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变距论文-邢作霞,陈雷,徐健,杨轶

变速变距论文-邢作霞,陈雷,徐健,杨轶

导读:本文包含了变速变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风电机组,转矩控制,RBF神经网络,模态线性化

变速变距论文文献综述

邢作霞,陈雷,徐健,杨轶[1](2012)在《大型变速变距风电机组转矩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兆瓦级变速变距风电机组的转矩控制提出一种基于转矩阻尼控制器和RBF神经网络PID整定的智能参数优化方法。该方法采用模态线性化过程进行被控对象模型提取,经Campell模态分析后,对多入多出线性空间被控对象进行PID转矩控制器的设计及参数优化,最后对3MW海上风电机组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验证。结果显示:传动链阻尼器的设计使得传动系统扭矩波动明显减小;采用RBF神经网络整定的PID控制参数,使系统的快速性好、自适应能力强,具有良好的控制品质。(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姚兴佳,周洁,邓英,衣传宝,郭庆鼎[2](2009)在《双馈式变速变距风电机组LPV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将闭环极点配置到满足动态响应区域内的增益调度LPV(linear parameter varying)鲁棒H_∞控制器设计新方法,以解决机组的动态稳定性问题。利用LPV的凸分解方法,将风电机组线性化模型化为具有凸多面体结构的LPV模型,然后利用LMI(liinear matrix inequalities)方法对凸多面体各顶点分别设计满足H_∞性能和闭环极点配置的反馈增益,再利用各顶点设计的反馈控制器综合得到具有凸多面体结构的LPV控制器。与PID控制的仿真结果相比较,验证了该控制器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09年12期)

姚兴佳,邢作霞,刘颖明,王晓东[3](2009)在《变速变距风力发电机组整机协调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变速变距机组的转矩控制、桨距控制以及整机的协调控制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模态线性化过程建模被控对象;然后针对机组运行的工作区域进行划分,并研究各区域的主要控制策略,主要针对区域2的PID转矩控制和区域3的桨距控制进行策略阐述,在此基础上,对整机的协调控制策略规则进行阐述;最后进行整机控制的仿真和试验结果分析。(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邢作霞[4](2008)在《大型变速变距风力发电机组的柔性协调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研究了大型风电机组设备的主流机型---双馈型变速变距风力发电机组的整机运行控制策略。在整机运行控制策略中,提出了“柔性协调控制"的概念。在转矩、桨距和发电功率输出控制中开展了“柔性控制”的研究;为优化整机运行性能,提出整机各控制器之间须“协调控制”并开展深入研究。“柔性”是使机组能快速跟踪给定,减小载荷冲击,减小振动,输出功率平滑。“协调”是指机组各控制环节协同规划,按照不同阶段控制目标优化整机性能的一种策略。针对大型变速变距风电机组的转矩控制、桨距控制以及整机的协调控制,采用模态线性化方法对被控对象进行建模,模型中考虑机械响应动态特征。根据风速把机组运行划分为叁个工作区域后,基于Bladed软件模态线性化的被控对象,研究了区域2的最佳叶尖速比控制,引入单纯形参数寻优的办法对区域2进行柔性PID转矩控制;在研究了区域3的桨距控制策略的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基于专家决策系统的整机各控制器之间的协调控制策略,并进行了试验对比分析。针对变速风电机组的振动问题,特别是传动链的扭曲振动和风轮-塔架耦合的整机振动问题,采用Campell图的分析方法分析了机组耦合共振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采用阻尼滤波器的办法抑制振动来减小载荷的柔性控制策略。提出了在PID控制环中加入塔架前后一阶模态频率的陷波滤波器进行塔架振动控制的方法;同时采用在额定风速之上的转矩控制中加入风轮平面内—阶模态阻尼频率的方法抑制传动链的扭曲振动。Bladed软件仿真和设备样机的在线状态监测验证控制效果。针对双馈变速风电机组的柔性功率输出控制,建立了包括传动链中的风激励、风能吸收模型、机械传输特性、发电系统、桨距和速度控制特性等环节特性的系统模型,并进行仿真和试验研究。利用该模型,进行了自适应直接转矩变速恒频控制策略的研究,进行了机组运行发电功率输出特性仿真,并在30kW试验平台上进行机组并网试验和功率输出特性研究。还对机组运行过程中的电网电压跌落等故障进行了仿真预测和控制策略对比分析。针对液压驱动变距系统的大惯性、系统参数非线性、时变控制特点,提出BP神经网络实时调节变距PID控制参数的柔性控制策略,通过Matlab仿真、SUT-1000机组的试验结果对比分析,验证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随动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08-04-01)

曾东[5](2008)在《基于神经网络的风力发电机组变速变距控制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风力发电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可再生能源,不仅可以节约常规能源,而且减少环境污染,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由于风能具有能量密度低、随机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风力发电机组是复杂多变量非线性不确定系统,因此,控制技术是机组安全高效运行的关键。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变速变距控制系统是机组的核心控制技术,它具有纯滞后非线性的特点,而且实际系统风载荷变化频繁,系统随机干扰严重,难以建立理想的控制模型,所以采用常规的PID控制,无法满足控制目标要求。神经网络具有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自学习能力、联想记忆能力、并行信息处理方式及优良的容错性能,应用神经网络对PID控制器进行改进后,对于复杂的风电控制系统有着更好的控制效果,有效地改善了由于系统结构和参数变化导致的控制效果不稳定的状况。本文主要进行了变速变距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器研究。首先,介绍了风力机的原理、结构和基本理论,分析了传统的风力发电机组控制技术,并针对传统的PID控制器的不足,提出了变速变距风力发电机组的自适应神经网络PID控制的策略。其次,在风电系统动态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变速变距风力发电机组的数学模型。第叁,针对变速变距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了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器,并进行了算法仿真,并与传统的PID控制做了对比研究。从仿真的结果看,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器比常规PID控制器的动态响应灵敏,超调量小,当低于额定风速时,能实现最大风能捕获,高于额定风速时,能保持机组的额定输出功率,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和鲁棒性。(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08-01-15)

郭庆鼎,赵麟,郭洪澈[6](2005)在《1MW变速变距风力发电机的滑模变结构鲁棒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一种变速变距风力发电机,提出了一种滑模变结构鲁棒控制方案.由于滑模变结构具有独特的优点,因此应用滑模变结构原理设计了滑模变结构控制器.通过分析可知,所设计的滑模变结构控制器不但可以控制风轮转速使之从风中获得最大功率,还可以控制浆距角调节的速度,进而通过浆距调节来使输出功率平稳.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方案是十分有效的,此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鲁棒性能.(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变速变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了一种将闭环极点配置到满足动态响应区域内的增益调度LPV(linear parameter varying)鲁棒H_∞控制器设计新方法,以解决机组的动态稳定性问题。利用LPV的凸分解方法,将风电机组线性化模型化为具有凸多面体结构的LPV模型,然后利用LMI(liinear matrix inequalities)方法对凸多面体各顶点分别设计满足H_∞性能和闭环极点配置的反馈增益,再利用各顶点设计的反馈控制器综合得到具有凸多面体结构的LPV控制器。与PID控制的仿真结果相比较,验证了该控制器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速变距论文参考文献

[1].邢作霞,陈雷,徐健,杨轶.大型变速变距风电机组转矩控制策略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2

[2].姚兴佳,周洁,邓英,衣传宝,郭庆鼎.双馈式变速变距风电机组LPV控制器设计[J].太阳能学报.2009

[3].姚兴佳,邢作霞,刘颖明,王晓东.变速变距风力发电机组整机协调控制策略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9

[4].邢作霞.大型变速变距风力发电机组的柔性协调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

[5].曾东.基于神经网络的风力发电机组变速变距控制器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8

[6].郭庆鼎,赵麟,郭洪澈.1MW变速变距风力发电机的滑模变结构鲁棒控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5

标签:;  ;  ;  ;  

变速变距论文-邢作霞,陈雷,徐健,杨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