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刚柔论文-常馨悦

阴阳刚柔论文-常馨悦

导读:本文包含了阴阳刚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担夫争道”,阴阳,反,不落两边

阴阳刚柔论文文献综述

常馨悦[1](2018)在《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从“担夫争道”看书法中的关系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担夫争道"这个由事理通达书理的公案流传颇为广泛,当今书法理论界也多有学者从时空建构、笔法墨法等角度进行解读。本文侧重在哲学的视域下展开探讨,从阴阳共生的美学境界、阴阳转化的思维方式、阴阳互用的创作手法叁个方面进行阐述,力求寻找书法艺术与古代哲学阴阳范畴之间的内在契合。(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8年24期)

罗书华[2](2013)在《阴阳刚柔:姚鼐的审美建构与指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姚鼐之前,散文学领域里虽然已有方苞的雅洁说、刘大櫆的十二贵等命题,然而,只是在姚鼐将过去的阴阳刚柔改造成为既简明又有无限适用性的审美风格模型,并明确地将它作为美来看待与论述之后,散文学才真正突入审美领域。姚鼐的阴柔阳刚不仅有生命之真,而且有大道之善,说到底乃是真善美的叁位一体。这是它能够成为审美风格论典范的重要原因。也正因为此,他对阴柔与阳刚有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的态度。(本文来源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高思[3](2012)在《“阴阳合德”与“刚柔并济”》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探讨《周易》之阴阳变化于中国文学及文学批评之影响,由易象之变化入手,讨论《周易》与诗文阴阳刚柔相济而偏重阳刚之共性,最后提出其通神之共同目的。(本文来源于《文学界(理论版)》期刊2012年08期)

贾善国,董栋[4](2011)在《刚柔共济 阴阳相合——访“中国长安画派网”执行主席、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剑波》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安古称长安,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上世纪60年代的"长安画派",以其鲜明的艺术风格享誉中国画坛。请您谈谈"长安画派"的渊源及其形成。张剑波:古长安历经周、秦、汉、唐……诸多朝代,颇具"十叁朝古都"文化底蕴。俗话素有"一方水(本文来源于《中外文化交流》期刊2011年08期)

秦榕[5](2009)在《刚柔兼备?还是阴阳失调?——《儿女英雄传》之儿女英雄观之我见》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作者立意看,《儿女英雄传》紧承《红楼梦》而来,相反相成,是《红楼梦》另一种性质的续书。但从实际文本看,其内在精神与《水浒传》声气相通,在至刚(《水浒传》)与纯柔(《红楼梦》)间摆动,作者试图刚柔兼备却终究走向了阴阳失调。(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吕逸新,盖光[6](2008)在《“阴阳刚柔”、“万物化生”与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阴阳刚柔"、"万物化生"借阴阳的生态转换与生命的生成节律来说明宇宙的发生及万物的起源,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智慧和生存智慧。"阴阳刚柔"、"万物化生"不仅是艺术生成及诗意性存在的内在依据,而且是中国艺术生命精神产生的动因。它确立了中国艺术以体现人的生命体验为中心的价值基础和以表现生命的诗意,弘扬人的生命精神为最高原则的审美境界。"阴阳刚柔"与"万物化生"的智慧作为生命思想的所指,必然使中国文艺具有了独特的精神气质、生命色彩与诗性智慧,这就确立了中国文艺以人的生命体验为中心的价值基础和以表现生命的诗意和形而上的境界为动因的独特的生命艺术范式。中国艺术创生的动因源自阴阳二气的变化、转换而与人的生命活动的交融,而对审美主体而言,艺术创生的发生则基于生命精神的寄托,审美主体借艺术之载体的运行而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提升审美境界。从这种意义上看,艺术审美一定程度上也是表现这种平衡性的审美,其中动态的审美心态与虚静的审美心态实际上是阴阳之气、刚柔之性的融合变化,并在人的心灵中的不同反映,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真正的艺术杰作必须在协调好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本文来源于《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5期)

王莹[7](2007)在《帛书《易之义》键川、阴阳、刚柔、文武思想合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帛书《易之义》通过对《周易》卦象的分析,探讨了键川、阴阳、刚柔、文武的意蕴,凸显了阴阳协调、刚柔相济、中和的思想。作者将这些思想的阐述,导入人生实践,这样便与《中庸》的庸常之道、道家贵柔主张具有相关性。其阴阳调和、刚柔有体而文武兼备的思想倾向,很能说明作者在人生领域的折衷态度和价值取向。(本文来源于《周易研究》期刊2007年03期)

蔡松琦[8](2000)在《阴阳刚柔与音乐风格》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两种美》一文中举出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的例子,比如走进一个园子,你抬头看见一只老鹰坐在一株苍劲的古松上向你瞪着雄纠纠的眼,回头又看见池边旖旎的柳枝上有一只娇滴滴的黄莺在那儿临风弄舌。朱先生认为自然界有两种美,老鹰、古松是一种,娇莺(本文来源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刘时觉[9](1997)在《病分燥湿 药别刚柔──石芾南阴阳燥湿论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肺脏是一身中心历来医家或重后天脾,或重先天肾,唯石氏独重肺。其言“人之身,肺为华盖,居于至高,一呼一吸,与天气相通,体极轻虚,用主肃降,肺固人之天也”,而各脏腑之本气以运行,“皆随肺气以运行,皆为肺气所贯通”。甚至有言:“人身肺之真阴,下布于肾而为水(本文来源于《上海中医药杂志》期刊1997年04期)

王明居[10](1996)在《易传美学阴阳刚柔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易传美学阴阳论 在易经中,虽然由阴爻和阳爻组建成卦,但并未出现阴阳一词,更没有出现阴阳的概念。在易经阐释学易传中,则不仅产生了阴阳的理论,而且形成了关于阴阳的完整的哲学系统。当然,这个系统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吸取先辈阴阳学说的基础上创造而成的。 孔子、孟子不谈阴阳,在儒家经典《论语》、《孟子》、《中庸》中,是见不到阴阳一词的。但唯独荀卿是个例外,他虽属儒家,但是《礼论》中却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这就表明,他已超出了儒家藩篱,而吸取阴阳学说来充实自己了。 从《国语·周语上》中,可以窥及,以阴阳二气的消长来描述大自然变动者,始于周代。(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1996年02期)

阴阳刚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姚鼐之前,散文学领域里虽然已有方苞的雅洁说、刘大櫆的十二贵等命题,然而,只是在姚鼐将过去的阴阳刚柔改造成为既简明又有无限适用性的审美风格模型,并明确地将它作为美来看待与论述之后,散文学才真正突入审美领域。姚鼐的阴柔阳刚不仅有生命之真,而且有大道之善,说到底乃是真善美的叁位一体。这是它能够成为审美风格论典范的重要原因。也正因为此,他对阴柔与阳刚有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的态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阴阳刚柔论文参考文献

[1].常馨悦.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从“担夫争道”看书法中的关系哲学[J].中国书法.2018

[2].罗书华.阴阳刚柔:姚鼐的审美建构与指向[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

[3].高思.“阴阳合德”与“刚柔并济”[J].文学界(理论版).2012

[4].贾善国,董栋.刚柔共济阴阳相合——访“中国长安画派网”执行主席、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剑波[J].中外文化交流.2011

[5].秦榕.刚柔兼备?还是阴阳失调?——《儿女英雄传》之儿女英雄观之我见[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6].吕逸新,盖光.“阴阳刚柔”、“万物化生”与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7].王莹.帛书《易之义》键川、阴阳、刚柔、文武思想合论[J].周易研究.2007

[8].蔡松琦.阴阳刚柔与音乐风格[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

[9].刘时觉.病分燥湿 药别刚柔──石芾南阴阳燥湿论评述[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

[10].王明居.易传美学阴阳刚柔论[J].文艺理论研究.1996

标签:;  ;  ;  ;  

阴阳刚柔论文-常馨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