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形态建成模拟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烤烟,地上部,形态建成,模拟模型
形态建成模拟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徐光辉,熊淑萍,张慧,宋瑞芳,马新明[1](2011)在《烤烟地上部器官形态建成模拟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构建烟草地上部器官的模拟模型,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系统测定了烟草不同生育时期器官的生物量,构建了烟草不同生长阶段器官形态的动态模型.通过对2007年烟草器官形态的模拟,表明烟草地上部不同生长周期的器官形态模拟值与田间试验数据的相关系数在0.735~0.997,达极显着水平,表明模型对烟草地上部器官形态发育动态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常丽英[2](2007)在《水稻植株形态建成的模拟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植株生长过程的动态模拟,对实现水稻生长的数字化和可视化表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基于水稻生长发育规律,以热时间为主线,通过连续观测不同氮素和水分水平下不同类型品种水稻地上部器官的形态特征,综合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下水稻各器官生长发育的动力学过程及其受氮素和水分因子的影响,构建了水稻植株各器官形态建成的模拟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性和预测性,从而为进一步建立虚拟水稻生长系统奠定了基础。本研究以不同氮素和水分水平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两年田间试验为基础,通过连续观测不同处理条件下水稻主茎和分蘖叶片形态指标(包括叶长、叶宽和叶形),综合分析了水稻叶片形态指标随生育进程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并构建了水稻叶片生长过程的动态模拟模型。水稻叶片的伸长过程符合S型曲线,采用Logistic方程描述了水稻主茎及分蘖叶片随生长度日(GDD)的动态伸长过程;采用一元二次方程描述了主茎叶长变化特征,并利用水稻分蘖与主茎同伸叶片叶长比值的二次曲线关系描述了分蘖叶长变化特征;利用二次曲线描述了叶宽随GDD的动态变化过程;分别用幂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描述了叶形(不同叶长处的叶宽)的动态变化过程;另外,以叶片含氮量和含水量分别描述了不同水氮水平对叶片形态建成过程的影响。然后,利用独立的水稻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主茎及分蘖不同GDD时刻叶长、最终叶长的均方根差(RMSE)分别为0.75cm、0.96cm、0.82cm、0.88cm;主茎及分蘖不同叶长处叶宽预测的均方根差分别为0.71cm、0.79cm。基于不同处理条件下水稻主茎和分蘖不同叶位叶片茎叶夹角和叶曲线特征,通过定量分析水稻叶片夹角的动态变化规律和叶片的受力模式,建立了水稻茎叶夹角随生育进程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的动态模拟模型并推导了叶曲线方程,进行了影响系数的参数化和方程求解。另外,以叶片含氮量和含水量分别描述了不同水氮水平下夹角变化对叶曲线变化过程的影响。进一步利用叁维数字化仪获得的独立的水稻田间试验资料对茎叶夹角和叶曲线方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所建方程可以合理而可靠地定量描述水稻叶片夹角和叶曲线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连续观测不同处理条件下水稻主茎和分蘖不同叶位叶片的SPAD,综合分析了水稻叶片SPAD随生育进程的变化规律及其与RGB的关系,并构建了基于SPAD的水稻叶色变化模拟模型。水稻叶片SPAD随生育进程的变化在生长初期和生长衰老期符合幂函数和二次曲线的规律,叶片功能期SPAD保持均衡,且在不同氮素和水分处理之间均差异明显。采用分段函数描述了叶片SPAD随生育进程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基于二次曲线方程分别描述了叶片含氮量和含水量对叶色变化过程的调控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叶片SPAD值与叶色组分(RGB)值的关系模型。利用独立的水稻田问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显示主茎不同叶位叶色变化3个阶段模拟值的均方根差分别为2.58、3.69和3.82,4个分蘖不同叶位叶色变化模拟值的均方根差分别为4.65、4.39、3.51和4.25;SPAD值与叶色组分间模拟值的均方根差分别为2.98和3.25。通过对不同水分和氮素水平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叶鞘和节间伸长过程的连续观测和定量分析,构建了水稻主茎和分蘖叶鞘与节间生长过程的模拟模型。采用Logistic方程分别描述了主茎和分蘖叶鞘及节间的动态伸长过程;基于同伸叶鞘间的关系用二次曲线描述了分蘖叶鞘长度的变化;基于节间长度与直径的线性关系描述了节间直径的变化;另外,用叶片含氮量和含水量描述了不同水氮水平对叶鞘和节间生长过程的影响因子。利用独立的水稻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主茎和分蘖叶鞘(一级分蘖和二级分蘖)模拟值的均方根差(RMSE)分别为0.65cm、0.52cm和0.46cm;节间长度和直径模拟值的均方根差(RMSE)分别为0.42cm、0.15cm。通过连续观察和定量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主茎和分蘖稻穗形态指标(包括穗长、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的长度与数量、枝梗上小穗数、枝梗节间长度、小枝梗长度)随生育进程和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构建了稻穗生长特征与形态建成的动态模拟模型。模型采用Logistic方程描述了水稻主茎及分蘖稻穗穗长、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长度随生长度日(GDD)的动态伸长过程;并且利用一次枝梗长与穗长比值及二次枝梗长与一次枝梗长比值的二次曲线关系描述了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定长后的变化特征;用二次曲线方程描述了二次枝梗数的变化模式;分别用线性方程及二次曲线方程描述了一次枝梗及二次枝梗上小穗数的变化规律;最后用幂函数描述了枝梗节间长度的变化特征。同时,根据穗轴受力平衡原理,推导了穗轴空间形态曲线。此外,以稻穗氮素和水分因子分别描述了不同水氮水平对稻穗形态建成过程的定量影响。进一步利用独立的水稻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主茎和分蘖穗长、二次枝梗总数、二次枝梗上小穗数、枝梗节间长度的均方根差(RMSE)分别为0.68cm、0.60、1.18、0.81cm。通过定量分析不同处理下水稻冠层形态指标之间的动态关系,构建了普适性的水稻冠层拓扑结构模型。水稻冠层结构的变化过程符合S型曲线,且在不同氮素和水分水平之间差异明显。可以采用Logistic曲线模拟器官伸长过程,并结合叶龄与GDD的关系,确定各器官的初始伸长时间和最终所需生长时间,形成水稻植株冠层生长模型。同时,可以节间及其着生叶或穗为单位,将水稻植株分解成若干生长单元,来描述水稻植株的冠层拓扑结构。利用不同水稻品种的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显示不同时刻预测值的均方根差(RMSE)为11.6cm。通过对不同水稻品种和水氮处理条件下主茎和分蘖单位叶片、茎鞘、稻穗的连续取样观测和定量分析,构建了水稻各单位器官干物质分配指数的动态模拟模型,并进一步通过模拟单张叶片比叶重求出单张叶片的叶面积。模型采用线性方程和指数方程描述了叶片、茎鞘及用指数方程描述了稻穗单位器官分配指数随GDD的动态变化过程;分别用指数方程描述了叶片、茎鞘及用一元二次方程描述了稻穗最大单位分配指数随不同叶位、鞘位、主茎和分蘖稻穗穗位的动态变化过程;采用一元二次方程描述了水稻主茎及分蘖单位叶片比叶重、茎鞘干重及用幂函数描述了稻穗干重随生长度日(GDD)的动态变化过程;另外,以叶片、茎鞘、稻穗氮素和水分因子分别描述了不同水氮水平对各单位器官干物质分配过程的定量影响。利用独立的水稻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主茎与分蘖各单位器官干物重的均方根差分别为0.087,0.073,0.53。(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7-07-01)
谭子辉[3](2006)在《小麦植株形态建成的模拟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植株形态建成的模拟模型,对实现小麦生长的可视化表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基于小麦生长发育规律,以热时间为主线,通过连续观测不同氮肥水平下不同类型品种小麦地上部器官的形态特征,综合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麦主要器官生长发育的动力学过程及其受氮素因子的影响,构建了小麦植株主要器官形态建成的模拟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性和预测性,从而为进一步建立虚拟小麦生长系统奠定了基础。本研究以不同氮肥水平下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两年田间试验为基础,通过连续观测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麦主茎和分蘖叶片形态指标(包括叶长和叶形),综合分析了小麦叶片形态指标随生育进程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并构建了冬小麦叶片生长过程的动态模拟模型。小麦叶片的伸长过程符合S型曲线,而不同叶位叶片的最终长度符合双峰曲线,且在不同氮肥处理之间均差异明显。采用Logistic方程描述了叶片长度的动态变化过程,用二次曲线和线性方程来定量描述了叶形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采用叶片氮含量量化了氮素对叶片生长特征的影响。并利用不同小麦品种的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主茎叶片定长叶长、不同时刻叶长和叶宽预测值的平均RMSE分别为8.4%、12.3%和8.9%;分蘖叶片的定长叶长、不同时刻叶长和叶宽预测值的平均RMSE分别为11.5%、11.2%和9.4%。基于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麦主茎和分蘖叶片的叶曲线特征,通过定量分析叶片的受力模式,推导建立了小麦叶曲线方程,并进行了影响系数的参数化和方程求解。进一步利用叁维数字化仪获得的不同品种小麦拔节期和孕穗期叶脉空间坐标数据对叶曲线方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叶曲线方程可以合理而可靠地定量描述小麦叶曲线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连续观测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麦主茎和分蘖叶片的SPAD,综合分析了小麦叶片SPAD随生育进程的变化规律及其与RGB的关系,并构建了基于SPAD的冬小麦叶色变化模拟模型。小麦叶片SPAD随生育进程的变化在生长初期和生长衰老期符合二次曲线的规律,叶片功能期SPAD保持不变,且在不同氮肥处理之间均差异明显。采用分段函数描述了叶片SPAD随生育进程的动态变化过程,并用线性方程定量描述了叶片SPAD与RGB的定量关系,同时采用叶片氮含量量化了氮素对SPAD变化规律的影响。利用不同小麦品种的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不同时刻主茎和分蘖叶片SPAD预测值的平均RMSE分别为11.60%和9.03%。基于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麦主茎和分蘖叶鞘与茎秆的形态指标(包括长度、粗度和茎叶夹角),综合分析了小麦叶鞘和茎秆随生育进程的变化规律,并构建了冬小麦叶鞘及茎秆生长过程的模拟模型。小麦叶鞘长度的变化过程在拔节前符合对数方程,拔节后符合S型曲线。节间长度的变化过程符合S型曲线,粗度的变化过程符合线性方程。茎叶夹角的变化过程在生长初期符合线性方程,叶片功能期保持不变,衰老期呈现无规律的变化,且在不同施氮水平之间差异明显。采用Logistic方程描述了节间长度的变化过程;用分段函数描述了叶鞘长度和茎叶夹角的变化过程,用线性方程描述了节间粗度的变化过程;同时采用叶片氮含量量化了氮素对叶鞘及茎秆生长特征的影响。利用不同小麦品种的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显示不同时刻主茎和分蘖叶鞘长度、节间长度、节间粗度和茎叶夹角预测值的平均RMSE分别为8.2%、10.4%、11.2%和13.2%。基于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麦主茎和分蘖麦穗的形态指标(包括穗长、穗宽和穗厚),分析了小麦麦穗形态指标随生育进程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并构建了冬小麦麦穗生长过程的动态模拟模型。小麦麦穗的伸长过程符合S型曲线,而不同蘖位麦穗的最终长度符合二次曲线,且在不同氮肥处理之间均差异明显。采用Logistic方程描述了麦穗长度的动态变化过程,用二次曲线和线性方程定量描述了穗形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采用叶片氮含量量化了氮素对麦穗生长特征的影响。利用不同小麦品种的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不同时刻麦穗穗长、穗宽和穗厚预测值的平均RMSE分别为4.3%、8.5%和8.4%。通过定量分析不同处理下小麦冠层形态指标之间的动态关系,构建了普适性的冬小麦冠层拓扑结构模型。小麦冠层结构的变化过程符合S型曲线,且在不同施氮水平之间差异明显。可以采用Logistic曲线模拟器官伸长过程,并结合器官发育与PHYLL的关系,确定各器官的初始伸长时间,形成小麦植株冠层生长模型。同时,可以节间及其着生叶或穗为单位,将小麦植株分解成若干生长单元,来描述小麦植株的冠层拓扑结构。利用不同小麦品种的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显示不同时刻预测值的平均RMSE为10.2%。表明模型总体上具有较强的动态预测性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6-07-01)
刘桃菊,唐建军,张佩莲,戚昌瀚[4](1998)在《水稻根系建成对高产形成的模拟模型与调控决策研究──Ⅰ 水稻根系形态建成参数与产量形成关系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水稻根系的模拟,对水稻根系形态建成参数与产量形成及地上部器官建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齐穗期的上位根干重密度和上位根长密度与每蔸穗数、每蔸有效穗数及籽粒产量之间关系密切,根系参数与地上部叶干重、叶面积指数呈正相关,并建立了上位根重密度及根长密度与产量之间的回归方程。(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8年03期)
刘桃菊,唐建军[5](1996)在《水稻叶龄模型在形态建成模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叶龄模型在水稻形态建成模拟中的应用,结果表明:用叶龄模型预测水稻播种至抽穗期的生育进程,与观察值吻合较好;根据叶龄与根、蘖、穗等器官的同伸关系,用叶龄模型预测各器官的发育进程,可用以编制水稻生长日历,预测当年水稻生长发育进程和器官形成进程,为高产栽培的调控决策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6年02期)
形态建成模拟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稻植株生长过程的动态模拟,对实现水稻生长的数字化和可视化表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基于水稻生长发育规律,以热时间为主线,通过连续观测不同氮素和水分水平下不同类型品种水稻地上部器官的形态特征,综合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下水稻各器官生长发育的动力学过程及其受氮素和水分因子的影响,构建了水稻植株各器官形态建成的模拟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性和预测性,从而为进一步建立虚拟水稻生长系统奠定了基础。本研究以不同氮素和水分水平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两年田间试验为基础,通过连续观测不同处理条件下水稻主茎和分蘖叶片形态指标(包括叶长、叶宽和叶形),综合分析了水稻叶片形态指标随生育进程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并构建了水稻叶片生长过程的动态模拟模型。水稻叶片的伸长过程符合S型曲线,采用Logistic方程描述了水稻主茎及分蘖叶片随生长度日(GDD)的动态伸长过程;采用一元二次方程描述了主茎叶长变化特征,并利用水稻分蘖与主茎同伸叶片叶长比值的二次曲线关系描述了分蘖叶长变化特征;利用二次曲线描述了叶宽随GDD的动态变化过程;分别用幂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描述了叶形(不同叶长处的叶宽)的动态变化过程;另外,以叶片含氮量和含水量分别描述了不同水氮水平对叶片形态建成过程的影响。然后,利用独立的水稻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主茎及分蘖不同GDD时刻叶长、最终叶长的均方根差(RMSE)分别为0.75cm、0.96cm、0.82cm、0.88cm;主茎及分蘖不同叶长处叶宽预测的均方根差分别为0.71cm、0.79cm。基于不同处理条件下水稻主茎和分蘖不同叶位叶片茎叶夹角和叶曲线特征,通过定量分析水稻叶片夹角的动态变化规律和叶片的受力模式,建立了水稻茎叶夹角随生育进程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的动态模拟模型并推导了叶曲线方程,进行了影响系数的参数化和方程求解。另外,以叶片含氮量和含水量分别描述了不同水氮水平下夹角变化对叶曲线变化过程的影响。进一步利用叁维数字化仪获得的独立的水稻田间试验资料对茎叶夹角和叶曲线方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所建方程可以合理而可靠地定量描述水稻叶片夹角和叶曲线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连续观测不同处理条件下水稻主茎和分蘖不同叶位叶片的SPAD,综合分析了水稻叶片SPAD随生育进程的变化规律及其与RGB的关系,并构建了基于SPAD的水稻叶色变化模拟模型。水稻叶片SPAD随生育进程的变化在生长初期和生长衰老期符合幂函数和二次曲线的规律,叶片功能期SPAD保持均衡,且在不同氮素和水分处理之间均差异明显。采用分段函数描述了叶片SPAD随生育进程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基于二次曲线方程分别描述了叶片含氮量和含水量对叶色变化过程的调控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叶片SPAD值与叶色组分(RGB)值的关系模型。利用独立的水稻田问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显示主茎不同叶位叶色变化3个阶段模拟值的均方根差分别为2.58、3.69和3.82,4个分蘖不同叶位叶色变化模拟值的均方根差分别为4.65、4.39、3.51和4.25;SPAD值与叶色组分间模拟值的均方根差分别为2.98和3.25。通过对不同水分和氮素水平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叶鞘和节间伸长过程的连续观测和定量分析,构建了水稻主茎和分蘖叶鞘与节间生长过程的模拟模型。采用Logistic方程分别描述了主茎和分蘖叶鞘及节间的动态伸长过程;基于同伸叶鞘间的关系用二次曲线描述了分蘖叶鞘长度的变化;基于节间长度与直径的线性关系描述了节间直径的变化;另外,用叶片含氮量和含水量描述了不同水氮水平对叶鞘和节间生长过程的影响因子。利用独立的水稻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主茎和分蘖叶鞘(一级分蘖和二级分蘖)模拟值的均方根差(RMSE)分别为0.65cm、0.52cm和0.46cm;节间长度和直径模拟值的均方根差(RMSE)分别为0.42cm、0.15cm。通过连续观察和定量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主茎和分蘖稻穗形态指标(包括穗长、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的长度与数量、枝梗上小穗数、枝梗节间长度、小枝梗长度)随生育进程和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构建了稻穗生长特征与形态建成的动态模拟模型。模型采用Logistic方程描述了水稻主茎及分蘖稻穗穗长、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长度随生长度日(GDD)的动态伸长过程;并且利用一次枝梗长与穗长比值及二次枝梗长与一次枝梗长比值的二次曲线关系描述了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定长后的变化特征;用二次曲线方程描述了二次枝梗数的变化模式;分别用线性方程及二次曲线方程描述了一次枝梗及二次枝梗上小穗数的变化规律;最后用幂函数描述了枝梗节间长度的变化特征。同时,根据穗轴受力平衡原理,推导了穗轴空间形态曲线。此外,以稻穗氮素和水分因子分别描述了不同水氮水平对稻穗形态建成过程的定量影响。进一步利用独立的水稻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主茎和分蘖穗长、二次枝梗总数、二次枝梗上小穗数、枝梗节间长度的均方根差(RMSE)分别为0.68cm、0.60、1.18、0.81cm。通过定量分析不同处理下水稻冠层形态指标之间的动态关系,构建了普适性的水稻冠层拓扑结构模型。水稻冠层结构的变化过程符合S型曲线,且在不同氮素和水分水平之间差异明显。可以采用Logistic曲线模拟器官伸长过程,并结合叶龄与GDD的关系,确定各器官的初始伸长时间和最终所需生长时间,形成水稻植株冠层生长模型。同时,可以节间及其着生叶或穗为单位,将水稻植株分解成若干生长单元,来描述水稻植株的冠层拓扑结构。利用不同水稻品种的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显示不同时刻预测值的均方根差(RMSE)为11.6cm。通过对不同水稻品种和水氮处理条件下主茎和分蘖单位叶片、茎鞘、稻穗的连续取样观测和定量分析,构建了水稻各单位器官干物质分配指数的动态模拟模型,并进一步通过模拟单张叶片比叶重求出单张叶片的叶面积。模型采用线性方程和指数方程描述了叶片、茎鞘及用指数方程描述了稻穗单位器官分配指数随GDD的动态变化过程;分别用指数方程描述了叶片、茎鞘及用一元二次方程描述了稻穗最大单位分配指数随不同叶位、鞘位、主茎和分蘖稻穗穗位的动态变化过程;采用一元二次方程描述了水稻主茎及分蘖单位叶片比叶重、茎鞘干重及用幂函数描述了稻穗干重随生长度日(GDD)的动态变化过程;另外,以叶片、茎鞘、稻穗氮素和水分因子分别描述了不同水氮水平对各单位器官干物质分配过程的定量影响。利用独立的水稻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主茎与分蘖各单位器官干物重的均方根差分别为0.087,0.073,0.5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形态建成模拟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徐光辉,熊淑萍,张慧,宋瑞芳,马新明.烤烟地上部器官形态建成模拟模型[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
[2].常丽英.水稻植株形态建成的模拟模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
[3].谭子辉.小麦植株形态建成的模拟模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
[4].刘桃菊,唐建军,张佩莲,戚昌瀚.水稻根系建成对高产形成的模拟模型与调控决策研究──Ⅰ水稻根系形态建成参数与产量形成关系的初步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8
[5].刘桃菊,唐建军.水稻叶龄模型在形态建成模拟中的应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