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科普论文-郑娅莉

数字科普论文-郑娅莉

导读:本文包含了数字科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游戏化传播,中国传统科技,数字科普,榫卯工艺

数字科普论文文献综述

郑娅莉[1](2019)在《基于游戏化传播理念的中国传统科技数字科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文明曾经拥有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科技与文明决定了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声誉。传播与继承一个国家的传统科技文化与科学精神,对于提高这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时代在变迁,科技在进步,有许多传统科技到今天早已失传或正在消失。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播与继承中国传统科技是我们所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与艰巨的现实课题。而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全球范围类,电子信息网络传播技术不断飞速发展,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都大大加强。特别是随着操作更简单、便捷的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移动互联网上开展学习、工作、休闲、娱乐等活动,与之配套的各类移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蓬勃兴起。以大众喜闻乐见、沉浸式体验着称的游戏化机制借力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科普、教育、管理、运营等多个领域。电子游戏成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介,其产生的文化力量席卷全球,不容小觑。正是基于以上现实研究背景,本文采用文献调研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主要研究运用游戏化机制在当代进行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传播,总结有关游戏化资源创作规律,以便为新环境下开展相关科普资源创作提供一定参考。本文首先对游戏化传播相关理论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解析,解读了游戏和游戏化兴起的原因,分析了传播视野中作为媒介的游戏,阐明了游戏化系统策划与设计的一般策略。随后,运用哈里斯(J.Harless)提出的前端分析方法,对采用游戏化方式传播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分别从学习需求、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特征叁个方面展开了具体分析。接着,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传统科技数字科普游戏——《榫卯工艺》的设计与开发详细的实施过程。最后,对本课题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总结了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贡献,展望了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传统科技文化科普传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更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在当代,将游戏作为实践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生动载体,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科技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这不仅有利于传统科技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游戏充分发挥正向作用,展现它应有的社会应用价值,延伸出更多传道授业的积极功能。这既是中国传统科技提升自身价值与拓展科普渠道的需要,更是庞大的移动用户群体文化休闲的需要及移动游戏本身文化底蕴提升的需要。本文旨在与其他研究者一起共同为中国传统科技在当代的科普实践与移动游戏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探索。(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桂丹,胡久常,郭敏瑞,吴佳林,马龙[2](2019)在《数字科普馆建设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启示——以海南省地震局防震减灾数字科普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防震减灾科普已成为实现防震减灾科普社会化的最有效途径。数字地震科普馆作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在更深更广的时空范围内进行地震知识的普及,能够极大地提高地震科普宣传的质量和效率。本文以海南省地震局防震减灾数字科普馆为例,介绍其构建及实现技术,说明其应用情况,探讨了数字科普馆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启示及其对未来宣传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4期)

关学民[3](2019)在《地方科技场馆开发数字科普资源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科普以数字技术为核心,以网络和数字媒介为载体,发布和传播科学知识。开发数字科普资源的途径包括联合高等院校与专业科普机构,开发建设科普网站、网络游戏、科普APP等,组建流动科普车进校园和社区等方法。(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08期)

何巍颀[4](2019)在《重视新技术应用 拓展数字科普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是上海抓住重大历史契机加快发展的实践年,也是长宁区进一步释放创新红利、推动转型的发展年。长宁区科委紧紧围绕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的各项任务目标,紧密对接全区深化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创新的总体部署,聚焦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民营经济(本文来源于《上海科技报》期刊2019-02-13)

刘怀[5](2018)在《一场“数字”科普盛宴》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提起“数字”,人们想到的不仅仅是阿拉伯数字,而是高科技,诸如大数据、云计算等等。这些高新技术到底是咋回事,对人们未来工作和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省委十一届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以数字吉林建设为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本文来源于《吉林日报》期刊2018-10-29)

常建军,刘英华,刘伟男,谭阳[6](2018)在《地震数字科普馆救援技术展项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科普资源开发创造了条件。文章以救援技术展项的设计与开发为案例,通过从展项的内容选取、视觉设计、内容设计与实现等几方面进行分析,总结设计经验,为信息时代的数字科普资源开发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科技传播》期刊2018年19期)

何巍颀[7](2018)在《注重“叁个聚焦” 提升数字科普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长宁区科委科协按照中国科协科普信息化建设要求,借助数字长宁先发优势,积极整合资源。打造具有长宁特色的“数字科普”品牌,深受居民欢迎,取得良好成效。长宁区科委科协针对社区居民对科普知识的新需求,通过“叁个聚焦”,深化“数字科普”品牌内涵,(本文来源于《上海科技报》期刊2018-08-17)

何巍颀[8](2018)在《创新传播手段 打造国际品牌》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长宁区科委(协)在市科委、市科协的关心指导下,深入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为主线,按照科普工作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品牌化的要求,持续打造科普工作品牌,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长宁区将继续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本文来源于《上海科技报》期刊2018-03-07)

朱晓娜[9](2018)在《基于公众科学素养视野下的数字科普游戏研究——以“中国数字科技馆”填色游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3月18日,中国科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协会"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协会(2016-2020年)发布,该计划有两个目的,一是实现人类对科学文化的需求,而二提高科学素质的,达成到2020年,我国科普发展和公民科学素质达到世界创新型国家水平的目标~([5])。在大形势的推动下,互联网+科普事业的发展优势逐渐显现,"互联网+科普+游戏"也应运而生。对中国目前的游戏产业发展来说,无论是移动端游戏、网页游戏甚至是手机游戏,都已进入发展的高潮阶段,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科普游戏成为一个新的发展和探索方向,虽然国内科普游戏已经有发一定的展前景,但不幸的是,科普游戏还没有完全发展,还没有引起游戏公司和政府足够的重视,各个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该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等方法,以分析科普游戏国内外的现状为出发点,首先阐述科普游戏的特点以及以中国数字科技馆为例分析科普游戏的主要类型,并选取了中国数字科技馆的科普游戏案例,分析它的成功经验。最后总结出目前我国科普游戏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就国内科普游戏的发展提出了有效的建议。(本文来源于《电脑知识与技术》期刊2018年07期)

何巍颀[10](2017)在《拓展数字科普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长宁区科普工作积极探索城区科普工作新思路,充分挖掘自身数字科普资源优势,以打造全新数字科普宣传平台为基础、以“大科普”服务智慧城区建设为抓手、以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为载体,大力开展各级各类科普宣传活动,形成了具有长宁特色的科普品牌,被市科委评为2(本文来源于《上海科技报》期刊2017-01-13)

数字科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防震减灾科普已成为实现防震减灾科普社会化的最有效途径。数字地震科普馆作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在更深更广的时空范围内进行地震知识的普及,能够极大地提高地震科普宣传的质量和效率。本文以海南省地震局防震减灾数字科普馆为例,介绍其构建及实现技术,说明其应用情况,探讨了数字科普馆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启示及其对未来宣传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促进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数字科普论文参考文献

[1].郑娅莉.基于游戏化传播理念的中国传统科技数字科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王桂丹,胡久常,郭敏瑞,吴佳林,马龙.数字科普馆建设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启示——以海南省地震局防震减灾数字科普馆为例[J].国际地震动态.2019

[3].关学民.地方科技场馆开发数字科普资源的思考[J].智库时代.2019

[4].何巍颀.重视新技术应用拓展数字科普内涵[N].上海科技报.2019

[5].刘怀.一场“数字”科普盛宴[N].吉林日报.2018

[6].常建军,刘英华,刘伟男,谭阳.地震数字科普馆救援技术展项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传播.2018

[7].何巍颀.注重“叁个聚焦”提升数字科普内涵[N].上海科技报.2018

[8].何巍颀.创新传播手段打造国际品牌[N].上海科技报.2018

[9].朱晓娜.基于公众科学素养视野下的数字科普游戏研究——以“中国数字科技馆”填色游戏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

[10].何巍颀.拓展数字科普内涵[N].上海科技报.2017

标签:;  ;  ;  ;  

数字科普论文-郑娅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