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隐含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增加值贸易,隐含碳排放量,MRIO模型,WIOD
隐含碳论文文献综述
韩中,孙岩[1](2019)在《增加值贸易视角下中欧隐含碳排放测算与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世界投入产出表及环境账户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对1995—2009年中国与欧盟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进行测算与分解。结果表明: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传统贸易数据存在"重复核算"成分,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中国出口规模。中国向欧盟增加值出口规模持续上升,但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增加值贸易规模有所下降;中国生产侧碳排放以"内需排放"为主,"外需排放"中由欧盟最终需求引致的碳排放规模稳步上升,中国消费侧碳排放中由欧盟承担的部分逐年增加;从碳排放行业结构来看,制造业和能源产业是中欧隐含碳排放的主要行业来源,且能源产业碳排放所占比重有所提升。(本文来源于《调研世界》期刊2019年11期)
Nadine,M.,Post[2](2019)在《气候活动人士采取行动减少建筑中的隐含碳》一文中研究指出布鲁斯·金是一名致力于减少建筑碳排放的结构工程师,建筑规范是他最热衷的话题。威廉·凯利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马林县建筑安全部门副主任。两人在2018年2月12日共进午餐时,金向凯利建议“最好”制定一个关于低碳混凝土的建筑标准,以“控制”碳密集型水泥的过度使用(本文来源于《建筑时报》期刊2019-11-21)
钱志权,杨来科,蒋琴儿[3](2019)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测度与结构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GRAS方法构建1995—2016年可比价格连续时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出口增加值隐含碳降幅虽快,但仍高于创造GDP环境成本,行业分布极不均衡且有扩大趋势;碳排放强度下降是其下降的主要原因,出口结构变动影响较弱。因此,应将出口增加值隐含碳作为国家低碳价值链构建的重要监测指标,加强石化等重点行业低碳技术研发,抑制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提高金融等低排放高附加值行业出口比重。(本文来源于《亚太经济》期刊2019年05期)
刘双双[4](2019)在《我国不同部门贸易隐含碳与碳净流量测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二氧化碳排放直接或间接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危机日益严峻,世界各国逐渐意识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性。而由贸易引起的国内碳排放变化及影响也开始逐渐被学者们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是通过引用投入产出法,测算我国当前不同产品部门的排放系数,进而基于出口国的核算标准测算相关不同贸易产品部门的碳排放量、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进口贸易节约碳排放量、贸易中所含的碳排放净流量等,为模拟分析通关贸易使得化对中国碳排放影响以及节能降耗的途径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期刊2019年27期)
李艳梅,牛苗苗,张红丽[5](2019)在《京津冀区域内增加值贸易的经济收益和隐含碳排放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价值链分工使得一种产品的生产分割在不同地区,从而获得的收益和隐含的碳排放也产生在不同地区。考察京津冀区域内贸易获得的经济收益和产生的碳排放代价问题,对制定公平有效的区域协同碳减排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价值链分工背景下,增加值贸易核算体系可以更加准确地测算贸易收益和隐含碳排放。借鉴此核算体系,本文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和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对京津冀区域内贸易的经济收益及隐含碳排放进行测算,并对其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①总量方面,北京从区域内贸易中获得的经济收益最高,天津次之,河北最少;而隐含碳排放量的排序与之相反:河北最高,天津次之,北京最少;②行业分布上,北京从区域内贸易中获得的经济收益高度集中于服务业部门,而天津和河北却分散分布于多个部门;各地的隐含CO2排放均集中于中间品贸易部分,占比最高的是能源工业部门;③京津冀从贸易中获得的经济收益和碳排放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完全CO2排放强度、调出规模和调出结构的不同。因此京津冀区域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协同合作,共同制定碳减排目标和承担碳减排责任,并且各地要根据发展阶段和特点寻求最佳合作模式。(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王文治,杨爽,王怡[6](2019)在《全球贸易隐含碳的责任共担及其跨区域补偿》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晰地界定国家碳排放责任,进而设计科学合理的跨国碳排放补偿机制,以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能力,是全球碳减排合作公平性的重要体现。本文基于WIOD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构建了区域间双边碳转移测算模型,并以贸易利益为分配因子,实施碳排放责任共担,在该原则下进一步设计跨区碳排放补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全球碳排放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单位增加值出口隐含碳与单位增加值进口隐含碳的比值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说明发达国家和地区以相对较低的环境成本获取了较高的贸易利益,处于全球贸易隐含碳流动的优势地位;分行业碳排放分析表明部分行业的碳排放主要是由贸易引致的;以贸易利益为分配因子的碳排放责任共担更加合理和折衷,体现了"利益大,责任大"的分配思路。最后,本文建议以共担责任原则为基准实施跨区碳排放补偿,并分行业从生产侧或消费侧进行碳减排。(本文来源于《环境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黄会平,赵荣钦,韩宇平[7](2019)在《我国不同区域隐含碳排放流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隐含碳在产业部门间及同外部区域的流动状况,基于投入产出表及能源消费数据,分别以西部、中部、东南部的甘肃省、河南省、广东省为例,分析了各省的隐含碳排放系数、隐含碳在各部门间的转移状况及同国外的贸易状况。结果表明:①隐含碳排放量由大到小为广东省、河南省、甘肃省,碳排放系数由大到小为甘肃省、河南省、广东省。②3个省份中重工业部门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部门均为隐含碳排放最重要的输出部门,轻工业、建筑业和第叁产业为输入部门。③对外贸易中,甘肃省为隐含碳净输入区域,河南省、广东省为隐含碳净输出区域,不考虑产业关联情况下,甘肃省、河南省、广东省均为重工业部门隐含碳进口、出口量最大的区域;考虑区域内部产业链关联时,甘肃省、河南省的采矿业部门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输出比例显着提高,表明这2个省份的产品能耗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2个部门。广东省隐含碳排放输出最重要的4个部门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部门,采矿业部门,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部门以及服务业部门,表明其经济发展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依赖性较低。(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少雪[8](2019)在《中国与东盟贸易隐含碳测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是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利用1990年~2015年间的Eora投入产出数据库,测算了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中的隐含碳。研究发现,在此期间中国对东盟始终处于碳排放净出口的地位,但自2011年后贸易隐含碳余额有所下降。从分行业结果来看,中国在农业等基础行业上为碳排放净进口,而在纺织业、化工业等加工制造业上为碳排放净输出。在进一步发展中这些加工制造业仍是节能减排的关键。(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期刊2019年23期)
沈小青[9](2019)在《中印贸易隐含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各国也越来越重视全球环境问题,国际贸易作为其主要发展形式,在带动经济体增长的同时,也对全球气候的变化有着显着的影响。中国和印度无论是在亚洲还是世界上,都因其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受到全球瞩目,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碳排放,这也使中国和印度成为了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两国发生双边贸易时,其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变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流向问题,以及影响两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因素及影响程度。本文首先整理了国内外有关隐含碳排放的研究问题及现状,为了更清晰方便的研究中印贸易隐含碳问题,选取了投入产出法来测算两国贸易隐含碳,然后分析了中印双边贸易关系及贸易结构变化。其后,在技术异质性这一前提下,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和提取的两国贸易数据、碳排放数据,计算出2000-2009年中印贸易中隐含碳排放量,计算数据显示,在研究期内,中印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与进出口贸易总额呈正相关关系。在研究的十年间,2000-2007年中国是中印贸易隐含碳进口国,但是2008年和2009年由于中印双边贸易额的增长,中国成为了隐含碳出口国,其中隐含碳排放量主要来源于贸易量和碳排放系数都很高的制造业。随后,本文使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分解分析法(SDA),分解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使用这叁个因素来研究中印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两国贸易中隐含碳排放量高速增加的主要是由两国间贸易规模的增长所致;结构效应对隐含碳增长既起到促进作用也起到抑制作用,但是作用效果不明显;技术效应能够明显抑制隐含碳排放。在叁种效应共同作用下,总效应仍然是促进了碳排放增加。最后,根据前文计算分析结果,提出以调整出口贸易结构的形式完成经济增长转型,同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以减少中印贸易中隐含碳排放量,加快推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本文来源于《云南财经大学》期刊2019-06-30)
刘庆燕,方恺,丛建辉[10](2019)在《山西省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空间-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MRIO-SDA跨期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减排目标的实现亟需省级地方政府加以分解落实。然而,省际间日益频繁的贸易活动使得各省区的消费碳排放与生产碳排放出现严重背离,可能影响各省区碳减排战略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本文选取典型的能源驱动型省份山西省为例,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2-2012年山西省与国内其他省市间贸易隐含的碳排放;在此基础上,采用结构分解分析方法识别了影响山西省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的因素。结果表明:2002-2012年,山西省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规模不断扩大,且为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净调出"省份;山西省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由集聚式向扩散式发展的趋势;各影响因素对山西省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的作用程度存在显着差异,其中,产业部门碳排放强度效应对碳排放转移的减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求规模效应显着地增加了碳排放转移,其他因素则既可减少也会促进碳排放转移。基于研究结果,本文从建立健全省际产业转移协调机制、继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鼓励省市间低碳产品贸易等方面提出山西省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环境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隐含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布鲁斯·金是一名致力于减少建筑碳排放的结构工程师,建筑规范是他最热衷的话题。威廉·凯利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马林县建筑安全部门副主任。两人在2018年2月12日共进午餐时,金向凯利建议“最好”制定一个关于低碳混凝土的建筑标准,以“控制”碳密集型水泥的过度使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隐含碳论文参考文献
[1].韩中,孙岩.增加值贸易视角下中欧隐含碳排放测算与分解[J].调研世界.2019
[2].Nadine,M.,Post.气候活动人士采取行动减少建筑中的隐含碳[N].建筑时报.2019
[3].钱志权,杨来科,蒋琴儿.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测度与结构分解[J].亚太经济.2019
[4].刘双双.我国不同部门贸易隐含碳与碳净流量测算分析[J].现代商业.2019
[5].李艳梅,牛苗苗,张红丽.京津冀区域内增加值贸易的经济收益和隐含碳排放比较[J].资源科学.2019
[6].王文治,杨爽,王怡.全球贸易隐含碳的责任共担及其跨区域补偿[J].环境经济研究.2019
[7].黄会平,赵荣钦,韩宇平.我国不同区域隐含碳排放流动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张少雪.中国与东盟贸易隐含碳测算分析[J].现代商业.2019
[9].沈小青.中印贸易隐含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9
[10].刘庆燕,方恺,丛建辉.山西省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空间-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MRIO-SDA跨期方法[J].环境经济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