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汉语主观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火”隐喻,汉语,主观性
汉语主观性论文文献综述
邵彤[1](2019)在《汉语中“火”隐喻的主观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具有主观性,能够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立场、意图等。具有体验性的隐喻表达同样具有主观性特征。文章将汉语语言中的隐喻表达作为分析对象,以"火"为关键词在CCL语料库中检索相关语料,分析汉语中隐喻表达的主观性特性,旨在加深对汉语隐喻本质的认知与理解。(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期刊2019年11期)
齐勇强[2](2019)在《“把”字句的主观性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把”字句并促进该句型的汉语教学,本文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主观性理论,意象图式理论和语义分析的方法对“把”字句的主观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把”字句可以表现说话人的情感,体现说话人的视角和说话人的认知。本文还对“把”字句的主观性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主观性来自于说话人在对概念客体的识解关系中视点的调整,并进而从历时的角度发现“把”字句的主观性来自于“把”字语义的虚化。接着,本文探讨了“把”字句的主观性与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发现能够进入“把”字句的动词都能在客观和主观上表示处置的意义。而“把”字句中的补语和状语则能从主观情感、主观量和主观评价的角度体现出主观性。最后,本文从“把”字句主观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在“把”字句的教学中的作用,发现“把”字句的主观性可以指导纠正偏误,可以用于语用分析,还可以用于设计练习题目。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把”字句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并促进“把”字句的对外汉语教学。(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彭雨蒙[3](2019)在《2012-2016年国内汉语主观性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观性是语言的根本属性。本文对2012-2016年来国内汉语主观性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从主观性的表现形式和研究性质两方面进行考察,总结了主观性研究的特点以及不足之处,期望对以后的相关研究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09期)
李雨函[4](2018)在《汉语教师的主观性话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话语是指教师在第二语言课堂上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所使用的语言,它不仅是组织教学和掌控课堂的工具,更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主要输入来源。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质量影响深远,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与此同时,课堂中的教师话语具有表情和达意的双重功能,其表情功能最主要的体现就是教师话语中的主观性成分。主观性表达在汉语具有十分凸显的位置,如在语音、词汇及句法等方面均有体现。本文主要借鉴中外教师话语及主观性的相关研究成果,综合话语分析理论,以海外实际初级汉语课堂中的教师话语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析和探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教师案例分析与反思及课堂录音等多种形式,结合Praat语音分析软件对教师反馈语、教师话语策略及教师的课堂管理用语叁个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师话语中主观性成分的具体体现,并探讨其对教学及师生关系的影响,从而提出改进实际初级汉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合理建议。本文所得出的数据和结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保加利亚索非亚私立中学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话语的真实情况,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帮助今后的汉语教师尤其是新手汉语教师更好地认识和改进教师话语,从而更好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汉语教学的蓬勃发展。本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简要概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第二章为文献综述的部分,对当前国内外关于教师话语及主观性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概括。第叁章是本文的研究设计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相关情况,如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等。第四章首先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教师主观性话语及其教学影响进行了概况分析,接着通过分析实际课堂录音的转写资料,从教师反馈语、教师话语策略及教师课堂管理用语叁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第五章则主要通过Praat语音分析软件得到的语图及相关数据对上述叁个研究方面再次进行论证分析,以定量的方法来阐述汉语教师主观性话语带来的教学影响。第六章为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结合研究内容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同时也找到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及对本研究范式应用前景的展望。(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12-01)
孙鹏飞[5](2018)在《交互主观性与汉语特殊自称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受当下流行的"宝宝体"启发,对现代汉语中的特殊"自称"现象进行探讨。汉语特殊"自称"形式存在不同的类型和下位分类,它们在言语交际中具有"距离调适"、"语用身份建构"与"视点转换"等话语功能;且不同自称形式在表达话语功能时有明显的选择偏好。汉语特殊自称形式在功能上与第一人称代词呈互补分布,交互主观性是其存在的根本动因。(本文来源于《汉语学习》期刊2018年05期)
潘海峰[6](2018)在《汉语主观性程度副词的多维研究——以“何其”与“何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观性程度副词"何其"与"何等"具有共同词素且功能相近,两词的特殊句法功能和表达功用与它们从疑问到反问再到感叹的副词化路径有关,这一演化路径具有认知理据和类型学证据。韵律制约和代词并入是跨层结构"何其"成词的关键,而同类竞争是疑问代词"何等"向副词演变的诱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修俊俊[7](2018)在《主观性视角下的汉语动词重迭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重迭式、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一直都是比较热的课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主观性的视角,探讨了动词的重迭式,与重迭式所表现的主观性。(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17期)
吴嘉琪[8](2018)在《汉语状语主观性语义的英译技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聚焦汉语状语主观性语义的英译技巧研究。在汉语言中,状语的句法位置灵活多变,倘若将同一状语置于不同的句法位置,语义差异显而易见。事实上,这种语义差异是由说话人的主观性(subjectivity)引起的。研究发现,无论是词汇性状语、介词结构状语还是从句状语,其主观性程度均随句法位置变动出现增强或减弱的变化趋势。同一状语在不同句法位置所体现的主观性语义程度差异,也即本文所研究的衍生主观性(derived subjectivity)。本文首先从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视角展开对汉、英状语衍生主观性建构机制的分析,将不同句法位置上的状语所构建的句式分别视作独立的语法构式。根据状语位于主句内外所构建的句式将其分为简单状语构式和复杂状语构式两大类构式,再根据状语的具体位置将上述两类构式细分为简单中置状语分构式、简单前置状语分构式、复杂前置状语分构式、复杂中置状语分构式以及复杂后置状语分构式这五种分构式。本文对汉、英状语衍生主观性的衍生机制从每一种分构式出发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汉、英状语主观性的衍生机制既表现出相似之处(都是通过状语的句法位置构建其主观性),又存在由汉、英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不同从而体现在语法结构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只有在翻译的过程中才能更加清楚地窥其全貌。我们以主观性的对等程度为参照标准,进一步探讨这五种分构式的英译技巧。本文不局限于探讨词语增补、词性转换、词义选择等传统微观的翻译技巧,主要通过语法构式的角度对汉语不同句法位置上的状语所构建的句式进行宏观视角上的翻译指导,并研究出如下五种主要的英译技巧,包括:(1)句法位置对应法、(2)句法成分对应法、(3)语义关系对应法、(4)视角对应法以及(5)逻辑关系对应法等。本文依仗构式语法理论厘清了汉、英状语主观性的衍生机制,并讨论了五种相对科学、宏观的英译技巧。本研究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翻译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7)
谷欣悦[9](2018)在《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言说类框式结构主观性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言说类框式结构可以表明说话人的立场和态度,突出说话人的情感,具有鲜明的主观性。然而学生在运用中出现偏误较多,教材上也存在着重视不够且解释不清的状况,该类结构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本文从教学出发,以《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中出现的四种言说类框式结构“对……来说、拿……来说、据……说、按……说”为例,探究其所具有的主观性表达特征。本文共设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选题背景、研究对象、思路及方法、语料来源等,并从框式结构及其教学、主观性与主观化的角度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第二章主要从句法、语义及语用叁个平面,借助语料库调查分析,探讨了四种言说类框式结构体现出的主观性表达特征:“对……来说”小句常表示说话人的主观观点或评价,对可变项具有明显的针对性,隐含说话人的对比义,或隐含说话人主观上对所述观点或可变项的凸显;“拿……来说”表示说话人的列举对象,用以对观点作出详述与证明,可作为“认同”式话题标记功能,为“言者发声”,多用于口语;“据……说”的言据性更为突出,表明说话人对后续观点持确定、相信的态度,书面语色彩较强;“按……说”一般表示说话人的态度或看法,常用作“推测—转折”式话语标记,带有说话人心存不解、疑惑的态度。此外,将四种框式结构主观性按照从强到弱的顺序排列如下:对……来说>拿……来说>按……说>据……说。第叁章为四种言说类框式结构主观化演进的历时考察。从框架形成演变出发,历时地描写其各自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并对主观化演变轨迹做出总结:一、动词范畴特征逐渐减少,由对客观事实相对客观的描述演变为带有说话人的自我印记;二、语义的重新调整,其所包含说话人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叁、主观性程度逐渐增加。第四章为四种言说类框式结构的习得偏误分析。通过对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分析,整理出偏误类型,并将其偏误类型同样从句法、语义、语用叁个层面进行归纳总结。第五章为言说类框式结构的二语教学策略。根据本体研究所得,对教材的呈现特征进行考察,并从基于叁个平面对汉语教学提出建议。第六章为结语。阐明本文主旨,总结主要观点,并指出本文不足之处,对研究前景做出展望。(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10)
于东兴[10](2018)在《汉语的交互主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认为,语言的交互主观性是人的自我定位这一通用认知能力在语言上的体现。所谓自我定位,是指人通过使用语言等交流方式,藉由与他人的交互来实现对自我、他人乃至整个世界的认识。在这种认识过程中获取自己相对他人的时空定位和社会关系定位,呼应情绪,协调立场,达成对行为和事件判断的共识。因此,语言的交互主观性可以从叁个方面来进行考察:视角(自己相对他人的物理定位和时间定位)、共情(呼应情绪和协调立场)和认识情态(达成对行为和事件判断的共识)。考察汉语中的交互主观性,就是从上述叁个方面,以关注听者和潜在接收者为核心,通过考察汉语的使用来识别和分析汉语的交互主观性。本研究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序言,总体介绍研究的内容、范围和方法等。第二章对现有语言交互主观性的研究做了分类式梳理,国际学界主要基于英语研究将语言交互主观性分为叁类:态度类交互主观性是说话人对听话人印象(与听话人的关系)的意义编码。反应类交互主观性是以听者为目标,促进话语连续性或话语合作的特定言语行为。语篇类交互主观是作者对读者如何理解文本的主动引导。叁种交互主观性的识别和可操作标准:线性化、方向性和韵律,仅是一种尝试性操作建议,存在更多潜在的类别和可能性。第叁章在第二章现有研究梳理的基础上,结合认知语法、神经科学和哲学等学科的讨论,提出了可适用于语言交互主观性研究的几个分析维度,概括而言,视角关乎时空定位,即空间和时间的参照对象;共情关乎社交空间中的定位,也即情绪感染和道义立场协调;认识情态则关乎与话人作为语言使用者对事件真实性和行为必要性的共同判断。第四章到第六章依次从视角、共情和认识情态叁个维度,讨论了汉语中相应的交互主观性特征和表现。第四章着重讨论了汉语视角中的时间性表达和人称用法,并通过英汉语料的对比,指出汉语相对英语,更具交互主观性。第五章从共情角度考察汉语的交互主观性,具体涉及语气词的情感呼应功能,功能副词“还、也、又”的立场协调功能,以及让步类同语式的立场评价等几个方面。第六章从认识情态的角度考察汉语的交互主观性,具体讨论了把字句在行为和事件定位中的作用。第七章从句子形式入手,分别讨论了左侧话语标记、把字句中的“给”、被字句的句式变换在交互主观性方面的特征表现。第八章为结论,简要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及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的可能研究方向做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汉语主观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把”字句并促进该句型的汉语教学,本文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主观性理论,意象图式理论和语义分析的方法对“把”字句的主观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把”字句可以表现说话人的情感,体现说话人的视角和说话人的认知。本文还对“把”字句的主观性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主观性来自于说话人在对概念客体的识解关系中视点的调整,并进而从历时的角度发现“把”字句的主观性来自于“把”字语义的虚化。接着,本文探讨了“把”字句的主观性与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发现能够进入“把”字句的动词都能在客观和主观上表示处置的意义。而“把”字句中的补语和状语则能从主观情感、主观量和主观评价的角度体现出主观性。最后,本文从“把”字句主观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在“把”字句的教学中的作用,发现“把”字句的主观性可以指导纠正偏误,可以用于语用分析,还可以用于设计练习题目。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把”字句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并促进“把”字句的对外汉语教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语主观性论文参考文献
[1].邵彤.汉语中“火”隐喻的主观性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
[2].齐勇强.“把”字句的主观性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山西大学.2019
[3].彭雨蒙.2012-2016年国内汉语主观性研究综述[J].北方文学.2019
[4].李雨函.汉语教师的主观性话语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
[5].孙鹏飞.交互主观性与汉语特殊自称现象[J].汉语学习.2018
[6].潘海峰.汉语主观性程度副词的多维研究——以“何其”与“何等”为例[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修俊俊.主观性视角下的汉语动词重迭式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8
[8].吴嘉琪.汉语状语主观性语义的英译技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9].谷欣悦.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言说类框式结构主观性表达研究[D].山东大学.2018
[10].于东兴.汉语的交互主观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