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运输论文-温棚

靶向运输论文-温棚

导读:本文包含了靶向运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静电纺丝,结肠靶向,生物活性物质,益生元

靶向运输论文文献综述

温棚[1](2019)在《负载益生元和活性物质的静电纺结肠靶向运输体系的构建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功能活性物质(如蛋白、黄酮和多酚类化合物等)具有抗氧化、抗结肠癌等多种生理活性。然而,其在加工过程中易受温度和有机溶剂等因素的影响而失活,在消化吸收过程中亦会受到上消化道的屏障作用及肝脏的首过效应导致可及性差,从而限制了活性物质的口服应用。研究表明,通过构建结肠靶向运输体系可实现功能物质的有效封装及在结肠处的靶向释放,利于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与其它方法相比,基于静电纺丝技术构建结肠靶向运输体系具有操作简单、条件温和、包埋率高等优点。特别地,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制备核壳结构的纳米纤维,通过选择不同的核、壳层材料可以保护活性物质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并实现结肠靶向释放。然而,目前尚未见利用静电纺丝技术构建负载大分子和小分子活性物质多糖基结肠靶向运输体系的研究,而体系中加入益生元是否会影响活性物质的结肠靶向性和活性亦未见报道。因此,本论文首先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蛋白模型,探讨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负载蛋白的结肠靶向运输体系的可行性;然后进一步研究该体系对于功能蛋白(藻蓝蛋白,PC)及小分子活性物质(槲皮素,Q)靶向递送的适用性;最后,初步探究了益生元与活性物质协同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负载牛血清白蛋白的静电纺结肠靶向运输体系的构建及性能研究首先采用离子凝聚法制备负载BSA的壳聚糖/牛血清白蛋白纳米粒子(BCNP)。适宜的制备条件为壳聚糖(CS)浓度3 mg/mL,CS与叁聚磷酸钠的质量比4:1,初始pH5.3。透射电镜(TEM)结果显示纳米粒子呈球形,粒径约为20 nm。然后将上述制备的BCNP与聚乙烯醇(PVA)混合作为核层、海藻酸钠(SA)和聚氧化乙烯(PEO)作为壳层,利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形貌良好、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纤维膜。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及热重分析的结果表明SA和PEO、CS和PVA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体外模拟释放的结果显示在模拟胃液(SGF)和小肠液(SIF)中,BSA的累计释放量<18%;在模拟结肠液(SCF)中,20 h内的累计释放量为75%,表明BSA的释放行为具有结肠靶向性。释放动力学研究表明,BSA在SGF和SIF中的释放遵循Fickian扩散机制,而在SCF中遵循case II释放机制。FTIR和圆二色谱结果表明纳米粒子的制备过程及静电纺丝过程对BSA的二级结构未有显着影响(P>0.05)。(2)负载益生元和藻蓝蛋白的静电纺结肠靶向运输体系的构建及性能研究基于BSA的研究结果,为考察所构建的结肠靶向体系对功能蛋白活性的影响,本章制备了同时负载益生元(选择低聚半乳糖,GOS)和PC的纳米纤维膜。在SGF和SIF转运6 h后,纤维膜中PC的累计释放量约15%,而在SCF中PC的累计释放量达82%。特别地,GOS的添加促进了益生菌的增殖、提高了纤维膜中PC的结肠靶向递送性及释放速率。释放动力学结果表明在SGF和SIF中,纤维膜中PC的释放机制也是基于Fickian扩散,而在SCF中的释放遵循super case II释放机制,包括基材的溶胀和溶蚀,其中以纤维膜的溶蚀为主。细胞实验结果表明负载GOS和PC的纤维膜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性趋势抑制HCT116细胞的增殖,培养24 h,48 h和72 h后,其IC_(50)值分别为22.31、17.12和11.63 mg/mL,且GOS和PC具有协同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所得纤维膜对正常肠粘膜细胞CCC-HIE-2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表明负载GOS和PC的纤维膜可以应用于功能蛋白的结肠靶向递送并保持生理活性。(3)负载益生元和槲皮素的静电纺结肠靶向运输体系的构建及性能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该体系对小分子物质靶向递送的适用性,本章制备了同时负载GOS和Q的纳米纤维膜。该纤维膜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50%DPPH抑制浓度(DC_(50))为522.13μg/mL。在SGF和SIF中,Q的累计释放量为20%,而在SCF中可以实现约73%的释放。同样地,GOS的添加提高了Q的释放速率。与PC类似,负载GOS和Q的纤维膜对Caco-2细胞的增殖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抑制趋势,培养24 h,48 h和72 h后,其IC_(50)值分别为3.52、2.08和1.51 mg/mL,且GOS和Q之间具有协同作用。此外,所得纤维膜与正常肠粘膜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表明所得纤维膜亦可应用于小分子活性物质的结肠靶向递送并发挥抑制癌细胞增殖的功能。(4)纤维膜中益生元和活性物质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研究初步研究了负载GOS和活性物质(PC或Q)的纤维膜对细胞周期、凋亡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负载GOS和活性物质的两种纤维膜可通过上调P21、抑制cyclin D1和CDK4的表达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以及通过线粒体通路的介导,以减少cleaved caspase-3表达,降低Bcl-2/Bax比值和促进细胞色素C释放来诱导细胞发生凋亡,且GOS和活性物质之间具有协同作用。本论文为负载益生元和活性物质结肠靶向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对促进静电纺丝技术在生物活性物质的包埋、靶向释放及功能食品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5)

朱孟雪,李琦,唐国瑶[2](2019)在《以外泌体为载体靶向运输药物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临床上化疗仍是恶性肿瘤患者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但是大多数化疗药物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为了提高抗癌药物的疗效,各种载体成为了研究重点;其中纳米颗粒类载体有诸多缺点,但外泌体是近期研究发现的药物载体,其具有诸多优点。本文就外泌体生物学特征及其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临床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郑力榕,罗云波,许文涛[3](2018)在《光及光热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药物靶向运输和生物成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材料是纳米科学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纳米材料的结构赋予了其独特的光学性质,纳米尺寸方便其经EPR效应或表面修饰靶向肿瘤组织,并且部分纳米材料可吸收外部光源能量,将其转化为热能。因此,纳米材料在光学传感器、生物成像、药物靶向运输及肿瘤光热治疗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综述主要分类介绍了光学纳米材料和光热纳米材料的优异特性,阐述了其在以上领域中的应用;最后,对纳米材料未来的发展作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8年09期)

李冰洁[4](2018)在《多功能自组装纳米颗粒用于药物靶向运输和肿瘤细胞杀伤》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纳米医学和超分子化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功能被整合到同一个纳米体系中,以提高对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治疗效果。因此,如何高效、灵活地构建多功能纳米体系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焦点。在超分子化学中,各种非共价相互作用有助于在温和的条件下获得特定功能的纳米材料,特别有利于引入对热敏感的药物及生物分子,精确地控制药物或药物前体的靶向释放,从而克服传统治疗方法的一些局限性。基于此,本文利用环糊精聚合物与药物、核酸适配体之间的亲疏水作用和主客体作用,通过自组装形成纳米颗粒,具有负载多种药物、细胞成像和药物靶向输送的功能。具体研究工作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1.基于β-环糊精聚合物包络多种药物的自组装纳米颗粒用于肿瘤细胞的协同杀伤以β-环糊精聚合物(poly-β-CD)为载体,通过主客体作用包络叁种药物(DOX:阿霉素;HCPT:10-羟基喜树碱;DTX:多西紫杉醇),合成了自组装超分子纳米颗粒(DOX/HCPT/DTX@poly-β-CD),建立了一种灵活的纳米平台用于肿瘤细胞的协同杀伤。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表明DOX/HCPT/DTX@poly-β-CD纳米颗粒呈球形,动态光散射表明该纳米颗粒的水力直径在140 nm左右。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该纳米颗粒与细胞孵育后,细胞内荧光强度随着时间变化而增强,说明载体包裹的药物比游离的药物摄取进入细胞的效率高。我们选择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考察了叁种药物的协同效应,MTS实验结果表明叁种药物表现出良好的协同能力。此外,poly-β-CD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当其浓度增加到2.5 mM时,细胞存活率都保持在90%以上。2.基于β-环糊精聚合物为载体的多功能自组装纳米颗粒用于靶向运输和联合治疗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引入核酸适配体为靶向分子,构建了以β-环糊精聚合物为载体的多功能自组装超分子纳米颗粒(T-SSNP),发展了一种用于靶向运输和选择性细胞杀伤的方法。T-SSNP由叁种基元通过自组装形成:(1)作为载体的β-环糊精聚合物;(2)两种类型的抗肿瘤药物:阿霉素(DOX)和多西紫杉醇(DTX);(3)作为识别元件的金刚烷和荧光素标记的核酸适配体(Ad-aptamer-FAM)。将疏水性的DTX和DOX通过主客体作用结合到纳米颗粒中来制备药物共运输的自组装超分子纳米颗粒(SSNP),最后在颗粒的表面修饰上金刚烷标记的核酸适配体。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T-SSNP能够特异性识别目标肿瘤细胞。T-SSNP的信背比为6.6,与游离的荧光素标记的核酸适配体(信背比为4.5)相比,信背比提高了近1.5倍。两种药物的协同效应通过MTS实验证实,在细胞存活率为50%条件下,联合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等于0.43,表明两种药物之间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同时,MTS结果也证实了T-SSNP对目标细胞表现出了显着的选择性杀伤。此外,载体poly-β-CD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对细胞没有明显的毒性。因此,我们成功构建了一种简单且有效的药物运输系统用于靶向运输和联合化疗。(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5-22)

张卫佳,陈家树[5](2018)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结合神经干细胞构成靶向光敏药物运输载体用于肿瘤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神经干细胞对肿瘤细胞没有显着促生长作用,并且其可突破血脑屏障将药物运送到颅内肿瘤组织,目前神经干细胞被大量用于肿瘤药物靶向运输载体研究。目的:利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结合神经干细胞形成一个杂合的药物运输载体,探讨该载体是否能够用于光能药物靶向运输。方法:将光敏药物-酞菁锌包裹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中。(1)细胞吞噬实验:采用含不同质量浓度(0,10,50,100,200 mg/L)载酞菁锌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培养液培养神经干细胞6 h,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颗粒;(2)细胞毒性实验:采用含不同质量浓度(0,10,50,100,200 mg/L)载酞菁锌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或单纯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培养液分别培养神经干细胞6 h,再常规培养3 d,MTT法检测细胞增殖;(3)纳米粒子细胞内滞留时间实验:采用含100 mg/L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培养液培养神经干细胞6 h,再常规培养12,24,72 h,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颗粒;(4)体外激发细胞内药物实验:采用含100 mg/L载酞菁锌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或单纯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培养液培养神经干细胞6 h,再常规培养12 h,以激光照射细胞,利用显微镜观察照射前后的细胞形态;(5)肿瘤细胞杀伤实验:采用含100 mg/L载酞菁锌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培养液培养神经干细胞,再加入乳腺癌细胞MCF7共培养12 h,以激光照射细胞后继续培养12 h,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死亡情况。结果与结论:(1)神经干细胞胞质中有纳米粒子存在,并且随着纳米粒子质量浓度的增加,细胞吞噬的纳米粒子量也增加;(2)对于有或没有包裹酞菁锌的纳米颗粒,在质量浓度小于100 mg/L时,对神经干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3)培养72 h后,仍然有相当数量的纳米粒子聚集在细胞内;(4)载酞菁锌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培养的细胞,激光照射后细胞膜发生明显破损;(5)载酞菁锌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培养的神经干细胞与乳腺癌细胞MCF7大量死亡;(6)结果表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结合神经干细胞形成的药物运输载体,可用于定点杀死肿瘤细胞。(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衣晓峰[6](2017)在《人工智能“武装”微纳机器人》一文中研究指出哈尔滨工业大学张广玉教授、李隆球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同行合作,在磁控微纳机器人研发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其研发的智能微纳机器人可在复杂环境中自主规划路径、躲避障碍物,有望在人体中精准运输靶向药物,实现对肿瘤的精准治疗。相关学术论文《自主导航微纳机器(本文来源于《健康报》期刊2017-10-14)

李金波,尚潇,张艳[7](2016)在《microRNA纳米复合物用于microRNA靶向运输》一文中研究指出Micro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在最近几年内对于miRNA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在正常情况下miRNA对细胞的生长、繁殖、分化及凋亡等生理过程及机能所起的调控作用,同时也发现了很多病理状态下miRNA的异常表达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外源性的miRNA mimic对细胞内的miRNA进行有效的调控逐渐成为化学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新热点。然而由于寡核苷酸的细胞膜通透性差且易降解,因此往往需要通过载体将miRNA运输到细胞内。在此,我们组设计了一类具有细胞膜通透性的多肽,可以通过自组装的方式包裹miRNA,从而有效地靶向运输miRNA到特定的细胞中。(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八分会:化学生物学》期刊2016-07-01)

赵润,喻国灿,黄飞鹤[8](2016)在《基于柱[5]芳烃的超分子嵌段两亲聚合物的癌症靶向药物运输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水溶性柱[5]芳烃和紫精之间的主客体分子识别构筑两亲超分子刷共聚物。超分子共聚物自组装成纳米颗粒,利用其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优点作为自成像的药物递送载体。抗癌药物阿霉素的封装引起四苯乙烯和DOX生色团两者的荧光失活,这是由于能量转移中继效应,通过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和聚集诱导淬灭介导。装载DOX分子的释放可以通过低pH值和还原酶触发,由于ETR效应消失,淬灭的荧光恢复,通过观察能量转移的位置和荧光的强度变化以实现药物释放过程中的原位可视化。装载DOX的超分子纳米颗粒表面上具有生物素配体作为靶向试剂,从而可优先进攻DOX生物素受体过度表达的癌细胞。体外研究表明,通过超分子纳米材料装载的阿霉素,对癌细胞具有比正常细胞更高的选择性毒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四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期刊2016-07-01)

王利峰[9](2016)在《结直肠肿瘤中Rictor蛋白和靶向运输载体CPP2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目的:结直肠癌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各种恶性肿瘤中排名约为第3位。结直肠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虽略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肉类等高糖高脂食物的比重增加,结直肠肿瘤发病率在我国近些年来也是逐年上升。肿瘤异质性(heterogeneity)是包括结直肠肿瘤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特征之一,其包括肿瘤内部的异质性和肿瘤之间的异质性,实际上,肿瘤异质性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其内在的异质性表现即基因结构不同,另一种是外在的异质性表现即肿瘤形态的差异;而两种异质性的表现形式从根本上讲是由内因推动外因产生的。因肿瘤内部基因突变产生的肿瘤内基因异质性始于肿瘤的发生,在肿瘤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最终影响了肿瘤个体上的种种异质性。正是由于结直肠肿瘤中异质性的存在,因为突变或变异存在随机性,所以同种病理分型的结直肠肿瘤组织中可以有多种不同基因型的肿瘤细胞组成,这也是相同病理分型的肿瘤患者在接受相同的治疗方案后,预后差异明显的原因之一。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肿瘤靶向治疗,就是根据某些肿瘤在某一信号通路过度活化后导致相应的蛋白分子过度表达而形成所谓的“热点”,肿瘤靶向药物就是根据这些“热点”而设计出来的一些具有干扰相应信号通路的生物制剂。正是基于这种原理,所以靶向治疗与传统的化疗药物相比,具有毒副作用低,效价高,选择性强等优点,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耐药性的产生。目前已发现的结直肠癌分子靶点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选择性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 COX-2)等,其中研究得较多的是EGFR和VEGF。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结直肠癌的原发病灶和转移灶中的阳性率要远远高于其癌旁正常组织。因此本课题认为深入研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信号通路可以帮助理解多种恶性肿瘤的产生及进展过程,也很有可能为结直肠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现有研究显示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与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mTOR在生物体以两种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即]nTOR复合物1 (mTORC1)及mTOR复合物2 (mTORC2)。目前研究较多的是mTORC1复合物,而对mTORC2复合物研究相对较少,Rictor(rapamycin insensitive companion of mTOR)是组成mTOR复合物2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有研究证明Rictor蛋白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存在过表达,例如:肝癌、子宫内膜癌、非小细胞肺癌、贲门癌以及乳腺癌等,胃肠道间质瘤和结直肠癌中也存在mTOR信号通路的异常表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结直肠癌中尤其是晚期结直肠癌中存在Rictor蛋白的异常表达。介于Rictor蛋白可参与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Akt蛋白的表达,一旦Rictor蛋白失去活性,mTOR也将不再有明显的激酶活性;所以考虑Rictor蛋白的多个结构域在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参与重要的调控功能。有研究者通过裸鼠接瘤造模实验,发现Rictor基因低表达的前列腺癌细胞的成瘤能力明显降低,甚至Rictor基因的缺失还能提高裸鼠的抗肿瘤能力,有研究者分别在子宫内膜癌和贲门癌中应用PCR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Rictor的表达情况,实验结果证明无论是PCR检测到的基因拷贝数还是免疫组化检测到的Rictor蛋白量,癌组织中Rictor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周围正常组织,同时这也进一步证明了rictor蛋白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预后、转归甚至耐药性密切相关,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本课题考虑在结直肠肿瘤中也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Chitose Oneyama等研究显示: miR-424/503通过抑制Rictor表达而抑制包括前列腺和结肠肿瘤在内的多种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但目前还没有学者针对Rictor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分级、淋巴结转移和预后中的价值进行报道。本课题考虑到Rictor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有关。鉴于此,本课题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在临床收集的组织标本中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Rictor蛋白表达的情况,并通过统计软件SPSS分析结直肠癌的各种临床病理参数是否与Rictor表达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在细胞层面进一步验证Rictor蛋白和mTOR蛋白在结直肠肿瘤中存在过表达。方法:收集并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8月手术切取的62例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黏膜标本。其中癌旁正常黏膜组织均取自肿瘤切缘1≥5 cm处,经病理学检查取材干净,无癌细胞浸润。肿瘤切片常规苏木精一伊红(HE)染色进行病理诊断及病变分型,观察结直肠癌手术标本的肿瘤分化程度和浸润情况,并参照国际抗癌联盟的TNM分期判别标准进行分期,肿瘤组织切片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切片两两一组,癌组织切片为实验组,癌旁正常组织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染色分析Rictor蛋白在每组切片中的表达情况,收集相应数据并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研究目的,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利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体外细胞实验采用免疫荧光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CT116、SW480、LoVo和HCoEpiC四种细胞中Ricto和mTOR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定性检测四种细胞中是否都有Rictor蛋白和mTOR蛋白的表达,同时初步判断肿瘤细胞株中两种蛋白的表达量与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株中两种蛋白的表达量是否存在差异;western blot实验定量检测两种蛋白在四种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8月手术切取的62例结直肠癌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8例,年龄30~88岁,中位年龄66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放疗或化疗;由2名有经验的病理科医师对全部病例切片进行复查。常规对切片进行HE染色,从而在确定病理诊断结果后,对组织切片的一些基本病理学参数进行归总,其中主要包括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病变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Dukes分期等。结果显示其中中低分化41例,高分化21例,并参照国际抗癌联盟的TNM分期判别标准进行分期,其中Ⅰ/Ⅱ期患者28例,Ⅲ/Ⅳ期34例。2、免疫组化法检测Rictor蛋白定主要位于细胞质,阳性表达显示棕黄色,Rictor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8.1%(36/62),而在癌旁正常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14.5%(9/62)。Rictor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结直肠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ictor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Duck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但是同时也显示与患者的肿瘤大小、分化情况、浸润程度、组织学分型以及年龄、性别等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如表1所示。4、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与Rictor蛋白表达水平的关系显示Rictor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的生存期相关:Rictor蛋白表达阳性患者总生存时间明显小于表达阴性者,log-rank检验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HCT116、SW480、 LoVo和HCoEpiC四种细胞中Rictor和mTOR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四种细胞中Rictor和mTOR都有表达,且两种蛋白在细胞质中表达量未见明显差异,Rictor和mTOR两种蛋白的表达量多少无法准确判定,因此行western blot实验进行定量比较。6、Western blot检测]mTOR和Rictor两种蛋白结果显示:叁种结直肠肿瘤细胞系中的mTOR条带和Rictor条带宽于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中的蛋白条带;Image J软件定量分析结果同样显示:HCT116、SW480和LoVo叁种肿瘤细胞中mTOR和Rictor两种蛋白的表达量要高于HCoEpiC细胞中对应的两种蛋白的表达量。结论:体外实验中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大肠癌细胞中Rictor蛋白和mTOR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HCoEpiC中两种蛋白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分析临床病理切片结果显示:大肠癌组织中Rictor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都表明Rictor蛋白在肿瘤病灶中存在过表达,考虑Rictor蛋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因此能否将Rictor蛋白作为治疗结直肠肿瘤的一个靶点值得进一步的试验研究;免疫组化结果分析后显示:Rictor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组织Duck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尚不能认为有相关性(P>0.05); Rictor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的总体生存期低于Rictor蛋白表达阴性的患者,所以考虑Rictor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过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临床治疗中药物抵抗、肿瘤切除术后转移情况有关,即与结直肠肿瘤的预后有关,因此我们考虑可将Rictor作为判断大肠癌预后的潜在指标。由于本实验属于回顾性分析,而且病例来源相对局限;实验方法方面只是在体外实验细胞层面和临床病理切片内验证了Rictor蛋白的表达情况,如能在基因层面进一步确认,那么实验结果将更有说服力。而且实验内容层面也只是做了Rictor蛋白的功能性研究,至于Rictor和mTOR蛋白的分子机制研究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来揭示。总之,本研究验证了Rictor和mTOR蛋白在结直肠癌中存在高表达,其中Rictor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的Duck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是结直肠癌的一项可以临床监测预后的指标。本课题的以上工作为结直肠癌中Rictor和mTOR蛋白在的功能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也希望该部分实验内容及结果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进程中能为后来者提供一点思路和想法。(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6-05-25)

曲彦军[10](2016)在《微囊泡运输miR-29a/c通过靶向VEGF抑制胃癌血管生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胃癌(gastric cancer)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与多数的恶性肿瘤相同,胃癌细胞在持续的生长、扩散以及转移的过程中需要持续的氧气及营养物质的供应。所以,肿瘤组织需要不断地形成新生血管以满足自身生长的需求。因此,如若能够阻断肿瘤血管生成过程,则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的生长,防止肿瘤的扩散和转移。目前虽然已经有很多基于上述理论而产生的针对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药物,但是胃癌的抗血管生成治疗仍然局限在二线及叁线治疗,因此需要对胃癌的抗血管生成治疗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已经发现的在肿瘤血管形成过程中作用最为显着的因子,它通过与其受体特异性结合,发挥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目前,针对VEGF靶点的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贝伐珠单抗虽然不能延长晚期胃癌患者的总生存期,但是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总反应率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而且亚组分析显示在非亚裔人群中有显着的生存获益。所以对针对VEGF的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探索仍然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NA,miRNA)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单链非编码小分子核糖核酸,它们可以通过特异性地与靶基因的3’端非编码区结合导致靶基因的翻译受到抑制,负向调控靶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参与了机体的很多生物学过程,其中亦包括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微囊泡(microvesicles,MVs)是一种可以由多种细胞主动分泌的小的膜性结构。它可以携带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蛋白质、m RNA及miRNA等,可以作为细胞之间信息传递及信号传导的一种新的途径。已有研究显示细胞分泌的微囊泡可以通过其包裹的miRNA分子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调控靶基因的表达,进而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过程。但是有关于微囊泡及miRNA在肿瘤血管生成方面的研究较少。研究目的:本研究将探索miRNA-VEGF血管调节通路,证明此通路在胃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并利用微囊泡运输miRNA达到体内阻断血管生成的目的,以期为胃癌的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研究方法:1.收集胃癌患者癌旁正常胃组织和胃癌肿瘤组织,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不同组织中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miRanda、Target Scan、Pic Tar预测VEGF的潜在上游miRNA,并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方法进行验证。通过细胞转染技术改变胃癌细胞中的潜在上游miRNA的表达水平,然后通过Western blot技术及ELISA技术分别检测胃癌细胞中潜在上游miRNA对VEGF的蛋白表达和释放的调控作用。2.利用Transwell细胞非接触式共培养技术建立肿瘤微环境体外模型,模拟胃癌微环境中胃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及体外血管成环实验观察共培养的胃癌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及体外成环能力的影响。3.利用电子显微镜及Western blot技术对体外分离的微囊泡的形态和表型进行鉴定;利用细胞转染技术改变微囊泡中所携带的miRNA,并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对其所携带的miRNA的含量进行分析。之后,从体外及体内两个方面证明微囊泡可以作为运输miRNA的载体,通过特异性调节VEGF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研究结果:1.VEGF在胃癌的肿瘤组织中呈高水平表达;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VEGF的潜在上游miRNA结果显示miR-29a/c可以与VEGF的3’-UTR区特异性的结合;实验方法进一步证实了miR-29a/c对VEGF的直接识别及调控作用;细胞水平实验结果显示,当胃癌细胞转染了miR-29a/c mimics后,胃癌细胞中的VEGF的表达和释放水平显着下调;而当胃癌细胞转染了miR-29a/c inhibitors后,胃癌细胞中的VEGF的表达和释放水平显着上调。2.通过细胞共培养技术成功建立了肿瘤细胞生长的微环境模型,结果显示,与转染了miR-29a/c的mimics的胃癌细胞共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速度明显受到抑制,而与转染了miR-29a/c的inhibitors的胃癌细胞共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速度明显加快;与转染了miR-29a/c的mimics的胃癌细胞共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的成环能力受到显着抑制。3.显微镜下的形态观察及表型鉴定证实了微囊泡可以稳定存在,并证明了传统的低温超速离心法可以成功分离出HEK293T细胞所分泌的微囊泡;定量PCR结果证实了可以通过细胞转染技术对HEK293T细胞所分泌的微囊泡中的miRNA的表达量进行改变;之后利用这种人工改造后的微囊泡孵育胃癌细胞,结果显示,经过高表达miR-29a/c的HEK-293T细胞所分泌的微囊泡处理的胃癌细胞的VEGF表达和释放水平显着下降;将处理后的胃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结果显示,与经过高表达miR-29a及miR-29c的HEK-293T细胞所分泌的微囊泡处理胃癌细胞共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及成环能力明显受到抑制;在成功建立了小鼠胃癌荷瘤模型后,在成瘤过程中的不同时间点对小鼠进行尾静脉注射高表达miR-29a及miR-29c的HEK-293T细胞所分泌的微囊泡,结果显示,微囊泡运输miR-29a/c能够显着抑制肿瘤组织VEGF的表达水平及肿瘤的生长。研究结论:1.Mi R-29a/c抑制胃癌细胞中VEGF的表达和释放;2.在胃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的情况下,胃癌中过表达miR-29a/c可以显着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及成环能力;3.微囊泡可以作为运输miR-29a/c的载体,通过靶向抑制胃癌细胞VEGF的表达和释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成环,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靶向运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临床上化疗仍是恶性肿瘤患者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但是大多数化疗药物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为了提高抗癌药物的疗效,各种载体成为了研究重点;其中纳米颗粒类载体有诸多缺点,但外泌体是近期研究发现的药物载体,其具有诸多优点。本文就外泌体生物学特征及其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靶向运输论文参考文献

[1].温棚.负载益生元和活性物质的静电纺结肠靶向运输体系的构建及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2].朱孟雪,李琦,唐国瑶.以外泌体为载体靶向运输药物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9

[3].郑力榕,罗云波,许文涛.光及光热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药物靶向运输和生物成像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2018

[4].李冰洁.多功能自组装纳米颗粒用于药物靶向运输和肿瘤细胞杀伤[D].湖南大学.2018

[5].张卫佳,陈家树.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结合神经干细胞构成靶向光敏药物运输载体用于肿瘤治疗[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

[6].衣晓峰.人工智能“武装”微纳机器人[N].健康报.2017

[7].李金波,尚潇,张艳.microRNA纳米复合物用于microRNA靶向运输[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八分会:化学生物学.2016

[8].赵润,喻国灿,黄飞鹤.基于柱[5]芳烃的超分子嵌段两亲聚合物的癌症靶向药物运输体系[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四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2016

[9].王利峰.结直肠肿瘤中Rictor蛋白和靶向运输载体CPP2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

[10].曲彦军.微囊泡运输miR-29a/c通过靶向VEGF抑制胃癌血管生成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6

标签:;  ;  ;  ;  

靶向运输论文-温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