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足部压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足部,压力舒适性,足部形态,影响因素
足部压力论文文献综述
张向辉,汤须眉,田苗[1](2019)在《人体足部压力舒适性研究进展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降低人体足部压力,提升足部舒适度,并为鞋履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从足部压力舒适性的影响因素、评测方法及相关应用叁方面进行文献回顾。首先分析足部形态、运动状态、健康状况等人体自身因素,以及鞋履特征、负重等外部因素对足部压力舒适性的影响;其次归纳国内外学者针对人体足部压力舒适性的客观及主观评测方法。另外,阐述了足部压力舒适性研究在鞋履优化及功能鞋靴设计、足部康复及矫形、体能训练等领域的应用,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上海纺织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郭雪莹[2](2019)在《长跑爱好者足部形态及足底压力变化恢复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长跑造成足部超负荷,导致足形态和足底压力模式改变,如果没有恢复,受伤风险可能会增加,恢复对跑者的日常训练是很重要的,持续跑步引起的足底压力、足部形态变化以及残余影响可以更好地解释下肢受伤的原因。足形态和足底压力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能全面地反映长跑后足部结构和功能特点,而目前缺乏对于我国马拉松跑者足部的综合研究,本研究旨在从下肢末端结构——足部,探究长距离跑后足形态和足底压力的变化以及残余影响,为运动康复中的动力链评估提供生物力学方面的科学依据,为康复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对马拉松跑者足部的整体认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研究24名健康的男性马拉松爱好者20公里跑前、跑后、跑后1天足部功能,第一部分为足部形态指标(舟骨高度、标准舟骨高度、足长、截短足长、舟骨下降),第二部分足底压力指标(压力、压强、冲量、接触时间、足轴角、足部平衡),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研究变化特点和走向趋势,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ANOVA)比较各足参数在评估期内的变化。研究结果:从跑前到跑后再到跑后1天,舟骨高度、足长、舟骨下降均没有显着性变化,62.5%的受试者出现足弓高度下降;从跑前、跑后再到跑后1天,T2-T5区域标准化足底压力先下降后上升(p<0.01),M1、M2区域先上升后下降(p<0.01);M1、M2区域压强先上升后下降(p<0.01);M1、M2区域冲量先上升后下降(p<0.01),T2-T5区域冲量先下降后上升(p<0.01),HM区域冲量持续下降(p<0.01);接触总时间先上升后下降(p<0.05),初始着地期和全足支撑期接触时间随着时点的递推发生了显着变化(p<0.05);跑后1天与跑前相比,支撑中期(p<0.05)和蹬伸期(p<0.05)足部平衡值上升。足轴角没有显着变化。20公里跑后足底负荷分布和大小发生了适应性变化,前足内侧压强增加,负荷向内侧迁移,休息1天后可以恢复。结论建议:1.从跑前、跑后到跑后1天,20公里没有造成男性马拉松爱好者足弓变形和足部结构显着性改变;2.长距离跑后足底压力分布和大小改变,足部缓冲能力下降,足部受力不均衡,内侧受力大于外侧,出现过度旋前,休息1天后可以恢复。对受试者跟踪随访1天,观察20公里跑后对足底压力和足部形态指标的残余效应,这些改变的指标是应力性骨折、跟腱病、小腿疼痛、髌股疼痛综合征、踝关节扭伤的风险因素。3.研究足底压力时间参数变化特征有助于发现足部进行代偿或失代偿的机制;综合评价静态足姿势和动态足功能可作为评估训练负荷的工具,以避免过度训练,降低疾病或损伤的发生风险。(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9-06-01)
万蓬勃,赵旭梅,弓太生,张戈云[3](2019)在《糖尿病患者足部异常状况和足底压力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74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足部异常状况信息的采集,对足部异常的患者进行脚型数据的测量;并使用比利时FootScan 0.5 m平板式足底压力测试仪对274例患者以及58例正常受试者进行足底压力测试,分析其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足部异常状况中,胼胝患者居多,主要集中在大脚趾、二叁五跖骨和足跟区域;患者足部发生异常时,脚型变得较宽大和肥硕;且足部异常的产生与患者病程和穿鞋习惯显着相关。患者足底压强峰值分布由大到小依次是:M3>M2>M4>HM>HL>M1>M5>T1>MD>T2-5;除了足跟内侧,患者足底其他区域的压强峰值均大于正常受试者,在第一二叁跖骨区域的差异显着;患者前掌跖骨区域的胼胝与该区域压强的增大有关系。对糖尿病患者足部异常状况和足底压力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针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地足部护理和鞋垫设计。(本文来源于《中国皮革》期刊2019年01期)
肖斌[4](2018)在《基于足底压力的羽毛球运动足部受力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羽毛球运动进行全面研究的过程中,足底压力特征能为后续研究提供较为客观的数据,以保证相应处理工序的合理性。文章结合足底压力的实验研究对羽毛球运动足部受力特征进行阐释,为有效改善运动损伤问题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运动精品》期刊2018年12期)
高莉俊[5](2018)在《基于足底压力及足部姿态的人体步态解析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步态是人在行走过程中呈现出的体态变换,具有对称性、周期性及个体差异性等特征,是一种重要的生物信息。在康复医疗、仿生设计、人体身份识别等诸多领域中,步态的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已日益凸显。目前,针对人体步态解析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基于光学影像采集技术与传感器信息感知技术两类。后者较之前者,虽辨识精度不高,但使用成本低、便于集成应用、且具有方式和种类多样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人体步态的信息检测。本论文以步行过程中的足底压力与足部姿态为研究对象,并借助相应的传感器采集二者信息。综合运用奇异值分解(SVD)、主成分分析(PCA)、模糊C均值聚类(FCM)等解析方法,开展了基于足压信息的步态识别问题研究;运用运动学建模分析的方法,开展了基于足姿信息的步态模型误差修正问题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相关工作如下。(1)借助人体步态运动仿真软件,分析了左、右下肢关节曲展运动的相关性,验证了步态运动的对称性假设;根据踝、膝、髋关节的运动做功曲线,研究了一个步态周期内踝、膝、髋关节的耗能特性;通过踝、膝、髋关节曲展角度的拟合分析,获得了周期性步态中下肢关节运动的函数关系式。针对人体下肢关节运动特征的研究结果,为后续步态信息检测研究以及步态建模分析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本文采用点阵列的方式布置足底压力传感器,并利用阵列传感器信号间的互补与冗余关系,分析得出最佳的传感器阵列配置方案,用于足压信号的检测;利用叁轴加速度传感器与叁轴陀螺仪构成姿态测量单元,用于足姿信号的检测;综合各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应用特性,设计制作了一种人体步态信息采集装置。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工作可靠,能够准确地检测足底压力与足部姿态信息。(3)运用奇异值分解法,对阵列传感器采集的多维足压信号进行预降维处理,获得特性分离的足压信号;将分解后的数据作为样本,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分离信号中关于步态相位变化的特征信息,滤除冗余和噪声信息;运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界定了周期性步态中站立相、单支撑相、双支撑相在时间轴上的隶属特性;以视频信号作为参考基准,运用帧分析技术,分析评价了基于足底压力信号辨识典型步态的可行性与准确性。在研究过程中,有效地克服了步态压力数据量大、维度和冗余度高、关联性弱、噪声强等一系列困难,解决了人体步态识别的关键性技术难点。(4)通过对人体步态的运动学分析,阐述了在下肢多连杆模型中因简化省略足部运动所造成的误差。为了补偿模型误差,文章提出以支撑足的姿态信息建模足部触地运动,并推算出相应的模型修正公式,实现对原模型中触地杆起始端的位置误差补偿,从而提高了人体步态运动学的解算精度。本文针对人体步态解析的研究结果,为下肢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行走驱动和稳定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下肢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系统的传感器布置方案的确定提供了基本遵循;步态采集数据的预处理和特征提取等方法,将构成下肢外骨骼助力机器人中关键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步态模型的修正完善,进一步提高了下肢外骨骼助力机器人运动控制的精度。(本文来源于《安徽工程大学》期刊2018-06-12)
于建成,洪友廉,王琳,王健[6](2017)在《不同硬度鞋底跑鞋对足部运动、足底压力分布及感知舒适度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8名男性业余跑步爱好者在跑步时脚感知舒适度进行调查,并运用运动生物力学方法对18名跑步爱好者穿着不同硬度鞋底跑鞋的足部运动和足底压力、压强进行测试,旨在验证不同硬度材料跑鞋底对足部运动、足底压力及感知舒适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鞋底硬度值的增加,足弓和前脚掌外侧部位的峰值压力和峰值压强逐渐增大;受试者穿着硬度稍软鞋底的跑鞋跑步时,脚后跟缓冲能力较好,表现出较好的感知舒适度,发现脚后跟的感知舒适度是影响感觉和神经肌肉系统调整跑步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受试者穿着较硬鞋底的跑鞋测试时,脚部外翻角度较小,能在足弓外侧和前脚掌外侧产生较大压力及压强。(本文来源于《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潘奇,万舟,李琨,李懿洋[7](2016)在《基于PVDF的足部压力信息采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在减小运动损伤的同时提高训练成绩和技术水平,已日益成为排球运动专项训练设计的关注焦点。基于此,论文拟提出一种基于PVDF传感器的排球运动员足部压力信息采集系统。论文设计了基于足部解剖学的PVDF压电传感器阵列以及信号调理电路,使用USB7360AF多功能数据采集卡实时处理数据。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稳定灵敏实用,能够为排球教学及训练的科研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数字工程》期刊2016年03期)
罗向东,李艳,吕双勇,安立风,李戈[8](2016)在《老年人足部形态及足底压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的足部形变、足部病变、足部穿鞋常见问题、老年人鞋类需求及消费市场、老年人步态等相关问题,进行695份有效问卷调查,得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足部病变特征、鞋前掌部位及后跟部位破损特征、老年人外八字步态行走特征的分布情况。以20~23岁年轻人脚型作为参照,运用平板压力测试系统进行步态测试,通过观察时相、冲量、足底压强指标,得出老年男性、女性的足底压强指标,足底各分区冲量指标,前掌、整足触地时间及步态周期,并与问卷调查结果参照对应,使主观、客观结果相结合,得出相关结论。(本文来源于《中国皮革》期刊2016年02期)
弓太生,张英,耿新柱[9](2013)在《足部压力舒适性影响因素及改善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足部压力舒适性可从足底压力和跗面压力两方面进行研究。综述了足底、跗面压力舒适性的影响因素及其表征方法,总结出目前改善足部压力舒适性的一般途径,同时指出今后在改善足部压力舒适性方面的研发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皮革》期刊2013年10期)
傅维杰,刘宇,李路[10](2012)在《基于足底压力的羽毛球运动足部受力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羽毛球常用步法的足底压力特征,为减少羽毛球运动中下肢损伤(特别是足部损伤)提供建议,并希望成为羽毛球鞋具设计的依据。利用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高水平羽毛球运动员左前场蹬跨步、右前场蹬跨步、一步蹬转起跳等常用步法动作进行测试。结果发现3种步法在离地阶段,足前区的内侧跖骨区以及大拇趾和第1、2跖骨区的最大压力均高于其他部位(P<0.05);着地阶段,蹬跨步是把足底压力集中于脚后跟和足外侧进行缓冲制动,蹬转起跳步则把压力集中于大拇趾以及第1、2跖骨区(P<0.05)。由此可见,羽毛球运动员应注意在采用不同步法时,足前区和足跟区中部及足外侧的负荷变化,并尽可能地选择穿着能够分散上述区域压力的专项鞋来避免足部受力的过度集中。(本文来源于《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足部压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意义:长跑造成足部超负荷,导致足形态和足底压力模式改变,如果没有恢复,受伤风险可能会增加,恢复对跑者的日常训练是很重要的,持续跑步引起的足底压力、足部形态变化以及残余影响可以更好地解释下肢受伤的原因。足形态和足底压力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能全面地反映长跑后足部结构和功能特点,而目前缺乏对于我国马拉松跑者足部的综合研究,本研究旨在从下肢末端结构——足部,探究长距离跑后足形态和足底压力的变化以及残余影响,为运动康复中的动力链评估提供生物力学方面的科学依据,为康复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对马拉松跑者足部的整体认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研究24名健康的男性马拉松爱好者20公里跑前、跑后、跑后1天足部功能,第一部分为足部形态指标(舟骨高度、标准舟骨高度、足长、截短足长、舟骨下降),第二部分足底压力指标(压力、压强、冲量、接触时间、足轴角、足部平衡),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研究变化特点和走向趋势,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ANOVA)比较各足参数在评估期内的变化。研究结果:从跑前到跑后再到跑后1天,舟骨高度、足长、舟骨下降均没有显着性变化,62.5%的受试者出现足弓高度下降;从跑前、跑后再到跑后1天,T2-T5区域标准化足底压力先下降后上升(p<0.01),M1、M2区域先上升后下降(p<0.01);M1、M2区域压强先上升后下降(p<0.01);M1、M2区域冲量先上升后下降(p<0.01),T2-T5区域冲量先下降后上升(p<0.01),HM区域冲量持续下降(p<0.01);接触总时间先上升后下降(p<0.05),初始着地期和全足支撑期接触时间随着时点的递推发生了显着变化(p<0.05);跑后1天与跑前相比,支撑中期(p<0.05)和蹬伸期(p<0.05)足部平衡值上升。足轴角没有显着变化。20公里跑后足底负荷分布和大小发生了适应性变化,前足内侧压强增加,负荷向内侧迁移,休息1天后可以恢复。结论建议:1.从跑前、跑后到跑后1天,20公里没有造成男性马拉松爱好者足弓变形和足部结构显着性改变;2.长距离跑后足底压力分布和大小改变,足部缓冲能力下降,足部受力不均衡,内侧受力大于外侧,出现过度旋前,休息1天后可以恢复。对受试者跟踪随访1天,观察20公里跑后对足底压力和足部形态指标的残余效应,这些改变的指标是应力性骨折、跟腱病、小腿疼痛、髌股疼痛综合征、踝关节扭伤的风险因素。3.研究足底压力时间参数变化特征有助于发现足部进行代偿或失代偿的机制;综合评价静态足姿势和动态足功能可作为评估训练负荷的工具,以避免过度训练,降低疾病或损伤的发生风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足部压力论文参考文献
[1].张向辉,汤须眉,田苗.人体足部压力舒适性研究进展及应用[J].上海纺织科技.2019
[2].郭雪莹.长跑爱好者足部形态及足底压力变化恢复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9
[3].万蓬勃,赵旭梅,弓太生,张戈云.糖尿病患者足部异常状况和足底压力特征研究[J].中国皮革.2019
[4].肖斌.基于足底压力的羽毛球运动足部受力特征研究[J].运动精品.2018
[5].高莉俊.基于足底压力及足部姿态的人体步态解析方法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8
[6].于建成,洪友廉,王琳,王健.不同硬度鞋底跑鞋对足部运动、足底压力分布及感知舒适度影响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7
[7].潘奇,万舟,李琨,李懿洋.基于PVDF的足部压力信息采集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6
[8].罗向东,李艳,吕双勇,安立风,李戈.老年人足部形态及足底压力的研究[J].中国皮革.2016
[9].弓太生,张英,耿新柱.足部压力舒适性影响因素及改善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皮革.2013
[10].傅维杰,刘宇,李路.基于足底压力的羽毛球运动足部受力特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