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链霉菌菌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链霉菌,菌株,初级代谢,聚酮化合物,次级代谢,还原力,调控开关,长篇论文,活性产物,降解机理
链霉菌菌株论文文献综述
,黄辛[1](2019)在《链霉菌高产菌株实现高效绿色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黄辛)近日,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张立新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为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向文胜等合作,在链霉菌胞内叁酰甘油(TAGs)降解机理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以长篇论文形式在线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12-24)
杨光[2](2019)在《加拿大建议继续使用链霉菌菌株K61》一文中研究指出加拿大卫生部正在就链霉菌菌株K61的所有用途进行公众咨询。链霉菌属菌株K61是生物杀菌剂Mycostop中的主要成分,用于防治温室植物猝倒,根冠腐病以及枯萎。在加拿大卫生部有害生物管理监管机构重新评估之后,没有对产品标签提出额外的风险缓解措施。为满足当前(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17期)
陈奕公,徐春燕,岳思君,李雅楠,苏建宇[3](2019)在《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高产菌株的构建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人类获得了大量有关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的信息,通过合理的构建策略可以激活其中的隐性基因簇或提高基因簇的表达水平,从而获得新的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或显着提高已知次级代谢产物的发酵水平。从基因表达调控、转座子突变、合成生物学方法、组学方法等四个方面,综述了提高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产量的构建策略及其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谢玉琴,马丹丹,杨树,李培,徐秉良[4](2019)在《娄彻氏链霉菌ZZ-9菌株发酵液对小麦幼苗的促生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ZZ-9菌株(专利保存号:CGMCC No.15245)是一株稳定性较强、对多种真菌病害病菌具有很好抑制效果的生防菌株。为了明确其对小麦的促生作用,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稀释倍数的生防菌ZZ-9发酵液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测定ZZ-9菌液灌根处理后小麦体内丙二醛(MDA)、叶绿素质量浓度和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生防菌ZZ-9不同剂量的发酵液对小麦幼苗均有一定的促生作用,其中以发酵液原液促生效果最明显,第2次灌根处理10d后,小麦幼苗株高和根长增幅最大,分别为43.60%(P<0.05)和49.80%(P<0.05);PPO和PAL活性显着增强,增幅分别为106.67%(P<0.05)和58.70%(P<0.05);叶绿素质量浓度较对照增加56.53%(P<0.05);MDA质量摩尔浓度较对照降低了53.62%(P<0.05)。可见,娄彻氏链霉菌生防菌株ZZ-9对小麦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有望为新型多功能生物制剂的开发提供优良的菌种资源。(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李晓华,黄粤,马婷婷,皮婷,姚家成[5](2019)在《具有抗稻瘟病菌活性的链霉菌ⅠT2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att B位点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稻瘟病菌NO-1为指示菌,从神农架地区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微生物,命名为ⅠT2.通过形态、生理生化研究和16S r DNA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初步鉴定为链霉菌属.不同发酵条件对链霉菌ⅠT2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链霉菌ⅠT2菌株较适合的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6.5~30℃,发酵转速150 r/min,发酵时间48 h.利用PCR扩增获得ⅠT2菌株的att B位点序列,链霉菌ⅠT2菌株的att B位点序列长277 bp,与S. griseus M095的att B位点核心区域的序列的相似度为97%,具有发生交换的核心区域5'-TT.含有ΦC31att P位点的整合型质粒p SET152可通过att P位点与链霉菌ⅠT2菌株通过其染色体上的att B位点发生位点特异性重组.(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申永瑞,向君亮,王佳琦,刘爽,李章雷[6](2019)在《疮痂链霉菌拮抗菌株BU396的分离鉴定与抗菌性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疮痂病的发生也日益严重,且化学防治存在环境污染等诸多弊端,因此利用安全和高效的生物防治手段对该病害进行防治成为研究热点。【目的】对疮痂链霉菌(Streptomyces scabies)拮抗菌株进行分离、鉴定和功能基因分析,对抗菌物进行分离及抗菌特性的研究。【方法】从马铃薯疮痂病的病害土壤中分离、筛选并鉴定得到拮抗菌株,采用PCR法对菌株进行抗菌物合成基因检测。通过硫酸铵沉淀法分离得到抗菌物,进行抗菌谱和稳定性检测,并通过盆栽试验进一步验证该菌株的生防效果。【结果】通过抗菌试验筛选得到拮抗细菌BU396,根据形态学、生理生化性质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确定其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功能基因分析表明BU396中含有表面活性素等4种抗菌物的合成相关基因。采用硫酸铵沉淀法对其培养液上清进行分离,当硫酸铵的饱和度为75%时,抗菌物在沉淀中析出。抗菌谱试验结果显示该抗菌物对多种动植物病原菌均具有抗菌效果。稳定性试验表明该抗菌物耐热,不易被酶解,对多种金属离子不敏感,具有宽泛的pH活性范围,盆栽试验结果显示菌株BU396处理能够明显降低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病率。【结论】分离并鉴定了一株对疮痂链霉菌具有显着拮抗作用的贝莱斯芽孢杆菌BU396。该菌株含有多种抗菌物合成的相关基因,其抗菌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和良好的稳定性,对马铃薯疮痂病的生防效果显着。本研究为马铃薯疮痂病的生物防治及后续抗菌物质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10期)
代立平[7](2019)在《疣孢菌NS0172菌株和链霉菌S035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莎霉素是一类结构独特、生物活性多样的大环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存在于放线菌和少数的植物。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放线菌蕴藏着巨大的次级代谢潜能。对放线菌的基因进行遗传操作,获得基因簇过表达突变株,即可能获得目标化合物,这将对新药的发现有重要贡献。本论文研究以AHBA合酶基因阳性菌株疣孢菌(Verrucosispora sp.NS0172)和链霉菌(Sreptomyces sp.S035)的过表达突变株为实验材料,进行了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共获得了30个化合物,通过MS、NMR等方法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中20个为新化合物,包括1个开环叁酮安莎霉素和12个开环四酮安莎霉素类化合物。Verrucosispora sp.NS0172菌株分离自厦门潮间带,PCR实验结果表明它是一株AHBA合酶基因阳性菌,有产生安莎霉素类化合物的潜力。本课题组的李稳硕士过表达vas10和vas12基因,分别构建了NS0172-OELAL和NS0172-SARP突变株。作者从NS0172-OELAL突变株的YMG琼脂培养基产物中分离得到了 1个已知化合物;从NS0172-SARP突变株的YMG琼脂培养基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了 10个化合物,其中5个为新化合物,包括1个新的开环叁酮安莎霉素和2个新的开环四酮安莎霉素,对部分新化合物2~4进行了抗菌活性的测定,但均未表现出抗菌活性。Streptomyces sp.S035菌株也是一株AHBA合酶基因阳性菌。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它含有编码碳骨架新颖的五酮安莎霉素基因簇。本课题组的王子申硕士构建了多个突变株,作者选取其中的3株进行了次级代谢产物研究。从S035-LAL1突变株的ISP3琼脂培养基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了 10个化合物(12~21),皆为新的开环四酮安莎霉素,但这些新化合物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抗菌活性;从S035-SARP突变株的ISP3琼脂培养基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6个已知五酮安莎霉素类化合物;从S035-LAL2突变株的ISP3琼脂培养基发酵产物中得到3个新化合物,但未得到五酮安沙霉素类化合物。(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4)
麻金金[8](2019)在《玫瑰黄链霉菌NKZ-259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类调控作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及延长农产品储藏期和保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市场上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大部分是化学合成的,容易造成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新型、绿色、高效的微生物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迫在眉睫。本研究分离获得一株放线菌NKZ-259,生测试验发现该菌株发酵液对番茄、辣椒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对该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比较分析,并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次级代谢产生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类物质进行检测,最后通过发酵培养基的优化来提高菌株次级代谢产生IAA的含量。研究结果如下:1、从青海省祁连山地区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能产生吲哚乙酸(IAA)的放线菌NKZ-259,经16S rDNA鉴定,初步鉴定为玫瑰黄链霉菌NKZ-259(Streptomyces roseoflavus NKZ-259)。温室生物测定试验显示:使用NKZ-259发酵液灌根,番茄根长比对照增加了73%,鲜重和干重也有一定增加;大田生物测定试验显示:与对照相比,浇灌菌株发酵液后番茄的株高、茎粗、冠幅和果实最大直径分别增加了11.29%,21.05%,29.68%和14.86%,辣椒的株高、茎粗、冠幅和果实最大直径分别增加了13.58%,14.57%,16.04%和14.07%,由此表明NKZ-259菌株发酵液对番茄、辣椒的生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2、利用PacBio平台对NKZ-259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得到该菌株全基因组为8081455bp,G-C含量为72.13%。将全基因组序列于antiSMASH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其全基因组共有35个次级代谢基因簇,包括非核糖体肽类、核苷类、丁内酯类、细菌素类、聚酮类、萜烯类和四氢嘧啶类。对该菌株全基因组进行KEGG基因注释及比较基因组分析,预测该菌株次级代谢可产生玉米素(zeatin,ZA)、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和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3、制备NKZ-259菌株发酵液,采用有机溶剂萃取,硅胶柱层析和薄层层析法分离,液相色谱-质谱联用进行检测分析,发现该发酵液中有IAA、ABA和SA。从而验证了NKZ-259菌株次级代谢能够产生IAA、ABA和SA叁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类物质,可能会产生ZA。4、采用单因子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结合响应面法对NKZ-259菌株发酵产生IAA的培养基进行优化,得到最优培养基为:L-色氨酸2.24 g/L,葡萄糖20.7 g/L,磷酸氢二钾0.5 g/L,可溶性淀粉10 g/L,蛋白胨3 g/L,硝酸钾4.5 g/L;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发酵产生IAA的含量为45.3774μg/mL,原始发酵培养基产生IAA的含量为11.64μg/mL,使用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IAA含量提高了叁倍。综上,本研究中分离得到的玫瑰黄链霉菌NKZ-259(Streptomyces roseoflavus NKZ-259),其发酵液对番茄、辣椒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过全基因组注释、预测及比较分析结合液质联用检测,发现该菌株次级代谢能产生IAA、ABA和SA叁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类物质,通过发酵培养基优化,明显提高了菌株次级代谢产生IAA的含量,为新型、绿色、高效的微生物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徐小娜[9](2019)在《海洋链霉菌抗补体活性菌株筛选及活性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补体系统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免疫防御系统之一,其在消除微生物入侵和维持机体的平衡等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补体系统如果过度激活会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性痴呆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多种疾病。天然产物来源的抗补体活性成分具有可持续生产,且能在体内被直接消化吸收等优点因此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关注。由于微生物易于培养、易于基因工程改良,且微生物来源的产品质量容易控制,所以微生物来源的抗补体活性物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对微生物来源抗补体活性物质的研究还非常有限。海洋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复杂多样,且具有众多生物活性,如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细胞毒性和抗肿瘤活性,因此海洋放线菌已成为新药研究与开发的新来源,但目前对海洋放线菌的抗补体活性物质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课题首先筛选了具有抗补体活性的海洋来源链霉菌,并对两株产抗补体活性物质的菌株星海链霉菌Streptomyces xinghaiensis NRRL B24674T(简称 S187)和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DUT11(简称DUT11)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对分离自大连星海湾和小平岛海平面以下约10m处的海泥样品中的42株海洋放线菌进行了抗补体活性物质生产菌筛选,发现7株海洋放线菌的发酵液具有良好的抗补体活性。对这7株放线菌进行了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这些海洋放线菌分别属于不同的种,提示可产生抗补体活性物质的海洋放线菌菌株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2)进一步研究了具有良好抗补体活性的菌株星海链霉菌S187抗补体活性物质的生产,对其抗补体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并对抗补体活性物质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首先,选取7种不同培养基对菌株S187进行了发酵条件优化,确定M12培养基为最佳培养基,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为7.0,温度为28 ℃,培养时间为6天。然后,比较了野生菌株S187和抗补体活性消失的突变菌株△sinH-P3的次级代谢物,寻找抗补体活性物质,液相色谱分析发现两个菌株的多个次级代谢物含量存在差别,结合液相质谱质谱联用分析,初步判断了抗补体活性化合物所对应的液相色谱对应峰。最后,通过抗补体活性追踪的方法,对菌株S187发酵提取物粗品进行了分离纯化,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薄层层析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各种分离纯化的方法,从粗提物中纯化获得4个小分子化合物,经过理化性质、质谱和核磁共振分析(1H-NMR和13C-NMR),并结合文献值对照,最终确定这4个化合物分别为2-吡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邻羟基苯甲腈和邻氨基苯甲酸。活性测试表明,这4个化合物均有抗补体活性,其CH50分别为2.0 ± 0.3、0.8 ± 0.1、2.4± 0.5和2.5 ± 0.6 mmol/L。(3)以可生产抗补体活性物质的海洋链霉菌DUT11为研究对象,对其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分析基因组次级代谢物生物合成基因簇信息,发现存在衣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对DUT11的菌丝体和发酵液进行分析,发现均有衣霉素存在,进而通过优化培养基大量发酵获得粗提物,对抗补体活性组分进行薄层层析色谱、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和重结晶等各种分离纯化的方法,最终获得9个化合物,经过理化性质和高分辨质谱分析,确定了 5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是衣霉素I、衣霉素II、衣霉素V、衣霉素VII、衣霉素X,其余4个化合物是经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LC-MS、1H-NMR和13C-NMR),并结合文献值对照,确定其结构分别是3-吲哚甲酸、对羟基苯甲酸、2-吡咯甲酸和无活菌素。在抗补体活性测试中除了无活菌素外,其它8个化合物均具有抗补体活性,其中衣霉素X的抗补体活性最好,其CH50为 0.041 ± 0.03 mg/mL。(4)对海洋链霉菌DUT11的衣霉素及抗补体活性物质发酵生产的最佳条件进行了优化。该菌株在NaCl浓度为10%时可以生长,NaCl浓度为3%时菌株生长最好,衣霉素的产量最大,为30.78 mg/L;而NaCl的浓度在0-5%时抗补体活性没有明显的变化。其次,对链霉菌株DUT11进行衣霉素生产培养基优化,确定了 M33培养基作为基础培养基。最后,采用了响应面方法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衣霉素生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可溶性淀粉的浓度(A)、黄豆粉的浓度(B)和酵母粉的浓度(C)分别为49.97、24.88和4.15 g/L,衣霉素的产量可到达57.03 mg/L;而抗补体活性物质生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A、B和C分别为47.56、18.00和3.92 g/L,提示该菌株可产生除衣霉素外的其他抗补体活性物质。本研究通过对抗补体活性物质生产菌的筛选,证明了许多海洋放线菌具有产生抗补体活性物质的潜力。同时,对星海链霉菌S187和海洋链霉菌DUT11的抗补体活性物质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所取得的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微生物来源的抗补体活性物质以及高效经济地生产抗补体活性药物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1-08)
Yan-fang,ZHAO,Dan-dan,LU,Andreas,BECHTHOLD,Zheng,MA,Xiao-ping,YU[10](2018)在《天蓝色链霉菌M145中otrA基因的表达对菌株形态分化、放线紫红素合成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性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来源于龟裂链霉菌(Streptomyces rimosus)M527的otr A基因在天蓝色链霉菌M145中异源表达,通过考察宿主菌对土霉素以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抗性、放线紫红素的合成、菌株形态等方面的变化鉴定otr A基因的功能。创新点:S.rimosus中的otrA基因与转录延伸因子EF-G具有很高的同源性,被认为是土霉素的抗性基因之一,但其具体的生物学功能目前尚未有研究报道。本文首次实现otrA基因在天蓝色链霉菌M145中的异源表达,不仅提高了宿主对土霉素以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抗性,还促进了菌株产孢和放线紫红素的合成,从而初步证实了OTRA生物学功能。方法:克隆来源于S.rimosus M527的otrA基因,将其置于链霉菌整合型载体pIB139强启动子PermE*的下游,构建重组质粒pIB139-otrA;通过接合转移将其转入天蓝色链霉菌M145获得重组菌M145-OA,实现otrA基因在天蓝色链霉菌M145中的异源表达;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菌株的形态变化;通过含有不同浓度的不同抗生素的抗性平板筛选测试菌株的抗性水平变化;通过5-L发酵罐发酵实验考察次级代谢产物放线紫红素的合成能力变化;通过荧光定量PCR考察放线紫红素合成途径中的调控基因actII-orf4的转录水平变化。结论:来源于S.rimosus M527的otrA基因在天蓝色链霉菌M145中实现异源表达。一方面对宿主天蓝色链霉菌形态分化、放线紫红素产量的影响表明otrA可能作为一种类似延伸因子的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宿主对土霉素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性的提高可能归因于OTRA对核糖体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期刊2018年09期)
链霉菌菌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加拿大卫生部正在就链霉菌菌株K61的所有用途进行公众咨询。链霉菌属菌株K61是生物杀菌剂Mycostop中的主要成分,用于防治温室植物猝倒,根冠腐病以及枯萎。在加拿大卫生部有害生物管理监管机构重新评估之后,没有对产品标签提出额外的风险缓解措施。为满足当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链霉菌菌株论文参考文献
[1].,黄辛.链霉菌高产菌株实现高效绿色构建[N].中国科学报.2019
[2].杨光.加拿大建议继续使用链霉菌菌株K61[J].农药市场信息.2019
[3].陈奕公,徐春燕,岳思君,李雅楠,苏建宇.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高产菌株的构建策略[J].微生物学杂志.2019
[4].谢玉琴,马丹丹,杨树,李培,徐秉良.娄彻氏链霉菌ZZ-9菌株发酵液对小麦幼苗的促生作用[J].西北农业学报.2019
[5].李晓华,黄粤,马婷婷,皮婷,姚家成.具有抗稻瘟病菌活性的链霉菌ⅠT2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attB位点的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申永瑞,向君亮,王佳琦,刘爽,李章雷.疮痂链霉菌拮抗菌株BU396的分离鉴定与抗菌性质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19
[7].代立平.疣孢菌NS0172菌株和链霉菌S035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D].山东大学.2019
[8].麻金金.玫瑰黄链霉菌NKZ-259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9].徐小娜.海洋链霉菌抗补体活性菌株筛选及活性产物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10].Yan-fang,ZHAO,Dan-dan,LU,Andreas,BECHTHOLD,Zheng,MA,Xiao-ping,YU.天蓝色链霉菌M145中otrA基因的表达对菌株形态分化、放线紫红素合成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性的影响(英文)[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B(Biomedicine&Biotechnology).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