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哄客论文-郭芙蓉,朱子琪

网络哄客论文-郭芙蓉,朱子琪

导读:本文包含了网络哄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网络“哄客”,身份形象,话语危害,社会治理

网络哄客论文文献综述

郭芙蓉,朱子琪[1](2019)在《网络“哄客”:行动场域、身份形象、话语危害与社会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深度发展,网络"哄客"由大众"审丑"的文化狂欢者,增演为网络公共事件中引爆舆情和操控舆论的"意见哄客"、"媒体哄客"及"职业哄客",成为舆论场中不可小觑的话语宰制力量。网络"哄客"的话语传播降低青年文化审美的鉴赏力,激发相对剥夺感,滋生青年不良社会心态,诱发青年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危机。因此,健全传媒的社会监管与奖惩机制、鼓励网络意见领袖积极传播正面价值、增强主流媒体网络舆论的引导力、提升青年网民媒介素养和审美能力,才能抵御"哄客"话语危害,使人人共享安定有序健康的网络生活。(本文来源于《传媒观察》期刊2019年07期)

朱晓兰[2](2012)在《网络哄客:语言和文化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继黑客、红客、闪客、换客、博客、播客、切客等"客族"之后,网络"客家人"又迎来新成员。请看下面的例子:(1)哄客不是看客,他们用语言或者其他方式刺激了试图自杀者,并加的情感流露,而是为了起哄。(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12年07期)

鲍晓明,任家宣[3](2010)在《网络“哄客”现象探析——以“犀利哥”事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哄客"的出现并非网络这一新兴媒体本身的特性使然,这既有网民群体无意识心理的因素,亦有社会的娱乐化这个深层大背景。"犀利哥"事件近期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并将这种影响很快投射到人们的现实生活。文章结合"犀利哥"事件这一典型案例,从而探析网络"哄客"具有责任意识淡薄、从众性等特征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网络"哄客"现象的思考。(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0年06期)

叶雷,温睿[4](2009)在《从网络暴民、网络哄客到网络公民——2009网络公共事件透视》一文中研究指出2009年,"网络公共事件"精彩纷呈,尽管不乏"网络谣言"的肆意横行,"寂寞党"的无聊狂欢,但主旋律无疑是无处不在的"网络监督",波涛汹涌的"网络民主"。"网络公共事件"背后,是网民"从网络暴民、网络哄客到网络公民"的"破茧化蝶"。经历网络江湖的千锤百炼,网民正变得更加理性,更有力量。(本文来源于《社会观察》期刊2009年12期)

李蓉[5](2009)在《网络哄客现象透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传播学视野透视当下网络哄客现象。研究发现哄客话语中心的建构,是"沉默的螺旋"效应的结果,其话语指向的飘移,则常常受到"第叁人效果"的影响。哄客现象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的集合体,由环境与主体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形成。其负面效应表现为流动性群体思维的"合成谬误"。因此,哄客自身的媒介素养建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当代传播》期刊2009年06期)

郭霞[6](2009)在《从网络“哄客”现象看媒体话语权力体系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将人类带入了网络时代,网络越来越成为主流媒体。网络中各种论坛、贴吧以及Web2.0时代方兴未艾的博客、播客、个人空间等媒体,也越来越成为现代传播中重要的一极。网络“哄客”指的是在互联网上通过博客、论坛、个人空间、虚拟社区等设置个人议程或就某一事件表达意见,致使其互动的主题获得较大范围的关注,成为一时的话题的个体。2007年至2008年间的典型网络事件中均有“哄客”群体的参与。哄客的形成是以网络为客观条件的,网络这种极具开放性包容性自由性的并且匿名传播的媒体是哄客形成的土壤。分散于网络中的网民因群体归属感而具有了群体模仿、群体感染等群体心理。在群体心理的作用下,“哄客”更易对某单个事件展开大规模、群体性的表达。网络“哄客”行为具有反精英、反主流的表征,“哄客”们高举道德的旗帜,对网络事件进行批判,甚至对当事人展开猛烈的人身攻击,并将虚拟世界的战火引向现实生活。网络“哄客”现象表明,在多媒体并存的今天,以报纸、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已经不再居于信息传播的垄断地位,大众已经不满足于被动接受媒体发布的“权威”信息,而是主动去探求真相,甚至向传统媒体的信息提出质疑。“哄客”对传统媒体的话语权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网络时代,传播模式由传统的“点对面”式变为“面对面”式,话语权由集中走向泛化。自由是一把双刃剑,话语权的泛化在打破传统媒介壁垒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传播失范。“哄客”在网络匿名传播的环境中,受到“法不责众”心理的影响,极易造成“多数人的暴政”。因此,认为“哄客”掌握了话语权是对权力的误读,“哄客”并没有掌握真正的话语权。根据权力研究的相关理论,在多媒体并存的今天,要构建畅通、和谐的话语权力体系,更好地发挥媒体“第四种权力”的作用,一方面需要对网络舆论进行调控,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把关,提升网络主流舆论。另一方面需要认清传统媒体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积极寻求多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道路。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从整个网络发展的大背景出发,引出正文内容。第一章主要结合几起典型的网络事件对网络“哄客”形成的客观条件、“哄客”的心理机制、行为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第二章从权力研究的相关理论出发,论述了媒介与话语权、“哄客”对传统媒体话语权的冲击以及话语权的泛化等内容。第叁章对多媒体语境下,如何构建和谐的话语权力体系作了探索,主要从网络和传统媒体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9-04-30)

张咏梅[7](2008)在《狂欢广场上的欲望化言说——试析网络哄客的话语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哄客是在消解中心话语的网络传播方式、网络传播信息交流的双向性、网络身份的虚拟性、新闻娱乐化及传统媒体推波助澜的基础上产生的。网络哄客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话语权力模式,草根性是哄客话语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对精英话语的挑战并伴随强烈的娱乐性;由草根性娱乐性走向公共严肃性是其另一特征。哄客话语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必须进行科学引导和有效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网络哄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继黑客、红客、闪客、换客、博客、播客、切客等"客族"之后,网络"客家人"又迎来新成员。请看下面的例子:(1)哄客不是看客,他们用语言或者其他方式刺激了试图自杀者,并加的情感流露,而是为了起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网络哄客论文参考文献

[1].郭芙蓉,朱子琪.网络“哄客”:行动场域、身份形象、话语危害与社会治理[J].传媒观察.2019

[2].朱晓兰.网络哄客:语言和文化的探析[J].语文建设.2012

[3].鲍晓明,任家宣.网络“哄客”现象探析——以“犀利哥”事件为例[J].东南传播.2010

[4].叶雷,温睿.从网络暴民、网络哄客到网络公民——2009网络公共事件透视[J].社会观察.2009

[5].李蓉.网络哄客现象透视[J].当代传播.2009

[6].郭霞.从网络“哄客”现象看媒体话语权力体系的构建[D].山东大学.2009

[7].张咏梅.狂欢广场上的欲望化言说——试析网络哄客的话语特征[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标签:;  ;  ;  ;  

网络哄客论文-郭芙蓉,朱子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