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天宇有望实现盈利

ST天宇有望实现盈利

一、ST天宇预计实现盈利(论文文献综述)

许嘉禾[1](2021)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提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要强、要兴,发展体育产业是主要途径。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高质量发展逐步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体育产业要提质增效和持续高速发展,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然而当下,金融体系在体育产业中的效用功能尚未能够充分发挥。因此,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金融支持问题,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命题。本研究立足于体育产业的经营实践,综合运用体育学、管理学、系统科学及金融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及范式,以现代产业和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按照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特征与机理、宏观效应、微观效率以及系统运行的次序,从理论分析到实证研究,展开工作。本研究的工作主要如下:一是梳理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发现体育产业金融支持存在的不足。二是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剖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三是在宏观产业层面,以耦合协调的视角,审视体育产业与金融体系的关联关系。通过建立序参量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剪刀差以及灰色关联等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影响因素。四是从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以“黑箱”的视角,根据金融支持与体育产业的不同维度,测度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通过筛选体育企业样本,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性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及其演变特征。五是根据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构建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优化体育产业金融支持,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着力点。本研究的结论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政府金融支持和市场金融支持均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随着体育产业金融需求的不断升级,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金融活动的认识持续深化,政策工具与国有资本逐步活跃。金融市场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各类体育产业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异军突起。体育产业嵌入金融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但同时,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二是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三是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四是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2)我国体育产业具有快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业态丰富的结构性特征、高不确定性的风险性特征和消费供需的不平衡特征。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下,体育产业的发展特征进一步衍生出了独特的金融需求特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的是政策引导下的规模化金融支持、层次多元化的系统性金融支持、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以及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3)资本形成、创新推动和消费刺激是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功能组成。金融体系一是可以扩大资本积累,促进资本形成,缓解体育产业融资约束;二是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分散创新风险,推动体育产业技术、模式创新;三是可以实现跨期平滑、财富效应和风险保障,刺激体育产业消费发展。有效的金融支持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投资和消费两端,通过平衡产值结构、改善融资结构、变革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通过扩大要素供给、加快要素流通、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的要素生产效率;通过加速企业成长、优化公司治理、形成循环激励,促进产业的价值增值,精准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成长痛点,协助体育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4)宏观产业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体系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内生耦合机理和外部耦合功能,具有双向耦合协调发展机制。二者不仅维持了长期、高度的耦合关联性,并且实现了耦合协调度的持续跃升,呈现出由低水平协调向高水平协调演化的动态趋势。金融体系对体育产业的短时间、爆发性增长起到了有效地支撑作用。且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尚处于发展周期的前期,其交互胁迫作用远小于耦合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正向效应。与此同时,二者的耦合协调效应受到多种内生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风险投资市场、消费金融、政府扶持和金融创新等内生动力型因素,以及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变动等外生环境型因素,均与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密切关联。(5)微观企业效率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静态来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金融支持效率尚可,多数样本企业接近最优生产前沿面,但同时具有明显的技术制约特征。扩大金融资源投入规模前,需要着重改善金融技术水平。在金融支持效率内部,债权效率较好,股权效率欠佳,且股权效率呈现规模制约特征。在体育产业内部,体育企业板块、行业业态和空间地域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支持效率差异。第二,动态来看,金融支持体育产业的动态效率水平并未产生良性改观,反而出现小幅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不足,产业金融技术创新水平难以支撑金融资源规模的快速增长。其中,股权动态效率下滑,技术进步水平下降明显,是导致整体金融效率下滑的主要原因。第三,动态效率的收敛性分析表明,效率落后企业对领先集团具有追赶效应,但收敛速度较慢,且收敛速度存在体育产业内部的结构性差异,达到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均衡仍需要较长时间。(6)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实证研究说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视为由政府金融支持、金融市场发展、宏观金融环境和体育产业发展所组成的动力学系统。第一,强化金融市场支持力度可以有效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相对而言,强化股权市场的效能略优于债权市场。股权市场更有利于体育产业规模扩张和要素生产率提升,债权市场则更有利于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第二,政府干预会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影响。弱化政府干预无益于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维持一定强度的政府金融支持具有必要性。适度增强政府干预有利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但当政府干预过度时,会造成规模增长与要素生产率下降并存,仅能“做大”而不利“做强”体育产业,最终无益于产业发展质量。第三,宏观金融风险能够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显着的负面冲击。随着体育产业深度嵌入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损害力度可能进一步增大,需要审慎防范、积极应对金融风险。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金融政策体系,优化制度顶层设计;丰富金融服务市场,创新投融资渠道模式;推动金融技术创新,开发新型金融工具;优化企业金融管理,重视复合人才培养等策略建议。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探讨了金融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现状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明确金融功能的作用支点,厘清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2)结合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产业与微观企业视角进行实证研究。综合运用数理模型及相关评价方法,设计序参量体系,测度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从不同维度测度并评价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特征及其变动规律。形成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的深层次认识,为优化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效能提供着力点。(3)构建了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设计模型变量及函数关系,并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仿真。探究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为企业部门的金融决策和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参考。

宋南[2](2020)在《基于市场规模变动的制造业企业研发与投资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规模长期持续显着变动与产业组织理论的前提假设市场规模稳定相矛盾的现象,本文把市场规模因素引入产业组织理论,从引入市场规模的竞争性视角探究制造业企业研发与投资行为特征。在市场规模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市场结构可以反映市场中的竞争程度,进而决定研发与投资行为。而一旦市场规模发生变动,市场结构可能不再能准确反映市场的竞争程度,不同的市场规模下,即使市场结构相同,企业市场行为选择也会有所差异。鉴于市场规模变动可能带来完全不同于稳态市场条件下的市场竞争行为,进而诱发打破稳态后的产业再组织,本文把市场规模因素引入产业组织理论,探究市场规模变动背景下制造业企业研发与投资行为的特征规律。研究过程中发现由于市场规模变动的诱因不同,本文分别从需求侧和供给侧的理论视角界定和度量市场规模变动方式。在此基础上,把市场规模引入研发与投资行为竞争模型,通过数理模型探究市场规模变动是否会导致投资与研发行为的决定因素发生改变。进一步基于制造业行业上市公司微观样本数据,实证检验理论分析的合理性,探究市场规模变动背景下制造业企业研发行为和投资行为特征。主要研究内容与相关结论如下:第一,本文的基础理论分析部分发现,不仅需求侧消费者的需求变动可以引起市场规模变动,供给侧的市场竞争程度的改变也会导致市场规模变动,这两种不同的变动方式可能对市场行为研究范式有不同的影响。鉴于市场规模变动的动诱因不同,界定因消费者需求变动而引起的市场规模动态变动过程为市场规模外生性变动;因市场竞争程度改变而引起的市场规模动态变动过程为市场规模内生性变动。进一步在界定并区分市场规模变动的内生性和外生性基础上,把市场规模因素引入产业组织理论,通过数理模型分析市场规模变动是否会导致制造业企业研发与投资行为的竞争态势和决定因素发生转变。基于数理模型分析发现,无论从市场研发行为竞争模型还是投资行为竞争模型来看,市场规模外生性变动均改变了产业以市场结构组织市场行为的方式,研发与投资行为的决定因素均由市场结构转变为市场规模,市场规模外生性变动引起产业再组织研发行为和投资行为;而市场规模内生性变动没有改变市场行为研究范式,仍然在现有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框架内。以上结论证明把市场规模因素纳入产业组织理论的必要性,现有产业组织理论中以市场规模稳定为假设的市场行为研究范式可能不能准确分析市场规模长期持续显着波动的中国产业问题。把市场规模因素纳入产业组织理论,才能准确分析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研发行为和投资行为规律。以中国经济为背景探索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这一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第二,本文选取2006-2018年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数据,根据前面理论分析识别出市场规模外生性扩张和外生性收缩样本。并且用中位数和平均值共同描述了不同市场规模外生性变动状态下,市场规模变动、企业研发行为和投资行为选择的统计特征。根据统计分析发现中国制造业市场规模长期处于显着持续的外生性扩张或收缩状态,即使从短期来看也不能认为市场规模是相对稳定的。对比分析市场规模外生性扩张、投资行为和研发行为变动趋势发现,市场规模外生性扩张下,制造业企业均选择增加研发和投资。而对比分析市场规模外生性收缩、投资行为和研发行为变动趋势发现,不同企业研发和投资行为选择有很大的差异性,一部分企业在市场规模收缩时增加研发和投资,另一部分企业在市场规模收缩时减少研发和投资,但是总体而言增加研发和投资的力度大于减少研发和投资的力度。第三,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用汽车行业上市公司2006-2018年间微观样本数据,构建面板门限模型实证探究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市场规模扩张冲击下研发行为的非线性效应,以验证市场规模外生性扩张对企业研发行为具有显着性影响这一理论结果。实证研究结果同样表明,市场规模外生性扩张会引起产业再组织研发行为,企业研发行为特征发生改变。一方面,汽车行业市场规模外生性扩张改变了在市场规模稳定或者内生性扩张时以市场结构为主的企业研发行为组织方式,汽车行业上市公司研发行为的决定因素由市场结构转变为市场规模;另一方面,汽车行业市场规模扩张冲击对不同规模企业研发行为具有非线性影响,并且不同规模企业研发行为特征与市场规模稳定时相比有显着差别。与市场规模稳定背景下较大规模企业由于具有资金和规模优势是市场中研发主体的情形不同,汽车行业市场规模外生性扩张对行业中较小规模企业研发投入的促进效应大于较大规模企业。第四,考虑中美贸易摩擦下市场需求萎缩冲击的现实情况,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用制造业上市公司2016-2018年间的微观样本数据实证检验市场规模收缩冲击对异质性企业研发行为的作用机理和传导机制,结果表明市场规模外生性收缩使制造业企业研发行为的决定因素由市场结构转变为市场规模,引起企业研发竞争行为规律发生改变。相对于制造业上市公司中规模较小的企业在市场规模外生性收缩时减少研发,规模较大的企业会增加研发投入;进一步对比市场规模快速扩张和缓慢增长时期发现,在市场规模快速扩张与缓慢增长时期,制造业上市公司中的中小规模企业是市场中研发主体,而在市场规模收缩时期,相对于中小规模企业削减研发投入,大规模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力度。进一步通过动态面板GMM模型研究发现,市场规模变化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研发行为影响不同。市场规模外生性收缩对国有企业研发行为的抑制作用较强,使国有企业大幅度减少研发投入;而市场规模外生性扩张对非国有企业研发行为促进作用较强。第五,结合理论分析,本文选用2006-2018年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数据,构建面板门限模型实证检验市场规模外生冲击下投资行为的企业异质性特征,以此验证市场规模变动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同样表明,市场规模变动导致产业组织企业投资行为方式发生转变,投资行为决定因素由市场结构转变为市场规模;并且市场规模变动对不同规模企业投资行为影响存在显着性差异,市场规模外生性扩张对制造业行业上市公司样本数据中小规模企业的促进作用大于大规模企业;而市场规模外生性收缩诱导企业投资退出还是进入取决于企业规模,市场规模外生性收缩促进制造业行业上市公司中较大规模企业增加投资,而抑制较小规模企业的投资,使其投资退出。第六,在以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市场规模变动程度,用2006-2018年中国制造业行业上市公司的微观样本数据,构建面板门限模型探究不同市场规模变动程度下,市场结构对企业研发与投资行为影响的有效性问题。实证结果表明,不同的市场规模变动程度下,产业组织研发与投资行为的方式不同。当市场规模变动程度较小时,市场结构仍然是决定研发与投资行为的因素,这种研究范式在现有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框架内;而当市场规模变动程度较大时,市场结构不再能影响企业与投资行为选择,市场规模是影响研发与投资行为的主要因素,打破了现有产业组织理论中市场行为研究范式。这一研究成果可以解释产业组织理论一直以市场规模稳定为前提的研究范式适用于西方发达国家,是因为发达国家经济稳定发展过程中市场规模变动程度较小,而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规模快速变动。

蔺陆洲[3](2020)在《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文中指出太空竞争与空间合作的关系变化和政策调整是航天外交的基本问题。本文围绕竞争与合作的主轴,建构了一种航天外交的理论框架并以商业航天为基点分析了航天外交的现实转型。在回顾航天外交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方法和创新点,进而界定了航天外交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特征。通过梳理自1957年以来航天外交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航天外交的发展趋势,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相互依存、霸权稳定、世界体系、国家主义和依附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分析范式,总结了航天外交在战略、资金和科技各方面的理论要素。基于这三个航天外交的理论要素,将航天产业的计划经济属性、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和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确立为航天外交理论的范式,以航天相对实力的变化和航天外交政策的调整为主要逻辑,建立航天外交的理论模型,在太空竞赛和空间合作方面形成理论推论。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对理论和推论进行检验。通过理论限制性条件分析,将商业航天识别为改变航天外交理论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颠覆性变量,并对航天外交理论的发展进行预测。随后,以文章建构的航天外交理论框架,针对世界航天外交总体态势、主要航天国家和国际航天组织的结构与政策,利用案例研究和博弈论进行分析,解释当前航天外交关系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特别是基于中国的航天外交实践的总结,在大国博弈、多边主导和应用推广方面进行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并提出政策建议。最终回顾和总结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并对未来的航天外交进行展望。

黄一盼[4](2020)在《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内部控制失效问题研究 ——以*ST众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担保已成为企业融资链中的重要一环,担保业务快速发展。伴随着对外担保规模日益扩大,违规担保、恶意担保等负面担保事件频现报端。虽然担保机制有利于保护银行债权,促进市场资金流通。但当被担保人失去偿债能力或出现恶意担保情况时,对外担保形成的或有负债将转化为真实负债,给上市公司带来经济损失。为了规范上市公司的担保业务,我国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担保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期有效管控对外担保风险。防范担保风险也需要上市公司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健全本公司担保业务内部控制制度,从根源上防范担保业务风险。福建众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T众和”)近年来对外担保规模大、担保风险高,且担保已全部逾期,计提大量预计负债,其担保业务具有典型性。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对其对外担保内部控制失效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分析担保业务产生动因和担保业务失效造成的经济后果。之后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出发,深入剖析*ST众和对外担保内部控制失效的成因,研究发现:企业股权集中,内部环境不完善,难以对担保业务做出正确决策;对担保对象风险评估不到位,难以识别潜在担保风险;制度设计缺乏实操性,对特定对象审批松散,加大了风险;内部信息沟通不顺畅,披露不及时,降低了担保信息的有效性;内部监督不均衡,内审人员缺失,无法对担保业务进行评价。这五方面的缺陷导致公司对外担保内部控制没有得到有效监督,出现了重大缺陷。因此,内部控制连续三年被出具否定意见。本文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分析对外担保业务失效的成因,探究内部治理机制会如何影响企业对外担保的金额、对象和风险等,为企业对外担保风险管理提供建议,进一步推动对外担保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发展,同时对于其他上市公司加强对外担保业务内部控制也具有警示作用。

俞薇[5](2019)在《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由于环境治理不力,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急剧上升,不断增多的二氧化碳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提高了地表温度,引起了全球气候显着变化,生态环境恶化日趋严重。全球气候变化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已不容忽视,气候治理这一全球性问题也愈发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达成一致意见并出台了重要法律文件《京都议定书》,要求各国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其中,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是《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三种灵活减排方式之一,在该机制运行下附件一国家(有减排义务)可以在非附件一国家(无减排义务)开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而获取“核证减排量”(CERs)用于完成本国的减排承诺。这种减排方式有助于附件一国家实现低成本减排,同时可促使没有强制义务的国家和地区通过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参与到全球的减排行动中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由此而来。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取得了很好的运行效果,全球7807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中,中国项目占比达总数的一半左右。随着中国政府气候治理自主意识不断加强,2012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建立了中国本土化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至今已有2891个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成功获得审定,共签发了4760万吨“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s Reductions,CCER)。同时,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在积极建设中。官方估算全国统一市场建成后,中国市场将成为覆盖30-40亿吨碳配额的全球第一大碳市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若考虑到期货等衍生品,规模可达5000亿元人民币。按照目前碳交易试点设定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以5-10%的抵消比例进入配额市场计算,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规模将达60-500亿元人民币,从业人数达数十万。虽然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已经取得了积极效果,但从成本、技术、公平和规范等方面看,这些效果还未达到最优,同时随着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推进,社会各界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效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效果,已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课题。显然,为了解决这一重要课题,必须厘清究竟是哪些因素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效果产生影响且怎样影响。另一方面,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后发现,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在中国的应用和实践一直保持高度关注,但绝大多数文献都集中在清洁发展机制的研究上,只有少数文献围绕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开展研究,明显缺乏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现实需要和有关学术研究的薄弱现状,本文提出了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研究这一选题。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希望能够明确回答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响和怎样影响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效果,以便为进一步提高该效果的政策设计提供依据。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是基于中国国情,以中国自主建立的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为研究对象,探索性地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初步构建了一个运用环境经济、生态补偿等理论分析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路径,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理论内容起到了一定的丰富作用。在现实意义方面,中国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一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的一条,绿色是新发展理念中的一大理念,污染防治是三大攻坚战之一。这“四个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而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作为市场化的减排工具,是控制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气候治理方式。无疑,本文的研究与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高度契合,贯彻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本文在梳理分析了既有相关文献基础上,沿以下思路展开研究:第一,结合环境产权理论、排污权交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生态补偿理论,明确界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的概念。第二,探索性地提出了八因素(电力消费、经济水平、技术水平、人力资本、资金支持、外商投资、政策设计和抵消市场)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上述要素的作用机理。第三,详细阐述国内外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及其运行现状、存在问题。第四,根据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选取面板数据负二项式模型、面板数据Tobit模型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等实证方法,分别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数量效果、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减排量效果以及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业主满意度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有一定独创性地将多层线性模型运用在分析单个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项目减排量影响因素的实证中。最后,通过上述研究过程,逐步解答研究问题,得出研究结论,最终提出相应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第一,从电力消费、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等影响因素的角度看,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在减排潜力高的地区能取得较好的运行效果;第二,资金因素至关重要,金融支持在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来自人力资本的影响不显着;第三,外商投资因素已不再重要,说明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已基本摆脱清洁发展机制的影响,逐渐形成自主运行的态势;第四,来自碳排放抵消市场因素的影响不明显,说明碳排放抵消政策在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中应有的支撑作用还发挥得不够;第五,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业主企业在项目开发时优先考虑的是市场和政策因素。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因地制宜合理引导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完善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第二,加强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资金支持,进一步丰富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融资渠道;第三,完善碳排放权抵消市场的建设,加强其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支撑作用;第四,完善顶层政策设计,激励更多企业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行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第一,在研究对象上,聚焦剖析中国本土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的影响因素;第二,在理论上初步建立了影响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的八因素分析框架;第三,在实证方法上,将多层线性回归模型这一计量方法运用在分析单个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减排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第四,在研究结论上,得到了外商投资和人力资本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不显着等与现有文献不同的结论。本文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是:第一,实证数据年份跨度有限,这是因为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发展时间较短,导致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数据具有一定局限性;第二,尚未将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价格因素纳入研究,主要原因是中国碳市场启动较晚,CCER交易数据缺乏、价格信号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市场调节作用,因此无法选取价格因素进行实证检验。

张学庆[6](2019)在《行情开启还有时日》文中研究指明7月中旬有业绩重大变化的公司将会预警,市场担心的业绩悬念有望落地。7月8日,A股三大股指单边下行,个股大跌。方正证券分析认为,市场大跌的原因主要有3个。一是美国非农数据大幅超预期,降息预期大幅下降。近一月来全球权益市场上涨基于美联储的宽松预期,非农数据公布后美国、欧洲和亚洲股市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二是银保监会周末发声,针对部分地产信托业务增速过快、增量过大的信托公司开展约谈警示,引发地产调控收紧的预期。

侯桂英[7](2019)在《《可持续的生物经济:绿色工业革命》(第八章、第九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一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对A Sustainable Bioeconomy:TheGreen Industrial Revolution(译名为《可持续生物经济:绿色工业革命》)的部分内容进行翻译而成的翻译实践报告。该书于2017年4月由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是由芬兰拉彭兰塔理工大学绿色化学实验室的米卡·西兰帕教授和穆罕默德·查克·尼茨比博士合着的有关“可持续生物经济”的学术着作。由于人类利用生物技术的历史久远,与生物经济相关的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发展也由来已久。“生物经济”是建立在可持续利用的生物资源和生物技术之上的,对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生物经济在全球仍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而系统介绍可持续生物经济的译着也相对较少。本篇翻译报告的原文选自该书的第八章和第九章,主要内容是针对生物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机遇进行系统分析,多方评估其经济影响,展示已取得的成就,并提出相关批评政策。基于对原文内容的阅读和理解,结合文本所属的信息类文本特点,译者选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指导该翻译实践。译者对奈达的翻译思想脉络和理论要点进行了详尽阐述,重点处理了与生物能源相关的专业术语和生态相关学科名词,以及有关生物经济的长难句翻译。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的要求,译者在词法层面专注于专业术语的词义对等;在句法层面,译者采用了增译、减译、词性转换和拆分等翻译方法和技巧;在篇章层面,译者注重文本的连贯性和流畅性,力求双语文本达到功能对等,以准确传达作者的意图和为译者总结有关生物经济类文本的翻译方法。对于学习生物经济等相关知识的读者而言,该书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读物;对于译者而言,该翻译项目扩展了译者在可持续生物经济领域的专业知识,帮助其积累了一定的专业术语,提升其翻译实践能力,并为其以后的翻译工作积累了经验。

胡珂玮[8](2019)在《摘帽后再亏损公司的盈余管理路径研究 ——以香梨股份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退市制度和风险警示制度,从设立到修订、完善已经历了20余年。监管要求根据市场反应在做出调整,上市公司应对监管的措施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在双方的博弈中,既能看到规则对上市公司的约束、上市公司规避监管的风险,也能看到投资者可以进行的自我保护。本文以上市公司香梨股份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模型和案例分析交叉比对的研究方法,分析了该公司以摘星摘帽为目的的盈余管理行为和特征。该公司经营质量低下、长期亏损,出于保壳动机应对监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背景是2012年修订风险警示制度之前,因而研究对象得以连续呈现出两种场景和模式的盈余管理——以净利润指标扭亏、规避退市为目的的盈余管理,以及以扣非净利润指标扭亏、彻底摘帽为目的的盈余管理。本文分析发现,在以净利润扭亏为目的的盈余管理中,这类公司更倾向于直接使用隐蔽性不强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如: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减值准备转回、政府补助;在应对更严格的监管要求,需要达到扣非净利润扭亏的目的时,这类公司会基于经营情况,选择隐蔽性更好的盈余管理途径——应计会计、经营活动的真实盈余管理,或者二者同时使用,来操纵营业利润。这一结果也印证了2012年风险警示制度的修订意义所在——虽然对上市公司而言,通过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会更容易实现摘星/摘帽;但对于投资者而言,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价值容易被识别,利用可获得的财务信息鉴别真实的盈余质量也变得更加容易。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方面,揭示了处于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在从经营走向壳股的不同阶段的行为逻辑和目的,从而为投资者尽早判断、识别摘星/摘帽股票的真实价值提供了更多的决策参考;另一方面,本文的研究结论呈现了修订后的退市制度的内在逻辑和生效路径,期望为今后监管机构的监管工作、进一步完善退市规则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尝试的角度。本文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对于一部分行业和地区的数据挖掘和分析,以及结合实证结果的阐释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

张玮[9](2016)在《DLX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DLX科技有限公司(下称“DLX公司”)是央企DTDX的全资子公司,也是DTDX集成电路板块的核心企业。DLX公司主要从事通信芯片和通信模块的研发、销售工作。公司成立八年,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地位下滑,本文旨在为DLX公司提出合适的发展战略。论文从DLX公司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困境入手,阐述了通信半导体产业的宏观环境(PEST)和行业发展,并通过波特五力分析和竞争对手分析,全面梳理DLX公司的外部环境。同时,本文从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技术、产品、市场、运营等角度出发,详细客观分析了DLX公司的内部环境。论文的战略定位和选择,采取内部因素评价(IFE)和外部因素评估(EFE)矩阵输入,然后由SWOT矩阵、SPACE矩阵、BCG矩阵匹配战略选项,最后由QSPM综合并进行客观评估。提出了DLX公司需采用以聚焦市场和客户为主的发展战略,同时加快股权多元化改革,引入产业资本和先进技术,提升DLX公司的竞争力。最后,本文在战略选择的基础上,从技术、产品、市场、企业文化、组织架构、内部管理、人才建设等方面给出了战略实施的对策和建议。

潘回香[10](2016)在《DPH飞机发动机维修中心经营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航空业近年来发展蓬勃,航空发动机维修行业属于高科技行业,具有投资金额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在航空发动机维修公司中,航材库存的采购和管理是发动机能否准时维修出厂,企业能否获利的关键。由于维修行业的特殊性和航空器材的高价值多种类等特点,航材采购预测及管理中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决策一旦出现失误,将会给企业带来大量资金的积压或者航材短缺导致发动机延迟出厂进而影响企业的竞争活力。企业的经营策略包括供应链管理中的航材库存采购对发动机的维修成本、维修周期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我国DPH飞机发动机维修中心(简称DPH中心)为例,以决策理论为主要依据,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对该企业的经营策略进行研究并探索可行的改善措施。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重点探讨了企业当前在库存管理方面中面临的以及在提高第三方客户市场竞争力中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企业库存实际与管理目标的差距问题;二是发动机维修周期长的问题;三是发动机维修价格高的问题。本文针对DPH中心的这些问题进行企业的经营策略分析,并提出进一步的改善措施。通过对该企业的经营策略研究,本文提出以下三个主要的改善措施。一是采用定量方法来计算出在达到企业库存管理目标的前提下所能采购的最大季度促销量,以此平衡企业的季度促销采购利润和库存周转能力,从而改善企业库存实际与管理目标的差距问题;二是通过全面航材战略计划加大二手航材在发动机维修上的使用,从而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缩短发动机维修周期和降低维修成本;三是提高企业的内场维修能力减少外发维修量以达到有效地降低企业库存成本、缩短发动机维修周期和降低维修成本的目的。作者认为本文提出的三点改善措施,能够有效地解决公司当前面临的问题并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从而帮助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实施。

二、ST天宇预计实现盈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天宇预计实现盈利(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1.1.2 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
        1.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诉求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体育产业
        2.1.2 高质量发展
        2.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2.1.4 金融支持
    2.2 文献综述
        2.2.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2.2 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2.3 体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2.4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关系认识
        2.2.5 文献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3.2 产业结构理论
        2.3.3 产业融合理论
        2.3.4 Schumpeter金融促进理论
        2.3.5 金融结构理论
        2.3.6 金融深化、金融约束与金融内生理论
        2.3.7 系统理论与经济效率理论
第3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与不足
    3.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3.1.1 政府金融支持现状
        3.1.2 信贷市场支持现状
        3.1.3 债券市场支持现状
        3.1.4 股票市场支持现状
        3.1.5 风险投资支持现状
        3.1.6 其他金融市场支持现状
    3.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不足
        3.2.1 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
        3.2.2 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
        3.2.3 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
        3.2.4 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尽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特征与机理
    4.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
        4.1.1 “支柱地位”与扩张趋势: 亟需政策引导的规模化金融支持
        4.1.2 丰富业态与结构演进: 亟需层次多元的系统化金融支持
        4.1.3 投资风险与不确定性: 亟需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
        4.1.4 消费升级与供需优化: 亟需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
    4.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机理
        4.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组成
        4.2.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金融支持效应分析——基于耦合协调视角
    5.1 研究方案设计
    5.2 研究方法选择
        5.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复杂系统特征
        5.2.2 耦合的应用
    5.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5.3.1 耦合机制的内涵
        5.3.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
        5.3.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5.4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5.4.1 耦合测度模型
        5.4.2 灰色关联模型
        5.4.3 序参量体系与数据选取
        5.4.4 熵值赋权处理
    5.5 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5.5.1 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5.5.2 耦合关联与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5.5.3 基于剪刀差的进一步讨论
    5.6 耦合协调效应的影响因素
        5.6.1 影响因素识别
        5.6.2 变量选取
        5.6.3 影响因素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金融支持效率评价——以上市公司为例
    6.1 研究方案设计
    6.2 研究方法选择
        6.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投入产出特征
        6.2.2 方法思路与适用性
    6.3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6.3.1 模型构建
        6.3.2 样本选取
        6.3.3 指标测算与数据处理
    6.4 静态效率矩阵分析
        6.4.1 综合金融效率分析
        6.4.2 股权静态效率分析
        6.4.3 债权静态效率分析
    6.5 动态效率演变分析
        6.5.1 金融效率的动态演变
        6.5.2 股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6.5.3 债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6.6 效率收敛性分析
        6.6.1 金融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6.2 股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6.3 债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系统建模与仿真
    7.1 研究方案设计
    7.2 研究方法选择
        7.2.1 系统动力学原理
        7.2.2 系统动力学组成模块—基于Vensim实现
        7.2.3 系统动力学特点及适用性
    7.3 建模准备
        7.3.1 模型构建原则
        7.3.2 系统边界确定
        7.3.3 模型基本假设
    7.4 模型与变量关系构建
        7.4.1 子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7.4.2 总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7.4.3 系统流图设计及主要变量
        7.4.4 变量函数关系确定
    7.5 模型检验
        7.5.1 外观检验
        7.5.2 运行检验
        7.5.3 稳定性检验
        7.5.4 历史检验
        7.5.5 灵敏度检验
    7.6 策略仿真分析
        7.6.1 基础仿真结果
        7.6.2 市场金融策略仿真
        7.6.3 政府金融干预仿真
        7.6.4 金融风险情景仿真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基于市场规模变动的制造业企业研发与投资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1.2.1 研发与投资行为研究的产业组织理论基础
        1.2.2 关于研发与投资行为研究的文献综述
        1.2.3 市场规模变动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影响
        1.2.4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简要评述
    1.3 研究的问题及论文结构
        1.3.1 研究的问题
        1.3.2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市场规模变动下研发与投资行为的理论分析
    2.1 市场规模变动下产业组织理论的拓展
        2.1.1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的回顾分析
        2.1.2 基于市场规模变动的产业组织理论拓展
    2.2 市场规模及其变动的界定
        2.2.1 市场规模外生性变动
        2.2.2 市场规模内生性变动
    2.3 市场规模变动下产业组织研发和投资行为的数理分析
        2.3.1 市场规模扩张下产业再组织的研发行为
        2.3.2 市场规模收缩下产业再组织的研发行为
        2.3.3 市场规模变动下产业再组织的投资行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市场规模外生变动测度及其对研发与投资行为影响的统计分析
    3.1 市场规模状态识别和指标设计
    3.2 市场规模外生性扩张和收缩的统计特征
    3.3 研发与投资行为的统计特征
        3.3.1 企业研发行为的统计特征
        3.3.2 企业投资行为的统计特征
    3.4 市场规模外生性变动与市场行为对比分析
        3.4.1 市场规模外生性扩张与投资和研发行为对比分析
        3.4.2 市场规模外生性收缩与投资和研发行为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市场规模扩张冲击下研发行为的非线性效应研究
    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4.2 数据说明、变量涉及和模型设定
        4.2.1 数据说明和相关检验
        4.2.2 实证模型与变量设定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经济高速增长下研发行为门限效应检验
        4.3.2 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市场规模收缩冲击下企业研发行为的异质性研究
    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 市场规模收缩冲击下研发行为的门限效应检验
        5.2.1 数据说明和相关检验
        5.2.2 实证模型与变量设定
        5.2.3 研发行为门限效应检验
        5.2.4 稳健性检验
    5.3 市场规模收缩冲击下不同所有制企业研发行为分析
        5.3.1 动态面板GMM模型的设定
        5.3.2 实证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市场规模外生冲击下企业投资行为的异质性研究
    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2 研究设计和数据说明
        6.2.1 数据样本选择和变量选取
        6.2.2 门限模型的构建
    6.3 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
        6.3.1 门限效应检验
        6.3.2 实证结果分析
        6.3.3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市场规模变动的投资与研发行为门限效应研究
    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7.2 不同市场规模变动程度下产业组织研发与投资行为机理
    7.3 不同市场规模变动程度下研发与投资行为的实证分析
        7.3.1 样本说明
        7.3.2 实证模型与变量设定
        7.3.3 实证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军事安全
        二、法律政策
        三、经济产业
        四、科学技术
        五、文化认知
        六、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概述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四节 论证框架与章节结构
第二章 概念界定
    第一节 航天的基础概念
        一、作为技术概念的航天
        二、航天科技
        三、航天系统和系统工程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概念和定义
        一、历史沿革
        二、定义范畴
        三、构成要素
        四、本质特性
    第三节 航天与国际关系理论
        一、航天与地缘政治理论
        二、航天与国际政治理论
        三、航天与外交理论
第三章 历史与现实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历史阶段
        一、第一个时段:1957 年-1975年
        二、第二个阶段:1975 年-1985年
        三、第三个阶段:1985 年-2000年
        四、第四个阶段:2000 年-至今
    第二节 太空竞赛与现实主义
        一、冷战早期50年代的航天外交
        二、冷战早期60年代的航天外交
        三、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空间合作与相互依赖
        一、冷战中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自由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四节 冲突对抗与霸权稳定
        一、冷战后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新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五节 世界航天体系与依附
        一、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计划
        二、世界体系中的航天外交
    第六节 商业航天与国家主义
        一、全球化与商业航天
        二、国家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七节 航天外交的核心要素
        一、科技是核心基础
        二、战略是根本动力
        三、资金是重要条件
第四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理论范式
        一、航天经济的计划属性
        二、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
        三、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理论模型
        一、关键要素
        二、理论内核
        三、主要逻辑
    第三节 理论推论
        一、太空竞赛
        二、空间合作
    第四节 理论验证
        一、定量检验
        二、定性检测
    第五节 理论颠覆
        一、理论界限
        二、商业航天
        三、理论发展
第五章 理论分析
    第一节 总体态势分析
        一、综合分析
        二、分项分析
    第二节 主要国家分析
        一、美国的航天外交
        二、俄罗斯的航天外交
        三、欧洲的航天外交
        四、日本的航天外交
        五、印度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国际组织分析
        一、国际组织类型分析
        二、多边平台博弈策略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第六章 中国的航天外交
    第一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实践
        一、中国航天外交的基础
        二、中国航天外交的历史
    第二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
        一、大国博弈
        二、多边主导
        三、应用推广
    第三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政策建议
        一、坚持高举高打的战略定位
        二、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模式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
        一、航天外交的本质
        二、航天外交的启示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未来
        一、持续的竞争
        二、潜在的合作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4)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内部控制失效问题研究 ——以*ST众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论文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对外担保相关研究
        二、内部控制失效研究
        三、内部控制与对外担保
        四、文献述评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二、风险转移理论
        三、隧道效应理论
第三章 *ST众和对外担保业务分析
    第一节 案例背景简介
        一、*ST众和基本情况
        二、*ST众和对外担保概况
    第二节 对外担保内部控制失效情况
        一、对外担保内部控制重大缺陷
        二、对外担保逾期
        三、对外担保信息披露滞后
    第三节 对外担保动因分析
        一、缓解融资问题
        二、大股东侵占动机
    第四节 对外担保内控失效经济后果
        一、盈利能力下降
        二、偿债能力恶化
        三、现金流枯竭
        四、股东利益受损
第四章 *ST众和对外担保内控失效成因分析
    第一节 内部环境分析
        一、股权过于集中
        二、董事会决议失效
    第二节 风险评估分析
        一、风险识别不到位
        二、风险评估能力低下
        三、风险预警严重滞后
    第三节 控制活动分析
        一、控制制度不完善
        二、关键控制活动运行失效
    第四节 信息与沟通分析
        一、信息沟通不顺畅
        二、信息披露机制滞后
    第五节 内部监督分析
        一、内部监督方式落后
        二、内部监督不平衡
        三、内部审计人员缺失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优化股权结构,引进战略投资者
        二、提高对外担保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能力
        三、加强担保业务控制
        四、及时准确履行信息沟通与披露义务
        五、严格落实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理论分析
    第一节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
        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含义
        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原理
        三、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特点和功能定位
    第二节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理论基础
        一、环境产权理论
        二、排污权交易理论
        三、比较优势理论
        四、生态补偿理论
    第三节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流程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
        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运行流程
        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
        三、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的特点
    第四节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
        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界定
        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数量效果
        三、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减排量效果
        四、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业主满意度效果
        五、三种效果的关系分析
第二章 影响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第一节 电力消费、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理论依据和作用机理
        一、电力消费
        二、经济水平
        三、技术水平
    第二节 人力资本、资金支持和外商投资:理论依据和作用机理
        一、人力资本
        二、资金支持
        三、外商投资
    第三节 政策设计和抵消市场:理论依据和作用机理
        一、政策设计
        二、抵消市场
第三章 国内外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现状
    第一节 国际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方法及效果现状
        一、清洁发展机制运行方法
        二、清洁发展机制运行效果现状
    第二节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方法
        一、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管理架构
        二、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管理办法
        三、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政策发展及走向
    第三节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现状
        一、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数量效果现状分析
        二、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减排量效果现状分析
        三、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业主满意度效果现状分析
第四章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数量效果影响因素实证
    第一节 研究假设和变量说明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面板数据计数模型
        一、计数模型
        二、面板数据模型
        三、面板数据计数模型
    第三节 模型运算过程
        一、基于CCER项目数量的模型运算过程
        二、基于CCER可再生能源类项目数量的模型运算过程
        三、实证结果概述
第五章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减排量效果影响因素实证
    第一节 地区CCER项目减排总量效果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三、面板Tobit模型
        四、基于CCER项目减排总量的模型运算过程
        五、基于CCER可再生能源类项目减排总量的模型运算过程
        六、实证结果概述
    第二节 单个CCER项目减排量效果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多层线性回归模型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三、模型建立过程
        四、实证结果概述
        五、CCER项目数量、单个项目减排量和减排总量实证结果对比
第六章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项目业主满意度效果影响因素实证
    第一节 研究假设
        一、资金支持因素的量表设计和研究假设
        二、技术人才因素的量表设计和研究假设
        三、政策设计因素的量表设计和研究假设
        四、抵消市场因素的量表设计和研究假设
    第二节 结构方程模型
        一、结构方程模型的构成
        二、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流程
        三、结构方程模型的识别和检验
    第三节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和估计
        一、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
        二、模型设定
        三、模型识别
        四、模型估计
        五、模型评价
        六、实证结果概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在减排潜力高的地区取得较好运行效果
        二、资金支持和人力资本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的影响分别为显着和不显着
        三、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已逐渐摆脱清洁发展机制影响
        四、抵消市场尚未发挥在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中应有的作用
        五、市场和政策是影响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业主满意度的首要因素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合理引导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
        二、加强对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的资金支持
        三、深化抵消市场建设
        四、完善顶层政策设计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活动简介
附录 ACCER项目业主企业开发意愿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6)行情开启还有时日(论文提纲范文)

多空争议
中报时间
喝酒吃药
防范“变脸”

(7)《可持续的生物经济:绿色工业革命》(第八章、第九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2.1 About the Authors
    2.2 Contents of the Source Text
    2.3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Text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Guidance
    3.1 An Introduction of Eugene Nida
    3.2 Eugene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Chapter Four Translation Process
    4.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4.2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4.2.1 Terminology
        4.2.2 Long and Complicated Sentences
        4.2.3 Language Style
    4.3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Terminologies
        4.3.1 Literal Translation
        4.3.2 Free Translation
    4.4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Long and Complicated Sentences
        4.4.1 Splitting
        4.4.2 Conversion
        4.4.3 Omission
        4.4.4 Amplification
        4.4.5 Repetition
    4.5 The Maintaining of the Language Style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Enlightenments and Experience
    5.2 Problems to Be Solved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Appendix Ⅱ Glossary
Appendix Ⅲ Published Papers

(8)摘帽后再亏损公司的盈余管理路径研究 ——以香梨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委托代理理论
        2.1.2 盈余管理理论
        2.1.3 信号理论
        2.1.4 财务信息的信号传递效应
    2.2 文献综述
        2.2.1 盈余管理的辨析
        2.2.2 盈余管理的特征
        2.2.3 盈余管理的动机
        2.2.4 盈余管理的计量
        2.2.5 盈余管理的场景
        2.2.6 退市制度与盈余管理
    2.3 本章小结
3. 制度背景与效果分析
    3.1 中国股票的退市规则
        3.1.1 ST制度
        3.1.2 退市制度
    3.2 退市规则辨析
        3.2.1 ST制度的产生
        3.2.2 退市规则的演变
        3.2.3 退市与ST的辨析
    3.3 中国股票退市规则的实施效果
        3.3.1 风险警示制度实施情况
        3.3.2 退市制度实施情况
    3.4 相关制度下的群体特征
        3.4.1 样本选择
        3.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3.4.3 基于样本的案例选择
    3.5 本章小结
4. 香梨股份盈余管理路径与特征
    4.1 案例背景
        4.1.1 公司与业务情况
        4.1.2 行业特征与经营风险
        4.1.3 历年来的财务状况
    4.2 盈余管理模型与实证结果
        4.2.1 分析期间选择
        4.2.2 应计盈余管理计量
        4.2.3 真实盈余管理计量
    4.3 扭亏盈余管理路径分析
        4.3.1 亏损原因的分析
        4.3.2 扭亏为盈的盈余管理路径
        4.3.3 维持盈利的盈余管理路径
    4.4 再次亏损原因探究
        4.4.1 根本原因:主业本质受损,无法支撑整体经营
        4.4.2 直接原因:时机刚好,释放亏损
    4.5 本章小结
        4.5.1 总结盈余管理路径
        4.5.2 反思模型的适用性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思考
    5.3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9)DLX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公司概况
        1.1.1 公司简介
        1.1.2 公司发展历程
        1.1.3 公司主要业务
    1.2 公司面临的发展困境
        1.2.1 公司发展的两个阶段
        1.2.2 公司面临的发展困境
    1.3 论文研究目的
    1.4 论文研究思路及基本结构
第2章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1.1 政治环境(P)
        2.1.2 经济环境(E)
        2.1.3 社会文化环境(S)
        2.1.4 技术环境(T)
    2.2 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2.2.1 产业及市场特点分析
        2.2.2 行业的生命周期分析
        2.2.3 行业的技术和产品特点
        2.2.4 智能手机市场趋势及客户情况
    2.3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2.3.1 现有竞争对手能力
        2.3.2 客户议价能力
        2.3.3 供应商议价能力
        2.3.4 潜在进入者威胁
        2.3.5 替代产品威胁
        2.3.6 五力模型分析小结
    2.4 主要竞争对手的公司和业务分析
        2.4.1 高通(Qualcomm)
        2.4.2 联发科(Mediatek)
        2.4.3 展讯(Spreadtrum)
第3章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1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
        3.1.1 企业文化
        3.1.2 人力资源概况
        3.1.3 公司管理团队
    3.2 技术与产品分析
        3.2.1 产品线
        3.2.2 生产能力
        3.2.3 质量控制能力
        3.2.4 产品开发能力
        3.2.5 技术支持能力
    3.3 市场与运营分析
        3.3.1 细分市场分析
        3.3.2 市场开发能力分析
        3.3.3 运营管理能力
        3.3.4 独特商务模式
第4章 公司SOWT分析和评估矩阵
    4.1 SWOT矩阵分析理论
    4.2 公司的优势与劣势
        4.2.1 公司优势分析(S)
        4.2.2 公司劣势分析(W)
    4.3 DLX公司的机会与威胁
        4.3.1 公司机会分析(O)
        4.3.2 公司威胁分析(T)
    4.4 公司SWOT组合和策略
        4.4.1 SO策略
        4.4.2 ST策略
        4.4.3 WO策略
        4.4.4 WT策略
        4.4.5 确定企业具体的战略和策略
第5章 公司战略定位与选择
    5.1 公司战略目标与定位
    5.2 内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5.2.1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
        5.2.2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
        5.2.3 小结
    5.3 SPACE矩阵分析
    5.4 BCG矩阵分析
    5.5 QSPM矩阵分析
    5.6 发展战略选择
        5.6.1 应采用聚焦战略
        5.6.2 内部职能战略配合聚焦战略
第6章 战略实施对策与保障措施
    6.1 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力度
    6.2 积极拓展公开市场和海外市场
    6.3 加大行业市场拓展和构筑行业壁垒
    6.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6.5 优化公司组织结构
    6.6 完善公司内部管理
    6.7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DPH飞机发动机维修中心经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商用飞机发动机及其维修行业概况
        1.1.2 商用飞机发动机维修行业发展趋势
        1.1.3 DPH中心概况
        1.1.4 DPH中心经营策略修改的必要性
    1.2 研究问题
        1.2.1 企业库存实际与管理目标的差距问题
        1.2.2 企业发动机维修周期长的问题
        1.2.3 企业发动机维修价格高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安排
    1.4 相关概念和理论
        1.4.1 行业相关概念
        1.4.2 DPH中心相关概念
        1.4.3 研究分析相关概念和理论
第2章 DPH中心经营策略分析
    2.1 企业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和发展战略
    2.2 企业竞争环境与挑战
        2.2.1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2.2.2 DPH中心与国内主要同行运营战略对比
        2.2.3 原发动机生产商对售后市场的干涉及其影响
        2.2.4 DPH中心第三方客户市场概况及其意义
    2.3 企业经营策略及其问题
        2.3.1 企业当前经营策略
        2.3.2 从第三方客户市场看企业经营策略
        2.3.3 企业当前经营策略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DPH中心库存管理研究
    3.1 DPH中心库存管理概况
        3.1.1 库存管理的重要性
        3.1.2 库存管理概况
    3.2 DPH中心库存管理的五大影响要素
        3.2.1 市场信息准确度不足及其对库存管理的影响
        3.2.2 大批量采购季度促销件及其对库存管理的影响
        3.2.3 外委件维修周期合格率不足及其对库存管理的影响
        3.2.4 替换件采购渠道及其对库存管理的影响
        3.2.5 发动机维修周期与库存管理的相互影响
    3.3 DPH中心库存管理的进一步分析
        3.3.1 市场预测值和实际值关联性分析
        3.3.2 库存管理的资源分配分析
    3.4 DPH中心库存管理改善措施
        3.4.1 市场年度预测准确度以及促销采购问题的改善措施
        3.4.2 外委件维修周期合格率不足的改善措施
        3.4.3 全面航材战略改善库存水平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DPH中心维修周期和维修价格策略分析
    4.1 折扣利润对维修价格的影响
        4.1.1 DPH中心的利润来源和年度利润目标
        4.1.2 DPH中心的折扣利润回馈客户可能性分析
    4.2 二手航材对维修周期和维修价格的影响
        4.2.1 二手航材寄售对维修周期的影响
        4.2.2 二手航材的价格分析
        4.2.3 二手航材对维修价格的影响
        4.2.4 二手航材的可获取率分析
        4.2.5 旧发动机拆解对维修周期和维修价格的影响
        4.2.6 旧发动机拆解业务可行性分析
    4.3 DPH中心内场维修能力对维修周期和维修价格的影响
        4.3.1 企业内场维修能力概况
        4.3.2 企业内场维修对维修周期和维修价格的影响
    4.4 DPH中心维修周期和维修价格的改善措施
        4.4.1 折扣让利不足的改善措施
        4.4.2 二手航材使用量不足的改善措施
        4.4.3 外发维修量大内场维修能力不足的改善措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DPH中心经营策略的改善措施综述
    5.1 DPH中心经营策略改善措施综述
    5.2 重大改善措施的可行性分析
        5.2.1 实施全面航材战略之供应商寄售及可行性分析
        5.2.2 实施全面航材战略之开展旧发动机拆解业务及可行性分析
        5.2.3 实施全面提升内场维修能力的措施及可行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ST天宇预计实现盈利(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许嘉禾. 山东大学, 2021(11)
  • [2]基于市场规模变动的制造业企业研发与投资行为研究[D]. 宋南. 吉林大学, 2020(03)
  • [3]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D]. 蔺陆洲. 外交学院, 2020(08)
  • [4]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内部控制失效问题研究 ——以*ST众和为例[D]. 黄一盼.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5]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运行效果影响因素研究[D]. 俞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6]行情开启还有时日[J]. 张学庆. 理财周刊, 2019(26)
  • [7]《可持续的生物经济:绿色工业革命》(第八章、第九章)翻译实践报告[D]. 侯桂英.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8]摘帽后再亏损公司的盈余管理路径研究 ——以香梨股份为例[D]. 胡珂玮.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9]DLX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玮.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 [10]DPH飞机发动机维修中心经营策略研究[D]. 潘回香.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7)

标签:;  ;  ;  ;  ;  

ST天宇有望实现盈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