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磁性荧光纳米粒子,铁离子,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
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论文文献综述
彭茂民,夏虹,刘丽[1](2019)在《光谱法研究Fe~(3+)/Fe~(2+)离子对CS-Fe_3O_4@ZnS:Mn/ZnS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光谱法研究了Fe~(3+)/Fe~(2+)离子对CS-Fe_3O_4@ZnS∶Mn/ZnS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MFNP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S-Fe_3O_4@ZnS∶Mn/ZnS MFNPs对BSA具有荧光猝灭作用,在有Fe~(3+)/Fe~(2+)离子存在时,猝灭作用进一步加强.对猝灭曲线进行分析,确定Fe~(3+)/Fe~(2+)离子对CS-Fe_3O_4@ZnS∶Mn/ZnS MFNPs的猝灭为生成复合物引起的静态猝灭,对BSA的猝灭是由碰撞引起的动态猝灭,在有Fe~(3+)/Fe~(2+)离子存在时,一方面,CS-Fe_3O_4@ZnS∶Mn/ZnS MFNPs通过静电作用与BSA结合形成CS-Fe_3O_4@ZnS∶Mn/ZnS MFNPs-BSA复合物,BSA分子结构发生改变,BSA荧光强度降低;另一方面,Fe~(3+)/Fe~(2+)离子以动态猝灭的方式作用于BSA,Fe~(3+)/Fe~(2+)离子与CSFe_3O_4@ZnS∶Mn/ZnS MFNPs共同作用于BSA,BSA分子结构遭到进一步破坏,荧光猝灭更剧烈.紫外辐射条件下,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强.(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褚建祎,陈莹[2](2018)在《功能化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作为双功能造影剂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功能Fe_3O_4-QDs/SiO_2纳米粒子用于增强磁共振/荧光(MRI/FI)双模式成像。方法采用反相微乳法制备功能化的Fe_3O_4-QDs/SiO_2纳米粒子,同时对其稳定性和MRI/FI双功能造影能力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此方法制备的超小功能化的Fe_3O_4-QDs/SiO_2纳米粒子具有均一的尺寸,完整的核壳结构,杰出的时间稳定性,超顺磁性和强的荧光成像。结论本实验制备的功能化的Fe_3O_4-QDs/SiO_2纳米粒子可作为一种出色的造影剂同时用于MRI和FI成像研究。(本文来源于《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朱彦涛,张志刚[3](2019)在《氨基硅烷修饰的荧光磁性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共沉淀法制备得到了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以溶胶-凝胶法得到了包裹罗丹明6G的氨基硅烷修饰的荧光磁性复合纳米粒子(Fe_3O_4/R6G)@SiO_2-APTES,以动态光散射法(DLS)测定了复合纳米粒子的水合粒径,以IR光谱、荧光光谱等手段对得到的复合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并以琼脂糖凝胶电泳研究了(Fe_3O_4/R6G)@SiO_2-APTES对DNA的损伤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这类氨基硅烷修饰的荧光磁性复合纳米粒子在水中具有很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且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抗癌药物载体。(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苑森文,赵朗,李宏涛[4](2016)在《磁性荧光双功能复合纳米粒子Fe_3O_4@SiO_2@ZrO_2∶Tb~(3+)的合成和表征(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原位反应合成法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水溶性的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Fe_3O_4@SiO_2@ZrO_2∶Tb~(3+),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FT-IR)、磁性测试仪和荧光(PL)光谱对其形貌、尺寸、相组成、磁性和荧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核(Fe_3O_4@SiO_2)壳(ZrO_2∶Tb~(3+))结构组成的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具有超顺磁性,其饱和磁化强度达到36 emu/g,并且在494 nm(~5D_4→~7F_6)、549 nm(~5D_4→~7F_5)、587 nm(~5D_4→~7F_4)和625 nm(~5D_4→~7F_3)处具有4个Tb~(3+)特有的荧光发射光谱带峰值。磁性荧光双功能的复合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6年08期)
闫君[5](2015)在《磁性纳米粒子与荧光量子点复合颗粒制备与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工作者们已经成功制备出具有独特电、磁、光、热、生物、化学等性能的功能性纳米颗粒。这些功能性纳米颗粒对于生物、医学、电子、化学、材料等许多学科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其中荧光量子点和磁性纳米材料因其优良的发光性能和磁学性能,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单一功能的材料已经不再满足人们对先进材料的需求,因此,如果将磁性和荧光相结合,集分离和标记功能于一体,通过一定的物理化学工艺制备出多功能磁性荧光纳米复合材料,使其可以作为荧光探针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磁靶向性。基于此,本课题采用具有核磁共振造影剂作用的超顺磁性Fe3O4@SiO2为磁核提供磁性,以颜色可调、高发光效率的核壳结构的ZnSe@ZnS量子点提供荧光,通过微乳液法制备同时包埋磁性纳米粒子和荧光量子点的Si02微粒,实现磁性荧光双功能复合。这种复合纳米材料不仅拓展了其生物医学应用潜力,还能有效克服磁性四氧化叁铁纳米粒子易被氧化、量子点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性及生物毒性等问题,使两种纳米粒子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此外,为了完善Fe3O4@SiO2磁性纳米粒子的性能,采用化学还原法在其表面沉积一层银单质,旨在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MNPs/Ag磁性粒子。将贵金属纳米材料覆盖到磁性纳米材料表面,可以大幅改良原磁性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同时其本身的独特性质也能结合到复合材料中,这可以一定程度上拓展纳米材料的实用性。银纳米颗粒在可见光区和近红外光区的等离子体共振特性使得银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性能、杀菌作用、表面增强光谱、光学性能等,同时相对于金属金、钮、铀而言,金属银的价格较低,因此磁性纳米粒子与贵金属Ag的复合具有研究价值。本论文采用微乳液法制备磁性荧光双功能复合颗粒,以环己烷为连续相,TriotnX-100为表面活性剂,正己醇为助活性剂,体积比为4:1:1时,可得到适于反应的微乳液,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得到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当量子点与磁性粒子的摩尔比为5:1,TEOS和氨水的体积分数分别2.2%和3.2%,反应时间为24h时,所制备磁性荧光双功能复合颗粒的性能最好。制备的磁性荧光复合颗粒基本呈球形,粒径大小在70nm左右,稳定性良好,其抗光漂白性能相比于量子点有所增强,可放置很长一段时间,并且表现出良好的超顺磁性。本论文采用微乳液法制备的Fe3O4@SiO2磁性粒子颗粒基本成球形,分散性良好,粒径大小在40nm左右。Fe3O4@SiO2磁性粒子表现出良好的超顺磁性,但比纯Fe304磁性粒子的性能有所降低。本论文采用化学还原法在Fe3O4@SiO2磁性粒子表面沉积一层薄的Ag壳层,粒径大小改变不大,颗粒仍呈球形,分散性良好。MNPs/Ag磁性粒子表现出良好的超顺磁性,同时由于Ag壳层比较薄,其磁性能接近于Fe3O4@SiO2磁性粒子,并且Fe3O4@SiO2与AgNO3的摩尔比为1:0.4时制备的MNPs/Ag中Ag的重量百分比较大为6.39。(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5-12-10)
莫尊理,蒋彩弟,蒲斌,郭瑞斌[6](2013)在《基于Fe_3O_4纳米粒子的磁性荧光复合材料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磁性Fe3O4纳米粒子为切入点,综述了Fe3O4纳米粒子与发光量子点、镧系稀土离子掺杂化合物以及有机荧光材料复合而得到的纳米复合微粒的制备方法、复合方式、性能特点等;总结了基于Fe3O4纳米粒子的磁光双功能复合材料在材料科学与生物医学等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磁光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3年15期)
潘园园,李赛,李亚茹,张雪莲,李珍珍[7](2013)在《甘露糖衍生物的合成及磁性荧光纳米复合粒子的表面修饰》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酯化保护、醚化和脱乙酰基反应合成了甘露糖衍生物,最后通过Click反应将合成的甘露糖衍生物接枝到磁性荧光纳米复合粒子表面。磁性荧光粒子通过桥接分子APTES将4-羰基-4-(丙-2炔氧基)丁酸的NHS活化酯与磁性荧光复合粒子结合,再将合成的3’-迭氮丙醇-O-α-D-甘露糖苷通过Click反应接枝到含端炔基的磁性荧光复合粒子上。核磁(NMR)和质谱(MS)结果表明成功合成甘露糖衍生物;荧光光谱(FL)和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IR)结果表明甘露糖衍生物成功接枝到磁性荧光复合粒子表面。所得产物具有较强的磁性和稳定的荧光特性。(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3年11期)
黄碧妃[8](2013)在《磁性纳米粒子—荧光量子点复合微球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半导体量子点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能,在生物医学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磁性纳米粒子具有独特的磁性能,而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分离、药物靶向运输和磁共振成像等生物医学领域。利用聚电解质与半导体量子点和磁性纳米粒子的相互作用可制备磁性荧光/聚电解质多功能复合材料,制得的复合材料不仅具有聚电解质独特的性质,同时还具有半导体量子点的荧光性能和磁性纳米粒子的磁性性能。将这种磁性荧光/聚电解质多功能复合材料应用于药物的运输,不仅可以对药物进行靶向运输,同时还能对其进行荧光监测。此外,这种磁性荧光/聚电解质多功能复合材料在生物标记,生物成像、生物分离、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潜力。因此,对于这种复合材料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在水相中采用柠檬酸钠为稳定剂,合成了柠檬酸稳定的水溶性CdSe/CdS/ZnS单核双壳量子点,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镜(TEM)、X射线能谱分析(EDX)、红外光谱(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荧光发射光谱(FL)等对CdSe/CdS/ZnS量子点的结构、形貌、组成及其荧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CdSe/CdS/ZnS量子点为立方闪锌矿结构,呈球形,具有优异的荧光性能,半峰宽为54nm,荧光量子产率为37.3%,且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2)以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为包覆材料,在水溶液中合成了Fe3O4-CdSe/CdS/ZnS磁性荧光壳聚糖海藻酸钠复合微球。通过XRD、SEM、EDS、IR、FL和VSM对该复合微球的结构、形貌、组成、荧光性能和磁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磁性荧光壳聚糖海藻酸钠复合微球呈球形,且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和磁性能。(3)以头孢拉定为药物模型,以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为包覆材料,在水溶液中合成了Fe3O4-CdSe/CdS/ZnS磁性荧光壳聚糖海藻酸钠载药微球。对该载药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进行了优化,并对其荧光性能、磁性能以及药物缓控释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条件下合成的载药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20.17%和40.84%。且该载药微球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和磁性能,在不同pH值缓冲溶液中具有一定的药物缓释效果,体现出pH刺激响应药物释放性能。(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3-06-01)
刘丽[9](2013)在《基于Mn掺杂Zn系列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旨在构建低毒磁性近红外荧光双功能复合纳米材料,研究复合纳米材料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重点讨论紫外光辐射条件下复合纳米材料对生物大分子的毒性效应,为复合纳米材料的进一步体内生物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巯基乙酸修饰ZnSe量子点的制备及表征采用巯基乙酸(TGA)为稳定剂直接在水相中以紫外光辐射辅助水热法制备了ZnSe量子点。系统地研究了紫外光辐射、反应pH值、前驱体配比和反应时间等实验条件对量子点荧光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合成条件为:反应pH值为9.5,Zn/NaHSe摩尔比为10:1,Zn/TGA摩尔比为1:3,100℃回流反应1h后,紫外辐射处理19h。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粉体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荧光发射光谱(FL)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量子点的晶体结构、表面结构和光学性能进行表征。制得的量子点为ZnSe/ZnS核壳型立方相闪锌矿结构,平均粒径4nm,荧光量子产率20%。2、CS-Fe3O4@ZnSe:Mn/ZnS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磁性壳聚糖CS-Fe304纳米粒子,采用水热法以巯基丙酸MPA为稳定剂通过成核掺杂模式制备了Znse:Mn/ZnS量子点,然后将制得的两种纳米粒子通过静电结合作用复合,制备得到CS-Fe3O4@ZnSe:Mn/ZnS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系统地讨论了成核温度、Zn/NaHSe摩尔比例、Mn2+离子掺杂量、稳定剂MPA加入量、溶液pH值、回流时间、ZnSe:Mn/ZnS量子点与CS-Fe3O4的摩尔比等实验条件的影响。确定最佳条件为:成核温度为4℃,Zn/NaHSe摩尔比为5:3,Mn2+离子掺杂量为4%,Zn/MPA摩尔比为1:24,溶液pH值为11,回流时间为7h,ZnSe:Mn/ZnS量子点与CS-Fe3O4的摩尔比为2.5:1。采用TEM.XRD.UV-vis、FL.VSM和FT-IR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得的CS-Fe3O4@ZnSe:Mn/ZnS具有很好的荧光性能和磁响应性能,在紫外灯照射下显示橙红色荧光,室温下饱和磁化强度为17.8emu/g。3.CS-Fe3O4@ZnS:Mn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研究采用层层自组装原理,以磁性壳聚糖CS-Fe3O4纳米粒子为基体,通过表面壳聚糖与Zn2+和Mn2+离子的螯合,在CS-Fe3O4磁性纳米粒子上原位生长ZnS:Mn纳米晶,制备得到CS-Fe3O4@ZnS:Mn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研究了壳聚糖浓度、前驱体配比、反应温度等参数的影响。确定最佳合成条件为:壳聚糖浓度为1.0%,CS-Fe3O4磁性纳米粒子浓度为0.2mo1·L-1,前驱物Zn2+和S2-离子浓度为0.1mol.L-1,Mn2+离子掺杂量为50%,反应pH值为7,反应温度为100℃。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蛋白质,采用UV-vis和FL等手段研究了没有紫外辐射和紫外辐射条件下CS-Fe3O4@ZnS:Mn与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CS-Fe3O4@ZnS:Mn对BSA具有荧光猝灭作用,其荧光猝灭是CS-Fe3O4@ZnS:Mn与BSA通过静电作用形成了某种特定结构的配合物而引起的静态猝灭,且这是一个自发的反应过程。紫外辐射条件下CS-Fe3O4@ZnS:Mn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更强。通过对反应过程中活性氧自由基的测定,探讨CS-Fe3O4@ZnS:Mn与BSA相互作用机理,认为CS-Fe3O4@ZnS:Mn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和光催化反应共同作用的一个过程。4、CS-Fe3O4@ZnS:Mn/ZnS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研究采用外延生长法,制备得到CS-Fe3O4@ZnS:Mn/ZnS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系统地研究了核壳比和Mn2+离子掺杂量等参数对CS-Fe3O4@ZnS:Mn/ZnS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合成条件为:核壳比为6:1,Mn2+离子掺杂量为31%。ZnS壳层有效的钝化了CS-Fe3O4@ZnS:Mn的表面,使荧光强度提高了3.5倍。CS-Fe3O4@ZnS:Mn/ZnS与BSA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CS-Fe3O4@ZnS:Mn/ZnS对BSA具有荧光猝灭作用,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相互作用力为静电作用力;紫外光辐射条件下CS-Fe3O4@ZnS:Mn/ZnS对BSA的猝灭作用进一步加强。5、复合体系中CS-Fe3O4@ZnS:Mn/ZnS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研究采用荧光光谱法分别讨论了共存离子Na+、K+、Fe2+和Fe3+离子,以及模拟体液对CS-Fe3O4@ZnS:Mn/ZnS与BSA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Na+或K+离子对BSA、 CS-Fe3O4@ZnS:Mn/ZnS以及CS-Fe304@ZnS:Mn/ZnS-BSA体系的荧光强度均没有明显影响。 Fe2+或Fe3+离子对BSA、CS-Fe3O4@ZnS:Mn/ZnS以及CS-Fe3O4@ZnS:Mn/ZnS-BSA体系具有荧光猝灭作用:Fe2+或Fe3+离子对BSA的猝火是由碰撞引起的动态猝灭;Fe2+或Fe3+离子对CS-Fe3O4@ZnS:Mn/znS MFNPs的猝灭为静态猝灭;Fe2+或Fe3+离子与CS-Fe304@ZnS:Mn/ZnS MFNPs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具有协同效应,导致BSA荧光猝灭更剧烈。模拟体液使CS-Fe3O4@ZnS:Mn/ZnS-BSA体系荧光强度有所增加。(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3-05-01)
丁永玲[10](2013)在《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与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磁性材料和发光量子点纳米晶因其优良的特性,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因此如果将磁性和荧光相结合,集分离和标记功能于一体,通过一定的物理化学工艺制备出多功能磁性荧光纳米复合材料,使其作为荧光探针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磁靶向性。基于此,本课题采用具有核磁共振造影剂作用的超顺磁性Fe_3O_4为磁核提供磁性,以颜色可调、高发光效率的核-壳结构的ZnSe@ZnS量子点提供荧光,制备磁性荧光复合纳米颗粒;同时将制备的磁性纳米颗粒与抗肿瘤药物结合,经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壳聚糖包覆,可得到磁性壳聚糖载药微球。这种新型的复合纳米材料不仅拓展了其生物医学应用潜力,还能有效克服磁性四氧化叁铁纳米粒子易被氧化、量子点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性及生物毒性等问题,使两种纳米粒子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本论文采用共沉淀法制备ZnSe量子点,以谷胱甘肽为稳定剂,得到高发光强度、水溶性、稳定的ZnSe量子点;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透射电镜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得到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当反应溶液的温度为90℃,pH值为12,反应时间为1h,Zn/Se/GSH摩尔比为1:0.4:1.2时,所制备ZnSe量子点的发光性能最好,而且制备的ZnSe量子点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用自然光进行辐照,有利于提高量子点的荧光强度和量子产率。以制备的ZnSe核量子点为基础,采用外延生长法,利用硫脲在高温下易分解的特征,在ZnSe量子点表面沉积一层宽带隙量子点ZnS壳层,制备了ZnSe@ZnS核壳量子点。考察了反应溶液的pH值、反应时间等对核壳结构ZnSe@ZnS量子点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ZnSe@ZnS核壳量子点粒径分布窄,平均粒径尺寸为3.6nm,由于量子尺寸效应,量子点的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都发生明显的红移;当温度为100℃,pH为10.5,反应时间为2h时,最有利于Zn2+和S2-的结合,得到的ZnSe@ZnS核壳量子点发光性能最好;经ZnS修饰后,ZnSe@ZnS量子点的量子产率得到很大提高,从23%上升到62.8%,同时荧光寿命也明显延长,显示出良好的荧光稳定性。通过溶剂热法制备的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结晶性、单分散性,平均粒径为10-15nm。由于有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的团聚现象严重,我们通过盐酸进行表面改性,研究结果表明:经盐酸修饰所得到Fe_3O_4-H3O+的磁性纳米颗粒在水中具有有良好的分散性,且盐酸浓度为0.03M时,纳米颗粒的分散性最好。通过扩散双分子层对其机理进行了研究,所制备的磁性纳米颗粒在室温下仍然具有良好的超顺磁性。为了得到磁性荧光复合纳米颗粒,采用化学键合机理将ZnSe@ZnS量子点引入到Fe_3O_4磁性纳米粒表面,得到了磁性荧光纳米复合粒子Fe_3O_4-QDs。首先通过APTES(3-氨基丙基叁乙氧基硅烷)修饰Fe_3O_4@SiO_2纳米粒子,得到氨基修饰的Fe_3O_4@SiO_2核壳量子点,并通过活化剂(EDC-NHS)与量子点相连。利用XRD、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TEM等测试手段研究复合纳米微粒的结构及发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复合粒子Fe_3O_4-QDs的饱和磁化强度和荧光强度略有降低,室温下具有超顺磁性。天然大分子壳聚糖常被用作抗肿瘤药物的载体。本论文用壳聚糖高聚物包覆氟尿嘧啶(广谱抗肿瘤药)和磁性纳米颗粒,制备了磁性壳聚糖微球,并对其载药量及缓释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实验考察了交联剂的量及交联时间对载药微球的形貌及缓释性能的影响,通过建立标准吸收曲线,对药物载体的载药量和包封率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pH值的缓冲溶液中,载药微球均对药物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其中pH=2,药物的释放速率最快;反应24h后,pH=2的释药速率接近100%;微球的载药量为S1=8.8%;包封率为S2=41.1%。当交联剂用量增加和原料摩尔比n(CS): n(5-Fu))的增大时,载药微球的释药速率变慢。研究表明:水溶性壳聚糖微球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抗肿瘤缓释控制材料。(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3-05-01)
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制备功能Fe_3O_4-QDs/SiO_2纳米粒子用于增强磁共振/荧光(MRI/FI)双模式成像。方法采用反相微乳法制备功能化的Fe_3O_4-QDs/SiO_2纳米粒子,同时对其稳定性和MRI/FI双功能造影能力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此方法制备的超小功能化的Fe_3O_4-QDs/SiO_2纳米粒子具有均一的尺寸,完整的核壳结构,杰出的时间稳定性,超顺磁性和强的荧光成像。结论本实验制备的功能化的Fe_3O_4-QDs/SiO_2纳米粒子可作为一种出色的造影剂同时用于MRI和FI成像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论文参考文献
[1].彭茂民,夏虹,刘丽.光谱法研究Fe~(3+)/Fe~(2+)离子对CS-Fe_3O_4@ZnS:Mn/ZnS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英文)[J].光子学报.2019
[2].褚建祎,陈莹.功能化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作为双功能造影剂的应用[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
[3].朱彦涛,张志刚.氨基硅烷修饰的荧光磁性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苑森文,赵朗,李宏涛.磁性荧光双功能复合纳米粒子Fe_3O_4@SiO_2@ZrO_2∶Tb~(3+)的合成和表征(英文)[J].应用化学.2016
[5].闫君.磁性纳米粒子与荧光量子点复合颗粒制备与性能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5
[6].莫尊理,蒋彩弟,蒲斌,郭瑞斌.基于Fe_3O_4纳米粒子的磁性荧光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3
[7].潘园园,李赛,李亚茹,张雪莲,李珍珍.甘露糖衍生物的合成及磁性荧光纳米复合粒子的表面修饰[J].功能材料.2013
[8].黄碧妃.磁性纳米粒子—荧光量子点复合微球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9].刘丽.基于Mn掺杂Zn系列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3
[10].丁永玲.磁性荧光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与性能表征[D].济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