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菊琴甘肃省榆中县齐家坪学校730104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大量重要信息,成为人们不断深究的时代性问题。我们认为,只有走出唯教材、唯教师的死胡同,才能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加强课外阅读就是开拓语文教学新天地的一把“快犁”。但在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却令人担忧。
一、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
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孩子课外阅读的榜样,在他们的心目中,认为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其次,学校也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很少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
二、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
如今的教育,虽说是素质教育,但是学生的学习负担仍旧比较繁重,学生为了应付学校考试,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做练习上。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过多地重视阅读分析的训练,忽视了学生阅读兴趣及阅读习惯的培养。在学校很少有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到了家里,家长又不能去督促孩子进行阅读。一个远离书籍的人,何来阅读的兴趣?
三、课外读物涉及范围小,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
学生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带有一定盲目性和随意性,现在很少有学生孜孜以求地去读一本课外书,读书就是看热闹,图好玩,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热衷于那些猎奇的、情节曲折的、富于幻想的卡通书和故事书。而且在农村家长和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籍,80%买的都是优秀作文,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的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学生的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等。而且他们在阅读书籍的时候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很少做读书笔记,很少进行读书后的反思,课外阅读收益甚微。
面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这些农村教育者,又该如何呢?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又该承担起哪些责任呢?
首先,学校要转变教育理念,变应试教育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新课程的推行,考试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侧重于学生能力的考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校应认真贯彻素质教育,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比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留出更多的课余时间,让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书。没有藏书的学校应克服一切困难,按照学生需要配置一定数量的图书。因地制宜,开放图书室、阅览室,为学生创造好的阅读环境,培养阅读氛围。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增加学生阅读兴趣。
其次,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造成目前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窘况,语文教师难辞其咎。记得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经指出:“作教师的教育学生,应该经常回顾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学生,以个人经历作为执教者的一面镜子。”每个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求学经历中,肯定都读过一些给自己有深刻影响的书籍吧。周作人先生在他的散文《老师》一文中,讲的似乎更加坦率、更加深刻:影响他语文学习并非哪一个老师——“我说在学堂里不曾学到什么语文”,老师“是实在没有传授给我什么”,而真正“对于汉文懂得一点”,是从祖父那里得来的。他的祖父奖励小孩看小说,认为这是读书入门的最好方法,于是《西游记》、《儒林外史》、《绿野仙踪》等,走入了他的精神世界。“我在南京的五年,简直除了读新小说以外,别的无什么可以说是国文的修养。”一个语文老师应该认识到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好比一个足球教练,除了让他的队员练习射门和传球外,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培养队员的体能,一个足球运动员,如果没有体能作保证,即使他有再好的技术,也无法适应现在足球的需要。同样的,一个学生课内语文知识学得再好,而没有课外语文阅读作基础,那么他的语文能力的形成最终也是一句空话。只有语文老师本身明确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才有可能愿意去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语文教师还一定要博览群书,只有自己的知识丰富了,才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这样,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才能够顺利正常地开展。
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要求,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帮助学生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理解和积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阅读。班主任可以帮助开设班级阅览室、读书角,集体订阅一些报刊杂志,或让学生自带课外书,以求资源共享。任课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藏书借给学生阅读,这样也是增加学生书源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三,家长和社会也应转变教育理念,支持孩子的课外阅读。农村家长文化程度虽不高,但也应该为孩子的课外阅读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多给孩子买些课外书,多陪孩子一起学习,让孩子当自己的老师,在共同的学习中提高阅读兴趣。
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送给一代又一代。”只有这样,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起责任,以新的教育理念为航标,推开阅读之窗,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学生自觉阅读,乐于阅读,那么我们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第四,多措并举,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1.以“听”促读。初步了解学生读过什么书,读了多少书,有什么收获。结合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笔者有意识地挑选一些精彩生动的读物的故事片断,在课余或课堂上讲讲。谈论某文章的精彩情节、精彩片断,介绍某一个作家的奇闻趣事等等,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便戛然而止,引发学生产生想迫切看看这本书的愿望。
2.以“看”促读。利用学生喜欢电视的特点,关注电视节目,由此引导他们读一些高雅的、健康的文学性书籍。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已经拍摄成为电视剧。待学生看过部分或全部电视剧后,引导学生读书上的文字,同时比较二者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体会到影视片虽然能带来艺术的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而读小说所获得的是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思想和不可磨灭的感情,这些却是持久的。从而使他们喜欢读书,并能静下心来聚精会神地读书。当然教师也可以先让学生读名著,再让学生观看电视剧,用来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在画面与文字的结合中,让阅读教学进行得轻松而又深入。
3.以“诵”促读。有位外国朋友曾经说过,你们中国人说话就像唱歌似的,真是美极啦!为什么汉语有这样神奇的音感效果呢?原因之一,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不同声调的语汇组合排列起来,就会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教师如能利用汉语的这一优势,指导学生朗诵课外读物中的精美语段,势必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而且,朗诵的过程是学生对作品不断认识的过程,朗诵是一种艺术创造!要想朗诵好,就必须潜心钻研原作的风格和感情,这样必然会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和喜爱。当学生爱上了朗诵,可以说他也爱上阅读了。
4.以“写”促读。教师结合学生阅读的材料,布置写作的话题。如读《水浒传》,可以写一写《〈水浒〉人物系列谈》、《我最欣赏的〈水浒〉英雄》;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写一写《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保尔精神》;读《朝花夕拾》,可以写一写《鲁迅的童年生活》等。这样做就促使学生仔细深入地研读作品。
5.以“演”促读。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田忌赛马》,《晏子使楚》,就让学生选取其中的一些片段进行表演。读其他的叙事性作品,教师可指导学生将其改编成短剧,利用活动课在班内表演。表演的同学固然要精读原作,看完表演的同学也会怀着强烈的欲望争相阅读原著。
6.以“展”促读。随着阅读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他们或对作品中的人物品头论足,或对作品的语言、技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此时应适当引导,让他们把写的随笔、读后感整理出来,张贴在教室里展览。学生在尝到初步成功的乐趣之后,阅读的劲头就更足了。
7.以“境”诱读。为了鼓励学生利用闲暇读书阅报,我在班级中开设了“阅读角”。阅读角的书大部分是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来的,一部分是图书室的,一部分是我提供的(平时教学中发现的一些比较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另外我定期向图书室借阅时文杂志,如《读者》、《视野》、《意林》、《美文》、《教学研究》(学生版)等,人手一本,互相传阅,半月一换,解决了学生“没书读”的困境。
8.以“奖”激读。对阅读篇目多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一些知识面广的学生也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见多读书还有奖励,喜欢读书的学生兴趣更浓了,不喜欢读书的学生也跃跃欲试。且班级常规的奖品大都是图书:大到名著,小到杂志。如平时作业优秀奖、综合素质优异奖等,都以图书为奖品。“奖励”成了学生读书的“催化剂”,学生读书氛围日益浓厚,现在已发展到古人所谓的“厕上、枕上、马上(排队走路时)”读书了。
第五,更新课外阅读教学新理念。教师要有“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观念,一些语文教师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引领,囿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漠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及能力的培养。
1.从阅读的性质来看,应统一“应用为本”与“精神为本”。回顾我们的课外阅读,多年来对此认识一直是极端的,坚持以“实际应用”为本,无视人的精神存在。“语言”与“精神”是合二为一的,它们共生共长。学语言,即精神成长,训练着语言即训练着精神,所以课外阅读就是要“打好人的精神底色”。
2.从阅读的价值来看,应转变“唯一有解”为“多元解读”。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我们要适应从多维角度提出的各种问题,充分肯定学生的价值观,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我们要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构建民主的课堂氛围;我们要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3.从阅读的过程来看,应经历“披文得意”到“运思及物”。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只停留在“披文”(语言)→“得意”(思想)→“品文”(语言)这个回环中,只是完成阅读教学的一半路程,还有“运思及物”的另一半路程需要我们完成。我们的阅读教学既要重视吸收,又要重视表达;既要照顾认知,又要照顾实践,完成“意化”和“物化”的双重转化过程。
4.从阅读的发展来看,应改变“学习层面”为“发展层面”。在学生探究性阅读中,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性阅读,让学生同桌交流,小组交流,还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好伙伴,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
5.从阅读的环境来看,应扭转“举一反三”为“举三反一”。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要树立“大阅读教育”。叶圣陶诗云:“天地阅览室,万物皆读书”,我们阅读的对象要从“纸质书”向“电子书”(电脑、网络、影视、音像)、“无字书”(自然万物、社会活动)延伸,阅读的途径要从“课堂阅读”向“课外阅读”、“家庭阅读”、“社会阅读”扩展。
参考文献
[1]王海霞著《解读“儿童经典诵读”教育理念》.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张丽宏等著《经典文化教育对小学生行为方式影响的对照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第14卷,第2期。
[3]于渂慧著《让经典伴着孩子成长》.《小学教学参考》,2005年,第12期。
[4]王财贵著《儿童经典诵读基本理论》.《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年,第4期。
[5]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