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肝肾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肝,肾病变,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肝肾间论文文献综述
陈瑞科,史常勤[1](2013)在《右侧肝肾间脾种植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45岁。发现血压升高伴间歇性头晕2~3年就诊,血压为190/130mmHg,外院脾切除病史7年,具体经过不祥,其余实验室检查正常。影像表现:CT平扫示右侧膈下右肾上极与肝脏之间见一软组织密度占位,约2.2cm×1.8cm×3.1cm大小,边界清晰,密度均匀,与周围结构分界(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3年08期)
粟周海,王世黔,黄贵,胡敬仙,司雄[2](2012)在《螺旋CT叁维重建对肝肾间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肝肾间隙所在的位置是右肾、右肾上腺、肝脏和下腔静脉间,可突向此间隙的占位性病变有肝脏右后叶、后腹膜和右肾上极、右肾上腺,巨大的肿瘤可占据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肝肾隐窝,肝脏、肾脏、肾上腺和血管等邻近的脏器受压形成明显的移位和变形,给肿瘤的来源及定位判断造成了困难[1],此类病变在临床上非常多见。在临床上有着最重要意义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2年02期)
叶涛,郝戈斌,李克[3](2010)在《螺旋CT二维重建对肝肾间肿瘤的定位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螺旋CT二维重建对肝肾间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提高CT对右上腹占位病变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对25例经外科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肾间占位病灶的CT资料进行2次阅片分析。第一次仅提供横断位CT图像进行诊断,然后同时提供横断位和二维重建的进行诊断。与手术和病理结果对照,比较分析两次诊断的准确性,并探讨对肝肾间占位病灶CT定位和定性诊断有价值的征象。结果:25例经外科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肾间占位病灶,包括原发性肝细胞肝癌9例、肾上腺腺瘤7例、肾上腺腺癌2例、肾上腺来源的嗜铬细胞瘤3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1例、肾细胞肾癌2例、后腹膜来源的间质瘤1例,肿瘤直径在5~15cm不等。使用横断位图像定位诊断正确17例(68%),包括肝脏源性6例、肾上腺源性9例、肾源性2例,其中定性诊断正确15例(60%)。使用横断位结合二维重建图像诊断正确21例(84%),包括肝脏源性8例、肾上腺源性11例、肾脏源性2例,其中定性诊断正确18例(72%),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率均明显提高。在所有有利于CT定位的征象中,"杯口征"是最直接、最可靠,也是价值最大的定位征象。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图像分辨率高的特点,采用薄层扫描以及多平面重建,能很好地观察肿瘤的全貌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有利于辨别肝肾间占位的来源,明显提高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期刊2010年02期)
吴文跃,陈成忠[4](2010)在《螺旋CT叁维重建对肝肾间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螺旋CT叁维重建对肝肾间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提高CT对右上腹占位病变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对25例经外科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肾间占位病灶的CT资料进行2次阅片分析。首次仅提供横断位CT图像进行诊断,然后同时提供横断位和叁维重建的CT图像进行诊断。与手术和病理结果对照,比较分析2次诊断的准确性,并探讨对肝肾间占位病灶CT定位和定性诊断有价值的征象。结果25例经外科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肾间占位病灶,包括原发性肝细胞肝癌9例,肾上腺腺瘤7例,肾上腺腺癌2例,肾上腺来源的嗜铬细胞瘤3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1例,肾细胞肾癌2例,后腹膜来源的间质瘤1例,肿瘤直径5~15cm不等。使用横断位图像定位诊断正确17例(68%),包括肝脏源性6例,肾上腺源性9例,肾源性2例,其中定性诊断正确15例(60%)。使用横断位结合叁维重建图像定位诊断正确21例(84%),包括肝脏源性8例,肾上腺源性11例,肾脏源性2例,其中定性诊断正确18例(72%),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率均明显提高。在所有有利于CT定位的征象中,"杯口征"是最直接、最可靠、也是价值最大的定位征象。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图像分辨率高的特点,采用薄层扫描以及多平面重建,能很好地观察肿瘤的全貌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有利于辨别肝肾间占位的来源,明显提高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率。(本文来源于《肝胆胰外科杂志》期刊2010年02期)
伍兵,闵鹏秋,宋彬,刘荣波,何之彦[5](2002)在《下腔静脉肝段推移征评价肝肾间巨大肿块来源于肝脏的诊断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在肝肾间巨大肿块CT定位诊断中 ,用下腔静脉肝段推移征象区分肝脏与非肝脏来源占位病变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位于肝肾间区域 ,直径≥ 4cm肿块共 97例 ,均行CT增强扫描。其中肝脏来源 (试验组 ) 4 3例 ,非肝脏来源 (对照组 ) 54例。重点观察下腔静脉肝段推移的CT征象并用诊断试验评价该征象。结果 下腔静脉肝段推移征在试验组中的出现率为 86 .0 % (37/43) ;在对照组的出现率为 7.4% (4/54)。在推移方向的分布上 ,试验组和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 (χ2 =0 .0 3 ,P >0 .0 5)。下腔静脉肝段推移征诊断肝肾间巨大肿块来源于肝脏的敏感性 86 .0 % ,特异性 92 .6 % ,准确性 89.7%。结论 下腔静脉肝段推移征是诊断肝肾间巨大肿块来源于肝脏的有价值的CT征象。(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02年09期)
彭卫军,周康荣[6](1995)在《肝肾间巨大占位性病变的CT定位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及病理、临床证实的肝肾间巨大占位性病变45例,从解剖角度探讨了肝脏、肾脏、肾上腺及后腹膜巨大占位性病变造成CT诊断上相互混淆的原因,指出了CT定位诊断的要点,讨论了CT定位诊断的准确性,并与US做了比较。(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1995年02期)
肝肾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肝肾间隙所在的位置是右肾、右肾上腺、肝脏和下腔静脉间,可突向此间隙的占位性病变有肝脏右后叶、后腹膜和右肾上极、右肾上腺,巨大的肿瘤可占据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肝肾隐窝,肝脏、肾脏、肾上腺和血管等邻近的脏器受压形成明显的移位和变形,给肿瘤的来源及定位判断造成了困难[1],此类病变在临床上非常多见。在临床上有着最重要意义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肝肾间论文参考文献
[1].陈瑞科,史常勤.右侧肝肾间脾种植1例[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
[2].粟周海,王世黔,黄贵,胡敬仙,司雄.螺旋CT叁维重建对肝肾间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
[3].叶涛,郝戈斌,李克.螺旋CT二维重建对肝肾间肿瘤的定位意义[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0
[4].吴文跃,陈成忠.螺旋CT叁维重建对肝肾间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0
[5].伍兵,闵鹏秋,宋彬,刘荣波,何之彦.下腔静脉肝段推移征评价肝肾间巨大肿块来源于肝脏的诊断试验[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
[6].彭卫军,周康荣.肝肾间巨大占位性病变的CT定位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