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性多样性论文-汪全超,陈帅飞

致病性多样性论文-汪全超,陈帅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致病性多样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桉树,焦枯病,林木病害,病害防控

致病性多样性论文文献综述

汪全超,陈帅飞[1](2019)在《丽赤壳属真菌物种多样性及致病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丽赤壳属真菌的许多物种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可危害一些重要的林木、农作物和园艺类植物。由丽赤壳属病原菌引起的叶焦枯病是我国桉树的重大病害之一。本文概述了丽赤壳属真菌的形态学特征,物种多样性以及分布和危害。并介绍了丽赤壳属真菌的致病性测试方法和抗病桉树基因型选择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桉树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李卓,周婷婷,任毓忠,张莉,李国英[2](2018)在《新疆不同地区葡萄霜霉病菌致病性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新疆不同地区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的遗传特征,分别采用叶盘接菌法及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新疆吐鲁番、阿克苏、石河子等11个不同产区的葡萄霜霉病菌菌株的致病性进行测定,并分析各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来自新疆不同地区的菌株种内存在着致病性分化现象,依据其在鉴别寄主上致病性的差异,将供试菌株划分为强、中、弱3类,其中强致病性菌株为优势菌株,且种间致病性分化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关;SSR标记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之间存在遗传变异现象,并且菌株之间亲缘关系都较近,在相似系数为0.93时,48株菌株聚为4大类,且遗传分化与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新疆不同地区的葡萄霜霉病菌菌株之间存在致病性分化与遗传变异现象。(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代玉立,甘林,阮宏椿,石妞妞,杜宜新[3](2019)在《福建省丙环唑不同敏感性玉米小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和致病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菌丝生长法、ISSR分子标记和分生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法,探讨了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的敏感性以及不同敏感性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致病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产生了抗药性,抗药性菌株的抗性倍数达到2. 1~9. 4倍。筛选获得的10条ISSR引物对55个菌株共检测出153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百分比高达93. 46%。在敏感型、中间型和抗药型群体中多态性位点百分比分别为77. 12%、69. 93%和81. 70%,在抗药型群体中,等位基因观测值、等位基因有效值、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均高于敏感型群体,表明玉米小斑病菌抗药型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与抗药性水平和地理来源均有较高的相关性。致病性测定表明,丙环唑不同敏感性病菌群体对11个鲜食玉米品种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但是,在9个玉米品种上,敏感型群体中强致病力菌株出现频率明显低于抗药型群体。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玉米小斑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及其田间抗药性监测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优[4](2018)在《水稻纹枯病菌多核与双核菌株遗传多样性及致病性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水稻产量。本文以水稻纹枯病菌多核和双核菌株为研究对象,利用SRAP-PC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应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对不同菌株进行了致病力测定,使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不同菌株的侵染结构进行了观察、并测定了不同菌株间细胞壁降解酶活性与PG基因表达量的差异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东北地区水稻纹枯病遗传多样性与致病性分析对2015年采自东北叁省20个水稻主产区的132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进行了致病力测定和SRAP分析,其中112株为多核菌株(Rhizoctonia solani),20株为双核菌株(Rhizoctonia oryzae sativae)。SRAP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112株水稻纹枯病菌多核菌株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52~0.97之间,在78%遗传相似水平下,划分为15个聚类组群;20株水稻纹枯病菌双核菌株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65~0.90之间,在80%遗传相似水平下,划分为7个聚类组群,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遗传结构与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选用辽星1号水稻品种对所有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77.27%的菌株具有强致病性,8.33%的菌株具有中等致病性,14.39%的菌株具有弱致病性,东北地区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较为明显。对比聚类分析和致病性测定结果可知,SRAP类群划分与菌株的致病力鉴定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2.水稻纹枯病菌多核与双核菌株致病性差异的研究通过对致病力存在差异的5株代表性菌株进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测定,发现供试水稻纹枯病菌多核菌株与双核菌株均能产生PG、PMG、Cx、PGTE和PMTE 5种细胞壁降解酶,PG和PMG酶活性最高;对水稻纹枯病菌双核菌株JLS07进行细胞壁降解酶产酶条件的优化,其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为10 d、培养温度为28℃、培养液初始pH值为5、静置培养最有利于细胞壁降解酶的产生,这与水稻纹枯病菌多核菌株的培养条件仅在培养时间不同,与供试水稻纹枯病菌多核菌株与双核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病斑扩展时间、侵染结构形成时间的差异一致;通过比较36株水稻纹枯病菌多核菌株致病性与PG和PMG酶活性之间的关系发现,水稻纹枯病菌多核菌株产生细胞壁降解酶的能力存在差异,菌株产生细胞壁降解酶的能力与致病力之间显着相关(r=0.73,r=0.68),这表明细胞壁降解酶在病菌侵染过程发挥重要作用,是水稻纹枯病菌的重要致病因子;观察水稻纹枯病菌侵染水稻后的侵染结构,发现主要的侵染结构是侵染垫,另外菌丝可从气孔和叶片表皮穿透组织,多核菌株菌丝侵染水稻后,叶绿体解体、片层消解,而双核菌株侵染水稻后细胞器无明显变化。3.水稻纹枯病菌PG基因的表达量差异研究对水稻纹枯病菌双核菌株JLS07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双核菌株PG基因,用DNAMAN设计出多核与双核菌株PG基因和内参基因的引物。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PG基因在侵染水稻过程中的表达情况量,结果表明:PG基因均有上调表达且供试多核菌株PG基因显着高于双核菌株表达量;PG基因在多核菌株在侵染水稻24 h时表达量最高,24 h之前表达量呈上升趋势,24 h之后表达量呈下降趋势;双核菌株在侵染水稻48 h时表达量最高,48 h之前表达量呈上升趋势,48 h之后表达量呈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25)

刘金飒[5](2018)在《稻曲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致病性分化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稻曲病是一种积年流行病害,病害的发生与年份、地区、还有寄主材料有关,因此,本文对稻曲病的研究集中在同一年份、同一地区以及同一寄主品种上分离的稻曲病菌,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测定其致病性分化情况和培养形状,以及叁者之间的相关性,并对稻曲病菌的侵染特性以及抗病育种做出理论依据。本实验将2016年从雅安草坝镇光华村高感稻曲病菌的“蒲江6号”上采集的稻曲球,通过组织分离的方法,获得单孢菌株,将单孢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致病性分化测定及培养性状。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稻曲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将分离纯化的单孢菌株通过PCR扩增将鉴定为稻曲病菌的DNA进行MLST分析。maker1扩增出的97个菌株建立遗传进化树,划分为9个遗传类群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其中类群Ⅰ为优势群体,共34个,占总数的35.1%;Ⅱ、Ⅲ、Ⅳ、Ⅴ、Ⅵ、Ⅶ、Ⅷ、Ⅸ类群各有2、2、10、11、4、1、8、25个,分别占总菌株数的2.1%、2.1%、10.3%、11.3%、4.1%、1%、8.2%、25.8%。maker 2扩增出的94个菌株建立分子树,划分为2个遗传类群Ⅰ、Ⅱ,分别占供试菌株的98.9%和1.1%。实验结果表明,同一年份、同一地区、同一遗传背景的寄主材料上分离的稻曲病菌之间存在遗传多样性,甚至同一稻曲球上都存在遗传差异,但大多数菌株间遗传背景相近。通过对2013年和2014年分离的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相比较,发现在不同的年份、同一地区、同一寄主材料上分离的稻曲病菌之间存在遗传多样性,且种群遗传变异更明显、进化潜力更强。说明在近几年内,小种分布可能存在变化,产生新的类群。由于抗病品种的种植或者环境的压力造成病原菌的优势群体可能在逐步发生改变或病原菌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2)培养性状及产孢量测定本实验测定了50个单孢菌株的产孢量、菌落颜色以及菌落形态,结果表明,从同一穗的同一稻曲球分离的单孢菌株大多数的的产孢量之间差异不显着;从同一穗的不同稻曲球分离的单孢菌株之间差异不显着,只有少数的菌株之间有差异;而从不同稻穗之间分离的稻曲病菌的产孢量之间有的存在显着差异,有差异不差异。而将菌落颜色分为5类:白色、黄色、黄绿色、墨绿色以及黄褐色,分别占供试菌株的18%、18%、28%、28%、8%。菌落形态分为平整菌落和隆起菌落,分别占供试菌株的70%和30%。稻曲病菌的遗传多样性与培养性状及产孢量之间不存在相关性。2)稻曲病菌的致病性分化测定将从maker1的遗传类群选出的17个菌株接种到6个水稻材料上,结果表明:接种菌株在6个不同的水稻材料上均表现出了接种差异,但08R2394在92-548和蒲江6号之间差异不明显。稻曲病菌菌株间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情况,不同菌株在不同的水稻材料上存在致病性分化,不同的菌株对同一水稻材料也存在一定的致病性分化情况,同一穗分离的菌株以及同一个稻曲球分离的菌株的也存在致病性分化情况,如:接种在在水稻材料R13149-19-1上的菌株127-2-8,其病穗率为50%,病情指数为21.33。而菌株127-2-10则表现出不同的接种效果,其病穗率为13.33%,病情指数为6.00。将每个不同遗传聚类的菌株接种到水稻材料上,每个聚类都包含不同的致病情况,病情指数和病穗率的变化与遗传聚类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刘志君[6](2017)在《葡萄霜霉病菌的致病性与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霜霉病(Grape Downy Mildew)为影响葡萄生长的最主要的病症之一,这个病症最早是在十九世纪叁十年代的北美洲出现的。国内最早出现是在1899年。这种病症的病因为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在出现病症之后,会对葡萄的质量与产量产生重大影响。此文主要针对湖南省葡萄霜霉病的发生状况和气候等因素对病症产生的作用等进行探究,给病症的治疗领域提供重要的根据;与此同时,收集湖南、江西以及福建叁个省份的葡萄密集区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带有霜霉病的植物叶片分离霜霉病菌进行叶际表面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测试其对不同葡萄品种的致病性以及孢子囊大小,并对其遗传多样性研究。(1)经过仔细的筛选,从叁个省份中共选出了24株带有葡萄霜霉病的菌株,运用离体叶盘接种的方式测试了19株菌株对五种具有差异性的葡萄品种的致病水平,根据研究发现,地域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致病性也不同,据资料显示,来自萍乡芦溪(PXLX)的菌株致病性最强,源于衡阳衡山(HYHS)的菌株致病性最弱。(2)通过ITS列、βtubulin-序列以及CytB序列引物对24个菌株实施PCR扩增,依次获得790bp,560bp以及400bp的目的条带,在测序之后,建立系统发育树研究它们的遗传特性。经研究发现,湖南省有四个地方的菌株亲缘关系十分接近,新余、萍乡以及南昌的菌株也表现出了特殊的亲缘关系。然而某些菌株却未能体现出亲缘性。这叁个序列均可以将亲缘关系较近的不同地方的菌株鉴别出来,然而gene Cytb序列的鉴别能力最强,在分类时效率最高,在鉴别亲缘关系更为接近的菌株时亦可以展现出其强大的功能。(3)霜霉病的发生能够影响叶表细菌群落的结构和组成。对葡萄霜霉病叶表细菌群落的OUT进行分类,分别在门、纲、目、科、属、种这几个分类单位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种的水平上,有37.79%的种是未被注释的菌种。因此我们选择属的水平进行分析,未发病叶表含量最高的是支顶孢属(Nectriaceae)。发病叶表中含量最高的是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该菌属的平均含量达到了菌群总量的27.77%。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未发病叶表细菌种群结构的丰富度和均匀度都低于发病叶表。原因可能是由于葡萄霜霉病发病后产生大量开放性伤口,不仅削弱了葡萄霜霉病的抗病性,还利于腐生细菌和其他环境微生物的定殖。(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刘殿宇[7](2017)在《黑龙江省稻瘟病菌致病性与无毒基因检测及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2014和2015年在黑龙江省30个市(县)采集的稻瘟病菌穗颈瘟标样,获得稻瘟病菌的单孢菌株,对其进行对主栽品种的致病能力、无毒基因在各地区的分布情况和群体结构的研究,明确了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群体的多样性和变异的复杂性,为黑龙江省水稻种植的合理布局、抗病种质资源的筛选和培育提供理论依据。(1)以苗期接种病原菌的方法,以致病率、毒力频率和联合致病系数为指标分析171个稻瘟病菌对18个水稻主栽品种的致病性。结果表明:不同的稻瘟病菌对供试主栽品种的致病能力有明显差异,致病率范围从0~78%;供试菌株对各供试品种的毒力率明显不同,龙粳31的毒力频率最低,为1.17%;以联合致病性为指标探究不同品种组合与稻瘟病菌间的互作,龙洋16+龙粳31、龙粳31+龙粳43、龙粳31+松粳20为高抗的搭配组合,其RAC大于0.8,VAC为0,可以在生产推广中搭配使用。(2)采用设计特异性引物的方法对288个稻瘟病菌菌株进行PCR扩增,检测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z-t和AVR-Pita的存在情况并对部分菌株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无毒基因AVRPiz-t和AVR-Pita在黑龙江省的出现频率分别为56.6%和22.9%。2014年和2015年无毒基因AVRPiz-t的出现频率分别为37.0%和95.8%,AVR-Pit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23.0%和22.9%。供试菌株的无毒基因在年份、地区、基因之间都存在明显差异。对部分菌株的测序分析发现两个无毒基因在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群体中都存在变异的情况,特别是AVR-Pita存在多个变异位点和类型,这些改变可能会导致基因功能缺失,失去无毒性。表明黑龙江省稻瘟病菌株变异的易变性和遗传多样性。(3)采用Pot2-rep-PCR指纹识别方法对227个菌株进行扩增,研究黑龙江省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分别扩增到2~13条DNA条带,大小在500~6000 bp之间。经UPGMA聚类分析,2014年的162个菌株在0.73的遗传距离下被划分为10个遗传谱系。2015年65个菌株在0.77的遗传距离下被划分为8个遗传谱系。2014和2015年共227个稻瘟病菌菌株在0.75的相似水平下被划分为12个遗传宗谱。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在地区和年份之间遗传谱系都有很大的变化,说明了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的高度变异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7-06-01)

张玉洁[8](2017)在《上海市水产品中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及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沿海城市食源性疾病爆发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众多研究表明,人们因食用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海鲜而导致食源性疾病的爆发。本研究为了解上海市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及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状况,通过体外细胞检测方法了解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毒性作用,并利用REP-PCR与ERIC-PCR两种分子分型技术对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1.上海市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情况及毒力基因的分布为了调查上海市内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情况及毒力菌株的分布,采用GB/T 4789.201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方法,并结合聚合酶链式反应及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从2015年7月-2016年6月采集的206份水产样品中,分离出186株疑似副溶血性弧菌。挑取疑似菌株接种至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并提取菌株基因组DNA对其进行毒力基因鉴定。从上海芦潮港码头收集71份样品中,有59份样品中分离出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量为88.36 MPN/100g。上海市水产市场采样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率高达91.11%,污染量为1361.76MPN/100g。其中,tdh、trh阳性菌株污染率分别为1.6%、1.0%,均分离自虾中。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售水产品中虾类是副溶血性弧菌及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率最高的水产品种类。水产品市场相对于自然环境而言具有更高的污染率和污染量,水产品捕捞后的一系列操作增加了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该研究结果为上海市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2.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对Caco-2细胞的毒性作用为了调查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将分离于水产品和临床分离的40株副溶血性弧菌菌株以Caco-2细胞来靶细胞进行侵染。采用流式细胞仪计数死细胞、活细胞数及定量测定裂解细胞所释放的LDH乳酸脱氢酶两种不同原理的实验方法,测定40株副溶血性弧菌的毒性。在致死能力方面副溶血性弧菌(tdh+/trh+)高于副溶血性弧菌(tdh-/trh-)。在细胞裂解能力上,副溶血性弧菌(tdh-/trh-)毒性为6%,低于副溶血性弧菌(tdh+/trh+)。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当中,含双毒力基因的副溶血性弧菌(tdh+trh+)细胞毒性与仅含tdh基因的菌株(tdh+tdh-)毒力相当。研究表明,不同类型水产品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对Caco-2细胞的致死率最高的是斑节虾,裂解能力最强的是白米虾。而在不同采样地点当中,自然环境所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毒性最高。40株副溶血性弧菌显示了毒力大小的多样性,水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可能成为危险人类健康的一个潜在风险。3.REP-PCR及ERIC-PCR法对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为了了解2009-2016年水产品所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及临床菌株的遗传多样性。采用REP-PCR及ERIC-PCR两种技术对不同来源的40株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进行了分子分型。结果显示,40株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聚类分析图选取相似系数为0.8时,REP-PCR将其分为6个群,ERIC-PCR将其分为8个群,两个结果都呈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与REP-PCR相比,ERIC-PCR因其在同一相似系数下具有更多类型而分辨率更清晰。以不同水产品种类来分,河虾比其他水产品种类更具有遗传多样性,且与临床菌株优势谱型一致,具有潜在致病性。以不同采样点来分,上海市恒大水产市场所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不仅具有多样性并存在同临床菌株一样的优势谱型,是流行致病菌的聚集地。该研究结果对了解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传播途径和副溶血性弧菌的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7-04-05)

刘先宝,李博勋,陈珊,黄贵修[9](2016)在《国内橡胶树多主棒孢Cassiicolin毒素多样性及致病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多主棒孢引起的棒孢霉落叶病是橡胶树的主要叶部病害,cassiicolin毒素是病菌的主要致病因子。本研究通过ITS序列分析对供试多主棒孢菌株进行了准确鉴定,利用cassiicolin毒素不同亚型编码基因特异引物对不同地理来源和寄主来源的49个多主棒孢菌株毒素类型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生物萎蔫法对不同亚型毒素进行了致病性分析。结果显示,78%供试菌株含有cassiicolin基因,其中Cas2亚型有10个菌株,Cas5亚型有28个菌株,其它为Cas0型(未检测到cassiicolin毒素基因)。含有Cas5亚型的菌株均来源于橡胶树,并且为橡胶树上的优势群体;Cas2亚型菌株则来源于橡胶树、黄瓜、番木瓜和木薯等不同作物;Cas2和Cas5毒素对不同橡胶树品种的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李旭利[10](2016)在《不同地区来源根肿菌的致病性、休眠孢子的超显微形态及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肿病是十字花科作物上的重要病害,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引起。芸薹根肿菌P.brassicae种下存在生理小种的致病性分化。根肿菌在种下有无变种、专化型,他们在形态上有无差异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探索国内不同地区来源的芸薹根肿菌的休眠孢子对不同科、属植物的致病性、不同寄主来源的休眠孢子超微形态及不同地区来源的根肿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研究得到了以下进展:1.根肿菌的致病性分化采自四川、湖北、陕西省的10个不同地方的新鲜菌根打磨离心制备孢子悬浮液,分别接种8种非十字花科植物和18种十字花科杂草和野菜(大部分为有报道的根肿菌的寄主植物),结果表明这些非十字花科植物均未发病。原因一是接种的根肿菌存在致病力分化,这也表明根肿菌在科的层面存在寄生性分化,二是这些科下植物种存在抗病性差异,导致不能寄生发病。在十字花科下不同属植物芝麻菜、荠菜、兰香芥、山葵、白芥、涩荠、七里黄、板蓝根和拟南芥接种都能发病;二月兰、家独行菜、七里香、屈曲花它们在属的层面呈现致病性差异;相同寄主接种不同地区的菌株呈现的抗感反应不同。十字花科播娘蒿、香雪球、紫罗兰、桂竹香、南庭芥均未发病。2.根肿菌休眠孢子的超显微形态扫描电镜下观察同一寄主接种不同地区的根肿菌,寄主的休眠孢子表面纹饰有所不同,可分为3类。A类:孢子表面纹饰刺状突起,突起尖锐,突起密度较大。包括湖北枝江和甘孜九龙2个地区;B类:孢子表面纹饰块状突起,突起分布紧密,包括康定新都桥、康定炉城、绵阳安县3个地区;C类:网状纹饰突起基部相连成网状,突起分布较稀疏,包括成都大邑、陕西太白、阿坝理县、广汉西高镇、什邡马井镇5个地区;孢子的平均直径在2.975~3.291μm。同一地区的根肿菌接种十字花科不同属的植物,寄主的孢子形态相同。3.根肿菌的遗传多样性从30条ISSR引物中筛选得到6条对根肿菌扩增效果好的引物,共扩增得到81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79条,多态性条带比例达到97.53%。用UPGAM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树状图。利用NTSYS-pc2.10e计算10个菌株之间的SM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46~0.83之间,平均值为0.64。相似系数为0.66时,所有菌株可以划分为3个亚群,类群Ⅰ包括了康定炉城、康定新都桥、甘孜九龙、什邡马井镇、成都大邑、广汉西高镇、陕西太白、阿坝理县8个菌株。类群Ⅱ包括绵阳安县的菌株。类群Ⅲ包括湖北枝江的菌株。绵阳安县和湖北枝江的菌株与其他8个地方的遗传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从81对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得到8对根肿菌扩增效果好的引物组合,共扩增得到109条谱带,其中106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比例达到97.24%。用UPGAM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树状图。利用NTSYS-pc2.10e计算10个菌株之间的SM相似系数,其变化范围在0.58~0.83之间,平均值为0.70。当相似系数为0.60时,所有菌株可以划分为3个亚群,类群Ⅰ包括了康定炉城、阿坝理县、甘孜九龙、什邡马井镇、成都大邑、康定新都桥、广汉西高镇、陕西太白这8个地方的菌株。类群Ⅱ包括绵阳安县的菌株。类群Ⅲ包括湖北枝江的菌株。绵阳安县和湖北枝江的菌株与其他8个地方的遗传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综合ISSR和SRAP分子标记探究10个不同地区的根肿菌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多态性分析建树,计算菌株之间的相似系数。ISSR和SRAP结果相似,两种分子技术都可以将10个不同地区的模板DNA分成3个类群,并且绵阳安县和湖北枝江的菌株都可以单独划分出来。这两个菌株与其他地区的菌株相似系数较小,亲缘关系较远。(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致病性多样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新疆不同地区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的遗传特征,分别采用叶盘接菌法及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新疆吐鲁番、阿克苏、石河子等11个不同产区的葡萄霜霉病菌菌株的致病性进行测定,并分析各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来自新疆不同地区的菌株种内存在着致病性分化现象,依据其在鉴别寄主上致病性的差异,将供试菌株划分为强、中、弱3类,其中强致病性菌株为优势菌株,且种间致病性分化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关;SSR标记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之间存在遗传变异现象,并且菌株之间亲缘关系都较近,在相似系数为0.93时,48株菌株聚为4大类,且遗传分化与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新疆不同地区的葡萄霜霉病菌菌株之间存在致病性分化与遗传变异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致病性多样性论文参考文献

[1].汪全超,陈帅飞.丽赤壳属真菌物种多样性及致病性[J].桉树科技.2019

[2].李卓,周婷婷,任毓忠,张莉,李国英.新疆不同地区葡萄霜霉病菌致病性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的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18

[3].代玉立,甘林,阮宏椿,石妞妞,杜宜新.福建省丙环唑不同敏感性玉米小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和致病性[J].植物病理学报.2019

[4].张优.水稻纹枯病菌多核与双核菌株遗传多样性及致病性差异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8

[5].刘金飒.稻曲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致病性分化测定[D].四川农业大学.2018

[6].刘志君.葡萄霜霉病菌的致病性与遗传多样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7

[7].刘殿宇.黑龙江省稻瘟病菌致病性与无毒基因检测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7

[8].张玉洁.上海市水产品中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及多样性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7

[9].刘先宝,李博勋,陈珊,黄贵修.国内橡胶树多主棒孢Cassiicolin毒素多样性及致病性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2016

[10].李旭利.不同地区来源根肿菌的致病性、休眠孢子的超显微形态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6

标签:;  ;  ;  ;  

致病性多样性论文-汪全超,陈帅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