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整体性体育课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体育课程教学,整体性
整体性体育课程论文文献综述
毛振明[1](2018)在《对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方向的整体性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体育课程教学亟待一个整体性的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多轮课程改革都做出了努力,但都成效甚微,因为体育课程依然面临着"上了12年体育课什么技能没有掌握",依然是"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依然是"小学双手胸前传球,大学还双手胸前传球",依然是"学生体质连续多年下降"……此次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这一国家重大课题研究,是探讨体育课程教学整体改革的又一次契机和体育课程科学化的又一次集体冲锋。笔者(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体育》期刊2018年09期)
顾亚平[2](2014)在《高校体育课程整体性改革的思路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实施也逐步成为素质教育的聚焦点。基于对高校体育课程整体性改革本质及趋向的把握,本文着重从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教育方法及考试机制等方面展开探讨,研究并提出体育课程整体性改革的思路及策略,以便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形成理论借鉴与经验参考。(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4年24期)
顾渊彦[3](2014)在《《整体性体育课程研究:实践反思与理论建构》书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解读《整体性体育课程研究:实践反思与理论建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客观评价了该书的理论价值与实践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4年13期)
许斌[4](2011)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生的整体性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职高专体育教育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时期,也是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的过渡时期,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高职高专体育课程教学应从培养目标出发,围绕健康教育的主线,建立适用于高职高专体育教育的目标体系——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同时,保证学生整体性的发展,培养出德才兼备、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1年83期)
刘海涛,石方[5](2009)在《现代整体性体育继续教育课程观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育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继续教育活动,它具有人类有意识活动所具有的一般属性,即它是自觉的、有目的、有倾向性的活动。整体性体育首先是体育观念的转换,实际上就是指体育目的转换。整体性体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整体性的全面发展的人。它的直接目的是帮助人生成整体性的体育素养,使人能够主动参与体育、热爱体育、享受体育。(本文来源于《职教论坛》期刊2009年26期)
熊卫权,毛书凯[6](2009)在《论现代大学整体性体育教育课程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育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它具有人类有意识活动所具有的一般属性,即它是自觉的、有目的、有倾向性的活动。体育目的决定着体育活动的运行方向和发展方式。不同的体育目的追求,所对应的体育过程是不同的。翻开世界体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有着各种不同的体育目的。体育学家们在理论上也描绘了各种不同的体育理想,在体育实践中总结出各式各样的体育价值追求。整体性体育首先是体育观念的转换,实际上就是指体育目的转换。整体性体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整体性的全面发展的人。它的直接目的是帮助人养成整体性的体育素养,使人能够主动参与体育、热爱体育、享受体育。(本文来源于《黑龙江高教研究》期刊2009年07期)
张华[7](2008)在《浅谈我国高师院校大学体育课程的整体性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我国高师院校大学体育课程的现状及改革进行了研究,找出了高师院校大学体育课程的弊端,提出高师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提出新世纪学校体育的改革的目标,建构课内外相结合的大课程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国校外教育(理论)》期刊2008年07期)
于晓东[8](2008)在《整体性体育课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文献资料、理性分析、经验总结、访谈调查等研究方法,在反思新中国体育课程整体性的基础上,构建了整体性体育课程,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若干基本主张,对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升体育课程的整体性,具有积极意义。回顾新中国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从总体看,不同时期体育课程的许多环节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整体性缺失的问题,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二元对立,主要表现为:在课程思想或理念上,或重视科学性、社会性、手段论,或重视人文性、个体性、目的论;在课程目标上,重视体能、技能而不够重视审美和道德,重视普遍性目标而忽视了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除外);在课程形态上,重视正规课程、学科课程、显性课程而忽视了非正规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在课程内容上,或强调“配给”,或强调“自选”;在课程实施取向上,或强调忠实取向,或强调创生取向;在学习方式上,或重视接受式学习,或重视发现式学习;在课堂管理上,或采用专制型管理,或采用放任型管理;在学习评价上,传统体育课程重视甄别性评价、他人评价、量化评价、绝对评价、终极评价、技能与体能的评价而忽视了或不够重视发展性评价、自我评价、质性评价、相对评价、过程评价、情意的评价,新课程文本在这些方面较为完善,然而具体实施中的分离现象依然存在。看来,我国体育课程的整体性问题至今仍有问题。因此,在今后的体育课程设计与实施中,我们应该关注体育课程的整体性,并努力提升体育课程的整体性。为此,我们提倡:(1)在体育课程的理念上,坚持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树立科学人文主义课程观;坚持学科发展需要与个人需要、社会需要的统一,树立“学科·儿童·社会”课程观;坚持手段论与目的论的统一,树立“手段·目的论”课程观。(2)在体育课程的目标上,坚持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统一,坚持身体目标与心理目标、物质目标与精神目标、多域目标与重点目标的统一。(3)在体育课程的形态上,坚持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学科课程与体能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统一,整体把握体育课程形态的立体结构。(4)在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坚持“过程模式”与“目标模式”的统一,尝试应用“主项选修,配项必修”模式和“配项主修,选项辅修”模式。(5)在体育课程的实施上,坚持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创生取向的统一;坚持(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的统一;坚持协商型的课堂管理模式;坚持发展与甄别兼顾,侧重于发展的学习评价导向;坚持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学习评价内容体系;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终极评价与过程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方法论。(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8-06-30)
王明献[9](2007)在《我国高师院校体育教育课程的整体性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我国高师院校体育课程的现状及改革进行了研究,指出了高师院校体育课程的弊端。高师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需要以系统理论为指导,立足整体,着眼全局,对课程体系实施整体性改革。依据所确定的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在选择上应更注重健身性、教育性、针对性、延伸性、娱乐性和前瞻性。课程评价应由一元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课程结构要遵循课程设置的规律,依据课程目标要求,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大课程体系。(本文来源于《南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徐传银[10](2003)在《高校体育课程整体性改革的思路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系统理论与课程理论为指导,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行了探讨。认为21世纪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需要从教育观念突破入手,着眼于课程整体性的改革。(本文来源于《安徽体育科技》期刊2003年03期)
整体性体育课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实施也逐步成为素质教育的聚焦点。基于对高校体育课程整体性改革本质及趋向的把握,本文着重从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教育方法及考试机制等方面展开探讨,研究并提出体育课程整体性改革的思路及策略,以便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形成理论借鉴与经验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整体性体育课程论文参考文献
[1].毛振明.对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方向的整体性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18
[2].顾亚平.高校体育课程整体性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4
[3].顾渊彦.《整体性体育课程研究:实践反思与理论建构》书评[J].当代体育科技.2014
[4].许斌.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生的整体性发展[J].考试周刊.2011
[5].刘海涛,石方.现代整体性体育继续教育课程观探微[J].职教论坛.2009
[6].熊卫权,毛书凯.论现代大学整体性体育教育课程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
[7].张华.浅谈我国高师院校大学体育课程的整体性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8].于晓东.整体性体育课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9].王明献.我国高师院校体育教育课程的整体性改革[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
[10].徐传银.高校体育课程整体性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