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氨酸受体基因论文-王文涛,陈贤明,谢叁林,郭文玲

谷氨酸受体基因论文-王文涛,陈贤明,谢叁林,郭文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谷氨酸受体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感音神经性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7,单核苷酸多态性

谷氨酸受体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涛,陈贤明,谢叁林,郭文玲[1](2018)在《不同年龄段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谷氨酸受体7基因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代谢型谷氨酸受体7(GRM7)基因rs11928865、rs11920109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906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和755例健康体检者,按年龄段分为试验组(感音神经性聋A组和B组)和对照组(健康体检者C组和D组),A组467例(30~50岁),平均听阈50.91±19.34dB HL,B组439例(51~70岁),平均听阈53.53±18.44dB HL,C组278例(30~50岁),平均听阈9.22±6.39dB HL,D组477例(51~70岁),平均听阈11.33±6.25dB HL。各组分别采集外周血抽提DNA,应用Sequenom MassARRAY方法进行SNP位点分析。对试验组与对照组间的GRM7基因rs11928865、rs11920109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1~70岁年龄段感音神经性聋组与对照组间rs11928865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30~50岁年龄段感音神经性聋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11920109位点基因型在30~50岁及51~70岁年龄段感音神经性聋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RM7基因rs11928865位点多态性与51~70岁年龄段感音神经性聋易感性相关,但与30~50岁年龄段感音神经性聋易感性无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刘洋,安丹丹,程宇来,祁智,亢燕[2](2017)在《二穗短柄草谷氨酸类受体系统发生学和基因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穗短柄草基因组已被测序,与麦类作物和牧草近缘。二穗短柄草作为温带禾本科模式植物,有很多重要基因序列结构、进化信息等需要进一步挖掘。以拟南芥AtGLRs氨基酸序列为种子序列,利用Phytozome数据库中Blast工具,获得19个二穗短柄草谷氨酸受体候选序列。基于谷氨酸受体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BdGLRs与AtGLRs聚类距离较近,亲缘关系较好。将20个AtGLRs和19个BdGLRs分别构建系统发生树,拓扑结构类似,均分为3枝,表明BdGLRs也有3个亚家族。参考AtGLRs的分类和命名规则,将BdGLRs分为3类,分别命名为BdGLR1.1-1.4、BdGLR2.1-2.10和BdGLR3.1-3.5。通过半定量和定量反转录PCR分析发现在叁叶期,BdGLR家族各成员表达各异,相同成员在不同组织中表达不同,不同成员在相同组织表达不同。除BdGLR1.4和BdGLR2.6-2.10,其余BdGLRs在根、茎、叶中均有表达。为二穗短柄草的谷氨酸受体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线索,也为后续禾本科农作物和牧草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尹红蕾[3](2017)在《GABA-谷氨酸系统、糖皮质激素受体相关基因与自杀行为的关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杀是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美国,每年大约有30,000人死于自杀,而全世界范围来看,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自杀行为是一种自主的、以死亡为目的的复杂行为障碍,它的预测、评估、治疗及预防不仅仅是精神疾病学界,也是全社会的难题之一。自杀的主要风险因素是精神障碍。据估计,90%的自杀行为与某种形式的精神障碍相关联。而在这些精神障碍中,大约60%为抑郁症,抑郁症与双相情感障碍出现自杀行为的终生风险相似。由于自杀行为是多因素影响的行为障碍,除精神障碍以外,许多其他的危险因素如心理因素,都与自杀有关。虽然大部分自杀行为发生在有精神障碍的个体,但是有精神障碍的病人中却只有少数人出现过自杀未遂,出现自杀死亡的更少。抑郁症患者中仅有不足10%有自杀未遂史,而10%的自杀死亡者从未诊断过精神障碍。精神病学家认为,自杀行为并不是精神疾病的一种症状,而是某种独立的特质,当有这种特质的人群患有某些精神科疾病或受到重大刺激时,才会出现自杀行为。目前自杀行为仅能通过量表来评估,而高危人群由于害怕受到歧视、或被强制住院、或怕自己的自杀计划被别人阻碍等原因,而不愿意将自杀意念或计划透露出来,导致评估结果不可靠,故而将内在的、主观的量表评估和外在的、客观的生物检测结合在一起才能准确评估自杀行为。最初对自杀的研究主要针对有自杀行为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对最终出现自杀死亡患者的跟踪报导,这些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初始数据。随后的研究采用死亡患者脑组织分析有自杀行为人群大脑的共同异常表现。脑组织收藏方法的改进为研究大脑的详细的神经生物学参数提供了机会,脑组织研究为自杀行为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神经生物学数据。目前,许多研究认为自杀与血清素能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其它神经递质系统的异常有关,其中涉及基因多态性、基因表达及表观遗传机制等各方面。研究最多的是血清素系统,自杀人群的血清素及其信号传递水平改变,且有独特的基因型和表达模式。总的看来,虽然目前已经取得很多研究成果,但是由于靶器官活体组织无法取得、缺乏有用的动物模型以及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制约,导致自杀行为的分子机制还不明确。近年来,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acid,GABA)-谷氨酸系统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系统在自杀行为分子机制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出现了许多有意义的发现,但目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综合分析基因多态性、基因表达等与自杀行为的关系。GABA和谷氨酸分别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抑制性和兴奋性神经递质,GABA-谷氨酸通路是保证中枢神经系统里有足够的神经递质谷氨酸的一系列生化过程。神经元不能直接通过葡萄糖合成GABA或谷氨酸,突触前神经元释放GABA或谷氨酸,吸收进入星形胶质细胞,然后星形胶质细胞再释放谷氨酰胺作为前体在神经元内合成GABA或谷氨酸,这就是常见的谷氨酰胺-谷氨酸/GABA循环。在神经元中,谷氨酰胺不仅能产生能源和合成蛋白质,而且是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生物合成的必需前体。既往许多研究提示,GABA-谷氨酸系统与自杀行为有紧密联系。精神分裂症自杀死亡患者听觉皮层的GABA神经元密度降低。绝大部分GABA-谷氨酸系统的组成成分都与自杀行为有某种形式的关联。除此之外,几乎自杀行为的所有候选内表型(冲动-攻击特质、神经认知功能损害、应激下的皮质醇改变等)均与GABA能系统有密切的关系。许多研究表明,冲动及攻击特质与脑内特定区域的GABA水平有关;也有许多研究发现,GABA能系统功能受损会导致神经认知功能损害包括工作记忆、决策能力及反应抑制等;还有一系列研究表明,GABA能系统可调节HPA轴,改变机体的应激反应。因此GABA-谷氨酸系统基因可能会参与自杀行为的形成机制。应激反应系统也和自杀行为有紧密的联系,研究发现HPA轴相关基因与自杀行为有关。应激引起儿茶酚胺和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进而激活GR或盐皮 质激素受体。GR通常位于细胞质中,但与配体结合后能被转运到细胞核,参与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和靶组织分化。GR激活以后可以快速调控转录、活化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以及当皮质醇水平在压力刺激下升高时,介导HPA轴的负反馈调节。GR受多种调控因素的调节,其中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子伴侣是两个重要因素。目前已有研究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nuclear receptor subfamily 3 group C member 1,NR3C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子伴侣FK506结合蛋白5(FK506 binding protein 5,FKBP5)等导致GR功能障碍的机制包括改变GR的表达、GR与糖皮质激素的结合力、GR的转核活性、GR与目标基因DNA的结合能力、糖皮质激素受体α亚型和糖皮质激素受体β亚型的比率等,从而影响HPA轴功能、神经可塑性和抑郁行为。FKBP5基因位于人类6号染色体(6p21.31),是GR活动的一个重要的负调控因子。它是调节GR灵敏度的热休克蛋白90的分子伴侣。FKBP5过度表达可以降低皮质醇与GR的亲和力,并影响GR的核转运。作为反馈回路的一部分,GR的激活将会增加FKBP5的转录和蛋白表达。此外,FKBP5可以通过促进GR的非活性β-异构体的核转运而进一步降低GR信号。总体而言,FKBP5是应激反应的重要基因调节器,并能抑制GR活性。近年来,有丝分裂相关蛋白 2(Spindle and kinetochore-associated protein 2,SKA2;又名 Family with sequence similarity 33,member A,FAM33A)对糖皮质激素受体功能的影响也有初步报导。SKA2位于17q22,是一个最近发现的SKA复合物成分,是染色体正确分离所必需的成分。SKA2的过度表达可导致GR转录增加,而降低SKA2的表达将显着抑制GR转录,提示了这两种蛋白之间的功能性相互作用。由于自杀行为和应激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而FKBP5、SKA2以及NR3C1是应激反应体系的重要调节剂,因此上述基因在自杀行为中也可能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有很多研究发现GABA-谷氨酸系统及糖皮质激素受体系统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及表达水平与自杀行为有关,但基因多态性是否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影响自杀行为还不清楚。基于自杀行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本研究从分子遗传学角度对GABA-谷氨酸系统及糖皮质激素受体系统相关基因与自杀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分析基因表达在基因多态性影响自杀行为中的中介作用,同时筛选与自杀行为有关的平行证据最多的基因,并拟在后续研究中将这些生物标记物与临床评定量表相结合,用于预测及评估精神科患者的自杀行为、筛查自杀高危人群,并为药物治疗提供生物靶标。目的:探索GABA能和谷氨酸能信号系统的24种基因及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相关的3个基因FKBP5、SKA2及NR3C1的基因型、基因表达与自杀行为的关系,分析是否存在表达数量性状位点(Expression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eQTL),初步筛查自杀行为的生物标记物。方法:第一部分,在276例活体样本(86例自杀未遂、190非自杀未遂)及209例死亡样本(121例自杀死亡、88例非自杀死亡)中,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GABA-谷氨酸系统的24种基因(4种转运体、4种酶、16种受体)的119个候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以及糖皮质激素受体相关基因FKBP5、SKA2和NR3C1的98个SNP的基因型与自杀行为之间的关系,均经年龄和性别调整;第二部分,在59例死亡样本(21例抑郁症+自杀、9例抑郁症及29例对照)的脑组织背外侧前额叶皮层,采用Robust回归分析探索每个基因的RNA表达水平在自杀vs非自杀的差异,均经年龄、性别和RNA完整性(RNA Integrity Number,RIN)调整;第叁部分,在网上数据(脑eQTL年鉴)中(www.braineac.org),查找本研究第一部分中与自杀行为有关的SNP与相应基因的前额叶皮层RNA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1、在GABA-谷氨酸系统及糖皮质激素受体系统中,7个基因的8个多态性位点与自杀死亡相关。分别为:rs6447520(GABRA4)、rs2808536(GABBR2)、rs424740(GABRG2)、rs6849345(GRIA2)、rs4780886(GRIN2A)、rs1062246(SLC6A1)、rs8082544(SKA2)及 rs7502947(SKA2)。2、在GABA-谷氨酸系统及糖皮质激素受体系统中,8个基因的15个多态性位点与自杀未遂相关。分别为:rs6447520(GABRA4)、rs10836356(SLC1A2)、rs1529461(SLC1A3)、rs13035504(GLS)、rs2236418(GAD2)、rs9296158(FKBP5)、rs3777747(FKBP5)、rs4713902(FKBP5)、rs7757037(FKBP5)、rs737054(FKBP5)、rs12945875(SKA2)、rs8067682(SKA2)、rs9380529(FKBP5)、rs9911583(SKA2)及rs9324924(NR3C1)。3、因样本量受限,本研究未能采用mediation analysis证明eQTL的存在。但是,GABRG2基因的转录本表达降低(P = 0.01)及其SNPrs424740AA基因型(P = 0.03)均与自杀死亡有关,同时其AA基因型携带者前额皮层的基因表达降低(p = 0.016、0.04)。该结论强烈提示了 rs424740是eQTL的可能,也反映了 GABRG2基因与自杀行为的关系,有必要在更大的样本中进一步研究。4、3种GABAA受体亚型的RNA转录本在自杀死亡组表达降低,分别为:GABRB1-001、GABRB3-006、GABRG2-003。5、FKBP5单倍型(结构:rs3800373、rs7757037;频率=47%)与自杀未遂风险增加有关(OR=1.58,T = 6.03,p值=0.014),携带单倍型AA的个体有更高的自杀未遂风险。6、NR3C1基因的mRNA转录本ENST00000394466(NR3C1-006)在自杀死亡脑组织中低表达(B =-0.48,SE = 0.12,T =-4.02,多重检验调整后P值=0.004)。结论:本研究发现了 GABA-谷氨酸系统及糖皮质激素受体系统相关基因中与自杀行为相关的许多独立证据,证实了 GABA-谷氨酸系统及糖皮质激素受体系统在自杀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的初步结论反映了 GABRG2基因与自杀行为的关系,而且明确了 FKBP5单倍型与自杀未遂风险有关,还发现NR3C1基因前额皮层表达与自杀有关,进一步证实了自杀行为的HPA轴功能紊乱。(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7-06-03)

胡伟[4](2017)在《谷氨酸受体6基因多态与双相障碍患者冲动攻击行为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汉族和维吾尔族双相障碍患者的冲动攻击行为与谷氨酸受体6基因rs6922753位点的多态性是否相关联,为进一步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揭示双相障碍患者冲动攻击行的发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和新疆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的,并且愿意接受研究的89例汉族和151例维吾尔族患者进行研究。本研究为避免民族差异性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把汉族和维吾尔族患者分开进行研究。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患者基本人口学资料;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的抑郁状态。使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对患者的冲动攻击行为进行评估筛查,根据评估结果把两个民族的患者分别分为有冲动攻击行为组和无冲动攻击行为组,得到汉族有冲动攻击行为者28例,无冲动攻击行为者62例;维吾尔族有冲动攻击行为者47例,无冲动攻击行为者104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240例双相障碍患者谷氨酸受体6基因rs6922753位点的多态性分布,建立数据库。最后应用SPSS17.0软件分别分析汉族和维吾尔族双相障碍患者谷氨酸受体6基因rs6922753位点的多态性与冲动攻击行为的相关性。结果:入组汉族双相障碍患者中有冲动攻击行为组与无冲动攻击行为组rs6922753位点基因型(χ2=3.292,P=0.193)及等位基因(χ2=2.181,P=0.14)的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维吾尔族双相障碍患者中有冲动攻击行为组与无冲动攻击行为组rs6922753位点基因型(χ2=0.389,P=0.823)及等位基因(χ2=0.141,P=0.707)的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现汉族双相障碍患者的冲动攻击行为与谷氨酸受体6基因rs6922753位点的多态性没有关联;发现维吾尔族双相障碍患者的冲动攻击行为与谷氨酸受体6基因rs6922753位点的多态性没有关联。(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7-05-01)

陈志龙[5](2017)在《N-氨甲酰谷氨酸、精氨酸及雌激素受体抑制剂对GT1-7细胞GnRH分泌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N-氨甲酰谷氨酸(N-Carbamylglutamate,NCG)作为精氨酸(Arginine,Arg)内源激活剂被广泛应用于动物生产。研究发现其可显着缩短动物初情期、提高动物繁殖性能,但对于其作用机理的研究不多。本试验以小鼠下丘脑永生GnRH神经元离体细胞系GT1-7细胞为模型,研究NCG、Arg及雌激素受体抑制剂对GnRH合成与释放及GnRH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一:探讨不同浓度NCG及Arg处理GT1-7细胞不同时间对GT1-7细胞增殖、GnRH分泌及GnRH分泌相关基因(GnRH、Kiss-1、GPR54、ERα、c-fos、nNOS)表达的影响。体外培养GT1-7细胞,处理组在培养液中分别添加NCG(10μM、100μM、1mM)或Arg(2mM、4mM),对照组培养液中分别添加NCG溶剂1M NaOH溶液或细胞培养液DMEM,处理12、24h后,收集细胞培养上清并进行细胞计数。使用ELISA试剂盒测定细胞培养上清GnRH浓度,并对GnRH分泌相关基因表达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水平NCG及Arg处理对细胞增殖无影响(P>0.05);NCG(10μM、100μM、1mM)处理12h和高浓度Arg(40mM)处理24h均能抑制GT1-7细胞Gn RH分泌(P<0.05)。NCG(1m M)处理显着抑制GnRH、Kiss-1、GPR54、nNOS mRNA表达(P<0.05),Arg(4m M)处理显着抑制GnRH、Kiss-1、GPR54、nNOS以及ERαmRNA表达(P<0.05),可见NCG及Arg可能是通过下调Kiss-1、GPR54及nNOS基因表达抑制GnRH分泌。试验二:研究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抑制剂调控GT1-7细胞GnRH分泌的可能通路。以100pM雌激素及不同浓度雌激素受体抑制剂ICI182780(10pM、100pM、1nM)处理GT1-7细胞12h,分别研究其对GnRH分泌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100pM雌激素显着促进GnRH分泌(P<0.05),雌激素受体抑制剂能够抑制雌激素对GnRH的促进作用,1nM雌激素受体抑制剂显着抑制GnRH分泌(P<0.05);雌激素受体抑制剂(1nM)显着抑制GnRH、ERα、Kiss-1以及nNOS mRNA表达(P<0.05)。表明雌激素受体抑制剂是通过下调ERα、Kiss-1以及nNOS mRNA表达抑制GnRH分泌的。综上所述,NCG、Arg和雌激素受体抑制剂ICI182780均能抑制GnRH分泌,这种作用是通过下调ERα、Kiss-1以及nNOS mRNA实现的,提示除Kiss-1外,nNOS可能是GnRH合成分泌的信号通路上的调控因子。(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梁展荣[6](2017)在《钾通道功能调节参与1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介导的Fmr1基因敲除小鼠神经元兴奋性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脆性X综合征(Fragile X syndrome,FXS)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智力低下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癫痫、多动症、对刺激敏感性增加等神经元兴奋性增加症状。脆性x综合征是由于脆性X智力低下蛋白(FMRP)缺失而引起的,FMRP作为一种RNA结合蛋白,可与多种RNA结合,可作为翻译抑制因子负性调控多种RNA的翻译。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mGluR)与FXS的病理生理机制密切相关,FMRP是1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信号通路的重要抑制蛋白,其缺失将导致该通路异常亢进,影响其下游一系列蛋白的表达水平,其中可能包括一部分影响神经元兴奋性的蛋白,如离子通道蛋白。FXS中神经元兴奋性增加可能和亢进的mGluR信号通路密切相关。钾电流是动作电位复极化时程最重要的电流,钾电流水平下降可导致动作电位发放增多,时程延长等变化,导致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因此我们猜测钾电流很可能是Group 1 mGluR的下游调控对象,该通路通过调控钾钾电流的水平影响神经元兴奋性。本研究主要选取10天龄野生型(WT)和Fmr1基因敲除(KO)小鼠,研究了Group 1 mGluR对神经元动作电位发放及突触传递的影响,并探索钾电流对突触传递效能的影响,最后比较两组小鼠全细胞钾电流水平差异,并且研究了Group 1 mGluR对钾电流特性的影响,总结探讨钾电流在Group 1 mGluR调控KO小鼠神经元神经元兴奋性中的作用。【实验方法】1.制备KO和WT小鼠急性分离海马脑片。2.在全细胞记录模式下记录KO和WT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动作电位和EPSC发放特性,比较两者差异,并使用Group 1 mGluR激动剂和拮抗剂研究Group 1 mGluR对两组神经元输入和输出特性的影响。3.在电压钳模式下,研究Group 1 mGluR拮抗剂MPEP对WT和KO小鼠神经元全细胞钾电流的影响,通过分析钾电流峰电导、激活、失活、复活等特性评价Group 1 mGluR信号通路对钾通道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1.使用电流钳技术对WT和KO小鼠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发放研究发现,Group 1 mGluR激动剂(S)-3,5-dihydroxyphenylglycine(DHPG)可显着增加WT组神经元动作电位发放频率(p<0.05,paired t test.n=8),而对KO组作用无统计学意义。相反,Group 1 mGluR拮抗剂2-methyl-6-(phenylethynyl)pyridine(MPEP)可以显着抑制KO组神经元动作电位频率(p<0.01,paired t test.n=9),但对WT组作用无显着作用。对神经元爆发样放电事件分析中发现,DHPG显着增加WT组爆发样放电事件频率(P<0.05,paired t test.n=8),但对KO组作用不显着,而MPEP则显着减少KO和WT两组爆发样放电频率(P<0.01,paired t test.n=8,for WT;n=9,for KO),且MPEP导致的爆发样放电频率降低的百分比在两组神经元有显着的差异(P<0.01,t test.n=8,for WT;n=9,for KO)。进一步研究诱发性动作电位中发现,不论在出生后组还是30天龄组,KO小鼠爆发样放电神经元比例更高(p=0.0040,for P10;p=0.036 for P30,Chi-square test),且MPEP可以降低两组神经元诱发的动作电位的频率(p=0.0090,for group P10;p=0.0308,for P30,one-way ANOVA and post-hoc LSD test.n=7,for WT for P10;n=8 for KO for P10 and KO for P30;n=9 for WT P30),甚至导致爆发样放电模式转变常规放电模式,此现象在10天龄KO组上更为显着(p=0.0419,Chi-square test)。提示mGluR受体通路的亢进与脆性小鼠的神经异常放电有关,MPEP的拮抗作用可显着改变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和模式。2.使用电压钳技术对WT和KO小鼠神经元s EPSC发放的研究显示,KO组神经元s EPSC的数量、平均频率、平均波幅均显着高于WT组(平均波幅p<0.05;平均频率、数量p<0.01,t test.n=6,for WT;n=5,for KO)。MPEP可减少WT组s EPSC的数量和平均频率(数量,p<0.01;平均频率,p<0.05,paired t test.n=6,for WT;n=5,for KO);MPEP还可显着降低KO组s EPSC数量和平均波幅(p<0.05,paired t test.n=6,for WT;n=5,for KO),其中对平均波幅的降低百分比与WT组相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t test.n=6,for WT;n=5,for KO)。结果提示KO神经元亢进的mGluR通路是其兴奋性突触传递增高的重要原因之一。3.在海马Schaffer collateral投射通路中给予诱发刺激,记录WT和KO小鼠CA1神经元的诱发性EPSC(e EPSC)。结果显示KO组神经元e EPSC波幅和延迟时间水平均比WT组显着增高(p<0.05,t test.n=4,for WT;n=5,for KO)。钾通道阻断剂4-AP可显着提高WT组神经元e EPSC波幅和延长时间(波幅,p<0.05;延长时间,p<0.01,paired t test.n=4,for WT;n=5,for KO),而对KO组影响不显着。此外,4-AP可显着提高WT组神经元双脉冲刺激比率(PPR)(p<0.01,paired t test.n=4,for WT;n=5,for KO),但对KO组影响不显着。结果提示KO和WT神经元的突触传递强度存在显着差异,而在WT神经元中利用4-AP减少钾电流可产生与KO神经元的突触传递和突触传递易化特性的相对应的改变,推测钾电流参与了KO神经元的突触传递特性改变。4.利用电压钳技术对WT和KO小鼠研究全细胞钾电流证实了KO组钾电流峰值和稳态钾电流均比WT组下降(p<0.01,one-way ANOVA and post-hoc LSD test.n=5,for WT;n=6,for KO)。MPEP可显着提高KO组神经元最大钾电流电导(p<0.05,one-way ANOVA and post-hoc LSD test.n=5,for WT;n=5,for KO),并有效降低钾电流复活时间常数(p<0.05,one-way ANOVA and post-hoc LSD test.n=5,for WT;n=5,for KO),而对WT组效果不显着;MPEP不影响激活和失活动力学参数。结果提示mGluR的拮抗可部分挽救KO神经元钾电流的降低,推测钾电流的调节是MPEP治疗脆性X综合征的重要机制。【结论】1.Fmr1敲除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兴奋性增高与代谢型谷氨酸信号通路功能亢进密切相关。2.拮抗Fmr1敲除鼠亢进的mGluR信号通路可有效降低Fmr1敲除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传递效能。Fmr1敲除鼠突触传递效能增加可能是其动作电位发放功能亢进的重要原因。3.Fmr1敲除鼠存在钾通道功能的部分缺失,钾电流的降低与Group 1 mGluR信号通路异常亢进引起的神经元兴奋性增加密切相关。钾电流的调节可能是MPEP治疗脆性X综合征的重要机制。(本文来源于《广州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徐志强[7](2017)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5参与Ahi1基因敲除小鼠抑郁样行为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Ahi1基因敲除小鼠抑郁表型,进一步了解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5是否参与Ahi1基因敲除小鼠抑郁表型的调控。方法:鉴定Ahi1基因小鼠的基因型,Western blot法了解Ahi1(-/-)小鼠Ahi1蛋白表达情况。强迫游泳实验、悬尾实验和自我梳理实验是评价小鼠抑郁表型的常用的行为学方法,通过行为学检测Ahi1基因敲除小鼠抑郁表型,通过Western blot证明小鼠p-S6的表达情况,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mGluR5的mRNA水平,腹腔注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5抑制剂MPEP后,检测小鼠的行为学表现。结果:基因型鉴定证实,Ahi1(-/-)小鼠和Ahi1(+/-)小鼠符合实验要求。进一步的Western blot表明Ahi1(-/-)小鼠和Ahi1(+/-)小鼠相比,Ahi1蛋白水平显着下降甚至消失,表明Ahi1蛋白敲除成功。通过强迫游泳实验证实Ahi1(-/-)小鼠和Ahi1(+/-)小鼠相比,不动时间显着增加(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悬尾实验也证实,Ahi1(-/-)小鼠和Ahi1(+/-)小鼠相比,不动时间显着增加(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自我梳理实验发现,Ahi1(-/-)小鼠在一定时间内,自我梳理的时间显着小于Ahi1(+/-)小鼠,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行为学结果证实,Ahi1(-/-)小鼠存在抑郁表型。q-PCR发现Ahi1(-/-)小鼠mGluR5的mRNA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进一步的Western blot发现Ahi1(-/-)小鼠的p-S6水平显着降低(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而使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5抑制剂MPEP可以逆转Ahi1(-/-)小鼠的抑郁表型,包括悬尾实验的不动时间(p<0.05)和强迫游泳实验的不动时间(p<0.05)。结论:Ahi1(-/-)小鼠存在抑郁表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5可能通过mTOR信号通路参与Ahi基因敲除小鼠抑郁表型的调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5-01)

王福华,张金刚,王力刚,刘延辉,李维焕[8](2016)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谷氨酸受体基因多态性及与奥氮平疗效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代谢型谷氨酸受体-3(m GluR3)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给予26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奥氮平单药治疗12周;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严重程度和改善程度量表(CGI-SI)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4、8、12周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采用DNA测序技术检测上述患者及272名正常对照者m GluR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1335042和rs6465084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奥氮平疗效与m GluR3基因多态性进行关联分析。结果:rs1335042基因型患者PANSS总分从治疗2周起开始下降(P<0.05或P<0.01),rs6465084基因型患者PANSS总分下降不明显,奥氮平疗效对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有影响作用(P均<0.05)。结论: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可能与谷氨酸受体基因的多态性有关。(本文来源于《临床精神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王娴,朱天娇,万致婷,朱雪梅[9](2016)在《谷氨酸受体2基因多态性与儿童癫癎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我国中部地区汉族人群中谷氨酸受体2(GRIK2)基因两个SNP位点rs9390754和rs4840200的多态性与儿童癫癎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利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来自我国中部地区的284例癫癎患儿(包括132例难治性癫癎)以及315例正常体检儿童(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测定SNP位点rs9390754和rs4840200的多态性分布,并比较组间的基因型频率的差异。结果癫癎组儿童SNP位点(rs9390754)的基因型(GG、GA、AA)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等位基因频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2)。而SNP位点(rs4840200)基因型(CC、CT、TT)频率以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难治性癫癎亚组SNP位点(rs4840200)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非难治性癫癎亚组(OR=1.435,95%CI:1.021~2.016,P=0.037)。结论我国中部地区汉族人群GRIK2基因SNP位点(rs9390754)的多态性与癫癎的易感性相关,而SNP位点(rs4840200)的C等位基因可能是癫癎患儿发生耐药的遗传学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儿科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王瑜[10](2016)在《二穗短柄草对低钙胁迫的响应及其谷氨酸受体家族基因鉴定和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Ca~(2+)是植物体内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但生态学证据表明土壤和淡水中植物可以利用的钙含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已经间接影响到动物体内Ca含量。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在2011年基因组测序工作完成之后作为新型禾本科模式植物开始被深入研究。为了探寻低钙环境对二穗短柄草生理及分子水平的影响,我们对二穗短柄草Bd21进行低钙处理,分析其表型、元素吸收及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变化,同时分析其低钙胁迫后转录水平的基因表达的变化。表达谱芯片分析显示拟南芥注释的AtGLR2.8基因表达量有很大上升。谷氨酸(Glu)是通过膜上谷氨酸受体(GLRs)介导神经元之间交流的主要神经递质,哺乳动物谷氨酸受体被分为两个家族: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GLuRs)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前人通过生理学、药理学和遗传学证据证实拟南芥和水稻也存在类似动物的这种特殊的信号转导机制。本研究中我们也试图探讨在二穗短柄草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机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在二穗短柄草基因组中存在19个谷氨酸受体基因,该基因具有保守的氨基酸结合位点和膜结构域,与动物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GLuRs)和拟南芥AtGLRs结构类似。二穗短柄草谷氨酸受体基因(BdGLRs)可分为叁个亚类。同时我们对BdGLRs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进行了半定量RT-PCR分析,发现绝大多数BdGLRs在根、茎、叶中表达,但不同的BdGLRs在各组织表达量有所不同。在二穗短柄草根细胞,Glu可以诱导Ca~(2+)的内流和调节根结构,说明在二穗短柄草中也存在对Glu的响应这一机制。(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6-05-24)

谷氨酸受体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穗短柄草基因组已被测序,与麦类作物和牧草近缘。二穗短柄草作为温带禾本科模式植物,有很多重要基因序列结构、进化信息等需要进一步挖掘。以拟南芥AtGLRs氨基酸序列为种子序列,利用Phytozome数据库中Blast工具,获得19个二穗短柄草谷氨酸受体候选序列。基于谷氨酸受体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BdGLRs与AtGLRs聚类距离较近,亲缘关系较好。将20个AtGLRs和19个BdGLRs分别构建系统发生树,拓扑结构类似,均分为3枝,表明BdGLRs也有3个亚家族。参考AtGLRs的分类和命名规则,将BdGLRs分为3类,分别命名为BdGLR1.1-1.4、BdGLR2.1-2.10和BdGLR3.1-3.5。通过半定量和定量反转录PCR分析发现在叁叶期,BdGLR家族各成员表达各异,相同成员在不同组织中表达不同,不同成员在相同组织表达不同。除BdGLR1.4和BdGLR2.6-2.10,其余BdGLRs在根、茎、叶中均有表达。为二穗短柄草的谷氨酸受体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线索,也为后续禾本科农作物和牧草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谷氨酸受体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文涛,陈贤明,谢叁林,郭文玲.不同年龄段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谷氨酸受体7基因多态性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8

[2].刘洋,安丹丹,程宇来,祁智,亢燕.二穗短柄草谷氨酸类受体系统发生学和基因表达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7

[3].尹红蕾.GABA-谷氨酸系统、糖皮质激素受体相关基因与自杀行为的关联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

[4].胡伟.谷氨酸受体6基因多态与双相障碍患者冲动攻击行为关联分析[D].石河子大学.2017

[5].陈志龙.N-氨甲酰谷氨酸、精氨酸及雌激素受体抑制剂对GT1-7细胞GnRH分泌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7

[6].梁展荣.钾通道功能调节参与1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介导的Fmr1基因敲除小鼠神经元兴奋性改变[D].广州医科大学.2017

[7].徐志强.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5参与Ahi1基因敲除小鼠抑郁样行为的调控[D].苏州大学.2017

[8].王福华,张金刚,王力刚,刘延辉,李维焕.精神分裂症患者谷氨酸受体基因多态性及与奥氮平疗效的关系[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6

[9].王娴,朱天娇,万致婷,朱雪梅.谷氨酸受体2基因多态性与儿童癫癎的相关性[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6

[10].王瑜.二穗短柄草对低钙胁迫的响应及其谷氨酸受体家族基因鉴定和功能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6

标签:;  ;  ;  

谷氨酸受体基因论文-王文涛,陈贤明,谢叁林,郭文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