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自我论文-张若琳

双重自我论文-张若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重自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卖花女》,伊莉莎,自我,双重自我

双重自我论文文献综述

张若琳[1](2019)在《从“自我”到“双重自我”——《卖花女》中伊莉莎女性人物形象转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继莎士比亚之后英国最着名的戏剧家,萧伯纳一生共创作了五十多部戏剧。《卖花女》作为萧伯纳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成功地塑造了伊莉莎这一独立女性的形象。文章从伊莉莎人物形象入手,将女主人公的形象分为"自我"、"内化"和"双重自我"叁个阶段,探究女主人公在语言学教授希金斯影响下的人物形象转变。(本文来源于《大观(论坛)》期刊2019年11期)

高强[2](2019)在《两副风景与双重自我的纠葛——论创造社作家的日本风景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风景书写是深入认识创造社作家身份观念的全新窗口。一方面,创造社作家赋予了日本风景强烈的政治涵义,通过对日本风景的鄙弃来抒发自己的政治怨愤情绪,弥救饱受戕害的国族身份;另一方面,创造社作家也在日本风景背后发现了优异的日本文化精神,因而日本风景变得优美迷人,此时的日本风景书写则指向了对日本文化精神的颂扬,以及对自我家国的审视批判。文化风景与政治风景是创造社作家笔下的两副日本风景面孔,它们分别与作家主体的文化自我与政治自我紧密相关。两副风景的交缠,使得创造社作家陷入了双重自我的纠葛之中。(本文来源于《临沂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聂青[3](2019)在《“存在”与“虚无”——论《剧院风情》中茱莉娅的双重自我》一文中研究指出《剧院风情》是毛姆唯一一部与戏剧有关的长篇小说。该小说讲述了于两次世界大战过渡期间,英国女演员茱莉娅的演技由青涩走向成熟的故事。"存在"与"虚无"是小说中的一大主题,暗示着女主人公茱莉娅的双重自我,呈现了当时英国人民的生活及心理状况。毛姆通过对小说中女主人公茱莉娅现世生活的存在、精神上的虚无,及真实的自我的描写,揭露了在当时混乱不堪的英国社会中真实自我的意义与价值。(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弓超[4](2017)在《柏格森“双重自我”视角下西奥多的自由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娜·塔特的《金翅雀》用感人至深、细腻触人的笔调展示了主人公西奥多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成长经历,反映了美国当代人所遇到的困顿。本文从柏格森双重自我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西奥多卸下心理重担,重获自由的成长之路。通过分析西奥多在生活和爱情中双重自我的挣扎,说明了只有在深层自我战胜表层自我后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重生。(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王玉琢[5](2017)在《从“服务对手”到“双重自我”——试论“兴趣班”中教师角色的社会表演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据人类表演学相关理论,在对成人"兴趣班"教师角色现状的调查基础上,探索"兴趣班"教师从角色被动体验到角色自我意识萌生、从角色信念感到角色自我创造的社会表演模式,同时指出了其在角色成长过程中经历、学习和自省等动力因素,以便为成人兴趣班教师的角色领悟与角色实践提供借鉴和帮助。(本文来源于《东方藏品》期刊2017年04期)

王登青,王晓玲[6](2014)在《“自我”的探寻——解析《聚会》中的双重自我》一文中研究指出布克奖得主安妮·恩莱特的《聚会》以回忆为叙述方式和主体框架内容,其叙述者有着双重自我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叙述者维罗妮卡叙述时的分裂性,也体现在另一人物黎安与叙述者的对照之中。叙述者一方面将过往记忆编织加工,另一方面通过大胆的想象臆造家族成员的个体经验,追溯了一个家族不堪的历史和情感创伤,亦完成了对复杂"自我"的剖析和探寻。(本文来源于《成都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范晔[7](2013)在《克罗诺皮奥与法玛,或译者的双重自我》一文中研究指出范晔,任教于北京大学西葡语系,西班牙语语言文学博士,马尔克斯授权中文版《百年孤独》译者。译有西语诗人圣胡安·德拉·克鲁斯、塞尔努达、阿莱克桑德雷、希梅内斯等人的诗作,阿根廷作家科塔萨尔的小说等。 CRONOPIO CRONOPIO CRONOP(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3-11-06)

黄秀敏[8](2013)在《《弗兰肯斯坦》中“双重自我”的隐喻与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所内隐的"双重自我"意蕴深刻,既隐喻着主人公与怪物身上所体现出的主人公人格之分裂,亦象征着科学与人性,折射了时代的恐惧与焦虑。在主人公与怪物的博弈中,双方之自我与他者的身份发生了换位式的逆转,高歌猛进的科学摧毁了向善的人性,留给了人们无尽的思索。(本文来源于《学术界》期刊2013年S1期)

王薇,郑捷[9](2012)在《多期完全信息博弈中的自我控制现象:一个基于双重自我模型的分析框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文献对双重自我的研究仅限于对单人决策问题的探讨.基于Fudenberg和Levin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96(5):1449-1476)in 2006的理论框架,建立将单人决策拓展至多人博弈的双重自我模型,以更准确地刻画和研究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互动行为.利用该模型对某一完全信息下的两期多重均衡博弈展开分析,并与其他无双重自我个体的经济学模型进行对比.双重自我模型在与Fudenberg-Levine模型的公理假设保持一致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具一般性的体现多人互动特征的自我控制成本概念.(本文来源于《运筹学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王垚[10](2012)在《简析电影《Last Days》中的双重自我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我意识是自笛卡尔以来西方哲学界普遍深入探讨的话题。二十世纪以来,新媒体的出现使电影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表达和传播媒介。电影《Last days》作为一部反映现实,引发思考的优秀电影,体现了双重的自我意识。(本文来源于《文学界(理论版)》期刊2012年04期)

双重自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日本风景书写是深入认识创造社作家身份观念的全新窗口。一方面,创造社作家赋予了日本风景强烈的政治涵义,通过对日本风景的鄙弃来抒发自己的政治怨愤情绪,弥救饱受戕害的国族身份;另一方面,创造社作家也在日本风景背后发现了优异的日本文化精神,因而日本风景变得优美迷人,此时的日本风景书写则指向了对日本文化精神的颂扬,以及对自我家国的审视批判。文化风景与政治风景是创造社作家笔下的两副日本风景面孔,它们分别与作家主体的文化自我与政治自我紧密相关。两副风景的交缠,使得创造社作家陷入了双重自我的纠葛之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重自我论文参考文献

[1].张若琳.从“自我”到“双重自我”——《卖花女》中伊莉莎女性人物形象转变分析[J].大观(论坛).2019

[2].高强.两副风景与双重自我的纠葛——论创造社作家的日本风景书写[J].临沂大学学报.2019

[3].聂青.“存在”与“虚无”——论《剧院风情》中茱莉娅的双重自我[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

[4].弓超.柏格森“双重自我”视角下西奥多的自由之路[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

[5].王玉琢.从“服务对手”到“双重自我”——试论“兴趣班”中教师角色的社会表演模式[J].东方藏品.2017

[6].王登青,王晓玲.“自我”的探寻——解析《聚会》中的双重自我[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

[7].范晔.克罗诺皮奥与法玛,或译者的双重自我[N].文艺报.2013

[8].黄秀敏.《弗兰肯斯坦》中“双重自我”的隐喻与内涵[J].学术界.2013

[9].王薇,郑捷.多期完全信息博弈中的自我控制现象:一个基于双重自我模型的分析框架(英文)[J].运筹学学报.2012

[10].王垚.简析电影《LastDays》中的双重自我意识[J].文学界(理论版).2012

标签:;  ;  ;  ;  

双重自我论文-张若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