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伟1袁玉梅1(通讯作者)唐雄1易朝锋1袁秀琴2
(1湖南衡阳市妇幼保健院湖南衡阳421001;2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校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目的了解衡阳市先天性多指(趾)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现状。方法采用2008-2011年期间以人群为基础的出生缺陷监测数据分析单发和综合征多指(趾)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点.追踪随访患儿至生后1岁,了解其结局及矫治情况。结果衡阳市多指(趾)畸形发生率为12.49/万,其中单发和多发畸形的发生率分别为11.66/万和0.82/万;婴儿期病死率分别为2.35%和50%。发生在手部单侧的畸形较双侧高出5倍;发生在足部单侧的畸形较双侧高出70%。83.5%的单发多指(趾)和33.3%的综合征多指(趾)患者进行了外科矫形治疗。单发多指(趾)畸形一次性治愈率达99.61%。结论衡阳市先天性多指(趾)发生率高,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畸形的预防和矫治。
【关键词】多指(趾)流行病学外科手术矫治
多指/趾畸形(Polydactyly,PD)是最常见的先天畸形之一[1],以手或足有1个或多个额外的指(趾)样赘生物为主要特征。国外文献报道的发生率介于2/万到48/万之间[2]。全国出生缺陷监测结果显示1996~2011年期间围产儿多指(趾)发生率为9.11/万~16.73/万[3,4]。本研究利用衡阳市以人群为基础的出生缺陷监测数据分析多指(趾)畸形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和干预现状。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衡阳市两个县市和两个城区开展了以人群为基础的出生缺陷监测,覆盖人口约162.71万(占全市总人口数的25%)。监测和研究对象为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由居住在当地的妇女所分娩的新生儿(包括死胎、死产和活产),均在监护人知情的原则下自愿参与本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资料收集
参考全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5],采用《婴儿出生及随访登记表》收集新生儿的一般资料,采用《先天畸形个案登记卡》及《医院出生缺陷登记卡》收集PD患儿的临床特征。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追踪随访患儿,了解畸形矫治及婴儿期结局,收集患者体格检查、X光照片、超声检查等资料。
1.2.2病例纳入
单发多指(趾)(isolatedpolydactyly)指仅有多指(趾)畸形发生,综合征多指(趾)综合征(syndromicpolydactyly)则伴有其他器官的畸形。临床上按照Barsky分类法把PD分为软组织型、多生指/趾骨型、多生指/趾和掌/跖骨型[6]。
1.2.3统计方法
发生率定义为PD例数与10000名出生数之比。用SPSS17.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分组发生率的差异,显著性水平а=0.05。
2.结果
2.1PD发生率
2008-2011年,多指(趾)畸形的总发生率为12.49/万;单发畸形85例,多发综合畸形6例,发生率分别为11.66/万和0.82/万,两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68.625,P=0.000)。城乡、性别、母亲年龄组的发生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769,P=0.381;χ2=1.503,P=0.220;χ2=7.126,P=0.129)。单胎发生率低于双胎及多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3.834,P=0.000)。见表1.
表1多指(趾)畸形的发生率(1/万)
2.2PD畸形的一般特征和婴儿期结局
多发畸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死亡率高于单发畸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单发多指(趾)畸形与多指(趾)综合征畸形一般特征
2.3PD发生部位及临床分类
多指(趾)畸形以上肢多发(75.82%),其次为上下肢(14.29%),单发于下肢的最少(9.89%)。单发和多发多指(趾)畸形的发生部位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2.495,P=0.287)。根据Barsky[9]临床分型:软组织型(19.78%)、多生指/趾骨型(68.13%)、多生指/趾和掌/跖骨型(12.09%)。单发和多发多指(趾)畸形临床分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2.740,P=0.254)见表3。
表3多指(趾)畸形发生部位分布及临床分类
2.4多指(趾)畸形的影响因素
多指(趾)畸形中有遗传史占31.87%。无家族遗传史的患者中,孕期有服药史占78.33%,患儿父亲长期接触辐射噪音等有害物质和化学物品占45.0%,不良生育史占38.33%,居住疑有污染环境占16.67%。
2.5多指(趾)畸形防治
产前诊断9例,其中4例选择终止妊娠,1例选择安乐死。87例活产患儿中,73例接受矫形治疗,其中单发71例,一次治愈率达到99.61%,多发2例,治愈率为35.89%。
3.讨论
目前的研究认为多指(趾)是一种常染色体多基因遗传病,多数病例原因不明。单发多指(趾)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模式,存在外显不全的情况,患者常有家族遗传史。国内外报道的多指(趾)发生率变动较大[2,4],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别和民族差别。衡阳市PD发生率为12.49/万,处于全国较高水平[4]。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与国内外其他报道一致[4]。PD发生率的城乡差别、母亲年龄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病例样本量相对较少有关。
多指(趾)畸形儿早产、低出生体重的发生率都高于一般人群{林良民,2002#3140},患儿结局与严重程度和伴发畸形密切相关。本研究中,单发PD患儿早产比例超过10%,而低出生体重者占到了16.47%,有2.35%死于婴儿期。6例综合征PD中有2例合并唇腭裂,1例伴发唇腭裂和肠管闭锁,1例伴发唇腭裂和外生殖器畸形,还有2例合并脐膨出,共有3例综合征患儿死于婴儿期。研究表明综合征PD常伴发致残、致死的大畸形,且预后较差。而单发PD外科手术矫治预后良好,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小。提示单发和综合征PD的防治策略宜有所差别。综合征PD预后不良,其防治关键在于孕期的早发现、早诊断,减少严重致残、致死病例的出生,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降低病死率;而单发PD防治的重点在于出生后的适时外科手术矫治,恢复患儿肢体功能,减少致残率。软组织型多指(趾)可在婴儿期进行手术,70%的多指(趾)骨型可在6个月至1岁半期间手术,多生掌/跖骨型者则需要根据骨骼发育程度选择在1岁半以上年龄进行矫治[7-9]。
本研究中多指(趾)畸形的发生部位及临床分类与国内外文献基本一致[7,8]。有31.87%的患儿家族遗传史阳性,而患者父母亲暴露于不良环境因素的比例也较高,提示进一步探索多指(趾)遗传及环境病因重要性。多指(趾)患儿低出生体重和早产的比例高,尤其是综合征患儿的预后不良,通过系统规范的产前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严重的结构畸形[10,11],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本研究中单发多指(趾)畸形婴儿期矫治效果良好。我们的经验表明加强出生缺陷的综合防治,对可矫治的多指(趾)患儿进行系统管理,有助于改善预后,减轻或消除残疾。
致谢:衡山县、常宁市、南岳区、珠晖区政府及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感谢。该项目得到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代礼博士的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BieseckerLG.Polydactyly:howmanydisordersandhowmanygenes?[J].AmJMedGenet,2002,112(3):279-283.
[2]AroT,HeinonenOP,SaxenL.IncidenceandseculartrendsofcongenitallimbdefectsinFinland[J].IntJEpidemiol,1982,11(3):239-24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In: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ed.北京:卫生部;2012.
[4]周光萱,代礼,朱军,缪蕾,王艳萍,梁娟,吴艳乔.多指(趾)畸形的流行病学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05).
[5]DaiL,ZhuJ,LiangJ,WangYP,WangH,MaoM.BirthdefectssurveillanceinChina[J].WorldJPediatr,2011,7(4):302-310.
[6]BarskyAJ.Congenitalanomaliesofthehand[J].JBoneJointSurgAm,1951,57:847-849.
[7]KlaassenZ,ChoiM,MusselmanR,EapenD,TubbsRS,LoukasM.Areviewofsupernumeraryandabsentlimbsanddigitsoftheupperlimb[J].SurgRadiolAnat,2012,34(2):101-106.
[8]KlaassenZ,ShojaMM,TubbsRS,LoukasM.Supernumeraryandabsentlimbsanddigitsofthelowerlimb:areviewoftheliterature[J].ClinAnat,2011,24(5):570-575.
[9]OdaT,PushmanAG,ChungKC.Treatmentofcommoncongenitalhandconditions[J].PlastReconstrSurg,2010,126(3):121e-133e.
[10]ZunKH,KimMW,ChoiHM.Crossedpolydactylyprenatallydiagnosedby2-and3-dimensionalsonography[J].JUltrasoundMed,2007,26(4):529-534.
[11]ZimmerEZ,BronshteinM.Fetalpolydactylydiagnosisduringearlypregnancy:clinicalapplications[J].AmJObstetGynecol,2000,183(3):755-758.
[12]林良明,刘玉林,张新利,米杰,曹兰华.1998年中国低出生体重发生率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儿童保健,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