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激变变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激变变星,矮新星振荡,准周期振荡,长周期矮新星振荡
激变变星论文文献综述
潘翠云,戴智斌[1](2019)在《激变变星3种周期振荡现象的观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变变星(Cataclysmic Variables, CV)的典型特性是其存在3种周期振荡现象,周期振荡指准周期性的光度快速变化.按光变时标由短到长, CV的周期振荡可分为矮新星振荡、长周期矮新星振荡和准周期振荡.对3种不同振荡在观测上的特征以及在不同亚型CV中的表现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可能产生3种周期振荡的物理机制.这些振荡现象为人们研究白矮星的吸积和几何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线索.(本文来源于《天文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徐晓杰[2](2018)在《爱因斯坦探针在激变变星探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变变星为一颗白矮星和一颗正常恒星组成的双星系统,是银河系重要的X射线辐射源.对激变变星的研究一直受限于低X射线光度(Lx<1.0×10~(32) erg s~(-1))样本的不完备性.爱因斯坦探针是搜寻太阳系近邻激变变星的有力武器.预计EP可以在一年之中得到全天距离在300 pc之内,光度在5.0×10~(30) erg s~(-1)以上的激变变星的完备样本,总数目可达1000颗.此样本可以构建一个比较完备和准确的激变变星的光度函数,并可以进一步研究星系X射线弥散辐射、Ia型超新星的前身星等重要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期刊2018年03期)
徐晓杰[3](2016)在《银河系中激变变星(CV)的X射线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变变星(CV)是银河系中2-10ke V波段光度在1.0E34以下最重要的X射线源,研究其X射线辐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CV本身的理解,还可以对银河系背景X射线辐射、白矮星质量分布等问题进行限制。我们利用Suzaku卫星对CV的公开数(本文来源于《中国天文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6-11-01)
姜斌,潘景昌,王为[4](2013)在《SDSS-DR8中激变变星候选体的数据挖掘》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套适用于在海量光谱中快速发现激变变星的方法。针对SDSS发布的DR8数据,尝试流型学习方法在海量光谱数据挖掘中的应用。首先使用非线性局部线性嵌入方法(LLE)对海量光谱数据进行降维,然后使用人工神经网络对低维数据进行分类,最后对较少数量的候选体进行人工证认。实验共发现了6个新的激变变星候选体,并与传统的PCA方法进行了比较,验证了LLE方法在天文数据挖掘中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3年02期)
姜斌,罗阿理,赵永恒[5](2012)在《基于随机森林的激变变星候选体的数据挖掘》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适用于在郭守敬望远镜海量光谱中自动、快速筛选激变变星的方法。利用已证认的激变变星光谱作为模板,通过随机森林分类训练,得到一个分类模型,该模型给出了各个波长对应流量的重要性排序,可根据该排序进行降维并用于激变变星判别,结果作为反馈进一步丰富模板库。实验中共发现了16个新的激变变星候选体,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2年02期)
姜斌,罗阿理,赵永恒[6](2011)在《海量光谱中激变变星候选体的数据挖掘》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套适用于海量光谱自动快速筛选激变变星的方法。利用已证认的激变变星光谱作为模板,使用主分量分析提取主特征后构造光谱特征矩阵,将海量光谱利用光谱特征矩阵映射到特征空间后,使用支持向量机排除大部分非候选体,最后对较少数量的候选体进行模板匹配并证认,结果作为反馈进一步丰富模板库。实验发现了58个新的激变变星候选体,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为在LAMOST海量光谱中快速搜索激变变星等稀少天体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1年08期)
杨琳[7](201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激变变星的特征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天体光谱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信息,随着LAMOST望远镜投入使用,每个观测夜将获得上万条光谱。传统分析光谱的方法效率低、速度慢,无法满足对日益增长的数据的处理。数据挖掘作为信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大量的、有噪声的的数据中提取出隐含在其中的有用信息,可以实现相关性预测、分类、聚类、孤立点发现、时间序列分析等许多功能,尤其是高维数据的处理非常有效。LAMOST的海量天体光谱,不但对大样本天文学的研究有重要作用,还将产生许多副产品。数量如此巨大的光谱中隐藏着相对较多的稀有天体、时变天体和未知天体。激变变星是一种稀少天体,是研究吸积盘的“最佳天体物理实验室”,对其光学观测,特别是光谱观测对研究激变变星的物理特性和运动规律,对研究吸积盘的理论以及恒星演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工作是通过研究激变变星的光谱,根据不同波段的特点,如巴尔默线系的发射与吸收、驼峰现象、双峰现象等,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提取出已知激变变星的光谱特征,用于筛选激变变星的候选体。各类激变变星的光谱虽有一些共同特征,但是不同类型甚至同一类型的不同天体也有它的特殊性,加上某些爆发阶段的光谱与某些非激变变星光谱并无明显差别,因此,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研究了激变变星的主要特点,特别是其光谱特性,并且采用了PCA方法构造光谱的主分量,对光谱特征进行提取。采用主分量为轴,直接把样本点在主分量坐标轴上进行投影,可以得到二维平面上的样本特征点,大大降低了光谱数据的维数。(2)分别研究了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K均值、K近邻等常用数据挖掘方法在分类和聚类上的应用。研究了一种新的方法:蚁群算法,分别就其在分类和聚类方而的模型进行研究(3)在MATLAB不境下,根据数据挖掘的一般步骤,采用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K均值、K近邻以及随机森林,分别对同一数据集进行激变变星挖掘实验。对各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时间、类CVs个数等综合分析和比较。比较不同方法筛选出激变变星的候选体,并分析其原因。(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1-05-21)
姜黎莲,姜方周,李宗云,赵应和,顾秋生[8](2010)在《激变变星V1159 Ori和BZ UMa的测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V1159 Ori是SU UMa型中ER UMa亚型激变变星,BZ UMa介于UGem型和WZ Sge型之间,但又具有SU UMa的周期特征,存在争议.在2008年2月24日和25日,用云南天文台1米RCC(Ritchey-Chretien-Coude)望远镜对两者的测光观测显示:V1159 Ori在正常爆发的下降阶段存在superhump,这为superhump现象普遍存在于ER UMa型星中提供了观测证据;BZ UMa观测时处于爆发极大,并未观测到确凿的superhump周期,而AAVSO(American Association of Variable Star Observers)近年的BZ UMa观测亦从未发现明确的superhump;两者均表明BZ UMa可能并非SUUMa型星.基于星等变化幅度考虑,BZ UMa较WZ Sge更为接近.(本文来源于《天文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戴智斌[9](2009)在《食激变变星的测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变变星(CVs)是一类相互作用的半相接型密近双星系统,由一颗充满洛希瓣的(K/G/M型)主序矮星或巨星和一颗演化后的白矮星组成。在物质从充满洛希瓣的矮星流向白矮星的过程中,物质流因带有强大的角动量围绕着白矮星运动而无法马上落入白矮星表面,并且彼此之间因粘滞摩擦逐渐消耗角动量而延展形成盘状。这样进入主星洛希瓣的物质流与盘相互碰撞形成了高温高光度的碰撞区域——亮斑。于是,白矮星、吸积盘、亮斑和红矮星就构成了激变变星的基本物理图像。除了偏振星(激变变星的一个磁亚型)以外,几乎所有激变变星的各种观测特征都来自于这个系统内部各成分之间的物理过程和相互作用。在近二十年的激变变星研究领域,轨道周期变化方面的研究工作被长期忽视,主要是由于早期的测光精度不够高,同时激变变星本身比较暗弱且存在大量不规则光变,因此人们在观测上不易获得有价值的数据和重要的研究结果。另一方面,在分光方面的研究也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激变变星是个含有多光源成分且彼此层次模糊的天体系统,这导致光谱的混迭、偏移和展宽都十分严重而无法获取准确的谱线信息和视向速度曲线。因此,目前要在激变变星领域完成有一定价值的科学研究,无论是测光还是分光都需要有高精度的数据。于是,本篇博士论文立足于国内观测仪器现状,从测光的角度对激变变星中带有掩食的目标进行轨道周期变化分析研究。首先,通过对带有掩食的激变变星进行大量的调研和统计工作,一个较完整的108颗食激变变星星表被获得。其次,以此为基础,对十颗具有代表性特征的食激变变星(新星DQ Her和T Aur,矮新星UGem、Z Cha和V2051 Oph,类新星AC Cnc、V363 Aur、RW Tri、SW Sex和UUAqr)进行了重点监测和分析研究。同时,为了更好的开展对激变变星的研究,本篇论文还对带有掩食的激变变星前身星进行详细的调研,并对其中一颗重要的激变变星前身星HW Vir的轨道周期变化和绝对参量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这十一颗样本星的分析和早期的统计研究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以下叁个重要的研究成果:1.通过对SW Sex和UU Aqr这两颗处于轨道周期空缺上边缘3h≤P≤4.5h的SW Sex型激变变星进行轨道周期变化分析研究,我们发现二者的轨道周期是长期增加的。再对处于该周期范围的非SW Sex型激变变星DQ Her和U Gem进行轨道周期变化分析研究也发现具有轨道周期的长期增加。虽然后两颗星的轨道周期增加也可以用其他并不成熟的物理机制(如:新星爆发和低倾角系统的热斑运动)来解释,但是它们还是被认为应该是和SW Sex类型的激变变星一样体现出系统内部的强化物质交流过程,而与中断磁滞演化理论要求的向轨道周期减小方向演化不符。这为后续的研究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工作。2.我们对激变变星前身星HW Vir,处于3h≤P≤4.5h范围之外的类新星AC Cnc、V363 Aur和RW Tri,以及极短轨道周期的矮新星V2051 Oph这五颗几乎覆盖整个激变变星演化链的样本星进行详细的轨道周期变化研究,并发现这五颗星都无一例外的展示出轨道周期长期减小的趋势。另外,这五颗星都因质量比q≤1而必须要引入有效的轨道角动量损失机制,如:引力辐射或磁滞。这个轨道周期变化分析的结论似乎与中断磁滞演化理论一致,但是,很遗憾的是在对短周期样本星HW Vir和V2051 Oph进行详细的轨道角动量损失机制讨论时发现引力辐射能提供的损失作用远没有达到观测的轨道周期减小率。这意味着中断磁滞演化理论预言的极短轨道周期的激变变星应该仅由引力辐射来驱使演化可能是不正确的。考虑到引力辐射机制的解释失败,我们重新将磁滞机制应用在这些目标中发现磁滞能够对观测的轨道周期减小率给出一个很好的解释。至此,中断磁滞演化理论提出的磁滞必须在轨道周期达P~3h时因伴星转变为全对流而同时中断的假设是很难站住脚的。考虑到近年来其他有关全对流恒星的磁场及星风的研究工作和我们在3h≤P≤4.5h范围发现观测与理论不符的结论(第一点的研究工作),我们认为磁滞应该很自然的穿过轨道周期空缺而不会产生任何中断。从最新的轨道周期分布图中可以看出轨道周期空缺现象正在慢慢弱化,因此,如果轨道周期空缺确实消失的话,那么磁滞作用可以自然的通过这个禁区并且在激变变星演化晚期因伴星转变为低质量的棕矮星而最终消失。这也是对激变变星中最短轨道周期截止现象给出一个自然的解释。3.在对这十一颗样本星进行轨道周期变化分析时,我们发现有九颗星的O-C图具有周期性振荡变化。于是,两个最有可能的机制——Applegate机制(磁活动)和光时效应被详细的讨论。由于磁活动机制在所有的九颗包含周期性振荡成分的样本星中都遭遇到严重的能量不足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激变变星O-C图的周期性振荡来说光时效应可能会是更好的一个解释。以此为基础,大量的棕矮星甚至大质量地外行星在激变变星环境中被发现。考虑到激变变星都是低质量双星系统,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的激变变星轨道周期变化分析工作应该会找到更多类似棕矮星等的暗弱天体。(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期刊2009-04-01)
李宗云,吴小安,赵应和,丁月蓉[10](2004)在《揭示激变变星中吸积盘偏心,进动的一种方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I. BackgroundII. Outline of the methodIII. Apply to IY UMaIV. Apply to KS UMa (Zhoa’s reV. Other potential applicationsI. Backg(本文来源于《中国天文学会恒星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4-06-30)
激变变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激变变星为一颗白矮星和一颗正常恒星组成的双星系统,是银河系重要的X射线辐射源.对激变变星的研究一直受限于低X射线光度(Lx<1.0×10~(32) erg s~(-1))样本的不完备性.爱因斯坦探针是搜寻太阳系近邻激变变星的有力武器.预计EP可以在一年之中得到全天距离在300 pc之内,光度在5.0×10~(30) erg s~(-1)以上的激变变星的完备样本,总数目可达1000颗.此样本可以构建一个比较完备和准确的激变变星的光度函数,并可以进一步研究星系X射线弥散辐射、Ia型超新星的前身星等重要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激变变星论文参考文献
[1].潘翠云,戴智斌.激变变星3种周期振荡现象的观测研究进展[J].天文学报.2019
[2].徐晓杰.爱因斯坦探针在激变变星探测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18
[3].徐晓杰.银河系中激变变星(CV)的X射线性质[C].中国天文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6
[4].姜斌,潘景昌,王为.SDSS-DR8中激变变星候选体的数据挖掘[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3
[5].姜斌,罗阿理,赵永恒.基于随机森林的激变变星候选体的数据挖掘[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
[6].姜斌,罗阿理,赵永恒.海量光谱中激变变星候选体的数据挖掘[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
[7].杨琳.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激变变星的特征提取[D].山东大学.2011
[8].姜黎莲,姜方周,李宗云,赵应和,顾秋生.激变变星V1159Ori和BZUMa的测光研究[J].天文学报.2010
[9].戴智斌.食激变变星的测光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9
[10].李宗云,吴小安,赵应和,丁月蓉.揭示激变变星中吸积盘偏心,进动的一种方法(英文)[C].中国天文学会恒星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