤7周,n=111)和长间隔组(>7周,n=122)。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病理、肿瘤复发、患者生存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两组所有患者均接受长程新辅助放化疗加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治疗前肿瘤分期以及治疗方案均没有统计学差异。延长时间间隔并没有增加手术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也没有统计学差异。长间隔组中病理完全缓解率(pCR)显着高于短间隔组(27.1% vs.15.3%,p=0.029),环周切缘阳性率也显着低于短间隔组(1.6% vs.8.1%,p=0.020)。中位随访42个月(6-90月),长间隔组3年局部复发率为4.8%,而短间隔组为12.9%(p=0.025)。[结论] 新辅助放化疗后休息7周以上行手术治疗并没有增加手术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延长手术时间间隔可以提高pCR率和R0切除率,并且降低局部复发率。(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6-04-01)

袁继宝[2](2016)在《水通道蛋白-3在食管鳞癌区域癌化中的表达及临床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EC)是一种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位居全世界癌症发病率第四位。在中国食管癌已经成为主要的消化道肿瘤死因之一。现阶段尚不清楚食管癌的确切病因,临床上大多数食管癌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近年来随着外科诊疗水平的提高其术后5年生存率仅仅为25%左右。然而,早期食管癌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为此探讨针对食管癌的早期致病机制,已经成为临床食管癌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目前为止,食管癌致病机制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仍无突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的提高,已经证实在头颈部鳞癌、肺癌、口腔癌、结肠癌中包括食管鳞癌在内的多种上皮来源性的肿瘤中都有可能存在“区域癌化”等早期癌变现象。水通道蛋白-3(AQP-3,aquaporin-3)作为水通道蛋白家族中一重要亚型,具有该蛋白家族基因的共同特性,研究发现AQP3曾作为致癌基因在食管癌的分化增殖和侵袭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对于食管鳞癌的研究国内很少见从“区域癌化”理论角度来探讨食管癌早期发病机制,尤其缺乏对食管鳞癌区域癌化内水通道蛋白-3(AQP3)表达异常的系统性认识及相关临床研究。近年研究结果显示,AQP3在多种不同恶性肿瘤内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增殖分化、远处侵袭转移及生存预后存在相关性。依据现有文献报道,在食管鳞癌不同组织区域中存在AQP3表达差异,其中AQP3表达含量与食管鳞癌的临床预后具有相关性。本研究采用Lugol's染色及HE化学染色法初步筛选出食管鳞癌中具有“区域癌化组织”的标本,通过Real-Time PCR实时荧光定量和Western-blot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从基因和蛋白质水平验证AQP3基因在食管正常组织、区域癌化及配对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其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合术后随访系统评估食管鳞癌患者AQP3表达水平及相关临床预后因素对生存时间的影响;最后从基因、蛋白质组学方面为食管鳞癌的早期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目的:依据食管鳞癌“区域癌化”理论基础,用Lugol's染色及HE化学染色法初步筛选出食管鳞癌中“区域癌化组织”即Lugol's液染色阳性病理表型正常的食管粘膜组织。利用Real-Time PCR实时荧光定量和Western-blot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验证水通道蛋白-3(AQP3)在食管正常上皮、区域癌化及食管鳞癌叁种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相关预后因素探讨AQP3表达与食管鳞癌生存时间的关系,初步了解AQP3基因在食管鳞癌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甘肃省人民医院及甘肃省肿瘤医院胸外科食管鳞癌手术标本共102例。所有收集的标本均行食管粘膜Lugos’s液染色,初步筛选出65例患者存在“区域癌化”组织;(2)将6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标本分别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blot从基因及蛋白层面检测水通道蛋白-3(AQP3)在65例食管鳞癌区域癌化组织中的表达情况。(3)依据病历查询系统及生存期回访系统回顾性收集65例患者临床相关信息。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比较各相关独立因素生存期;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间生存时间差异;Cox回归模型分析判断影响食管鳞癌预后的独立因素,以α=0.05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Lugol's染色及HE化学染色法初步筛选出食管鳞癌田野癌化区域。证实了碘染色异常但病理表型正常的食管上皮符合区域癌化的条件,是食管鳞癌的早期病变。2.AQP3mRNA、蛋白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的关系。AQP3mRNA、蛋白表达在叁种不同食管组织中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其表达含量依次升高(P<0.05)。男性、家族史、淋巴结转移、高中分化、浸润深度、肿瘤大小,与AQP3mRNA阳高性表达率相关,且AQP3表达蛋白的变化趋势与AQP3基因表达具有一致性。3.生存分析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食管鳞癌生存期与性别、家族史、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肿瘤病理形态、AQP3mRNA及蛋白表达等单因素相关。Cox风险回归模型显示:性别、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AQP3mRNA、蛋白阳性表达情况为食管鳞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总之本课题首次筛选出食管鳞癌病灶外区域癌化组织,然后从基因组、蛋白组等不同层面验证了食管鳞癌区域癌化中差异基因AQP3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指标分析AQP3表达与食管鳞癌生存期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使人们对区域癌化的本质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寻找食管鳞癌致病的上游靶点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甘肃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3-01)

李亮[3](2014)在《区域癌化与喉鳞癌外科手术切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喉鳞癌组织学上以鳞状细胞癌最为常见。喉鳞癌目前的治疗手段仍以外科手术为主。现代喉外科学提倡:喉鳞癌治疗应在保证生存率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喉的功能。但是如何既保证生存率,又最大限度地保留喉功能是目前提高喉鳞癌手术疗效的瓶颈。外科切缘不仅是保证患者术后生存率与生存质量的核心因素,同时也是实施喉功能保留手术时临床医师较难把握的手术关键之一。切缘过大则喉正常组织被过多地切除,术后喉功能受损,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切缘过小则容易导致肿瘤细胞残留,引起患者术后的复发,降低了生存率,因此对于外科切缘量和性的把握是临床医师诊疗过程中面临的棘手问题。常规喉外科切缘是否安全,常以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为基础,但常规病理学检查为阴性时仍有一定局部复发率,这反映出病理学检查在手术切缘安全判断的局限性。“区域癌化”(field cancerization)是指在外界致癌因素影响下,特定器官的一个或一组细胞积累遗传学改变,转化为癌前细胞,在致癌因素的持续作用下,癌前细胞进一步累积基因改变而转变为具有恶性的肿瘤细胞,而那些发生了基因改变的癌前细胞可以存在于切缘组织病理正常的黏膜中。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反映的是肿瘤发生中特征性的基因改变,是研究肿瘤区域癌化的一种常用技术手段,目前针对喉鳞癌“区域癌化”的研究尚少。本研究拟通过LOH分析,验证喉鳞癌患者癌化区域的存在,通过分析比较基因改变情况,探寻在喉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涉及的位点,并对目前的外科切缘的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调取35例喉鳞癌患者手术切除后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其中5例为术后复发并行二次手术患者。依据第7版UICC标准及WHO标准对患者进行TNM分期及病理分级。石蜡包埋组织行7μm连续切片、HE染色,在显微镜下区分肿瘤、癌旁及切缘等不同细胞分区并对各分区进行筛查,挑选符合标准的标本;使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LCM)分别在肿瘤中心(T),癌旁(F1-F4:癌旁距离<5mm; F5:癌旁距离>5mm),以及切缘(Ma-Md)位置进行显微切割,提取细胞;分别检测各区域细胞的LOH情况;结合病案资料分析对比各分区的LOH情况。为了检验喉鳞癌中是否存在区域癌化,本研究中使用位于9p、3p、17p、18q以及8p染色体上的9个微卫星位点(microsatellite)。这些位点选取是来自于潜在或者已知的抑癌基因的连锁位点,同时根据文献报道,选择在头颈肿瘤中研究较多的位点。对于在肿瘤中检测到LOH的患者,根据LOH的模式差异判断复发喉癌的克隆来源,并使用微卫星位点分析癌旁黏膜及手术切缘的差异。结果:1.喉鳞癌患者中有25例在癌细胞中心位置(T)检出一个或多个位点的LOH,检出率83.3%(25/30);2.9个微卫星位点在肿瘤中心的检出率分别为: D3S1284(31.6%)、D3S1300(44.4%)、D3S1234(55%)、D3S1568(47.1%)、D9S171(44.4%)、D9S1870(42.1%)、TP53(58.8%)、D18S1110(33.3%)以及D8S518(35.3%)。3.在5名复发患者中,复发肿瘤LOH的模式与原发肿瘤的LOH一致;4.抑癌基因TP53在肿瘤中心位置LOH检出与喉鳞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发生的部位、淋巴转移、T分期均无关(P>0.05),与病理分级相关(P=0.021<0.05)。其余各指标在肿瘤中心位置LOH检出与喉鳞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发生的部位、淋巴转移、病理分级、T分期均无关(P>0.05);5.微卫星位点在癌旁黏膜(F1-F4,F5)有不同程度检出,各微卫星位点检出率分别是:D3S1284(83.3%)、D3S1300(75%)、D3S1234(72.7%)、D3S1568(75%)、D9S171(87.5%)、D9S1870(75%)、TP53(80%)、D8S518(33.3%)以及D18S1110(33.3%);6.微卫星位点在切缘(Ma-Md)有不同程度LOH检出,各微卫星位点检出率分别是:D3S1284(83.3%)、D3S1300(37.5%)、D3S1234(54.5%)、D3S1568(50%)、D9S171(62.5%)、D9S1870(62.5%)、TP53(70%)、D8S518(16.7%)以及D18S1110(16.7%);7.18名患者(60%)癌旁黏膜存在至少一个微卫星位点的LOH,其中10名患者(编号:1、4、6、9、10、12、14、23、26、27)不同区域的癌旁黏膜表现为相同的基因改变,6名患者(编号:11、17、19、20、22、25)癌旁黏膜表现为不同的基因位点的丢失。此外还有2名患者只有一个区域发生LOH(编号:3、8);8. D8S518位点LOH在17、23患者癌旁黏膜检出,尤其是17号患者,该位点的改变扩展到了手术的切缘。D18S1110在3、20号患者的癌旁黏膜中检出,其中20号患者在手术后8个月发生了喉癌的复发(编号33);;9.15名患者(50%)切缘检测到至少1个位点的LOH,其中6名患者(编号:4、8、9、10、12、22)不同区域的切缘黏膜表现为相同的基因改变,1名患者(编号:3)切缘黏膜表现为不同的基因位点的丢失,其余8名患者(编号:6、11、14、17、19、23、26、27)只有一个区域的切缘检测到了LOH;10.8名患者(编号:1、6、10、11、14、19、26、27)肿瘤中心(T)与癌旁区域表现为相同的基因改变,10名患者的肿瘤中心(T)较癌旁黏膜有额外的基因改变(编号:3、4、8、9、11、12、17、20、23、25)。此外,有6名患者(编号:3、6、10、11、14、19)肿瘤中心(T)与切缘表现为相同的基因改变,还有10名患者(编号:3、4、8、9、12、17、22、23、26、27)切缘黏膜表现不同于肿瘤中心(T)的基因改变;11.12名患者(编号:3、4、6、8、9、10、11、12、14、17、19、26)同一标本中手术切缘与癌旁黏膜具有LOH的一致性,这两个区域具有共同的基因改变过程。而3号患者切缘(Mb)、22(Mb、Md)、27号患者切缘(Ma)表现出与癌旁黏膜的LOH模式的差异;12.5名复发肿瘤患者的癌旁黏膜都检测到了微卫星的LOH,3名患者(编号:31、32、34)癌旁黏膜与肿瘤LOH模式一致,33和35号患者肿瘤中心(T)较癌旁黏膜有额外的基因改变。4名复发患者(编号:32、33、34、35)在切缘检测到LOH,发生LOH的位点较肿瘤中心(T)减少。与原发肿瘤相比复发肿瘤的切缘和癌旁黏膜的LOH模式存在差异,31号患者未在切缘检测到LOH,32、33、34、35号患者癌旁黏膜的LOH模式不同于相对应的原发肿瘤癌旁黏膜,32、33、34、35号患者切缘检出的LOH模式也与原发肿瘤存在差异;13.癌旁黏膜(F1-F4,F5)LOH检出与喉鳞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发生的部位、T分期、病理分级均无关(P>0.05),与淋巴转移相关(P=0.008<0.05);14.切缘(Ma-Md)LOH检出与喉鳞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发生的部位、T分期、病理分级均无关(P>0.05),与淋巴转移相关(P=0.003<0.05);15. TP53在癌旁黏膜(F1-F4,F5)检出与喉鳞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发生的部位、病理分级、T分期均无关(P>0.05),与淋巴转移相关(P=0.049<0.05)。其余指标在癌旁黏膜(F1-F4,F5)检出与喉鳞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发生的部位、淋巴转移、病理分级、T分期均无关(P>0.05)。所有分指标在切缘(Ma-Md)检出与喉鳞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发生的部位、淋巴转移、病理分级、T分期均无关(P>0.05)。结论:1.微卫星位点D3S1300、D3S1234、D3S1568、D9S171、D9S1870、TP53在肿瘤中检测超过40%,说明在喉鳞癌中这6个位点易发生改变,可考虑作为检测喉鳞癌LOH的位点;2.复发的喉鳞癌与原发肿瘤存在克隆相关性,是属于喉鳞癌的局部原位复发,说明组织学阴性的切缘作为手术切除范围的判定存在一定风险;3.研究中只有TP53的LOH与病理分级相关(p<0.05),但该结果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他指标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T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4.喉鳞癌是多因素、多阶段、多步骤参与的渐进的病变过程;5.本研究中大多数的喉鳞癌患者癌旁黏膜存在区域癌化,而且癌化区域的范围随患者不同而发生变化,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的患者区域癌化扩展到手术的切缘;6. D8S518和D18S1110位点在癌前区域向喉鳞癌发展的过程中可能起关键作用,目前还需进一步的研究;7.癌旁黏膜的TP53的LOH可以考虑用来评估喉鳞癌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4-06-03)

娄诚,杨斌,高英堂,杜智[4](2007)在《区域癌化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癌化”(field cancerization)的概念由 Slaughter 于1953年提出,它是指在外界致癌因素影响下,特定器官的某一个或一组细胞积累遗传学改变,转化为癌前细胞,这些早期遗传学事件将导致癌前细胞出现克隆性增殖而成为癌前区域,在致癌因素继续作用下,某些癌前细胞进一步积累基因组变化而表现出恶性肿瘤的表型, 但同时,那些没有进一步转化的、无组织学改变的癌前细胞仍存在于这一区域,这个癌前病变的区域称为区域癌化。(本文来源于《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06-30)

区域癌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EC)是一种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位居全世界癌症发病率第四位。在中国食管癌已经成为主要的消化道肿瘤死因之一。现阶段尚不清楚食管癌的确切病因,临床上大多数食管癌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近年来随着外科诊疗水平的提高其术后5年生存率仅仅为25%左右。然而,早期食管癌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为此探讨针对食管癌的早期致病机制,已经成为临床食管癌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目前为止,食管癌致病机制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仍无突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的提高,已经证实在头颈部鳞癌、肺癌、口腔癌、结肠癌中包括食管鳞癌在内的多种上皮来源性的肿瘤中都有可能存在“区域癌化”等早期癌变现象。水通道蛋白-3(AQP-3,aquaporin-3)作为水通道蛋白家族中一重要亚型,具有该蛋白家族基因的共同特性,研究发现AQP3曾作为致癌基因在食管癌的分化增殖和侵袭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对于食管鳞癌的研究国内很少见从“区域癌化”理论角度来探讨食管癌早期发病机制,尤其缺乏对食管鳞癌区域癌化内水通道蛋白-3(AQP3)表达异常的系统性认识及相关临床研究。近年研究结果显示,AQP3在多种不同恶性肿瘤内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增殖分化、远处侵袭转移及生存预后存在相关性。依据现有文献报道,在食管鳞癌不同组织区域中存在AQP3表达差异,其中AQP3表达含量与食管鳞癌的临床预后具有相关性。本研究采用Lugol's染色及HE化学染色法初步筛选出食管鳞癌中具有“区域癌化组织”的标本,通过Real-Time PCR实时荧光定量和Western-blot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从基因和蛋白质水平验证AQP3基因在食管正常组织、区域癌化及配对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其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合术后随访系统评估食管鳞癌患者AQP3表达水平及相关临床预后因素对生存时间的影响;最后从基因、蛋白质组学方面为食管鳞癌的早期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目的:依据食管鳞癌“区域癌化”理论基础,用Lugol's染色及HE化学染色法初步筛选出食管鳞癌中“区域癌化组织”即Lugol's液染色阳性病理表型正常的食管粘膜组织。利用Real-Time PCR实时荧光定量和Western-blot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验证水通道蛋白-3(AQP3)在食管正常上皮、区域癌化及食管鳞癌叁种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相关预后因素探讨AQP3表达与食管鳞癌生存时间的关系,初步了解AQP3基因在食管鳞癌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甘肃省人民医院及甘肃省肿瘤医院胸外科食管鳞癌手术标本共102例。所有收集的标本均行食管粘膜Lugos’s液染色,初步筛选出65例患者存在“区域癌化”组织;(2)将6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标本分别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blot从基因及蛋白层面检测水通道蛋白-3(AQP3)在65例食管鳞癌区域癌化组织中的表达情况。(3)依据病历查询系统及生存期回访系统回顾性收集65例患者临床相关信息。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比较各相关独立因素生存期;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间生存时间差异;Cox回归模型分析判断影响食管鳞癌预后的独立因素,以α=0.05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Lugol's染色及HE化学染色法初步筛选出食管鳞癌田野癌化区域。证实了碘染色异常但病理表型正常的食管上皮符合区域癌化的条件,是食管鳞癌的早期病变。2.AQP3mRNA、蛋白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的关系。AQP3mRNA、蛋白表达在叁种不同食管组织中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其表达含量依次升高(P<0.05)。男性、家族史、淋巴结转移、高中分化、浸润深度、肿瘤大小,与AQP3mRNA阳高性表达率相关,且AQP3表达蛋白的变化趋势与AQP3基因表达具有一致性。3.生存分析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食管鳞癌生存期与性别、家族史、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肿瘤病理形态、AQP3mRNA及蛋白表达等单因素相关。Cox风险回归模型显示:性别、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AQP3mRNA、蛋白阳性表达情况为食管鳞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总之本课题首次筛选出食管鳞癌病灶外区域癌化组织,然后从基因组、蛋白组等不同层面验证了食管鳞癌区域癌化中差异基因AQP3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指标分析AQP3表达与食管鳞癌生存期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使人们对区域癌化的本质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寻找食管鳞癌致病的上游靶点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癌化论文参考文献

[1].曾维根.1、直肠癌区域癌化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2、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手术时机的选择[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

[2].袁继宝.水通道蛋白-3在食管鳞癌区域癌化中的表达及临床相关研究[D].甘肃中医药大学.2016

[3].李亮.区域癌化与喉鳞癌外科手术切缘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4

[4].娄诚,杨斌,高英堂,杜智.区域癌化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综述)[C].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7

标签:;  ;  ;  ;  

区域癌化论文-曾维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