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卷叶贝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川贝母,暗紫贝母栽培品,卷叶贝母栽培品,高效液相色谱法
卷叶贝母论文文献综述
龚盼竹,谢慧敏,谢慧淦,徐云,周琪[1](2019)在《暗紫贝母与卷叶贝母的栽培品HPLC-ELSD指纹图谱及对比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暗紫贝母与卷叶贝母的栽培品HPLC-ELSD指纹图谱,找出两种川贝母指纹图谱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HPLC-ELSD法建立暗紫贝母与卷叶贝母的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年版)软件对其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并结合SPSS 19. 0软件对数据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分别找出了暗紫贝母与卷叶贝母的栽培品各自共有色谱峰,确定了两种川贝母色谱峰之间的差异。结论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可为暗紫贝母与卷叶贝母的栽培品鉴别提供依据,并为其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华西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杨千叶,黄可佳,张阳,李锐[2](2019)在《卷叶贝母异戊烯基焦磷酸异构酶基因(IDI)的克隆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克隆卷叶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生物碱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异戊二烯焦磷酸异构酶(isopentenyl diphosphate isomerase,简称IDI),并运用生物信息学和荧光定量方法对其功能进行分析,为卷叶贝母甾类生物碱合成途径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以卷叶贝母再生鳞茎为试验材料,基于转录组测序结果,通过PCR技术克隆川贝母IDI基因(FcIDI)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简称ORF)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进行分析,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并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FcIDI基因在卷叶贝母根、茎、叶、野生鳞茎、再生鳞茎及愈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FcIDI的ORF片段为885 bp,编码294个氨基酸,与大豆(Glycine max)、杜仲(Eucommia ulmoides)、番薯(Ipomoea)、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等植物IDI蛋白的相似性达85%以上;FcIDI蛋白的二级、叁级结构预测结果表明,α-螺旋及不规则卷曲是其整体蛋白质结构中的主要组成结构元件;qRT-PCR试验结果表明,FcIDI在野生鳞茎中的表达量远高于根、茎、叶等其他植物组织,再生鳞茎的IDI表达量高于野生鳞茎,在愈伤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不同植物组织部位及组培诱导物的IDI相对表达量差异结果显示,FcIDI是1个生物碱合成途径中的关键蛋白质,并受激素组合诱导表达,研究结果为提高卷叶贝母中的生物碱含量及深入研究植物IDI的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6期)
王跃华,张晓捷,马涛,屈锡梅,付雪铃[3](2019)在《卷叶贝母根高效诱导愈伤组织及快速增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卷叶贝母根为外植体,建立其愈伤组织快速繁殖体系,研究了不同消毒时间和激素配比对卷叶贝母根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与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卷叶贝母根快速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2 iP 1.0 mg·L~(-1)+NAA 0.6 mg·L~(-1)+头孢曲松钠300 mg·L~(-1)+香蕉汁200 mg·L~(-1),培养30 d愈伤组织诱导率为85.41%;根愈伤组织的最佳增殖培养基为B 5+2,4-D 3.0 mg·L~(-1)+KT 0.5 mg·L~(-1)+多效唑1.0 mg·L~(-1)+活性炭1.5 mg·L~(-1),培养30 d其增殖倍数可达3.26倍。本实验实现了以卷叶贝母根为外植体的愈伤组织快速诱导和增殖培养,有效地提高了卷叶贝母植物器官的利用率,并为保护卷叶贝母植物资源提供了重要的途径。(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9年04期)
张阳,李锐,杨千叶,赵琦[4](2018)在《卷叶贝母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MEP途径是合成生物碱、萜类物质前体的重要途径之一,1-deoxy-D-xylulose-5-phosphate synthase (DXS)是MEP途径中的第1个限速酶。为了解卷叶贝母DXS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进行分析,以期为贝母生物碱合成途径研究打下基础。【方法】采用PCR技术克隆卷叶贝母FcDXS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序列分析,预测其潜在的功能。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FcDXS基因在野生状态(根、茎、叶、鳞茎)和组培诱导物(愈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获得了2151 bp FcDXS基因ORF片段,编码716个氨基酸,并与NCBI公布的砂仁等植物DXS蛋白相似性达80%以上;在Fc DXS蛋白的二级、叁级结构预测中,得出Fc DXS蛋白主要由α螺旋构成; qRTPCR检测结果表明FcDXS基因在野生状态下鳞茎表达量最高,激素诱导状态的愈伤组织表达量则是野生鳞茎的5倍。【结论】Fc DXS蛋白质特征区及同源性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蛋白的结构域较保守,结合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证明,Fc DXS是一个有生物学功能且受激素诱导表达的蛋白质。本研究为后续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提高卷叶贝母生物碱含量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张甜甜,李锐,陈晓仪,赵琦[5](2018)在《卷叶贝母MCT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是基于转录组测序结果,通过PCR技术克隆卷叶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中MEP途径的2-C-甲基-D-赤藓醇-4-磷酸胱氨酰转移酶基因(2-C-methyl-D-erythritol-4-phosphate cytidylyltransferase, MCT)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进行分析,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并通过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FcMCT基因在野生鳞茎和愈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为后续卷叶贝母MCT基因功能研究打下基础。通过PCR技术,获得了900 bp的FcMCT ORF片段,编码299个氨基酸,并与NCBI上公布的木薯、橡胶树、向日葵等植物MCT蛋白的相似性达80%以上;通过SOPMA和SWISS-MODE网站预测的Fc MCT蛋白的二级、叁级结构,可以看出FcMCT蛋白的主要结构元件是无规卷曲和α螺旋构成;通过qRT-PCR检测野生状态的卷叶贝母中根、茎、叶、鳞茎和诱导状态的愈伤组织中的FcMCT基因表达水平,发现在愈伤组织的表达水平最高。最终,我们认为FcMCT是甾类生物碱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在贝母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不同,受激素组合诱导表达,FcMCT是一个具有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提高卷叶贝母中生物碱含量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22期)
王楠轲,谢慧敏,谢慧淦,徐云,王曙[6](2018)在《康定贝母、卷叶贝母及暗紫贝母的质量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康定贝母、卷叶贝母及暗紫贝母的质量,验证康定贝母作为川贝母来源之一的合理性。方法采用HPLCELSD法及TLC法分析康定贝母及川贝母中的卷叶贝母、暗紫贝母,同时对这3种贝母的外观性状、折干率、水分、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和总生物碱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康定贝母的外观性状与卷叶贝母相似,3种贝母的HPLC和TLC图谱均十分相似。其中,卷叶贝母的生物碱含量明显高于康定贝母和暗紫贝母的。结论康定贝母作为川贝母使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本文来源于《华西药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徐云,谢慧敏,谢慧淦,王楠轲,王曙[7](2018)在《不同采收期栽培卷叶贝母与暗紫贝母的质量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确定不同生长年限栽培卷叶贝母与暗紫贝母的最佳采收时间。方法分析不同生长年限两种栽培样品的鲜重、干重、折干率、水分、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和总生物碱含量的变化规律,归纳出栽培卷叶贝母与暗紫贝母的最佳采收时期。结果不同采收期叁年生和四年生卷叶贝母、暗紫贝母栽培品的质量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生长年限的两种贝母中总生物碱的含量均在七月中、下旬达到最高。结论青海产叁、四年生的栽培卷叶贝母与暗紫贝母的最佳采收期均为七月中、下旬。(本文来源于《华西药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陈晓仪,张甜甜,赵琦[8](2018)在《卷叶贝母环阿屯醇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卷叶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中参与生物碱合成的关键酶环阿屯醇合成酶(cycloartenol synthase,CAS)基因进行克隆,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方法基于转录组测序结果,通过PCR技术克隆卷叶贝母CAS基因(FcCAS)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序列,并基于在线工具对cDNA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荧光定量(q RT-PCR)手段检测FcCAS在野生鳞茎与愈伤组织(通过激素组合刺激获得的组织培养物)中的表达情况并测定总生物碱的含量。结果 FcCAS编码区ORF长为2 271 bp,编码756个氨基酸,并与NCBI上公布的天门冬、芭蕉、油棕等植物CAS蛋白的相似性达80%以上;qRT-PCR与总生物碱含量测定实验表明FcCAS的表达水平与总生物碱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都是愈伤组织高于野生鳞茎。结论 FcCAS在不同组织状态下表达量差异较大,FcCAS是一个有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受激素组合诱导表达,为进一步研究CAS对卷叶贝母生物碱含量的影响和表达调控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8年18期)
李锐,陈晓仪,张阳,张甜甜,赵琦[9](2018)在《卷叶贝母法尼基焦磷酸合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卷叶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法尼基焦磷酸合酶基因(FcFPPS)是否参与甾类生物碱合成、萜类合成等代谢过程,该研究基于转录组测序结果,通过PCR技术克隆卷叶贝母FPPS基因(FcFPPS)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进行分析,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并通过qRT-PCR检测FcFPPS基因在野生鳞茎和再生鳞茎(通过激素组合刺激获得的组织培养物)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利用煎煮法测定野生鳞茎和再生鳞茎的总生物碱含量。结果表明:获得了1 059bp的FcFPPS ORF片段,编码352个氨基酸,并与NCBI上公布的麝香百合、虎眼万年青、春兰等植物FPPS蛋白的相似性在85%以上;对FcFPPS蛋白的二级、叁级结构预测发现FcFPPS蛋白主要由α螺旋构成;qRT-PCR与总生物碱含量测定结果显示FcFPPS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总生物碱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都是再生鳞茎高于野生鳞茎。FcFPPS蛋白质特征区及同源性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qRT-PCR的测定结果证明FcFPPS可能是一个有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这为后续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提高卷叶贝母中生物碱含量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8年09期)
王跃华,徐恩琴,郭翠平,梅英,刘涛[10](2015)在《煎煮法提取卷叶贝母组培物总生物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煎煮法提取卷叶贝母组培物的总生物碱并测定其含量.通过对煎煮材料大小、浸泡时间和煎煮时间等主要因素进行实验,并以贝母素乙为测定标准,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提取条件下的总生物碱含量.实验结果显示,煎煮材料大小、浸泡时间和煎煮时间3个因素均影响卷叶贝母组培物中总生物碱含量.选择适宜的卷叶贝母组培物大小、浸泡时间和煎煮时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有效物生物碱的溶出量.(本文来源于《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卷叶贝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旨在克隆卷叶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生物碱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异戊二烯焦磷酸异构酶(isopentenyl diphosphate isomerase,简称IDI),并运用生物信息学和荧光定量方法对其功能进行分析,为卷叶贝母甾类生物碱合成途径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以卷叶贝母再生鳞茎为试验材料,基于转录组测序结果,通过PCR技术克隆川贝母IDI基因(FcIDI)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简称ORF)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进行分析,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并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FcIDI基因在卷叶贝母根、茎、叶、野生鳞茎、再生鳞茎及愈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FcIDI的ORF片段为885 bp,编码294个氨基酸,与大豆(Glycine max)、杜仲(Eucommia ulmoides)、番薯(Ipomoea)、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等植物IDI蛋白的相似性达85%以上;FcIDI蛋白的二级、叁级结构预测结果表明,α-螺旋及不规则卷曲是其整体蛋白质结构中的主要组成结构元件;qRT-PCR试验结果表明,FcIDI在野生鳞茎中的表达量远高于根、茎、叶等其他植物组织,再生鳞茎的IDI表达量高于野生鳞茎,在愈伤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不同植物组织部位及组培诱导物的IDI相对表达量差异结果显示,FcIDI是1个生物碱合成途径中的关键蛋白质,并受激素组合诱导表达,研究结果为提高卷叶贝母中的生物碱含量及深入研究植物IDI的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卷叶贝母论文参考文献
[1].龚盼竹,谢慧敏,谢慧淦,徐云,周琪.暗紫贝母与卷叶贝母的栽培品HPLC-ELSD指纹图谱及对比分析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19
[2].杨千叶,黄可佳,张阳,李锐.卷叶贝母异戊烯基焦磷酸异构酶基因(IDI)的克隆与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
[3].王跃华,张晓捷,马涛,屈锡梅,付雪铃.卷叶贝母根高效诱导愈伤组织及快速增殖研究[J].种子.2019
[4].张阳,李锐,杨千叶,赵琦.卷叶贝母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8
[5].张甜甜,李锐,陈晓仪,赵琦.卷叶贝母MCT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8
[6].王楠轲,谢慧敏,谢慧淦,徐云,王曙.康定贝母、卷叶贝母及暗紫贝母的质量比较[J].华西药学杂志.2018
[7].徐云,谢慧敏,谢慧淦,王楠轲,王曙.不同采收期栽培卷叶贝母与暗紫贝母的质量比较[J].华西药学杂志.2018
[8].陈晓仪,张甜甜,赵琦.卷叶贝母环阿屯醇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中草药.2018
[9].李锐,陈晓仪,张阳,张甜甜,赵琦.卷叶贝母法尼基焦磷酸合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广西植物.2018
[10].王跃华,徐恩琴,郭翠平,梅英,刘涛.煎煮法提取卷叶贝母组培物总生物碱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