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路面状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速公路,车辙深度,残余应力,HPDS2017
路面状态论文文献综述
沙中骥,蒋晨光,周颖[1](2019)在《基于不同车辙深度下路面残余应力状态的高速公路车辙处治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某高速公路在车辙病害发展的过程中,车辙附近的纵向裂缝、破损状况较为严重。为了明确车辙深度对路面安全性的影响,控制车辙加深后路面残余应力给路面带来的危害,通过公路路面设计程序系统HPDS2017、数值模拟等工具对不同车辙深度下车辙附近路面结构应力的分布状态进行了分析。进而结合不同车辙处治方案的特点,给出了针对该高速公路不同车辙深度的车辙处治方案。(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9年10期)
周兵,邱香,吴晓建,龙乐飞[2](2019)在《基于UKF车辆状态及路面附着系数估计的AFS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侧重于主动前轮转向(Active Front Steering,AFS)控制系统的应用性与可行性研究,针对紧急转向工况下轮胎呈现强非线性问题,以及AFS控制算法中部分状态量难以获取、路面附着系数对车辆稳定性有重要影响但难以直接测量等问题,设计非线性滑模控制器以综合考虑载荷转移、轮胎非线性及路面条件等对操稳性影响,同时,通过ESP系统现有的IMU传感器测量信息,运用无迹卡尔曼滤波(Unscented Kalman Filter,UKF)算法为滑模控制器动态估计车辆状态信息和路面附着系数.在得到期望轮胎侧偏力后,通过非线性轮胎模型精确反求所需迭加转角,以在"轮胎-路面"附着能力范围内检验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最后,高附着系数情况下的鱼钩测试仿真及低附着系数时的角阶跃转向仿真共同表明,通过IMU与UKF结合的状态估计确保了AFS控制系统的可行性,有效提高了车辆操纵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翁洋,邓禄,王煜轩,陈佳,赵意晋[3](2019)在《法兰式球墨铸铁井盖与井周路面服役状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兰式球墨铸铁井盖是一种新型、广泛使用的窨井盖,井盖与井周路面的服役状态是市政道路管养重点关注的方面。文章通过现场测量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确定了评价法兰式球墨铸铁井盖与井周路面服役状态的4个指标,详细介绍了各评价指标的测量及计算取值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采用模糊数学理论构建了井盖与井周路面服役状态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还能预测井盖及周围路面的服役生命期。结果表明:建立的评价模型能很好反映真实井盖与井周路面的服役状态,文章发展的预测理论与方法可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9年24期)
杨炜,周凯霞,刘佳俊,张志威,王童[4](2019)在《结合迁移学习和Inception-v3模型的路面干湿状态识别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方法对路面干湿状态识别分类正确率较低的情况,提出了基于迁移学习的路面干湿状态识别方法。利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强大的特征学习和表达能力,自动学习干湿路面的特征,并采用迁移学习的方法将Inception-v3模型在ImageNet图像数据集上学习得到的知识深度迁移至路面干湿状态识别任务。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测试集上测得的分类准确率约为94.5%,与非迁移学习算法和基于底层视觉特征识别学习的算法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良好的鲁棒性,以及较强的泛化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9年08期)
桂康[5](2019)在《路面气象状态识别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路面气象状态识别技术旨在帮助公路及交通部门及时发现并定位结冰、积雪等不良路况,是路面维护及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决策依据。复杂路面状态识别技术的进步使融冰、除雪、路段封闭等工作逐渐迈入精细化、智能化的新阶段。为了满足下一代智能公路网络的信息化需求,本文在接触式路面状态识别框架内,分别进行了基于谐振原理、光谱吸收原理及驰豫极化原理的路面状态识别技术研究及相应的传感器实验工作,然后以此为基础,开展了面向多源数据融合的复杂路面状态识别方法研究。首先,本文开展了基于谐振谱统计特征的路面状态识别技术的研究,探索了如何挖掘、分析谐振谱统计特征与凝结物厚度之间关系的科学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传统谐振式传感器因一阶谐振峰衰减导致的读数稳定性较差的缺陷,并通过对小挠度弯曲问题、等效弯曲刚度模型及有限元仿真结果的研究,提出了利用多阶频率响应进行路面状态识别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以相关系数筛选特征向量,并引入回归模型进行凝结物厚度计算,实现了对冰、水、空气的识别与测量,将传感器厚度量程上限由不足2mm大幅提升至10mm。通过实验室实验及路面实验评估了传感器的性能,结果表明,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与稳定性得到了显着提升。然后,本文研究了基于多光谱反射分布的路面状态识别技术,探索了如何构建接触式多光谱反射分布特性模型进行路面状态识别的科学问题。传统的非接触式光学传感器受制于测量距离远且红外吸收现象严重,而必须具有精密的光学结构及较大的发射功率,因此成本高昂。本文研究了接触式光学传感器的可行性,通过建立面向光功率的光传播模型,分析典型的泄漏式及反射式传感器架构在磨损情况下的状态,确定了接触式光学传感器的隔离式结构。结合基于吸收的多波段主动光源测量原理,实现了识别7种路面状态的光学传感器,并通过数字平均滤波技术及光电信号比值等特征量使传感器具备了抗磨损能力强、功耗低、成本低的特点。进一步,本文进行了基于复阻抗频谱特性的路面状态识别技术的研究,探索了如何以复阻抗频谱特性为核心识别路面状态的科学问题。针对传统测量方法在凝结物较薄时可能存在虚警、漏警现象的缺陷,本文以参数化仿真为设计基础,在给定的结构尺寸约束下,有效提高了复阻抗传感器的测量响应,提升了传感器对于少量凝结物的识别能力。同时,依据驰豫极化原理,通过计算等效电容及电导曲线,并以相关数据的离散系数等特征构建特征向量,在温度、厚度、盐度均大幅波动的测量环境中实现了97.5%的叁大类路面状态识别正确率。最后,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基于多源特征融合的复杂路面状态识别方法进行了研究,结合叁种路面状态识别技术,依据路面凝结物的物理特性,探索了如何通过建立多源特征融合机制实现复杂路面状态识别的科学问题。现有的复杂路面状态传感器依赖于知识规则进行决策层数据融合,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特征间的关联特性,而单纯的特征层融合方法表现出稳定性不足的缺陷。本文通过多层次的数据融合方法,使模型同时具备决策层融合模型的稳定性与特征层融合的正确率,以路面状态传感器为搭载平台,成功实现了对8种路面状态的高效可靠识别。本文的研究成果在实验室数据集上实现了97.9%的正确率,并在路面实验中展现出超越非接触式探测器的状态识别与厚度测量能力,为构造下一代复杂路面状态监测系统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8-09)
周维翰[6](2019)在《路面状态智能识别的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高速公路的里程数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政府的大力投资,我国高速公路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日益增长的车辆与复杂的道路状况,也使得道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除去大雾天气所造成的能见度极低的影响,雨雪天气下,道路摩擦系数的降低使得行驶车辆极易打滑,这是造成不少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因而,对路面状态的识别,及时准确地掌握路面状态的变化,对车辆行驶安全以及道路管理具有重大意义。就目前来看,对路面状态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热地谱法、电化学极化、微波遥感技术、光电传感技术以及图像识别技术。相对于传统识别技术而言,基于图像识别进行路面状态检测具有快速、便捷、非接触等巨大优势。借助于计算机运力的提高以及新的识别技术的运用,图像识别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基于对路面状态研究领域的学习与思考,本文将从我国的道路发展现状以及日益严峻的交通问题入手,阐述路面状态检测工作的重要性。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着重介绍图像识别技术在路面状态识别中的应用,同时提出目前研究领域内存在着的问题。本文将根据颜色恒常性原理,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半监督SVM学习的颜色恒常性算法,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减少不同光照对于路面状态识别的影响。同时提出一种改进的稀疏化最小二乘SVM算法,对路面特征参数进行识别。并应用到实际环境中进行试验验证。(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贾欣悦,张敏江[7](2019)在《基-面层间不同接触状态下沥青路面结构受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加强沥青路面面层和基层之间的连接,防止由于连接不足导致的层间剪切滑移和路面疲劳开裂,近年来,在辽宁省干线公路沥青路面新建和大修养护工程中,多在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基层施工完成后,实施橡胶沥青碎石封层等下封层技术。利用有限元ABAQUS分析软件建立沥青路面结构模型,对模型施加动态轮载和约束,分析在两种不同层间接触状态下面层和基层之间层间剪应力及拉应力的变化规律,依据数值分析的结果可知,摩擦系数相对较大的层间处治技术对于提高层间连接性能及抗疲劳开裂具有显着效果。(本文来源于《北方交通》期刊2019年03期)
任浩,李斌斌,田维东,张富强[8](2019)在《基于不同层间接触状态的就地热再生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就地热再生沥青路面由于其施工工艺的特殊性,其层间接触界面一直是沥青路面结构的薄弱点.利用Abaqus建立路面结构叁维空间几何模型,并考虑再生层接触状态和施工厚度对路面力学响应的影响,研究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摩擦接触模型的力学响应均大于完全连续模型力学响应,但完全连续模型并不能完全表征路面的实际接触状态;再生层接触状态对路面结构竖向变形几乎没有影响,但对最大剪应力和再生层层底拉应力均有显着影响.基于有限元接触理论阐述了层间接触状态对沥青路面的重要性,对就地热再生沥青路面设计及施工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兰州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朱林涛[9](2019)在《层间接触状态对沥青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沥青路面结构的设计应保证路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尽量少的发生结构性损坏,允许由于材料的老化和疲劳发生一些路表功能性的损坏。保证路面结构的结构性不损坏,可以提高路面的路用性能,增加路面使用年限。在设计的使用年限内养护部门仅需对路表做相应处理即可快速恢复表面功能,避免对路面结构进行大型翻修改建,故要求路面结构内部在车辆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力学响应分布合理。基于此,对不同层间接触状态对于沥青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来源于《城市住宅》期刊2019年01期)
梁曹佳,叶林,葛俊锋[10](2019)在《非接触式路面状态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冬季恶劣的气候条件会使公路路面产生潮湿、积雪、结冰和冰雪混合等复杂的状态,导致车辆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减小,成为诱发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非接触式路面冰雪状态检测系统能有效识别路面状态,及时提供预警信号,且相较于接触式(埋入式)方法具有成本低、易于安装维护等优点。给出了路面状态的定义,对国内外非接触式冰雪状态检测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详细阐述其主要原理和关键技术、剖析其优缺点,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19年02期)
路面状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侧重于主动前轮转向(Active Front Steering,AFS)控制系统的应用性与可行性研究,针对紧急转向工况下轮胎呈现强非线性问题,以及AFS控制算法中部分状态量难以获取、路面附着系数对车辆稳定性有重要影响但难以直接测量等问题,设计非线性滑模控制器以综合考虑载荷转移、轮胎非线性及路面条件等对操稳性影响,同时,通过ESP系统现有的IMU传感器测量信息,运用无迹卡尔曼滤波(Unscented Kalman Filter,UKF)算法为滑模控制器动态估计车辆状态信息和路面附着系数.在得到期望轮胎侧偏力后,通过非线性轮胎模型精确反求所需迭加转角,以在"轮胎-路面"附着能力范围内检验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最后,高附着系数情况下的鱼钩测试仿真及低附着系数时的角阶跃转向仿真共同表明,通过IMU与UKF结合的状态估计确保了AFS控制系统的可行性,有效提高了车辆操纵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路面状态论文参考文献
[1].沙中骥,蒋晨光,周颖.基于不同车辙深度下路面残余应力状态的高速公路车辙处治方案研究[J].公路.2019
[2].周兵,邱香,吴晓建,龙乐飞.基于UKF车辆状态及路面附着系数估计的AFS控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翁洋,邓禄,王煜轩,陈佳,赵意晋.法兰式球墨铸铁井盖与井周路面服役状态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
[4].杨炜,周凯霞,刘佳俊,张志威,王童.结合迁移学习和Inception-v3模型的路面干湿状态识别方法[J].中国科技论文.2019
[5].桂康.路面气象状态识别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6].周维翰.路面状态智能识别的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7].贾欣悦,张敏江.基-面层间不同接触状态下沥青路面结构受力分析[J].北方交通.2019
[8].任浩,李斌斌,田维东,张富强.基于不同层间接触状态的就地热再生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9
[9].朱林涛.层间接触状态对沥青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分析[J].城市住宅.2019
[10].梁曹佳,叶林,葛俊锋.非接触式路面状态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