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毒性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病原体,适应动力学,临界函数分析法,毒性进化
毒性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原博[1](2019)在《病原体毒性进化多样性的动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染病一直以来都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大劲敌,并且越来越多病原体的毒性表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基于适应动力学等方法去研究病原体的毒性进化,可以为传染病治疗方法的设计和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一些定量参考和有效的建议。本文主要从典型的传播动力学模型出发,利用动力系统理论和进化动力学理论等方法主要研究一类自然死亡率不具有种群密度依赖的SI模型,讨论了自然死亡率和出生率对进化稳定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此模型下只要进化奇异策略是收敛稳定的,也必定是进化稳定的,不会出现病原体毒力进化分支的现象。(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工》期刊2019年05期)
陈尚雅,栗子渊,杨旭,牟英文,李超[2](2019)在《基于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模型的矽尘毒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体外建立无创的、具有个体化的细胞模型,深入探讨矽尘早期毒性作用与炎症小体、细胞焦亡之间的关系。方法 :获取健康成人的原代呼吸道上皮细胞,加入0、25、50、100μg/ml的微米级二氧化硅悬液,染毒48h后,Nucgreen检测细胞死亡水平,免疫荧光观察炎性小体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分析ROS的表达,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LDH、IL-1β和IL-18的表达,并通过m RNA测序,探索微米级二氧化硅对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模型的毒性作用机制。结果:原代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呈成纤维样,贴壁生长;随矽尘浓度的升高,Nucgreen及炎性小体通路相关蛋白Caspase-1、Nlrp3的荧光强度增强,呈剂量-效应关系。随染毒剂量增高,细胞ROS荧光强度明显增加,细胞上清液LDH、IL-1β和IL-18表达水平明显升高。m RNA测序共筛选出8607个差异基因;GO分析表明,炎症反应、细胞分裂等生物学过程在染毒前后有显着性差异;KEGG通路分析表明,NF-κB等信号通路起关键作用;通过PCR验证,NF-κB、CARD14、Gasdermin B、Cathepsin S、NLRP3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说明二氧化硅通过氧化应激或NF-κB信号通路,或溶酶体损伤释放组蛋白酶,激活NLRP3-Caspase1炎性小体,进而促进Gasdermin激活而引起细胞破裂,释放LDH,引起细胞焦亡,从而引起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毒性反应。结论 :矽尘可能通过炎性小体通路引起细胞焦亡,对呼吸道上皮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原代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模型可作为矽肺毒性机制研究的稳定细胞模型,为矽肺机制研究及个体化药物筛选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2019全国呼吸毒理与卫生毒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5)
白雅婷,南楠,尹婕[3](2019)在《探讨定量构效关系模型在药物及其杂质毒性预测方面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从二维至多维的不断发展,它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同时也为药品的监管提供了新的参考方案。QSAR模型对于杂质的毒性预测可应用于药品的研发和质量控制过程,有利于控制药品的安全风险,缩减企业的研发成本。QSAR模型的应用程序也在不断优化,以确保QSAR模型可以不断地适用于新药及未知杂质的毒性研究。本文从QSAR模型的建模基础及发展历程出发,对近年来该模型在药物及其杂质毒性预测方面的应用研究报道进行了归纳总结。(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事》期刊2019年10期)
万金玉,刘怡飞[4](2019)在《基于QSAR模型的有机磷化合物毒性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有机磷化合物(OPs)的广泛应用,其在越来越多的环境介质中被检测出来。大多数OPs具有毒性,但人们缺乏快速且有效的预测手段来对毒性进行评估。本文将结合E-Dragon软件计算的分子描述符,采用不同的QSAR模型对36个OPs的毒性进行预测。文中采用后退法作为描述符筛选方法,以均方根误差(RMSE)作为评价标准,共找到14个对线性核函数支持向量机(SVM)模型贡献较大的描述符;在最终得到的SVM模型交叉验证结果中,计算值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为0. 913,均方根误差为0. 388;外部测试验证结果中,平均相对误差为9. 10%。此外,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LR)、人工神经网络(ANN)以及偏最小二乘回归(PLS)模型对OPs的毒性进行预测,交叉验证结果显示,叁个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878、0. 686与0. 620,没有SVM模型的预测能力好。因此采用线性核函数的SVM模型对OPs进行毒性预测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10期)
周光,施晓雷[5](2019)在《肝再生增强因子调控线粒体功能稳态在棕榈酸诱导肝细胞脂毒性细胞模型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肝细胞脂毒性细胞模型中线粒体内肝再生增强因子(augmenter of liver regeneration,ALR)与线粒体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无脂肪酸的10%牛血清蛋白(bull serum albumin,BSA)处理L-O2细胞为对照(BSA组),0.2 mmol/L棕榈酸(palmitic acid,PA)处理L-O2细胞为脂毒性细胞模型(PA组),并在构建ALR过表达(ALR-OE组)及对照(Vector组)细胞后,分别接受BSA和PA处理,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检测试剂盒检测脂毒性、JC-1染色分析线粒体膜电位、流式凋亡检测分析细胞凋亡,Western bolt检测ALR、Bax、Bcl-2、细胞色素C等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BSA组相比,PA组细胞内脂滴增多、细胞活力下降50%、LDH释放增加13倍,线粒体内ALR表达则明显降低。BSA处理下Vector组和ALR-OE组无明显差异,而PA刺激后ALR-OE组相较于Vector组,细胞活力增加约16%,LDH释放减少约40%,线粒体膜电位增加约18%,细胞色素C释放减少,细胞凋亡减少。结论:ALR参与肝细胞脂毒性的发生,靶向调控ALR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脂毒性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杨春启,王宇光,高月[6](2019)在《中药肾毒性机制与评价模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药的广泛使用,中药以其显着的治疗效果而备受青睐。目前中药安全性问题日益严重,其中以"中药肾毒性"问题最为突出。2018年Translational Medicine再次报道马兜铃酸肾毒性事件,加重了公众对中药安全性的质疑。目前关于中药肾毒性机制存在以下观点:(1)药物直接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细胞释放大量活性氧簇和氮类(ROS/RNS)。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肾小管上皮细胞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相关通路被激活,导致肾细胞损伤和凋亡。由于肾小管细胞的大量坏死凋亡,使肾小管逐渐发生萎缩,最终导致肾小管功能障碍。(2)药物通过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TGF-β),使细胞转分化为层纤维细胞,从而导致肾间质纤维化。此外,TGF-β能够直接作用于肾间质层纤维细胞,促进其分泌细胞外基质,导致肾功能障碍。(3)药物能够调控肾细胞中促纤维化因子,如上调胶原蛋白I表达;抗纤维化因子,如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从而引起肾间质纤维化,导致肾功能损伤。随着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广泛使用,中药肾毒性相关报道逐渐增多,中药肾毒性的早期评价越来越受重视。目前主要采用的肾毒性评价模型为:(1)动物模型:传统动物评价模型主要采用大鼠、小鼠、家兔等。但传统动物实验周期长、成本高等因素严重影响了药物肾毒性评价效率。斑马鱼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评价模型,以实验周期短、便于观察等优点逐渐取代传统动物模型。(2)细胞模型: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功能接近肾原代细胞,对外源性药物刺激更加敏感,是肾毒性机制研究最主要的细胞模型。除此之外,人胚肾细胞(HEK-293)、犬肾小管上皮细胞(MDCK)等也广泛运用于药物体外肾毒性研究。(3)其他模型:动物模型实验周期长,细胞模型不适合同时对多种药物肾毒性进行评价,同时缺乏各组织及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评价。基于计算机数据挖掘的计算机毒理学和基于活细胞成像技术的荧光探针技术等能够高效直观的进行早期肾毒性筛选,逐渐在中药肾毒性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药理与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9-23)
曹毅[7](2019)在《应用体外模型研究纳米材料吸入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体外模型由于其简单快捷,在毒理学评估中受到了很多关注。同时,发展可靠的体外模型也是所谓3R的需要(即减少,替代,优化)。然而,体外模型也需要进一步优化才能更好的反映体内的情况。近年来,我们课题组在发展体外模型研究纳米材料吸入毒性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现总结如下:在模型选择方面,我们对比了普通二维培养的A549细胞和基于Transwell的肺上皮模型,结果表明肺上皮模型对相同浓度纳米氧化锌的暴露相比普通二维培养的A549细胞更具有抗性,这可能是因为长时间细胞培养所导致的;在细胞选择方面,我们对比了永生化16HBE细胞和A549细胞系,结果表明高浓度的纳米二氧化硅仅仅对16HBE细胞有毒性,对A549细胞的活力没有明显影响。这可能是因为纳米二氧化硅仅仅引起了16HBE细胞的氧自由基生成。同时,通过定性和定量实验,我们也发现了16HBE细胞相比A549细胞内吞了更多的纳米二氧化硅,这可能是因为A549细胞系过度表达了ABC transporter,导致细胞能更有效的外排纳米材料。在微观环境方面,我们研究了肺表面活性剂成分DPPC(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的影响。结果表明,DPPC能附着到纳米二氧化硅的表面,导致纳米二氧化硅表面力学性质发生变化,同时减少16HBE细胞和A549细胞对纳米二氧化硅的吸收,最终降低了纳米二氧化硅对16HBE细胞的毒性。然而,在THP-1巨噬细胞中,我们同样发现碳纳米管表面也能吸附DPPC,形成大约2nm厚的脂质层,但这种脂质层的形成没有改变THP-1巨噬细胞对碳管的吸收,碳管所致巨噬细胞的脂质蓄积以及炎症因子的释放也没有因为DPPC的存在而发生明显的改变。同时,碳管本身能引起THP-1巨噬细胞的内质网应激,而DPPC仅对碳管所致内质网应激有适度的增强作用。我们的结果表明,使用体外模型研究纳米材料吸入毒性的时候,细胞类型,肺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以及所选择的端点效应都可能影响最终的评估结论。因此,体外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型来评估纳米材料的吸入毒性。(本文来源于《2019年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科学家毒理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曹毅[8](2019)在《应用体外模型研究纳米材料吸入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体外模型由于其简单快捷,在毒理学评估中受到了很多关注。同时,发展可靠的体外模型也是所谓3R的需要(即减少,替代,优化)。然而,体外模型也需要进一步优化才能更好的反映体内的情况。近年来,我们课题组在发展体外模型研究纳米材料吸入毒性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现总结如下:在模型选择方面,我们对比了普通二维培养的A549细胞和基于Transwell的肺上皮模型,结果表明肺上皮模型对相同浓度纳米氧化锌的暴露相比普通二维培养的A549细胞更具有抗性,这可能是因为长时间细胞培养所导致的;在细胞选择方面,我们对比了永生化16HBE细胞和A549细胞系,结果表明高浓度的纳米二氧化硅仅仅对16HBE细胞有毒性,对A549细胞的活力没有明显影响。这可能是因为纳米二氧化硅仅仅引起了16HBE细胞的氧自由基生成。同时,通过定性和定量实验,我们也发现了16HBE细胞相比A549细胞内吞了更多的纳米二氧化硅,这可能是因为A549细胞系过度表达了ABC transporter,导致细胞能更有效的外排纳米材料。在微观环境方面,我们研究了肺表面活性剂成分DPPC(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的影响。结果表明,DPPC能附着到纳米二氧化硅的表面,导致纳米二氧化硅表面力学性质发生变化,同时减少16HBE细胞和A549细胞对纳米二氧化硅的吸收,最终降低了纳米二氧化硅对16HBE细胞的毒性。然而,在THP-1巨噬细胞中,我们同样发现碳纳米管表面也能吸附DPPC,形成大约2nm厚的脂质层,但这种脂质层的形成没有改变THP-1巨噬细胞对碳管的吸收,碳管所致巨噬细胞的脂质蓄积以及炎症因子的释放也没有因为DPPC的存在而发生明显的改变。同时,碳管本身能引起THP-1巨噬细胞的内质网应激,而DPPC仅对碳管所致内质网应激有适度的增强作用。我们的结果表明,使用体外模型研究纳米材料吸入毒性的时候,细胞类型,肺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以及所选择的端点效应都可能影响最终的评估结论。因此,体外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型来评估纳米材料的吸入毒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陈尚雅,栗子渊,杨旭,牟英文,杜忠君[9](2019)在《基于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模型的矽尘毒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体外建立无创的、具有个体化的细胞模型,深入探讨矽尘早期毒性作用与炎症小体、细胞焦亡之间的关系。材料和方法获取健康成人的原代呼吸道上皮细胞,加入0、25、50、100μg·mL~(-1)的微米级二氧化硅悬液,染毒48 h后,Nucgreen检测细胞死亡水平,免疫荧光观察炎性小体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分析ROS的表达,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LDH、IL-1β和IL-18的表达水平,并通过mRNA测序,探索微米级二氧化硅对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模型的毒性作用机制,评价原代人呼吸道上皮细胞体外模型作为矽肺毒性机制研究细胞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获取的原代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呈成纤维样、多角形,贴壁生长;随矽尘浓度的升高,Nucgreen及炎性小体通路相关蛋白Caspase-1、Nlrp3的荧光强度增强,呈剂量-效应关系。随染毒剂量增高,细胞ROS荧光强度明显增加,细胞上清液LDH、IL-1β和IL-18表达水平明显升高。mRNA测序共筛选出8607个差异基因,4448个基因表达上调,4159个基因表达下调;GO分析表明,炎症反应、细胞分裂等生物学过程在染毒前后有显着性差异;KEGG通路分析表明,NF-κB等信号通路在微米级二氧化硅对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模型的作用中起关键作用;通过PCR验证,NF-κB、CARD14、Gasdermin B、Cathepsin S、NLRP3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说明二氧化硅通过氧化应激或NF-κB信号通路,或溶酶体损伤释放组蛋白酶,激活NLRP3-Caspase1炎性小体,进而促进Gasdermin激活而引起细胞破裂,释放LDH,引起细胞焦亡,从而引起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毒性反应。结论矽尘可能通过炎性小体通路引起细胞焦亡,对呼吸道上皮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原代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模型可作为矽肺毒性机制研究的稳定细胞模型,为矽肺机制研究及个体化药物筛选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韩利文,史永平,羊兴爱,孔浩天,夏青[10](2019)在《基于斑马鱼模型的中药乳香发育毒性的研究及其效应标志物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乳香是我国传统的活血止痛类树脂类中药材,临床上用途广泛。乳香在祖国医学典籍中一直有"孕妇慎服"的记载,但是对于发育毒性的科学证据并不完善。因此对乳香的发育毒性的研究,揭示其可能导致发育毒性的效应标志物,对传统中药乳香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非常重要。本文采用模式生物斑马鱼作为发育毒性的研究模型,在显微镜下挑选发育至4hpf的健康AB系斑马鱼胚胎,移入无菌6孔板,进行乳香不同剂量处理,于给药后72 h观察乳香样品对斑马鱼致死、发育畸形的情况,评价乳香的发育毒性。采用60%、80%、100%甲醇提取得到乳香样品,进行分别进行斑马鱼发育毒性的平行比较研究;同时进行HPLC指纹图谱分析,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将3个提取部位的发育毒性与共有峰的峰面积进行关联,筛选对发育毒性贡献大的效应标志物。选取主要的效应成分,进行斑马鱼模型进行在体的毒性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斑马鱼胚胎模型可实现药物诱导的发育毒性的可视化观察,并且用量少(mg级),可用于乳香发育毒性的跟踪评价。乳香60%甲醇提取物、80%提取物、100%提取物在给药浓度为2 mg·L-1下的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致畸率分别为13.3%、28.9%、45.6%。通过HPLC图谱分析获得为6个共有峰的关联度值,其中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AKBA)的关联度值最大(0.82)。进一步对AKBA的发育毒性的研究发现,AKBA可诱导斑马鱼胚胎的发育异常,具体表现为体长缩短、体循环消失、鱼鳔发育异常、躯干弯曲等,同时发现对斑马鱼胚胎的心脏发育有较大影响,引起了心包水肿、心率降低、心包面积增加、血流速度减少。斑马鱼体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降低,丙二醛含量显着升高。Mn-sod,Cat and Gpx等相关基因表达量显着降低。这些结果说明,AKBA导致斑马鱼体内发生了氧化应激。综上,本文利用新型模式生物斑马鱼建立了研究乳香发育毒性的可视化模型,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了中药乳香发育毒性的效应标志物,并进一步对其毒性机制进行研究,为中药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2019年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科学家毒理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毒性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 :体外建立无创的、具有个体化的细胞模型,深入探讨矽尘早期毒性作用与炎症小体、细胞焦亡之间的关系。方法 :获取健康成人的原代呼吸道上皮细胞,加入0、25、50、100μg/ml的微米级二氧化硅悬液,染毒48h后,Nucgreen检测细胞死亡水平,免疫荧光观察炎性小体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分析ROS的表达,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LDH、IL-1β和IL-18的表达,并通过m RNA测序,探索微米级二氧化硅对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模型的毒性作用机制。结果:原代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呈成纤维样,贴壁生长;随矽尘浓度的升高,Nucgreen及炎性小体通路相关蛋白Caspase-1、Nlrp3的荧光强度增强,呈剂量-效应关系。随染毒剂量增高,细胞ROS荧光强度明显增加,细胞上清液LDH、IL-1β和IL-18表达水平明显升高。m RNA测序共筛选出8607个差异基因;GO分析表明,炎症反应、细胞分裂等生物学过程在染毒前后有显着性差异;KEGG通路分析表明,NF-κB等信号通路起关键作用;通过PCR验证,NF-κB、CARD14、Gasdermin B、Cathepsin S、NLRP3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说明二氧化硅通过氧化应激或NF-κB信号通路,或溶酶体损伤释放组蛋白酶,激活NLRP3-Caspase1炎性小体,进而促进Gasdermin激活而引起细胞破裂,释放LDH,引起细胞焦亡,从而引起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毒性反应。结论 :矽尘可能通过炎性小体通路引起细胞焦亡,对呼吸道上皮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原代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模型可作为矽肺毒性机制研究的稳定细胞模型,为矽肺机制研究及个体化药物筛选奠定了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毒性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原博.病原体毒性进化多样性的动力学模型[J].生物化工.2019
[2].陈尚雅,栗子渊,杨旭,牟英文,李超.基于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模型的矽尘毒性机制研究[C].2019全国呼吸毒理与卫生毒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3].白雅婷,南楠,尹婕.探讨定量构效关系模型在药物及其杂质毒性预测方面的应用[J].中国药事.2019
[4].万金玉,刘怡飞.基于QSAR模型的有机磷化合物毒性预测[J].化学通报.2019
[5].周光,施晓雷.肝再生增强因子调控线粒体功能稳态在棕榈酸诱导肝细胞脂毒性细胞模型中的作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杨春启,王宇光,高月.中药肾毒性机制与评价模型研究进展[C].2019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药理与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7].曹毅.应用体外模型研究纳米材料吸入毒性[C].2019年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科学家毒理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9
[8].曹毅.应用体外模型研究纳米材料吸入毒性[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9].陈尚雅,栗子渊,杨旭,牟英文,杜忠君.基于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模型的矽尘毒性机制研究[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10].韩利文,史永平,羊兴爱,孔浩天,夏青.基于斑马鱼模型的中药乳香发育毒性的研究及其效应标志物的发现[C].2019年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科学家毒理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