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探究型虚拟学习社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满意度,生态学习观,感知开放性
探究型虚拟学习社区论文文献综述
宋慧玲,帅传敏,李文静[1](2019)在《生态学习观视角下虚拟学习社区用户满意度模型构建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学习社区逐渐成为大众终身学习平台,研究用户满意度不仅对维持社区发展活力具有实践意义,也对未来学习空间的设计具有借鉴启示作用。该文首先从生态学习观视域分析界定相关概念,然后融合多学科理论,整合信息系统的持续使用理论、心理学的心流体验、社会认知理论和教育学的生态学习观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用户满意度的概念模型。通过问卷收集大中专院校师生用户对MOOC、知乎、果壳、维基等代表性虚拟学习社区的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1165份问卷进行分析,探索了影响用户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及机制。研究发现:感知有用性、期望确认、心流体验、社区归属感和感知交互性直接正向影响用户满意度;自我效能感、心流体验和感知开放性间接影响用户满意度;感知交互性对用户满意度的总效应最大,其次是期望确认、心流体验、感知开放性、自我效能感、社区归属感,感知有用性。最后提出叁条提高满意度的建议:重视感知交互性建设,设计智能化交互服务环境和交互激励政策;注重用户期望确认,创建具有沉浸感的个性化服务环境;加强系统开放性建设,拓展系统多样化开放服务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化教育》期刊2019年12期)
鹿潇[2](2019)在《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管理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得到普及,信息化教学已经引领教育潮流。阐述了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基本理论,归纳了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共性、显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指出了存在的不足,探讨了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软件导刊(教育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王立芳,郑本晓,宋长斌,王梅笑,杨旭莉[3](2019)在《开放教育基层教学点虚拟学习社区构建实践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日益广泛深入应用,开放教育虚拟学习社区迭代演进,其应用形式和应用范围在不断发展和丰富,成为开放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从基层教学组织开展学习支持服务的视角进行探讨,研究运用开放教育虚拟学习社区来满足学习者实现学习过程及目标的问题,探讨基层教学点虚拟社区学习支持服务策略。(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9年76期)
戴心来,刘聪聪[4](2019)在《基于学习分析的虚拟学习社区深度交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学习是信息化社会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如何深入地揭示学习者的交互行为并促进深度交互的开展是当前研究的焦点。针对某大学网络课程中的交互数据,构建一个由数据层、分析层和解读层形成的微观学习分析模型,基于多种学习分析技术开展社会网络分析、CMC内容分析和滞后序列分析,从学习者交互的结构形式、交互内容和交互过程叁方面深入挖掘其交互特征。研究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有助于揭示虚拟学习社区学习者的深度交互行为,进而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通过激发学习者交互潜能、树立良性交互观念和适时调控交互秩序等措施开展相应干预,以不断提升虚拟社区网络学习的成效。(本文来源于《现代远距离教育》期刊2019年05期)
朱凯[5](2019)在《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区域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学习社区是语文教学主动对接时代的必然价值取向。本文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区域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建设的实际,从教学资源建设人员体系建构、教学资源动态拓展、教学资源内容建构叁个方面简要阐述了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区域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建设的路径和策略。(本文来源于《学苑教育》期刊2019年18期)
华子荀,许力[6](2019)在《基于虚拟社区的学习资源库分类架构设计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重要部署,顺应时代发展,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提出"双融双创行动计划"。双融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双向融合,双创指师生创新与创造发展。广东省以智慧共享社区为依托,通过双融双创构建融合线上线下各种资源的虚拟实践共(本文来源于《中小学数字化教学》期刊2019年07期)
高爽,迟欢欢,艾嘉琪,王雪[7](2019)在《虚拟社区对学生学习创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信息化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支撑下日益广泛,学生的个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关注的重要教育目标之一,虚拟社区成为一种极具特点的网络教育形式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它为学生提供了开放、自由的自主学习环境和氛围,使学生能够积极高效地参与到虚拟社区中进行自主学习,教会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较好地挖掘学生的个体发展潜能,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水平。(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S1期)
鲁航[8](2019)在《基于微信的虚拟学习社区社会互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习型虚拟社区是一种通过网络方式实现知识共享的学习型组织。微信社群作为一种虚拟学习共同体已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类型的学习中,学习型虚拟社区在知识传播与共享、人际交流与互动、资源传递与分享方面发挥了不同于传统学习方式的重要作用,而社区中的社会互动是社区的核心特征。本文采用网络虚拟田野调查的方法,通过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访谈,以某社科类专业微信学习社群为研究对象,收集了该虚拟社区近半年的聊天记录、各类共享资源、活动情况等一手资料。以拟剧论、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理论等社会互动理论为理论基础,深入研究了微信学习型虚拟社区的构成要素、社会互动特征、社会互动模式,为微信学习型虚拟社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马爽[9](2019)在《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学习者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及提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为军事、商业、医疗等行业开辟了数字化发展道路,还掀起了教育事业新的浪潮。由此教育虚拟社区逐渐兴起,并得到了广泛应用。教育虚拟社区这一网络空间作为学习者新的知识共享和生存空间,学习者在这其中的归属感成为影响学习者在教育虚拟社区中知识共享和生存过程的关键性因素。随着研究的不断加深,对教育虚拟社区的研究逐渐转向成员行为活动应遵循的伦理规范及其影响。因此,探求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学习者社区归属感的影响不仅对学习者在教育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和生存产生重要影响,更对教育虚拟社区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理论分析,以完善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的实施过程、提高学习者的社区归属感以及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共享与交往过程为出发点,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分析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学习者社区归属感是否产生影响以及对学习者社区归属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出学习者社区归属感的提升策略。编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分析出伦理规范对学习者社区归属感产生的具体影响,并基于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建构学习者社区归属感的提升策略,进而将提升策略进行实践,以验证其效果与合理性,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叙述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文章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介绍;第二部分为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及社区归属感概述,对教育虚拟社区及教育虚拟社区伦理历史沿革进行介绍,对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进行解析,对归属感、社区归属感的涵义进行阐述;第叁部分为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社区归属感影响的实证分析,阐述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以及数据的实证分析,验证实验假设,聚类出平台认同感、环境满意度、社区交互力以及问题思考力四大因素;第四部分为基于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的社区归属感提升策略分析,从平台认同感、环境满意度、社区交互力和问题思考力四方面进行基于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的社区归属感提升策略的设计;第五部分为基于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的学习者社区归属感的提升策略的实施及其效果研究,介绍提升策略的实施及效果验证过程,阐述数据的分析结果:提升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学习者的平台认同感、环境满意度、社区交互力以及问题思考力;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及展望,阐述研究结论,说明创新点以及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今后的相关研究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2)
任珊[10](2019)在《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场独立型学习者学习行为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战略作为国家战略被正式提出,信息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势态向教育领域涌来。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领域的现代化,也在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上丰富了网络学习的内涵。教育虚拟社区作为网络学习的高级发展形式,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伴随着许多伦理失范现象的发生。为了避免出现伦理失范现象,充分发挥教育虚拟社区的积极作用,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应运而生。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是依据一定的伦理理论和原则制定的,用以评价教育虚拟社区中各主体行为优劣的准则,其科学性和普适性已得到众多专家认可,但实际作用效果尚不明朗。对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作用效果进行探究,既要考虑到不同的作用对象,又要考虑到作用对象的不同认知风格。正是这种未知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本研究的必要性。本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成人学习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田野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方法,以学习者这一教育虚拟社区中规模最大的行为主体为研究对象,按照认知风格的不同对其进行细化分类,在教育虚拟社区和伦理的双重视域下,着重讨论了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是否对场独立型学习者学习行为起作用、起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具体如下:第一部分探讨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以及意义,综述了当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对本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概述,如教育虚拟社区、教育虚拟社区伦理、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场认知方式、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行为等。第叁部分基于研究假设实施了场独立型学习者的遴选测试、设计了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场独立型学习者学习行为作用的调查问卷,在对问卷进行前测与修正后正式发放、回收,并对问卷所得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得到了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场独立型学习者哪些学习行为作用显着的结论。第四部分承接第叁部分所得结论,系统分析了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场独立型学习者具体学习行为的作用过程,并构建了作用模型图。第五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结论,剖析了创新点,指明了局限性并作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2)
探究型虚拟学习社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得到普及,信息化教学已经引领教育潮流。阐述了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基本理论,归纳了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共性、显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指出了存在的不足,探讨了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探究型虚拟学习社区论文参考文献
[1].宋慧玲,帅传敏,李文静.生态学习观视角下虚拟学习社区用户满意度模型构建与验证[J].中国电化教育.2019
[2].鹿潇.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管理理论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9
[3].王立芳,郑本晓,宋长斌,王梅笑,杨旭莉.开放教育基层教学点虚拟学习社区构建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
[4].戴心来,刘聪聪.基于学习分析的虚拟学习社区深度交互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9
[5].朱凯.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区域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建设[J].学苑教育.2019
[6].华子荀,许力.基于虚拟社区的学习资源库分类架构设计与应用[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9
[7].高爽,迟欢欢,艾嘉琪,王雪.虚拟社区对学生学习创新的影响[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8].鲁航.基于微信的虚拟学习社区社会互动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
[9].马爽.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学习者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及提升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10].任珊.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场独立型学习者学习行为的作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