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品牌稀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品牌联盟非对称性,品牌稀释,最小均方模型(LMS),业务多元化
品牌稀释论文文献综述
郭锐,严良,苏晨汀,周南[1](2010)在《不对称品牌联盟对弱势品牌稀释研究:“攀龙附凤”还是“引火烧身”?》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借助最小均方联结模型来解释和分析不对称品牌联盟对弱势品牌的稀释作用。同时,利用实验证明了该种稀释作用的存在,而且可以利用业务多元化和品牌互补性来调节或减缓该负面作用。该研究对中国日益盛行的国内和国际品牌联盟提出警示即中国品牌与国际品牌的联合可能由"攀龙附凤"的惊喜落到"引火烧身"的恶果。(本文来源于《中国软科学》期刊2010年02期)
李先国,黎学深[2](2009)在《模仿品牌对着名品牌稀释问题的研究——兼论我国实施名牌战略中的品牌保护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在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着名品牌经常受到模仿品牌的干扰,但品牌稀释问题在中国尚未得到重视。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证实了模仿品牌对着名品牌产生了稀释作用,并就如何保护我国知名品牌权益不受侵犯从多角度提出了建议。研究结论对我国有关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和企业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财贸经济》期刊2009年06期)
苏欣[3](2008)在《零售商自有品牌对企业品牌稀释作用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零售企业为了寻找新的市场业绩的突破口逐渐将经营触觉延伸到生产领域,自有品牌应运而生。自有品牌也可以理解为零售商企业品牌的延伸。成功的自有品牌延伸能够为零售企业创造强大品牌力量;反之,失败的自有品牌延伸不仅可能使企业人力、物力遭受损失,更有甚者可能导致零售企业品牌稀释,如损害企业品牌形象,引起消费心理冲突,消费者认知模糊化,影响消费者品牌忠诚等。另外,自有品牌早已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然而目前尚没有学者对自有品牌的稀释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详尽研究。因此,本研究从消费者的角度探讨零售商自有品牌与其企业品牌的关系,并通过实证研究确定自有品牌对零售商企业品牌稀释的影响因素。首先,在大量相关研究文献研究和零售企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构建了自有品牌的产品属性、非产品属性和零售企业品牌稀释叁者的关系概念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其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广东珠江叁角洲的广州、深圳、惠州叁地对自有品牌有了解的消费者为研究样本,总回收有效样本270份,并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结合运用普通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方法对概念模型及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并根据研究结果修正概念模型,为零售企业开发自有品牌提出管理建议。本研究主要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品牌关系的角度探讨零售商自有品牌、企业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构建了自有品牌产品属性、非产品属性和零售商企业品牌叁者的关系模型。第二,从品牌延伸的角度分析自有品牌对其企业品牌稀释作用,并在通过实证研究确定其影响因素。第叁,通过普通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初步讨论自有品牌产品属性和非产品属性对零售商企业品牌产生稀释作用的方式和路径。(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期刊2008-04-01)
袁桂芳,曾朝晖,焦晓龙[4](2004)在《品牌传播壁垒:张裕“解百纳”品牌稀释引起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链接:2004年年初,当张裕确定2890万投入打造高端品牌“解百纳”的时候,就有人对此持不同看法。他们的理由是在品牌拥有权还没有最终确定的时候,贸然投入风险太大。果然,长城、王朝等葡萄酒公司纷纷推出防御性的解百纳产品,并极力将解百纳定位为低端产品。“(本文来源于《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期刊2004年06期)
曾朝晖[5](2004)在《企业须构建品牌传播壁垒》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年年初,当张裕确定用2890万元投入打造高端品牌“解百纳”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埋藏了巨大的风险,因为此时,“解百纳”品牌的归属尚未确定,还属于社会的公共财产,谁都可以使用。果然,长城、王朝等葡萄酒公司纷纷推出防御性的“解百纳”产品,并极力将“解百纳(本文来源于《中国企业报》期刊2004/02/12)
品牌稀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在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着名品牌经常受到模仿品牌的干扰,但品牌稀释问题在中国尚未得到重视。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证实了模仿品牌对着名品牌产生了稀释作用,并就如何保护我国知名品牌权益不受侵犯从多角度提出了建议。研究结论对我国有关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和企业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品牌稀释论文参考文献
[1].郭锐,严良,苏晨汀,周南.不对称品牌联盟对弱势品牌稀释研究:“攀龙附凤”还是“引火烧身”?[J].中国软科学.2010
[2].李先国,黎学深.模仿品牌对着名品牌稀释问题的研究——兼论我国实施名牌战略中的品牌保护对策[J].财贸经济.2009
[3].苏欣.零售商自有品牌对企业品牌稀释作用影响因素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8
[4].袁桂芳,曾朝晖,焦晓龙.品牌传播壁垒:张裕“解百纳”品牌稀释引起的思考[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4
[5].曾朝晖.企业须构建品牌传播壁垒[N].中国企业报.2004
标签:品牌联盟非对称性; 品牌稀释; 最小均方模型(LMS); 业务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