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胃隆起性病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隆起性病变,大肠,完整切除率,复发
胃隆起性病变论文文献综述
汤丽娟,朱晓娟,陈玲,刘政[1](2019)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大肠隆起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对大肠隆起性病变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检查发现的105例大肠隆起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ESD治疗,观察其相应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105例大肠隆起性病变,病灶直径为0.8~7.0(1.96±1.14)cm,手术时间为10.0~185.0(45.0±26.0)min,整块切除病灶105例(100%),病变完整切除率94.29%(99/105),术后穿孔2例(1.9%),术中出血25例(23.8%),迟发性出血3例(2.9%),予以保守治疗或外科治疗处理后治愈。术后获随访71例,成功随访率67.62%,该71例至今健康生存,且其手术创面均愈合良好,未见病变复发。结论 ESD治疗大肠道隆起性病变临床疗效显着,治疗安全、有效、可行,可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治疗中应用,但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滕晓丽,时昭红[2](2019)在《超声内镜诊断胃内隆起性病变79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超声内镜在胃内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9例经胃镜检查发现胃内隆起性病变行超声内镜检查,根据超声内镜检查结果分别行内镜下ESD、EMR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内镜下电凝电切治疗或继续观察,切除标本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对胃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总诊断符合率超声内镜为91.1%,明显高于胃镜的73.4%(P<0.01)。结论采用超声内镜检查胃粘膜隆起性病变有助于发现胃粘膜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大小、形态,并且为粘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超声内镜对胃粘膜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四次学术交流会摘要集》期刊2019-09-20)
童金玲,李素娟[3](2019)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的配合及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手术配合及护理。方法:对50例确诊为黏膜隆起性病变,并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患者进行规范的术前准备、术中观察、手术配合及术后护理。结果:5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规范的术前准备,术中观察、与医生的配合及术后护理是提高ESD手术成功、减少手术并发症的重要保证。(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殷洪敏,黄敏[4](2019)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联合内镜超声在胃隆起性病变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联合内镜超声在胃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胃隆起性病变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内镜超声检查,并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诊断效果差异。结果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联合内镜超声检查的间质瘤检出率(93.55%)、平滑肌瘤检出率(92.86%)显着高于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内镜超声,叁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联合内镜超声检查胃隆起性病变的准确性95.16%、特异度100%、灵敏度94%显着高于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内镜超声,叁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联合内镜超声在检查胃隆起性病变中的准确性、特异度、灵敏度均较高,可有效减少漏诊、误诊率,可为临床诊疗胃隆起性病变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55期)
陈立冬,姚建宁,张连峰[5](2019)在《超声内镜对于应用ESD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中应用超声内镜的价值。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中应用超声内镜干预,可更加准确对患者的疾病诊断,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方法以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所选时间为2016年1月-2017年6月,其均首先接受超声内镜检查,之后为其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其治疗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的病灶完整切除率为86.00%,10.00%的患者通过圈套器切除,其组织治愈率为96.00%。手术时间为(32.85±15.77)分钟,住院时间为(6.69±1.22)天,20.00%患者在手术中发生创面渗血,10.00%的患者出现术中穿孔,随访患者1年,未有患者出现复发或残留的情况。结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的病灶完整切除率为86.00%,10.00%的患者通过圈套器切除,其组织治愈率为96.00%。手术时间为(32.85±15.77)分钟,住院时间为(6.69±1.22)天,20.00%患者在手术中发生创面渗血,10.00%的患者出现术中穿孔,随访患者1年,未有患者出现复发或残留的情况。(本文来源于《辽宁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包福元,王威,陈娇莲[6](2019)在《线阵式超声内镜对胃底隆起性病变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线阵式超声内镜对胃底隆起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70例胃底隆起性病变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85)与对照组(n=85),观察组采用线阵式超声内镜检查,对照组采用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对170例患者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全面总结分析。结果:在检查胃底隆起性病变中,观察组检出间质瘤、平滑肌瘤、外压性隆起、其他病理类型占比均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检出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检查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线阵式超声内镜检查能够清晰显示消化道壁结构,为医护人员判断消化道黏膜病变起源、范围、大小提供可靠参考依据,指导诊治工作顺利进行。(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药》期刊2019年02期)
武文博[7](2019)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护理配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护理配合及效果。方法 92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随机分为对比组和实验组,每组46例。对比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治疗前,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为(20.46±1.87)分,对比组生活质量评分为(20.72±1.96)分;治疗后,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为(29.85±1.26)分,对比组生活质量评分为(25.47±1.39)分。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中,满意24例,比较满意19例,不满意3例,护理满意度为93.48%(43/46);对比组患者中,满意14例,比较满意20例,不满意12例,护理满意度73.91%(34/46)。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3.48%明显高于对比组患者的73.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化道隆起性疾病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时实施护理干预,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护理满意度,促进了患者的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10期)
张空[8](2019)在《胆囊结石与胆囊隆起性病变患者血清中胆汁酸含量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正常对照组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腺瘤组,各组之间血清中各胆汁酸亚型浓度的差异,研究分析胆囊结石、胆固醇性息肉和胆囊腺瘤血清中胆汁酸组成及各亚型的浓度,从中寻找用于疾病鉴别的胆汁酸亚型,更好指导临床治疗及预防。方法在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因胆囊结石或胆囊隆起性病变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病人共46例为病例组。同期因非肝胆疾病入院行手术治疗的病人10例为对照。入院后留取晨起空腹8小时的静脉血,离心后置于—80℃的冰箱中,再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病例组分为胆囊结石组、胆固醇性息肉组和胆囊腺瘤组,所有的血清统一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系统C liquid Chromatograph Mass Spectrometer,简称LC-MS)检测血清中的胆汁酸。采用SPSS 21.0软件统计分析,对计数资料(如性别)用四格表卡方检验,各组年龄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分析有无差异。对各组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如为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如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均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QR))描述。各组之间的比较如为正态分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如方差不齐或(和)为偏态分布,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间的比较用多个独立样本两两比较的Bonferroni校正法,对各统计量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临床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病人56例,其中病例组(胆固醇性息肉组、胆囊结石组、胆囊腺瘤组文中简称为“息肉组、结石组、腺瘤组”)46例,对照组10例,各组间性别用四格表卡方检验,各组间年龄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对照组血清中CA、UDCA、GCA、GCDCA、GUDCA、TCA、TCDCA、CDCA的浓度与各病例组中的浓度经两两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结石组与息肉组、息肉组与腺瘤组、腺瘤组与结石组血清中CA、UDCA、GCA、GCDCA、GUDCA、TCA、TCDCA、CDCA的浓度经两两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血清中DCA、GDCA、LCA的浓度与结石组和腺瘤组中胆汁酸的浓度经两两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息肉组、结石组与息肉组、息肉组与腺瘤组、腺瘤组与结石组血清中DCA、GDCA、LCA的浓度经两两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血清中TLCA的浓度与结石组和息肉组中胆汁酸的浓度经两两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腺瘤、结石组与息肉组、息肉组与腺瘤组、腺瘤组与结石组血清中TLCA的浓度经两两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结石组胆汁酸血清GLCA、TDCA、TUDCA的浓度经两两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腺瘤组、对照组与息肉组、结石组与息肉组、息肉组与腺瘤组、腺瘤组与结石组血清中GLCA、TDCA、TUDCA的浓度经两两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和胆囊腺瘤血清中的胆汁酸浓度均与对照组存在差异,尤其是疏水性胆汁酸CA、GCDCA、CDCA在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组、胆囊腺瘤中的浓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说明疏水性胆汁酸对胆囊疾病的发病有重要作用;(2)胆囊结石组血清GLCA、TDCA、TUDCA的浓度与对照组有差异,可用于胆囊结石的成因及治疗的给予步研究;(3)本研究认为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和胆囊腺瘤血清中的胆汁酸浓度无差异,未发现用于鉴别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和胆囊腺瘤的指标。图0幅;表4个;参119篇。(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0)
易静,胡友文,詹云凯,龚锦文,黄健[9](2019)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超声内镜治疗胃肠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联合超声内镜治疗胃肠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并发症,以及ESD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高危患者进行有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诊断为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行超声内镜检查并住院行ESD的患者180例。根据并发症分为术中穿孔组及未穿孔组、术后出血组及未出血组;比较两组间患者的性别、年龄、部位及侵及层次、病变完整切除等,得出各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统计患者术后不适情况、术后病理及追加外科手术等。结果⑴ESD联合超声内镜治疗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完整切除率为91.1%(164/180)。⑵ESD术后不适主要为腹痛、咽喉不适、发热等,发生率为52.7%(95/180),均未做特殊处理。⑶ESD术中穿孔率为10.6%(19/180),均在内镜下闭合。⑷ESD术后出血率为12.8%(23/180),外科干预率0.56%(1/180),均成功止血。结论⑴ESD联合超声内镜治疗胃肠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并发症较低,未见致死性并发症,病变切除率高,是安全及有效的治疗方法。⑵ESD术中穿孔的风险因素是部位(贲门胃底)、病理(间质瘤)及病变浸润深度(固有肌层),其中部位与病理是独立危险因素。⑶ESD术后出血的风险因素是病变大小(≥2cm)、部位(直肠)及病变浸润深度(粘膜下层以内),其中部位是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江西医药》期刊2019年03期)
江建华,胡芳,何志刚,马敏俊,冯永航[10](2019)在《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结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诊治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20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结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诊治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2月在该院接受诊治的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20例,均采用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结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分析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结果、手术指标等,术后随访病变残留和复发情况。结果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结果:平滑肌瘤8例(40.0%),间质瘤5例(25.0%),囊肿4例(20.0%),异位胰腺2例(10.0%),胃部息肉1例(5.0%)。平滑肌瘤中,小探头超声内镜表现为椭圆形,均匀低回声,边界清;间质瘤中,小探头超声内镜表现为低回声,回声可不均匀;囊肿中,小探头超声内镜表现为无回声,均匀,边界清。小探头超声内镜与术后病理结果符合率达90.0%(18/2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1/20)。术后随访6~12个月均未出现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准确率高,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效果满意。(本文来源于《中国乡村医药》期刊2019年06期)
胃隆起性病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估超声内镜在胃内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9例经胃镜检查发现胃内隆起性病变行超声内镜检查,根据超声内镜检查结果分别行内镜下ESD、EMR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内镜下电凝电切治疗或继续观察,切除标本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对胃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总诊断符合率超声内镜为91.1%,明显高于胃镜的73.4%(P<0.01)。结论采用超声内镜检查胃粘膜隆起性病变有助于发现胃粘膜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大小、形态,并且为粘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超声内镜对胃粘膜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胃隆起性病变论文参考文献
[1].汤丽娟,朱晓娟,陈玲,刘政.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大肠隆起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研究.2019
[2].滕晓丽,时昭红.超声内镜诊断胃内隆起性病变79例临床分析[C].2019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四次学术交流会摘要集.2019
[3].童金玲,李素娟.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的配合及护理[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9
[4].殷洪敏,黄敏.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联合内镜超声在胃隆起性病变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5].陈立冬,姚建宁,张连峰.超声内镜对于应用ESD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相关研究[J].辽宁医学杂志.2019
[6].包福元,王威,陈娇莲.线阵式超声内镜对胃底隆起性病变的临床价值[J].黑龙江医药.2019
[7].武文博.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护理配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
[8].张空.胆囊结石与胆囊隆起性病变患者血清中胆汁酸含量的分析[D].华北理工大学.2019
[9].易静,胡友文,詹云凯,龚锦文,黄健.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超声内镜治疗胃肠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观察[J].江西医药.2019
[10].江建华,胡芳,何志刚,马敏俊,冯永航.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结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诊治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20例[J].中国乡村医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