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胶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小胶质细胞,炎症,血-视网膜屏障
小胶质论文文献综述
易秋雪,张敬法,柳林[1](2019)在《小胶质细胞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世界范围内工作人群主要的致盲疾病。DR曾被认为是视网膜微血管病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视网膜神经元病变和中低度炎症也被证实是DR的重要发病机制。小胶质细胞是视网膜内的常驻巨噬细胞,主要分布在内层视网膜,负责监控视网膜内微环境变化。在异常刺激下,小胶质细胞活化并与视网膜内不同类型的细胞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在DR中,小胶质细胞被激活,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内关键因子或多条通路被激活,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趋化因子等。同时,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增殖能力及迁移增强,外层视网膜内小胶质细胞数量增多。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最终引起视网膜神经元凋亡、血-视网膜屏障破坏,导致视力丢失。(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李锐莉,金建闻,张慧峰,文爱东[2](2019)在《红花注射液通过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激活及炎性因子的释放缓解大鼠炎性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红花注射液缓解完全弗氏佐剂所致大鼠炎性痛的药理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完全弗氏佐剂组、地塞米松阳性对照组和红花注射液治疗组,每组6只。通过测定大鼠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观察红花注射液是否具有缓解大鼠炎性痛的作用。采用免疫荧光检测炎性痛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免疫印迹法检测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细胞内p-ERK、p-CREB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RT-PCR法检测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细胞内c-fos基因的表达。结果红花能够延长炎性痛大鼠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提高炎性痛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红花通过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激活,减少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p-ERK和p-CREB蛋白,抑制TNF-α、IL-1β和IL-6的释放,降低c-fos基因的表达发挥镇痛作用。结论红花对炎性痛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调节p-ERK信号通路和减少TNF-α、IL-1β和IL-6的释放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南药学》期刊2019年11期)
李志冉,沈磊[3](2019)在《小胶质细胞上α7 nAChR的功能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 nAChR)是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一种亚型,其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发挥抗炎及神经保护等作用。在维持正常的学习、记忆、认知、运动等过程中,小胶质细胞在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稳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过度激活后产生大量炎症损伤神经。而小胶质细胞上表达的α7 nAChR参与了大脑中的"胆碱能抗炎通路",调节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状态、表型转化、致炎因子的释放等,并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缺血性脑卒中、疼痛)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小胶质细胞上的α7 nAChR可能成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一个突出靶点。(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9年22期)
唐翔,程道宾[4](2019)在《小胶质细胞焦亡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居民主要的死亡和致残原因,其中涉及到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主要包括氧化应激、兴奋性毒性、炎性反应等~([1-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由小胶质细胞焦亡介导的炎性反应可能是加剧脑缺血性损伤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对小胶质细胞焦亡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作一综述。1小胶质细胞功能与缺血性脑卒中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负责免疫监视和吞噬功能的常驻免疫细胞,其介导的炎性反应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病理机制~([3-4])。在脑缺血性损伤早期,小胶质细胞迅速增殖活化,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与巨噬细胞相(本文来源于《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付燕,周妙蓉,彭翔[5](2019)在《基于小胶质细胞极化状态有氧运动影响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脑组织内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诱发的慢性炎症级联反应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的核心。中枢神经系统的固有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MG)以其独特的活化表型,包括具有促炎的细胞毒性作用的经典活化型(M1型)和抗炎的神经保护作用的替代活化型(M2型)两种极化状态,在脑组织神经免疫炎症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既往研究表明,在AD病变进展过程中,MG主要呈M1型极化状态。调控MG极化状态,促进其由M1型转化为M2型可能有助于调节神经炎症反应,延缓或减轻AD的病理变化。规律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被发现可减轻AD的主要症状—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受损,但其潜在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本研究旨在观察规律的有氧运动对Aβ诱导AD大鼠海马MG M1/M2极化状态与炎症反应的影响,探讨有氧运动是否能通过调控海马MG的极化状态,促进MG由M1向M2型转化,调节Aβ诱导的炎症反应,进而减轻AD大鼠学习与记忆能力受损。研究方法:将3月龄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对照组(SC)、生理盐水运动组(SE)、Aβ诱导AD模型组(AM)、Aβ运动组(AE)。AM组、AE组的大鼠双侧海马各注入Aβ1-42 5 ug(以1 ug/ul浓度溶于生理盐水),SC组、SE组按同种方式注射同溶剂剂量生理盐水。SE组和AE组于Aβ1-42/NS注射后24h开始进行持续5周的有氧跑台运动,运动参数为:第1周前3天跑台速度为6-8m/min,运动时间为第1天10 min,第2天15 min,第3天20 min;第1周后3天跑台速度为10-12 m/min,运动时间30 min/d;第2-5周的每个训练日以8-10 m/min速度进行5 min热身练习后再以15 m/min的速度持续跑台30 min。采用MWM水迷宫实验(前6天进行定位航行训练,最后1天进行空间探索实验)评估大鼠空间学习与记忆能力。然后取脑组织,应用免疫荧光、免疫印迹(WB)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大鼠海马促炎性细胞因子(TNF-a、IL-1β、IL-6)和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IL-4、TGF-β1)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共定位术、流式细胞术、p RT-PCR等技术检测海马组织中MG M1型标志性分子(i NOS、CD86)和M2型标志性分子(Arg1、CD206)的表达。利用SPSS Perason对M1型标志性分子(i NOS、CD86)和M2型标志性分子(Arg1、CD206)与海马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和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IL-4、TGFβ1)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1)大鼠学习与记忆能力:在定位航行训练期间,各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均逐渐缩短,AE组大鼠下降速度尽管较SC组缓慢,但与AM组相比,其下降速度呈现增快的趋势,这意味着AE组比AM组能够更快记住水下平台的位置。在空间探索实验中,AE组与AM组大鼠穿越原有平台区域的次数以及在目标象限中停留的时间均显着性低于SC组(P<0.01;P<0.05),但AE组比AM组有明显增加(P<0.05),而SE组与SC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2)大鼠海马促炎/抗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不管是促炎性细胞因子TNF-a、IL-1β、IL-6还是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IL-4、TGF-β1,SC组和SE组海马组织免疫荧光阳性物质均较为稀少,而AM组和AE组则有较为密集的免疫荧光阳性物质分布。WB分析结果显示,以上细胞因子在AM组和AE组的相对表达量较SC组均显着性增高(P<0.01,P<0.05),但各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增幅明显高于各抗炎性细胞因子;而与AM组相比,AE组TNF-a、IL-1β、IL-6表达量显着性降低(P<0.01,P<0.05),但IL-10、IL-4、TGFβ1有明显增加(P<0.01,P<0.05)。q RT-PCR分析结果显示各细胞因子的基因转录变化跟蛋白表达变化的趋势相似。(3)大鼠海马MGM1/M2极化状态:免疫荧光共定位分析显示,SC组和SE组Iba-1+i NOS+双标(M1)及Iba-1+Arg1+(M2)双标细胞非常少见,而AM组两种双标细胞均出现显着性增高(P<0.01),但Iba-1+i NOS+细胞的增幅明显高于Iba-1+Arg1+细胞;而与AM组相比,AE组Iba-1+iNOS+细胞有明显降低(P<0.01),而Iba-1+Arg1+则出现进一步增高(P<0.01)。以CD11b/CD86、CD11b/CD206免疫阳性分别作为M1、M2的标志进行流式细胞分析的结果与免疫荧光共定位分析呈现同样变化趋势。q RT-PCR分析结果显示,AM组和AE组海马M1标志性分子i NOS和CD86的m RNA表达量均比SC组显着性增高(P<0.01),但AE组比AM组出现明显降低(P<0.01);AM组海马M2标志性分子Arg-1及CD206的m RNA表达量分别较SC组有小幅度上升(P<0.05),而AE组中两者的表达量显着性高于SC组与AM组(P<0.01)。在AM组和AE组,M1型MG标志性分子i NOS、CD86的表达水平与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水平呈高度正相关(0.6<r<0.8,P<0.05,P<0.01)或极高度正相关(r>0.8,P<0.05);M2型MG标志性分子Arg-1、CD206与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IL-4、TGFβ1均呈极高度正相关(r>0.8,P<0.01)。研究结论:本研究的数据表明,有氧运动可调节海马MG的极化状态,即抑制MG向M1型极化而促进其向M2型转化,进而调控Aβ1-42诱导的海马炎症反应,这可能是有氧运动降低AD病变中海马突触结构与功能受损、改善学习记忆能力障碍的潜在机制。(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Kyrargyri,V,Madry,C,Rifat,A,Arancibia-Carcamo,IL,Jones,SP[6](2019)在《嘌呤受体P2Y_(13)调节小胶质细胞形态、功能及白细胞介素-1β的释放水平》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胶质细胞利用一系列膜受体来感知周围环境。虽然已知P2Y_(12)受体在小胶质细胞的突起向释放ATP/ADP的损伤部位的靶向运动定中起关键作用,但对P2Y_(13)的作用知之甚少。转录组数据表明P2Y_(13)是小胶质细胞中第2高表达的神经递质受体。本研究显示,在缺乏P2Y_(13)受体小鼠的急性脑切片,膜片钳记录由ADP激活P2Y_(12)受体引起的THIK-1 K~+电流密度增加了约50%。这种增加表明P2Y_(12)依赖的趋化性反应增强。但是在P2Y_(13)敲除小鼠,P2Y_(12)介导的小胶质细胞突起向充灌ADP的电极或激光融蚀点聚集所需的时间更长。解剖分析表明,在P2Y_(13)敲除小鼠中,小胶质细胞的密度没有变化,但分枝较少,突起长度较短。因此在基因敲除的小鼠,小胶质细胞趋化的突起必须进一步生长然后才能到达靶标,且脑部监视降低了约30%。在P2Y_(13)敲除小鼠脑片中,阻断P2Y_(12)受体并不会影响监视,表明监视过程不需要这些高亲和力受体的补充激活。令人惊讶的是,在P2Y_(13)敲除小鼠白细胞介素-1β释放的基础值增加了5倍,而LPS和ATP引起的释放不受影响;P2Y_(13)敲除小鼠完整脑中的小胶质细胞未被检测到激活。因此,尽管P2Y_(13)受体与P2Y_(12)非常接近,但它们在调节小胶质细胞形态和功能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期刊2019年10期)
杨程显,包新杰,王任直[7](2019)在《小胶质细胞极化在脑缺血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外学者积极研发新技术和新药物,希望通过延长治疗时间窗、促进神经再生、降低神经炎性反应等方法改善脑缺血相关症状。尽管学术界和产业界对此投入巨大,近年来却未见突破性转化成果,提示进一步阐明脑缺血发病机制的必要性。在生理状态中,小胶质细胞在监测脑内微环境、促进突触发育、维持突触正常功能和神经可塑性方面发挥重要调节作用。脑缺血可导致小胶质细胞极化,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后损伤和修复双重功能的平衡被视作重要的脑保护治疗靶点,相关药物在动物实验中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本文对小胶质细胞在脑缺血后的极化特征、调节机制和药物研发领域的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30期)
黄庆军[8](2019)在《脑内腺苷对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及其在精神疾病中的作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Adenosine is a nucleosid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organism with neuromodulative and neuroprotective activity in CNS. In a recent in vivo study, short-term administration of adenosine was shown to promote remyelination while modulated the expression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mice with cuprizone-induced demyelina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if adenosine effects on microglia activation and influences the dynamic conversions of activated microglia. For this purpose, microglia were isolated from the brain of newborn mice and cultured in the presence of lipopolysaccharide(LPS, a pro-inflammatory mediator) at various concentrations. LPS,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100 ng/ml, was found to stimulate the proliferation of microglia and increase levels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L-1β, IL-6, and TNF-α in the culture medium. And the treatment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iNOS positive cells, indicating the conversion of resting microglia to M1 microglia. In a subsequent experiment, adenosine at various concentrations was added into the culture medium of primary microglia pre-treated with LPS(100 ng/ml). Twenty-four hrs later, the levels of IL-1β, IL-6, TNF-α, IL-10, IGF-1, and TGF-β in the medium were measured. The LPS-induced increases in IL-1β, IL-6, and TNF-α were dose-dependently attenuated or reversed by adenosine, while levels of IL-10 and IGF-1 increased. In the meanwhile, adenosine increased the numbers of iNOS positive and CD206 positive cells, and elevated the expression of iNOS and Arg1 in the LPS pretreated microglia, although it showed no effect in the absence of LPS. These data for the first time provide evidence that adenosine may change the phenotype conversion of activated microglai from M1 to M2.(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王玮文,邵枫[9](2019)在《小胶质细胞与精神疾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一文中研究指出精神疾病由一组异质性症状构成,其中患者普遍存在各类认知功能障碍症状,并与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神经和突触可塑性损害是认知功能异常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认知功能受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交互调节。作为脑内主要免疫活性神经细胞,小胶质细胞通过释放多种免疫和生化分子与神经元交互作用,参与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调节,这一途径异常扰动与一些精神疾病有关。例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精神疾病的患者和模式动物研究都发现脑内免疫活动的异常改变,但其在精神疾病认知症状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还有待阐明。已知精神疾病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发育早期阶段负性经历显着增加后期多种精神疾病患病风险。基于多种拟人类早期应激动物模型,采用行为学,分子生物学,形态学,药物学等多层次研究方法,我们通过系列研究调查了发育早期关键时间窗的负性经历是否以及如何导致中枢免疫细胞及相关分子的长期改变,上述改变与精神疾病相关的情绪和认知症状发生之间的关系,及其是否参与临床药物的治疗作用,并探讨了基于免疫调节的精神疾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新策略。上述研究促进了对于精神疾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脑-免疫交互作用机理的认识,提出了基于免疫调节的精神疾病整体治疗的策略和方法。(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张越,张立娟,张进强,韩岳,林文娟[10](2019)在《小胶质细胞促进神经发生在增强个体应激适应性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髓系来源的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免疫细胞,它通过监测(sensing)、自稳(housekeeping)和防御(defensing)等措施,参与生理调节与病理变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小胶质细胞在应激所致的认知与行为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神经发生的变化是其重要实现途径。白细胞介素10(IL-10)是一种抗炎性细胞因子,可诱导小胶质细胞呈现神经保护表型。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应激易感小鼠神经发生缺失,并与小胶质细胞激活标志物相关;构建AAV-GFAP-IL10表达载体可在小鼠海马稳定表达,并诱导小胶质细胞从炎性激活状态向促神经发生表型转变;IL-10过表达小鼠可逆转应激所致的新生神经元减少,增强动物抗应激能力;小胶质细胞促神经发生效应与其吞噬凋亡神经前体细胞相关;清除小胶质细胞、敲低小胶质细胞IL-10受体、阻断促神经发生等措施可消除IL-10介导的抗应激作用。研究工作表明成年神经发生可能缓冲应激的病理损害,依赖于小胶质细胞促神经发生作用减缓抑郁样行为。近年来,学术界对曾经"沉寂"的小胶质细胞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探索其在健康和病理状态下的形态和功能的动态变化,丰富了"认识脑、保护脑、开发脑"的科学内涵。着眼于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发生的调节作用,在治疗情感障碍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小胶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红花注射液缓解完全弗氏佐剂所致大鼠炎性痛的药理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完全弗氏佐剂组、地塞米松阳性对照组和红花注射液治疗组,每组6只。通过测定大鼠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观察红花注射液是否具有缓解大鼠炎性痛的作用。采用免疫荧光检测炎性痛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免疫印迹法检测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细胞内p-ERK、p-CREB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RT-PCR法检测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细胞内c-fos基因的表达。结果红花能够延长炎性痛大鼠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提高炎性痛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红花通过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激活,减少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p-ERK和p-CREB蛋白,抑制TNF-α、IL-1β和IL-6的释放,降低c-fos基因的表达发挥镇痛作用。结论红花对炎性痛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调节p-ERK信号通路和减少TNF-α、IL-1β和IL-6的释放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胶质论文参考文献
[1].易秋雪,张敬法,柳林.小胶质细胞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J].国际眼科杂志.2019
[2].李锐莉,金建闻,张慧峰,文爱东.红花注射液通过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激活及炎性因子的释放缓解大鼠炎性痛的研究[J].中南药学.2019
[3].李志冉,沈磊.小胶质细胞上α7nAChR的功能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9
[4].唐翔,程道宾.小胶质细胞焦亡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5].付燕,周妙蓉,彭翔.基于小胶质细胞极化状态有氧运动影响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机制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6].Kyrargyri,V,Madry,C,Rifat,A,Arancibia-Carcamo,IL,Jones,SP.嘌呤受体P2Y_(13)调节小胶质细胞形态、功能及白细胞介素-1β的释放水平[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9
[7].杨程显,包新杰,王任直.小胶质细胞极化在脑缺血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9
[8].黄庆军.脑内腺苷对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及其在精神疾病中的作用(英文)[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9].王玮文,邵枫.小胶质细胞与精神疾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10].张越,张立娟,张进强,韩岳,林文娟.小胶质细胞促进神经发生在增强个体应激适应性中的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