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人体模型论文-胡立文,高倩,徐文英,高娜,王梅

旋转人体模型论文-胡立文,高倩,徐文英,高娜,王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旋转人体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紫外线,模型,定量,解剖部位

旋转人体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胡立文,高倩,徐文英,高娜,王梅[1](2012)在《皮肤紫外线暴露剂量旋转人体模型方法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旋转人体模型测量不同解剖部位皮肤紫外线暴露剂量,确定额和颊的紫外线暴露与胸、肩及水平环境之间的转换比率关系,为准确定量个体皮肤尤其是面部紫外线暴露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在沈阳地区采用旋转人体模型进行额、颊、肩和胸部四季日间每间隔30 min累积紫外线暴露剂量的连续监测,同时监测水平环境紫外线作为对照。结果在沈阳地区,晴好天气下紫外线暴露剂量关系表现为,环境>肩部>额部>胸部>颊部,夏季>春秋季>冬季;额与胸、肩、水平环境紫外线的转换比率四季范围分别为1.17~1.32、0.65~1.10、0.51~1.09,颊与胸、肩、水平环境紫外线的转换比率四季范围分别为0.29~0.44、0.15~0.42、0.12~0.41。结论人群面部紫外线暴露定量可通过其与身体易于监测部位或环境紫外线进行转换得到,但转换比率适宜采用四季不同比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期刊2012年09期)

胡立文[2](2010)在《旋转人体模型不同解剖部位紫外线暴露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日光紫外辐射(ultraviolet radiation, UVR)一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部分,是人们每天接触的重要环境因子。适度紫外线具有促进维生素D合成、防癌等作用,过量的紫外线暴露会对人类健康产生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例如皮肤癌、白内障、免疫抑制和光老化等。WHO报告指出,全球每年因过度紫外线暴露损失150万伤残调整寿命年(相当于全球疾病负担的0.1%)。其中主要的两个公共健康问题是皮肤癌和白内障。由于臭氧层的破坏,人们预期寿命的延长,行为生活方式的转变等等使得人们紫外线终生暴露似乎要比以前多,对紫外线暴露的定量和防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平面日光紫外线日间变化规律已众所周知,但更为有效的定量和防护要建立在了解个体各解剖部位紫外线暴露日间变化规律的基础之上。因此,为了阐明各解剖部位日光紫外线暴露日间分布的变化,本研究采用旋转人体模型模拟额部、眼部、颊部、肩部以及胸部的解剖结构,在沈阳(北纬41°51',东经123°27')和叁亚(北纬18019',东经109042')地区的日间每间隔15min进行了各季节日间紫外线暴露的监测,获得这些部位的紫外线暴露剂量及其在日间分布的变化,进而阐明各个解剖部位日间紫外线暴露状况及其高暴露时间段,以有利于引导人们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或针对不同时段的高暴露部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更有效的避免紫外损伤。公共卫生当局在过去的几十年已作出了很大努力,旨在向公众宣传过度日光紫外暴露的危害。但考虑到地理位置、季节、个体行为等信息时,还要发展有针对性的太阳紫外线健康指导方针。为了探讨一种简单有效的防护措施,本研究对沈阳和叁亚地区旋转人体模型在(0,360°]范围内,每30°间隔不同朝向角度下的额部、眼部、颊部、肩部和胸部的日间紫外线暴露进行了实地监测,以阐明特定朝向作用对人体具体部位接受太阳紫外辐射的影响,提升公众寻找阴影的防护意识,改变公众以往忽视回避户外活动中紫外线过度暴露的行为,倡导公众合理回避直射阳光,积极正确使用太阳防护措施,有效避免紫外损伤。本研究还建议在个体定量研究中,不同季节、不同日间时段的暴露比率不同,分时间段、季节进行个体UV累积暴露的评估可能更有针对性,更为细致,特别是对于在早晚时段进行户外活动为主的特殊暴露人群,UV累积暴露评估更为如此。希望通过对包括眼部在内的不同解剖部位紫外线暴露剂量的定量,对紫外线暴露剂量与相关疾病间剂量反应关系的评价提供帮助。材料与方法一、旋转人体模型旋转人体模型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为人体模型,除眼部SUB-T紫外线监测仪贴合在右眼眼眶内,其它SUB-T紫外线监测仪紧密贴合固定在额部、左颊部、左右两个肩部和前胸部各解剖位置表面以进行紫外线监测;下半部分是装有电源的底座,稳定模型并为其旋转提供动力。电源开启后模型能以其垂直中心为轴水平自动匀速旋转,旋转速度为6秒/转。电源未开启时可人工手动旋转。二、监测方法本研究在辽宁省沈阳市(北纬41°51',东经123027',平均海拔50m)的冬至、春、秋分和夏至前后一周,以及海南省叁亚市(北纬18019',东经109042',平均海拔3.55-4.5m)的5月中下旬以及冬至前后,每间隔15mmin进行各解剖部位全天日间紫外线暴露的监测,所有监测均在晴朗少云天气下进行。此外,两个紫外线监测仪分别水平放置和垂直吊挂于离旋转人体模型不远的无遮挡处(全天监测期间太阳不被遮挡),以测量在相同时段的水平环境日光紫外线辐射剂量及垂直面日光紫外线暴露剂量作为比较。其中旋转人体模型不同解剖部位日光紫外线暴露日间分布研究两地共监测112个监测日,相对太阳不同朝向角度下旋转人体模型不同解剖部位的紫外线暴露研究两地共监测12个监测日。此外,为了比较拟合计算的结果,在浙江省绍兴市马山镇(北纬30°01',东经120°58',平均海拔5-6m)的2009年9月秋分前后进行实地监测,方式如上两个地区。叁、数据处理与分析利用SPSS13.0、Microsoft Excel 2003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相应的图表处理。研究结果1、额部、肩部的日光紫外线暴露日间变化规律与对照的水平环境紫外线日间变化规律相似,都在当地正午前后达到单峰值。2、眼部和颊部除沈阳地区的冬季与对照的水平环境紫外线日间变化规律相似仍为单峰值外,在其余各监测时段与垂直面紫外线日间变化规律相近,均呈现双峰值分布或近似平台分布。3、胸部除叁亚地区的夏季出现显着的双峰分布外,其余各监测时段与对照的水平环境紫外线日间变化规律相似,都在当地正午前后达到单峰值。4、在全部太阳高度角范围内,额部和肩部的日光紫外线暴露随太阳高度角升高而增加,胸部最高暴露出现在太阳高度角60°左右,眼部和颊部的最高暴露分别出现在太阳高度角约30°和40°左右。5、额部、肩部和水平环境紫外线均在正午前后最强,在正午前后2小时,额部、肩部和水平环境最低接受全天8小时紫外线暴露总量的54.79%。而眼部和颊部及垂直面在早晚一段时间的暴露相对较高。6、除了冬季一天中额部日光紫外线暴露略高于肩部以外,各解剖部位的日光紫外线暴露严重程度依次为:眼部<颊部<胸部<额部<肩部。各解剖部位日光紫外线日累积暴露比率大小关系也依次为:眼部<颊部<胸部<额部<肩部。7、沈阳地区各季节暴露比率大小为:冬季>春、秋季>夏季,叁亚地区暴露比率为:冬季(一月)>夏季(五月)。暴露比率存在显着季节差异,冬季最大,夏季较低,个体紫外线暴露评估中应采用不同季节的暴露比率。8、在正面对太阳的一定朝向角度范围内,眼部紫外线暴露在太阳高度角约30°时达到峰值,而在背对太阳的一定朝向角度范围内,其紫外线暴露在全太阳高度角范围内随高度角升高而增加。9、朝向角度显着影响不同解剖部位的紫外线暴露,对于眼部,偏离正对太阳30°将有效降低眼部紫外线暴露。结论1、旋转人体模型的额部、肩部紫外线暴露各季日间变化特点与水平环境紫外辐射相近,呈单峰钟型曲线分布;胸部紫外线暴露各季日间变化,除叁亚地区夏季呈显着双峰型曲线分布外,其余各季日间变化特点也与水平环境紫外辐射相近,呈单峰钟型曲线分布;而眼部和颊部紫外线暴露与环境紫外辐射各季日间变化特点不同,其更接近于垂直面紫外辐射的日间变化,除沈阳地区冬季呈单峰钟型曲线分布外,其余各季日间变化特点为双峰型曲线分布。2、额部和肩部紫外线暴露随太阳高度角升高而增加,胸部紫外线暴露峰值出现在太阳高度角约为600时,眼部和颊部紫外线暴露峰值分别出现在日间早晚时段太阳高度角约为30°和40°时。3、各解剖部位的紫外线暴露比率存在显着季节差异,冬季最大,夏季较低,个体紫外线暴露评估中应采用不同季节的暴露比率。4、朝向角度显着影响眼部紫外线暴露,个体主观回避日光UV,偏离正对太阳30°将有效降低眼部UV暴露。5、地理位置、季节等因素决定了当地太阳高度角范围,进而影响了个体不同解剖部位紫外线暴露日间和季节间的分布,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太阳紫外线健康指导方针。(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0-04-01)

徐文英[3](2008)在《旋转人体模型皮肤紫外线暴露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研究表明,过量的紫外线暴露能增加皮肤癌发生的危险性,还可诱导其他皮肤损伤与病变,加速皮肤的老化过程。为此,许多学者致力于紫外线暴露与皮肤相关疾病的量效关系研究,而其中关键问题是对个体皮肤紫外线的暴露进行定量。早期用区域的环境紫外线剂量来代表个体暴露,存在很大误差。近期有学者采用聚砜薄膜法、调查问卷法等方法,使评估个体皮肤短时期的紫外线暴露状况成为可能,而这些方法只能通过短期的监测来推算特定地区和人群中长期的紫外线暴露状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探求一种能更科学地定量个体皮肤紫外线暴露的方法,本研究利用旋转人体模型这种全新的监测方式来评价沈阳地区个体皮肤紫外线暴露的基本规律,为个体紫外线防护提供一定参考。同时建立相应的暴露比关系,解决面部皮肤紫外线监测难题,明确今后研究方向,为实际人群中的紫外线暴露定量奠定基础。仪器与方法一、旋转人体紫外线暴露模型根据人体皮肤的解剖特点,将紫外线监测仪(Model:SUT-T,Tolay Techno Inst,日本产)分别固定在旋转人体模型各部位,分别是额、颊、肩和胸部,从而建立旋转人体紫外线暴露模型。其中额部、颊部和胸部的监测仪与垂直方向的夹角大致为15°、5°、10°,而肩部的监测仪基本处于水平位置。二、紫外线监测方法本研究选择2004~2007年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前后一周内相对晴好的天气下,在沈阳地区空旷无遮拦处进行监测。完成紫外线监测仪的内部误差校对后,调整旋转人体紫外线暴露模型使其处于水平,以10转/分钟的速度自动旋转。每隔15分钟记录各部位监测仪数值,单位为kJ/m~2。同时将一紫外线监测仪置于地面水平位置,获得同背景下的环境紫外线水平。另外选择部分日期给模型戴上宽沿的草帽进行监测,了解帽子的保护作用。叁、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在处理原始数据的基础,按监测部位分季节各自作散点图,观察15分钟紫外线累积剂量的变化曲线。根据专业知识剔除天气变化较大的数据,并结合图形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完整性,筛选出天气相对晴好的最佳代表性数据。从而描述旋转人体模型紫外线暴露与环境紫外线辐射的变化规律,分析异同。进行数据完整性筛选后,计算9:00~15:00时间段各部位紫外线暴露累积剂量,分别与该时间段对应的环境紫外线累积剂量相比,得到个体—环境暴露比(PAERs,personal-ambient exposure ratios),简称暴露比。同时将面部各部位的紫外线累积剂量分别与肩部、胸部相比,得到不同比值,实现面部与其他部位数据的转换。另外比较戴帽前后和下雪前后的监测数据,分析帽子和雪反射对各部位接受紫外线的影响情况。结果本研究选出的四季代表性日期中,环境紫外线与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两者在整体趋势上相一致,变化曲线均呈抛物线型,夏季的数值和其变化幅度均最大,冬季最小,春秋两季相似。旋转人体模型各部位紫外线暴露与环境紫外线辐射的日间变化规律有所不同,无论是在剂量上还是四季的变化特点上都存在差异。其中肩部、胸部和额部紫外线暴露规律与环境规律较接近,主要差异在于数值上基本小于环境,在早晚和冬季太阳高度角较小的情况下,四者之间的差距较小。而颊部紫外线变化规律较为特殊:累积剂量普遍较小,春、秋和冬季变化曲线勉强呈不平滑抛物线,夏季则整体类似“M”型。模型各部位紫外线暴露比计算结果显示,年暴露比不稳定、数值变化跨度较大。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各部位的四个季节暴露比数据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各暴露比在按季节分层后集中趋势更明显,标准差较小,均值代表性好。各部位的季节暴露比中,一般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春秋两季相差较小;从变化幅度来看,肩部四季差异不大,其它部位四季变化幅度较大。不同部位间的比例转换显示,额/胸的比值最稳定,全年基本在1.3左右,其他的比值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对比数据表明,雪反射使模型各部位接受的紫外线显着增加,具体的影响程度不同,对肩部的影响最小,但也能使累积剂量增加约五分之一。另外戴帽子明显减少了模型各部位的紫外线剂量,其中对额部的保护作用最强,能达到90%以上。结论1、在沈阳地区,旋转人体模型紫外线暴露与环境紫外线辐射呈现不同的四季日间变化特点,其中肩部、胸部和额部紫外线暴露变化规律与环境较接近,而颊部的夏季日间变化曲线呈现类似“M”型。在暴露剂量大小上,基本表现为环境>肩部>额部>胸部>颊部。2、在沈阳地区,旋转人体模型各部位的紫外线暴露比适宜采用分季节表达的方式,冬季的暴露比较大;在暴露转换比例关系中,额/胸的比值最稳定,其他部位间的比值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差异。3、研究结果显示,雪反射能使模型各部位接受的紫外线不同程度地增加;戴帽子能明显减少模型各部位的紫外线剂量,尤其是额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08-03-01)

旋转人体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前言日光紫外辐射(ultraviolet radiation, UVR)一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部分,是人们每天接触的重要环境因子。适度紫外线具有促进维生素D合成、防癌等作用,过量的紫外线暴露会对人类健康产生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例如皮肤癌、白内障、免疫抑制和光老化等。WHO报告指出,全球每年因过度紫外线暴露损失150万伤残调整寿命年(相当于全球疾病负担的0.1%)。其中主要的两个公共健康问题是皮肤癌和白内障。由于臭氧层的破坏,人们预期寿命的延长,行为生活方式的转变等等使得人们紫外线终生暴露似乎要比以前多,对紫外线暴露的定量和防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平面日光紫外线日间变化规律已众所周知,但更为有效的定量和防护要建立在了解个体各解剖部位紫外线暴露日间变化规律的基础之上。因此,为了阐明各解剖部位日光紫外线暴露日间分布的变化,本研究采用旋转人体模型模拟额部、眼部、颊部、肩部以及胸部的解剖结构,在沈阳(北纬41°51',东经123°27')和叁亚(北纬18019',东经109042')地区的日间每间隔15min进行了各季节日间紫外线暴露的监测,获得这些部位的紫外线暴露剂量及其在日间分布的变化,进而阐明各个解剖部位日间紫外线暴露状况及其高暴露时间段,以有利于引导人们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或针对不同时段的高暴露部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更有效的避免紫外损伤。公共卫生当局在过去的几十年已作出了很大努力,旨在向公众宣传过度日光紫外暴露的危害。但考虑到地理位置、季节、个体行为等信息时,还要发展有针对性的太阳紫外线健康指导方针。为了探讨一种简单有效的防护措施,本研究对沈阳和叁亚地区旋转人体模型在(0,360°]范围内,每30°间隔不同朝向角度下的额部、眼部、颊部、肩部和胸部的日间紫外线暴露进行了实地监测,以阐明特定朝向作用对人体具体部位接受太阳紫外辐射的影响,提升公众寻找阴影的防护意识,改变公众以往忽视回避户外活动中紫外线过度暴露的行为,倡导公众合理回避直射阳光,积极正确使用太阳防护措施,有效避免紫外损伤。本研究还建议在个体定量研究中,不同季节、不同日间时段的暴露比率不同,分时间段、季节进行个体UV累积暴露的评估可能更有针对性,更为细致,特别是对于在早晚时段进行户外活动为主的特殊暴露人群,UV累积暴露评估更为如此。希望通过对包括眼部在内的不同解剖部位紫外线暴露剂量的定量,对紫外线暴露剂量与相关疾病间剂量反应关系的评价提供帮助。材料与方法一、旋转人体模型旋转人体模型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为人体模型,除眼部SUB-T紫外线监测仪贴合在右眼眼眶内,其它SUB-T紫外线监测仪紧密贴合固定在额部、左颊部、左右两个肩部和前胸部各解剖位置表面以进行紫外线监测;下半部分是装有电源的底座,稳定模型并为其旋转提供动力。电源开启后模型能以其垂直中心为轴水平自动匀速旋转,旋转速度为6秒/转。电源未开启时可人工手动旋转。二、监测方法本研究在辽宁省沈阳市(北纬41°51',东经123027',平均海拔50m)的冬至、春、秋分和夏至前后一周,以及海南省叁亚市(北纬18019',东经109042',平均海拔3.55-4.5m)的5月中下旬以及冬至前后,每间隔15mmin进行各解剖部位全天日间紫外线暴露的监测,所有监测均在晴朗少云天气下进行。此外,两个紫外线监测仪分别水平放置和垂直吊挂于离旋转人体模型不远的无遮挡处(全天监测期间太阳不被遮挡),以测量在相同时段的水平环境日光紫外线辐射剂量及垂直面日光紫外线暴露剂量作为比较。其中旋转人体模型不同解剖部位日光紫外线暴露日间分布研究两地共监测112个监测日,相对太阳不同朝向角度下旋转人体模型不同解剖部位的紫外线暴露研究两地共监测12个监测日。此外,为了比较拟合计算的结果,在浙江省绍兴市马山镇(北纬30°01',东经120°58',平均海拔5-6m)的2009年9月秋分前后进行实地监测,方式如上两个地区。叁、数据处理与分析利用SPSS13.0、Microsoft Excel 2003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相应的图表处理。研究结果1、额部、肩部的日光紫外线暴露日间变化规律与对照的水平环境紫外线日间变化规律相似,都在当地正午前后达到单峰值。2、眼部和颊部除沈阳地区的冬季与对照的水平环境紫外线日间变化规律相似仍为单峰值外,在其余各监测时段与垂直面紫外线日间变化规律相近,均呈现双峰值分布或近似平台分布。3、胸部除叁亚地区的夏季出现显着的双峰分布外,其余各监测时段与对照的水平环境紫外线日间变化规律相似,都在当地正午前后达到单峰值。4、在全部太阳高度角范围内,额部和肩部的日光紫外线暴露随太阳高度角升高而增加,胸部最高暴露出现在太阳高度角60°左右,眼部和颊部的最高暴露分别出现在太阳高度角约30°和40°左右。5、额部、肩部和水平环境紫外线均在正午前后最强,在正午前后2小时,额部、肩部和水平环境最低接受全天8小时紫外线暴露总量的54.79%。而眼部和颊部及垂直面在早晚一段时间的暴露相对较高。6、除了冬季一天中额部日光紫外线暴露略高于肩部以外,各解剖部位的日光紫外线暴露严重程度依次为:眼部<颊部<胸部<额部<肩部。各解剖部位日光紫外线日累积暴露比率大小关系也依次为:眼部<颊部<胸部<额部<肩部。7、沈阳地区各季节暴露比率大小为:冬季>春、秋季>夏季,叁亚地区暴露比率为:冬季(一月)>夏季(五月)。暴露比率存在显着季节差异,冬季最大,夏季较低,个体紫外线暴露评估中应采用不同季节的暴露比率。8、在正面对太阳的一定朝向角度范围内,眼部紫外线暴露在太阳高度角约30°时达到峰值,而在背对太阳的一定朝向角度范围内,其紫外线暴露在全太阳高度角范围内随高度角升高而增加。9、朝向角度显着影响不同解剖部位的紫外线暴露,对于眼部,偏离正对太阳30°将有效降低眼部紫外线暴露。结论1、旋转人体模型的额部、肩部紫外线暴露各季日间变化特点与水平环境紫外辐射相近,呈单峰钟型曲线分布;胸部紫外线暴露各季日间变化,除叁亚地区夏季呈显着双峰型曲线分布外,其余各季日间变化特点也与水平环境紫外辐射相近,呈单峰钟型曲线分布;而眼部和颊部紫外线暴露与环境紫外辐射各季日间变化特点不同,其更接近于垂直面紫外辐射的日间变化,除沈阳地区冬季呈单峰钟型曲线分布外,其余各季日间变化特点为双峰型曲线分布。2、额部和肩部紫外线暴露随太阳高度角升高而增加,胸部紫外线暴露峰值出现在太阳高度角约为600时,眼部和颊部紫外线暴露峰值分别出现在日间早晚时段太阳高度角约为30°和40°时。3、各解剖部位的紫外线暴露比率存在显着季节差异,冬季最大,夏季较低,个体紫外线暴露评估中应采用不同季节的暴露比率。4、朝向角度显着影响眼部紫外线暴露,个体主观回避日光UV,偏离正对太阳30°将有效降低眼部UV暴露。5、地理位置、季节等因素决定了当地太阳高度角范围,进而影响了个体不同解剖部位紫外线暴露日间和季节间的分布,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太阳紫外线健康指导方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旋转人体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胡立文,高倩,徐文英,高娜,王梅.皮肤紫外线暴露剂量旋转人体模型方法测量[J].中国公共卫生.2012

[2].胡立文.旋转人体模型不同解剖部位紫外线暴露规律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

[3].徐文英.旋转人体模型皮肤紫外线暴露规律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

标签:;  ;  ;  ;  

旋转人体模型论文-胡立文,高倩,徐文英,高娜,王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