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例临床输血反应情况分析

68例临床输血反应情况分析

王桂萍(南充市中心医院输血科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输血反应的种类和特点,以找到减少输血反应的方法和措施。方法从24556例次输血患者的“输血记录单”和“输血反应回报单”中发现有输血反应的68例次,对这68例次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类型、发生比例进行分析。结果24556例次输血患者中,共有68例次输血患者发生输血反应,输血反应总的发生率为0.28%。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6例次,其发生率为0.11%;过敏反应42例次,其发生率为0.17%。首次输血患者7624例次,发生输血反应的有9例次,其发生率为0.12%;反复多次输血患者16932例次,发生输血反应的有59例次,其发生率为0.35%。输血浆的有13452例次,发生输血反应的有45例次,其发生率为0.33%;输悬浮红细胞的有8754例次,发生输血反应的有20例次,其发生率为0.23%;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有1497例次,发生输血反应的有1例次,其发生率为0.07%;输血小板的有763例次,发生输血反应的有2例次,其发生率为0.26%。结论我院发生的输血反应基本上是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输血次数和血液制品种类不同是影响输血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以输注血浆的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最高。

【关键词】输血输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

输血是临床医学的不同于药物的一种重要的抢救和治疗措施。随着现代输血技术的发展和成份输血的广泛推广和应用,由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逐渐减少,输血治疗也越来越安全。但由于血液成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还是时有发生,有时甚至非常严重,我们应该重视输血反应的发生。

1材料和方法

1.1病例资料

我院2010年12月至2011年11月期间住院输血患者共24556例次。首次输血患者7624例次,反复多次输血患者16932例次,输血浆者13452例次,输悬浮红细胞者8754例次,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者1497例次,输血小板者763例次。所有血液制品均由我市中心血站提供,所有血液制品的所有检测均合格,所有血液制品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2方法

按照卫生部2000年《临床输血技术规范》[1]的要求,医护人员严密观察输血过程和输血后受血者情况,按照诊断标准[2]进行分类:输血前无发热,输血中或输血后1小时体温升高1℃以上,并以发热与寒战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能排除其他原因如溶血、细菌污染、严重过敏等原因导致急性体温升高的一类输血反应,称为发热反应;输血中或输血后即刻出现的荨麻疹、皮肤瘙痒伴潮红以及呼吸困难、胸闷等支器官痉挛表现者为过敏反应。对有输血反应的病例,由临床医师逐项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单”,一式两份,一份放入病历保存,一份交由本院输血科保存。根据保存的“输血反应回报单”及“输血记录单”统计出有输血反应的病例的情况,包括患者输注的血液种类、输血次数、输血反应类型等,并进行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组间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24556例次输血患者中,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28%,且均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6例次,其发生率为0.11%;过敏反应42例次,其发生率为0.17%,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与过敏反应发生率比较,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首次输血的患者7624例次;发生输血反应的有9例次,其发生率为0.12%,反复多次输血的患者16932例次,发生输血反应的有59例次,其发生率为0.3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输血浆的患者13452例次,发生输血反应的有45例次,其发生率为0.33%;输悬浮红细胞的患者8754例次,发生输血反应的有20例次,其发生率为0.23%,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患者1497例次,发生输血反应的有1例次,其发生率为0.07%,输血小板的患者763例次,发生输血反应的有2例次,其发生率为0.26%。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一组患者输血反应发生率与其他组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3讨论

输血反应是指在受血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并且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者[3];而这些症状和体征又与输血密切相关,包括溶血性和非溶血性[4]。随着现代输血技术(包括血型鉴定技术、交叉配血技术等)的发展、成分输血的大力推广、自身输血的开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化的加强,溶血性输血反应已经很少。临床上常见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是发热和过敏反应。1993年杨天楹等报道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率为2.5%—5.6%[5],何凤娥报道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率为15.45%[6]。而本次调查显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为0.11%,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率为0.28%(见表1),远远低于前二者的报道。分析原因可能是:

(1)成份输血的大力推广。我院用于临床的血液基本上都是成份血,包括血浆、悬浮红细胞、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小板等,几乎不用全血.患者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他输相应的成份血。

(2)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应用越来越广。

(3)我院建立了规范化的用血制度,要求临床医生及输血科严格把握用血指征,坚持合理用血,杜绝“营养血”、“安慰血”、“人情血”等不必要的输血。

(4)术前储存式自身输血和术野回收式自身输血的开展也降低了输血反应的发生。

从表2可以看出,多次输血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率0.35%远远高于首次输血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率0.12%(P<0.05)。其原因在于输血次数越多,越容易产生同种抗体,从而导致同种免疫反应发生;而血浆中可能含有的其他免疫球蛋白抗体,也会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所以说我们输血坚持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能不输就不要输,能少输就少输”。

从表3可以看出,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患者组的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07%,远远低于其他统计组(P<0.05),这与以往较多的临床研究所发现的去白细胞输血可预防或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7]相一致。输血后出现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和以下因素有关:

(1)人类白细胞抗体引起的发热反应。

(2)血小板抗体引起的发热反应。

(3)献血者血浆中的白细胞凝集素引起的发热反应。

(4)献血者血浆中存在的致敏原而受血者体内存在相应抗体,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释放血管作用物质发生超敏反应。

(5)受血者体内存在的抗IgA抗体也可能引起输血过敏反应。

(6)输血过敏反应与特异性变应原有关。

输血患者一旦出现了输血反应,我们都采取了及时、积极、有效的措施,均未造成不良后果。但是这也提醒我们输血是有风险的,我们医务工作者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为了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我们应强化法律法规意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临床用血管理,推广现代临床输血新知识,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禁止输营养血。要在输血前详细询问病史,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输血时使用非盐水介质交叉配血,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白细胞滤除术等,才能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卫医发[2000]184号.

[2]张钦辉.临床输血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09—313.

[3]王培华.输血技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6—35.

[4]SANDERSRP,GEIGERTL,HEDDLEN,etal.Revisedclassificationscheineforacutetransfusionreactions[J].Transfusion,2007,47:621—628.

[5]杨天楹,杨成民,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25—27.

[6]何凤娥.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预防及处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51—52.

[7]KINGKE,SHIREYRS,THOMANSK.UniversalLeukoreductiondecreasestheincidenceoffebrilenonhemolytictransfusionreactionstoRBCs[J].Transfusion,2004,44:1—4.

标签:;  ;  ;  

68例临床输血反应情况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