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黄连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连碱,EA.hy926细胞,氧化应激,细胞凋亡
黄连碱论文文献综述
韦晟,刘金春,葛卫红[1](2019)在《黄连碱对过氧化氢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黄连碱对过氧化氢(H_2O_2)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给药组。对照组加入新鲜培养基,模型组给H_2O_2刺激4 h,给药组用不同浓度的黄连碱(2.5、5、10、20、40μmol/L)预处理4 h,再用H_2O_2刺激4 h。采用MTS法检测细胞活力,荧光探针-二氢乙啶(DHE)染色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cl-2和Bax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存活率和Bcl-2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细胞内ROS含量、细胞凋亡率、caspase-3和Bax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 <0.01);而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细胞的存活率和Bcl-2蛋白的表达均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细胞内ROS含量、细胞凋亡率、caspase-3和Bax蛋白的表达均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黄连碱是通过抑制H_2O_2诱导的EA.hy926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内ROS升高、细胞凋亡增多、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的上调以及Bcl-2蛋白表达的下调,发挥其对H_2O_2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妮华,王琼熠,范辉[2](2019)在《黄连碱改善脂肪肝SD大鼠模型的效应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黄连碱对脂肪肝SD大鼠模型脂代谢指标的影响,探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养构建SD大鼠脂肪肝模型,随机分组为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黄连碱低、高剂量组(10 mg/kg、50 mg/kg),给药30 d,分析大鼠体重、肝指数、叁酰甘油(TG)、肝功能(ALT,AST)及肝脏病理等指标;采用人肝癌HepG2细胞系,蛋白免疫印迹法(WB)观察黄连碱对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蛋白的表达,反转录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分析肉碱脂酰转移酶1(CPT-1) mRNA、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 mRNA的表达,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细胞内AMP的含量。结果:与高脂饮食组比较,黄连碱低、高剂量组均降低了TG水平、改善AST以及肝脏组织学形态,且黄连碱高剂量组效果优于低剂量组。在HepG2细胞中,黄连碱显着提高AMP的浓度,激活AMPK蛋白磷酸化表达,上调CPT-1 mRNA的表达,抑制HMG-Coa mRNA的表达。结论:黄连碱具有显着改善大鼠脂肪肝的效应,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AMP的浓度,激活AMPK信号通路有关。(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期刊2019年01期)
黄慧敏,王红梅,张斌强,陈琴华[3](2019)在《四氢黄连碱体外抗炎作用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四氢黄连碱(THC)的体外抗炎作用及其相关机理。【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四氢黄连碱低、中、高剂量组。以脂多糖(LPS)刺激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建立体外细胞炎症模型,作为模型对照组。四氢黄连碱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不同浓度(终浓度为1、2、3μmol/L)的四氢黄连碱预培养小鼠巨噬细胞24 h后,加入LPS(终浓度为10μg/mL)。空白对照组加入相同体积的细胞培养液。继续培养12 h后,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实时定量PCR(q PCR)法检测细胞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6含量;ELISA检测细胞内核因子kappa B(NF-κB)与DNA的结合活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巨噬细胞上清液中NO、TNF-α、IL-6含量,巨噬细胞TNF-α、IL-6 mRNA表达及NF-κBp65与DNA的结合活性均显着升高(P <0.001);经四氢黄连碱预处理小鼠巨噬细胞24 h后,上述指标均显着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P <0.05或P <0.01或P <0.001)。【结论】四氢黄连碱具有显着的体外抗炎作用,其机理可能与阻断细胞内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下调促炎因子NO、TNF-α及IL-6的表达和分泌有关。(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胡茹楠,徐丽君,邹欣,陆付耳,魏世超[4](2018)在《黄连有效成分盐酸小檗碱、盐酸药根碱、黄连碱及其混合物对NCI-H716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黄连有效成分对NCI-H716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影响。方法:分别设置空白对照组、盐酸药根碱(JAT)组、盐酸小檗碱(BER)组、黄连碱(COP)组、盐酸巴马汀(BM)及BER十COP十JAT高剂量组和BER+COP+JAT低剂量组,同时以BER组为阳性对照组。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药物不同浓度下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确定药物浓度范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NCI-H716细胞分泌GLP-1的量;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NCI-H716细胞表达GLP-1RNA的量。结果:COP、JAT,以及高、低浓度BER+COP+JAT均能促进NCI-H716细胞分泌GLP-1(P<0.05),其中,BER+COP+JAT高浓度组及BER+COP+JAT低浓度组促GLP-1分泌作用均优于阳性对照组(P<0.05);COP、JAT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JAT、COP对NCI-H716细胞分泌GLP-1均有促进作用,且BER+COP+JAT混合组效果优于其单体组。(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8年23期)
王雨笛,杨婧,吴高松,刘华,梁雅琪[5](2018)在《RP-HPLC法测定延胡索中黄连碱、去氢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反向高效液相(RP-HPLC)色谱法同时测定延胡索中黄连碱、去氢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HC-C_(18)(200×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3%乙酸水溶液(叁乙胺调pH值为5.0),梯度洗脱,流速为1mL·min~(-1),检测波长282nm。结果:40min内延胡索药材中黄连碱、去氢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3个成分完全分离,峰面积与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5~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5.5%~98.8%,RSD为2.0%~3.0%。测定延胡索中黄连碱、去氢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含量分别为1.94%、2.23%、0.53%。结论:该方法快捷可靠,适用于延胡索中黄连碱、去氢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3个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师》期刊2018年09期)
张新峰,乔翠霞,程旭锋,刘琦,王怀璋[6](2018)在《黄连碱通过调控IκBα/NF-κB通路防治化疗相关性腹泻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黄连碱对化疗相关性腹泻(CID)裸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32只裸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洛哌丁胺组、黄连碱组,每组8只;正常组腹腔注射1 m L生理盐水,模型组、洛哌丁胺组、黄连碱组均腹腔注射伊立替康溶液(剂量为350 mg/kg)进行造模。正常组、模型组均灌胃1 m L0.5%CMC-Na溶液,洛哌丁胺组灌胃洛哌丁胺混悬液(0.3 mg/kg),黄连碱组灌胃黄连碱混悬液(30 mg/kg),2次/天,共4天。观察裸鼠腹泻情况、小肠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回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核因子κB(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正常组均未发生腹泻,模型组、洛哌丁胺组及黄连碱组均出现腹泻;与模型组比较,洛哌丁胺组、黄连碱组2~3分腹泻发生率及腹泻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P<0.01)。洛哌丁胺组回肠破坏程度较模型组稍减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连碱组裸鼠回肠黏膜损伤程度较模型组及洛哌丁胺组均明显减轻(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回肠组织中TNF-α、IL-6及NF-κB p65表达均升高(P<0.01),IκBα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和洛哌丁胺组比较,黄连碱组TNF-α、IL-6及NF-κB p65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P<0.01),IκBα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黄连碱可降低伊立替康引起的CID发生率,减轻腹泻程度及回肠黏膜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上调IκBα表达,抑制NF-κB通路活化,减轻肠道炎症反应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柴芳妮[7](2018)在《黄连碱抗肝癌及对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连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之一,是毛茛科植物黄连、叁角叶黄连、云南黄连的干燥根茎。黄连性寒,味苦,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具有历史悠久,来源和药用价值广泛的特点。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与医学技术的发展,黄连越来越多的药理作用被展示出来了。研究证明,黄连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癌、抗氧化、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血小板聚集和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等药理活性。黄连含多种异喹啉类生物碱,主要由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表小檗碱、非洲防己碱和药根碱组成,其中小檗碱含量最多。目前,小檗碱作为广泛的研究对象,已有许多药理功效被发现,但其他生物碱还需要深入研究,而黄连碱和小檗碱有相同的母体结构,且两者结构差异小。肝细胞癌是世界上最常见和最具有侵袭性的恶性肿瘤之一,而其分子发生机制尚不明确。许多研究表明miR-122是一种肝特异性microRNA,占约肝脏总microRNA的70%,是一种抑癌基因,通常在肝癌中表达下调。因此,本研究建立荷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BALB/c雄性裸鼠移植瘤模型,初步研究黄连碱的抗肝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并研究了黄连碱对内毒素和D-氨基半乳糖造成的急性肝损伤的肝预防保护作用。本研究的内容和结构如下:⑴黄连碱安全性。对处于对数期生长状况良好的HepG2、Huh7和L02细胞进行MTT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黄连碱对细胞毒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黄连碱具有选择性诱导HepG2、Huh7细胞凋亡而对正常细胞无细胞毒性。当药物浓度达到25μg/mL时,HepG2和Huh7细胞成活率低于80%,但对L02细胞没有明显毒性,但当药物浓度达到300μg/mL时,L02细胞的成活率低于80%。所以,黄连碱是一种低毒的安全化合物且具有肝保护作用。HepG2、Huh7和L02细胞IC_(50)值分别为47.056μg/mL、61.831μg/mL和329.265μg/mL。⑵黄连碱抗肝癌活性体外实验:在细胞实验方面,主要检测黄连碱对HepG2和Huh7细胞增殖能力、迁徙能力的抑制,对凋亡和miR-122表达的影响。分别通过MTT法和集落形成实验,划痕愈合实验,Hoechst 33258和流式细胞术,RT-qPCR检测相关指标。实验结果显示,HepG2细胞24h的黄连碱IC_(50)值为47.056μg/mL,Huh7细胞的黄连碱IC_(50)值为61.831μg/mL,黄连碱对HepG2的增殖抑制效果更强;并且,25μg/mL浓度的黄连碱在7d后完全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并且致全部细胞死亡。25μg/mL的黄连碱有效的抑制HepG2、Huh7细胞和转染miR-122模拟物的HepG2细胞的迁移。黄连碱可诱导肝癌细胞的凋亡。⑶黄连碱抗肝癌活性体内实验:将处于对数生长期且具有95%存活率的人HepG2细胞,皮下接瘤于4周龄的BALB/c雄性裸鼠的右肩胛部位。实验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索拉菲尼,120.13mg/kg)以及黄连碱高剂量组(150mg/kg)。接种后裸鼠随机分组,每组8只,裸鼠的肿瘤体积每5天测量一次,为期30天。索拉菲尼和黄连碱溶于超纯水,药物组成瘤后每只每日一次按体重进行成灌胃,模型组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通过H&E染色分析裸鼠肝脏和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和RT-qPCR分别检测肝脏和肿瘤的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miR-122表达水平的变化,并且监测裸鼠的肿瘤体积的变化,体重变化,肝、肾、脾与体重重量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黄连碱组与索拉菲尼组均能抑制肿瘤的生长(P<0.01)并且两者之间差异没有达到显着性。黄连碱提高了裸鼠肝脏miR-122的表达水平。无论从肉眼直接观察还是从H&E染色结果,均显示了黄连碱有保护肝脏的效果;脏体比进一步展示出黄连碱的低毒害功效。⑷黄连碱肝保护作用体外实验:通过MTT法筛选出合适的内毒素(LPS)浓度、黄连碱浓度以及两者共作用的浓度在HepG2、L02细胞进行后续实验以及建立肝损伤细胞模型。以及观测内毒素和黄连碱对HepG2、L02细胞72h生存率的影响。并通过PT-qPCR检测了miR-122的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了转染miR-122模拟物和miR-122抑制物及其相关对照物后的HepG2、L02细胞的凋亡率的变化。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HepG2、L02细胞中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的。实验结果表明当内毒素达到10μg/mL即可建立细胞的肝损伤模型。黄连碱对肝细胞具有选择性的保护作用,对HepG2细胞毒性大,但对L02细胞毒性小。黄连碱使HepG2细胞miR-122的表达下调,使L02细胞miR-122的表达上调。黄连碱促进HepG2细胞凋亡,相反,通过抑制凋亡来保护L02细胞。⑸黄连碱肝保护作用体内实验:4周龄的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黄连碱低剂量组(37.5mg/kg),黄连碱高剂量组(150mg/kg),每组10只小鼠。药物组进行每只每日一次进行灌胃,连续7天,最后一次灌胃1h后用内毒素(500ug/kg)/D氨基半乳糖(400mg/kg)混合液进行腹腔注射诱导急性肝损伤模型。检测血清的AST、ALT,肝组织匀浆的GSH、SOD变化。RT-qPCR检测肝组织的miR-122变化。H&E染色分析肝脏的形态结构变化,免疫组化分析相关凋亡蛋白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内毒素和D氨基半乳糖导致了肝脏的凋亡,但黄连碱有着上调GSH、SOD、miR-122和下调AST、ALT的能力,黄连碱在急性肝损伤实验中有预防保护作用。总之,通过上述实验,表明黄连碱对肝癌细胞有抑制增殖、迁移和促进凋亡的作用,并且在裸鼠中通过上调miR-122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在急性肝损伤中保护肝脏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02)
王丽[8](2018)在《黄连碱对内毒素发热大鼠解热、抗炎作用的PK-PD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药动学与药效学结合模型是药物效应与浓度在时间轴上变化关系的一种评价方式,也是现代药物研究的一个热点方向。黄连碱是一种异喹啉生物碱,为叁黄泻心汤中中药黄连的有效成分,现有报道具有杀菌、抗炎等多种药理效应。本课题组前期体外抗炎结果表明了黄连碱可剂量依赖性的抑制内毒素刺激的炎症反应,为了进一步明确其在整体动物水平的抗炎作用的量效关系以及作用时间窗,拟以体温(T)为宏观药效指标为基础,且深入开展一系列炎症因子NO、TNF-ɑ、iNOS等微观PD指标的测试,并建立基于作用机制PD指标的PK-PD模型来评价黄连碱解热、抗炎作用的相关特点。同时,比较微观与宏观指标之间所求模型参数的生物学差别及意义,为黄连碱抗炎、解热的临床研究试验提供依据。方法(1)建立空白大鼠的血浆和肺组织的方法学首先,制备肺组织和血浆样本,然后选用乙腈(A)-0.1%甲酸(B)作为流动相注入到液相系统内,Agilent Eclipse Plus C8(3.0 mm×150 mm,1.8μm)色谱柱,流速:1 mL·min~(-1),紫外检测波长:345 nm,梯度洗脱程序为:0~10 min:90%B~60%B;10~20 min:60%B;20~25 min:90%B;柱温40℃。(2)黄连碱对内毒素大鼠解热作用的PK-PD研究以100μg·kg~(-1)内毒素复制大鼠热症模型,给药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黄连碱高剂量(3.87 mg·kg~(-1))或低剂量(1.93 mg·kg~(-1))后,于不同时间点测量大鼠肛温,同时采集血浆样本后采用UPLC法测定血药浓度。采用Monolix软件以无协变量的群体计算法对黄连碱血药浓度与解热效应进行PK-PD模型建模、拟合与评价。(3)基于NO、TNF-ɑ等炎症因子的黄连碱抑制作用的PK-PD研究尾静脉注射内毒素(100μg·kg~(-1))建立大鼠炎症模型,采用断点法分组后,注射LPS 0.5 h后尾静脉给予黄连碱注射液(7.74 mg·kg~(-1)和3.87 mg·kg~(-1))进行药物治疗。根据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及肺组织样本,并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测试血浆及肺组织中NO、TNF-ɑ水平,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分析大鼠肺中iNOS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大鼠血浆及肺组织中黄连碱的药物浓度。经数据统计及分析后,采用Monolix version 4.3.3软件应用群体方法分析,最终对黄连碱血药浓度和NO、TNF-ɑ、iNOS等药效指标进行群体PK-PD模型的建模、拟合与评价。结果(1)此色谱条件下,大鼠血浆及肺组织中小檗碱和黄连碱可完全分离开,在此条件下生物样本中的内源性物质对待测物质的测定没有干扰,表明专属性强;黄连碱的峰面积线性关系呈现良好趋势。(2)此剂量下的黄连碱注射液经过静注给药后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95 h~(-1),表明该药物具有代谢快,机体内保留时间短等特点,最终PK模型采用二房室线性消除模型、PD模型采用高斯函数作为体温改变的输入函数,选择E_(max)模型联结PK与PD部分。最终模型拟合较优,模型拟合所得黄连碱解热作用EC_(50)为89.7μg·L~(-1)、E_(max)为1.88℃。(3)该模型描述了TNF-α首先是在血浆中产生,并且在1 h附近达到峰值,随后于2 h从血浆扩散到肺组织中,致使iNOS蛋白在7 h时过度表达,随后肺组织中iNOS蛋白分泌转移到血浆中,致使NO在8 h时含量升高。最终黄连碱以线性方法抑制血浆中TNF-α的产生,并降低了血浆中TNF-α曲线下面积(AUC0-12 h)57.27%,并抑制了早期TNF-α的产生,进一步抑制了iNOS和NO的级联反应。结论黄连碱对内毒素发热大鼠解热作用强,效价高,体内分布小,消除快。同时,早期产生的TNF-α是晚期炎症级联的关键因素,黄连碱可以通过线性方式减少血浆TNF-α的产生,继而减少炎症模型大鼠的iNOS和NO的表达。最后,该基于生理学的群体PK-PD模型成功地解释了TNF-α和NO浓度及iNOS等炎症相关因子的滞后性。(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4-01)
陈汉斌[9](2018)在《醇式黄连碱的合成与抗炎、抗胃溃疡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炎症是常见易发的病理过程,当机体受到感染或者创伤之后,就会引起免疫系统对抗损伤因子的防御反应。适度的炎症反应能够保护机体免受侵袭因子的影响,但过度的炎症反应却会引起机体红、肿、热、痛和功能性障碍。为了降低炎症对于机体的影响,临床上一般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但该类药物常常会导致发生严重的胃肠道溃疡,因此开展降低其副作用,防止溃疡产生的研究具有显着的临床意义。目前,对于治疗该溃疡性疾病,常用的药物是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而这些药物同样也带来了一定的副作用。另外,据报道胃溃疡的发生常常也伴随幽门螺杆菌的出现,而幽门螺杆菌脲酶是幽门螺杆菌重要的定植和致病因子。因此,寻找能够控制炎症的程度并且减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副作用和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的治疗药物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研究目标。黄连碱是中药黄连中的主要生物碱,已有报道证明了季铵型黄连碱具有抗炎和抗胃溃疡的作用,其醇式黄连碱(8-羟基-7,8-二氢黄连碱,CFB)在生物体内可以与季铵型黄连碱相互转化并且保持平衡,由于CFB的亲脂性,它能比季铵型黄连碱更加容易进入到细胞膜内产生作用。因此,本研究拟合成CFB,并通过对叁个炎症模型评价其抗炎效果,以及拮抗由抗炎药吲哚美辛引起的胃溃疡作用,探究CFB的潜在作用机制,丰富黄连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1.CFB的合成与急性毒性试验本研究使用2,3-亚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经过回流搅拌,过滤旋蒸得到油状液体1,而后使用硼氢化钠进行氢化,减压旋蒸得到油状液体2,再经过酸与无机盐的作用进行闭环,在80℃的弱碱水中得到CFB。另外本研究分别使用1,10,100,400,1000 mg/kg的CFB小鼠灌胃给药,测定小鼠的最大耐受量。2.CFB抗炎作用研究本研究灌胃给药叁个剂量CFB(10,20和40 mg/kg),以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醋酸致毛细血管通透性模型和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模型评价CFB宏观的抗炎效果,测定致炎组织中IL-1β,IL-6,PGE_2和TNF-α的含量;测定了IL-1β和TNF-α的mRNA表达量;考察了CFB对NF-κB和MAPK通路的影响,探究其抗炎的机制。3.CFB抗胃溃疡作用研究由于抗炎药的过度使用会导致胃溃疡,本研究以吲哚美辛致大鼠胃溃疡模型作为基础,通过Image J软件计算溃疡面积,通过HE染色评价了宏观的溃疡情况,对胃组织各种因子的含量进行测定(SOD,GSH,MDA,IL-1β,TNF-α,MPO,Ang II和PGE_2);另外使用荧光定量PCR测定了环氧化酶(COX-1和COX-2)的表达水平;考察了CFB对Nrf2和p38 MAPK通路的影响,探究其抗胃溃疡的机制。由于胃溃疡的发生同时伴随着幽门螺杆菌的出现,而幽门螺杆菌脲酶是幽门螺杆菌的定植因子与致病因子,本研究同时测量了不同浓度的CFB对幽门螺杆菌脲酶的抑制程度,计算CFB对幽门螺杆菌脲酶半数抑制浓度(IC_(50))。结果:1.CFB的合成与急性毒性试验经过高效液相的检测,其化合物纯度大于98%,与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进行比较,确定该化合物为8-羟基-7,8-二氢黄连碱。毒性试验的结果显示CFB在1000mg/kg的剂量中小鼠没有出现死亡的现象,证明CFB在该范围内是安全的。2.CFB抗炎作用研究结果显示,CFB能够显着的降低二甲苯导致的耳肿胀,能够改善由醋酸导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并且能够减弱角叉菜胶导致的足肿胀情况;CFB均能不同程度地减低IL-1β,IL-6,PGE_2和TNF-α的含量,CFB还能减少IL-1β和TNF-α的mRNA表达量;CFB能够减少p65,JNK和p38的磷酸化和转移到细胞核的蛋白量。3.CFB抗胃溃疡作用研究结果显示,CFB能够显着的减低由吲哚美辛导致的胃溃疡面积,对HE染色后组织的评分也同样反映了该情况;CFB能增加SOD,GSH和PGE_2的含量,减低MDA,IL-1β,TNF-α,MPO和AngⅡ的水平;CFB能增加COX-1和COX-2的mRNA的表达;CFB还能增加Nrf2进入细胞核的含量,并减缓了p38磷酸化的程度。在CFB抗幽门螺杆菌脲酶的试验中,其IC_(50)为0.9170 mmol/L,而季铵型黄连碱的IC_(50)为1.6681 mmol/L。结论:1.CFB在一定范围内的剂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2.CFB的抗炎效果与小檗碱相当,然而抑制的机制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其取代基团有关。3.CFB具有显着的抗胃溃疡效果,在部分指标中优于小檗碱,而不同剂量的CFB抗胃溃疡的效果分别与小檗碱和阳性药兰索拉唑相似。另外抗胃溃疡的机制也不尽相同,CFB能够激活Nrf2通路,而兰索拉唑却不能激活该通路。另外,CFB半数抑制幽门螺杆菌脲酶浓度达到毫摩尔级别。综上所述,CFB能够很好地抑制炎症的产生,同时CFB还能很好地保护胃粘膜免受损伤和抑制幽门螺杆菌脲酶。研究成果有助于阐明CFB治疗炎症和胃溃疡的药理药效和作用机制,为新型的抗炎,抗胃溃疡药物研发提供源于中药的一种新的先导化合物。(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4-01)
洪凌[10](2018)在《基于抑制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的黄连碱改善LPS诱导急性肺损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ALI)模型,探讨黄连碱(Coptosine)对小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致死剂量LPS滴鼻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生存率的实验模型:采用经鼻气管内滴注LPS的方式造模,小鼠麻醉后,将400μg LPS溶解于50μl的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BS)中,经鼻气管内滴注诱导ALI模型。2、LPS滴鼻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的实验模型:采用经鼻气管内滴注LPS的方式造模,小鼠麻醉后,将25μg LPS溶解于50μl的无菌PBS中,经鼻气管内滴注诱导ALI模型。3、上述两种模型的实验均采用相同的实验分组及给药方式,实验分为四组,(1)对照组(CON组),小鼠只经鼻气管内滴注50μl无菌PBS溶液;(2)LPS模型组(LPS组),小鼠只接受LPS滴鼻处置;(3)黄连碱高剂量预处理组(LPS+高剂量黄连碱);(4)黄连碱低剂量预处理组(LPS+低剂量黄连碱);在LPS滴鼻诱导急性肺损伤前,分别灌服20mg/kg及10mg/kg黄连碱,连续给药7天,对照组及LPS模型组连续7天分别灌服相同体积的灭菌水。4、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12h后,取肺组织,称量小鼠肺组织的重量,计算肺湿干重比;检测肺组织中的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进行肺组织染色,检测小鼠的肺组织病理变化。5、采用BCA法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蛋白浓度;计数BALF中总细胞数后,采用瑞-姬氏染色后,在高倍镜下对中性粒细胞数、白细胞数分类计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BALF中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的水平。6、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NF-κB p-p65、NF-κB p65、p-PI3k、PI3k、p-Akt、Akt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黄连碱预处理对致死剂量的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的生存率的影响LPS攻击4小时后,小鼠表现出嗜睡、竖毛、腹泻、挤压,伴有明显的内毒素休克迹象。LPS滴注后108小时,对照组、LPS模型组、黄连碱高剂量预处理组及黄连碱低剂量预处理组的死亡率分别为0%,100%,50%和70%。黄连碱高剂量(20mg/kg)预处理组的死亡率显着低于LPS模型组(P<0.05)。结果表明,黄连碱高剂量预处理组可降低致死剂量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的死亡率,提高其生存率。2、黄连碱预处理对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的肺组织湿干重比(W/D)的影响LPS模型组肺组织湿干重比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与LPS模型组相比,黄连碱高剂量预处理组及黄连碱低剂量预处理组显着降低肺脏的湿干重比(P<0.01,P<0.05)。3、黄连碱预处理对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肺组织中MPO活性的影响LPS模型组小鼠的MPO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与LPS模型组相比,黄连碱高剂量预处理组及黄连碱低剂量预处理组显着降低肺组织中MPO水平(P<0.01,P<0.05)。4、黄连碱预处理对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病理的影响对照组小鼠的肺组织具有完整的肺泡结构,无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且肺泡壁未见增厚现象。LPS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中观察到肺泡内出现充血,出血及水肿,且可见明显增厚的肺泡壁、断裂的肺泡壁甚至发生萎陷,大量炎性细胞在肺组织间质中凝集。黄连碱高剂量预处理组及黄连碱低剂量预处理组明显抑制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的组织学改变。5、黄连碱预处理对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BALF中总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白细胞数及蛋白含量的影响LPS模型组小鼠BALF中总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白细胞数及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P<0.01)。与LPS模型组相比,黄连碱高剂量预处理组及黄连碱低剂量预处理组显着降低BALF中总细胞数、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数及蛋白含量(P<0.01,P<0.05)。6、黄连碱预处理对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BALF中TNF-α、IL-6、IL-1β含量的影响LPS模型组BALF中TNF-α、IL-6、IL-1β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LPS模型组相比,黄连碱高剂量预处理组及黄连碱低剂量预处理组显着降低BALF中TNF-α、IL-6、IL-1β含量(P<0.01,P<0.05)。7、黄连碱预处理对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肺组织中NF-κB p65及p-p65蛋白水平的影响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NF-κB p65及p-p65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表明,LPS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小鼠肺组织中p-p65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加(P<0.001)。与LPS模型组相比,黄连碱高剂量组预处理及黄连碱低剂量预处理组显着降低小鼠肺组织中的p-p65蛋白表达水平(P<0.001,P<0.05)。黄连碱高剂量预处理组与黄连碱低剂量预处理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8、黄连碱预处理对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肺组织中磷酸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及p-PI3K、p-Akt蛋白水平的影响检测小鼠肺组织中PI3K、Akt及p-PI3K、p-Akt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表明,LPS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小鼠肺组织中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加(P<0.001)。与LPS模型组相比,黄连碱高剂量预处理组及黄连碱低剂量预处理组显着降低小鼠肺组织中的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P<0.01,P<0.05)。黄连碱高剂量预处理组与黄连碱低剂量预处理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5)。结论:黄连碱预处理对LPS诱导急性肺损伤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发挥其改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8-02-01)
黄连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黄连碱对脂肪肝SD大鼠模型脂代谢指标的影响,探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养构建SD大鼠脂肪肝模型,随机分组为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黄连碱低、高剂量组(10 mg/kg、50 mg/kg),给药30 d,分析大鼠体重、肝指数、叁酰甘油(TG)、肝功能(ALT,AST)及肝脏病理等指标;采用人肝癌HepG2细胞系,蛋白免疫印迹法(WB)观察黄连碱对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蛋白的表达,反转录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分析肉碱脂酰转移酶1(CPT-1) mRNA、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 mRNA的表达,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细胞内AMP的含量。结果:与高脂饮食组比较,黄连碱低、高剂量组均降低了TG水平、改善AST以及肝脏组织学形态,且黄连碱高剂量组效果优于低剂量组。在HepG2细胞中,黄连碱显着提高AMP的浓度,激活AMPK蛋白磷酸化表达,上调CPT-1 mRNA的表达,抑制HMG-Coa mRNA的表达。结论:黄连碱具有显着改善大鼠脂肪肝的效应,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AMP的浓度,激活AMPK信号通路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连碱论文参考文献
[1].韦晟,刘金春,葛卫红.黄连碱对过氧化氢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9
[2].王妮华,王琼熠,范辉.黄连碱改善脂肪肝SD大鼠模型的效应及机制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9
[3].黄慧敏,王红梅,张斌强,陈琴华.四氢黄连碱体外抗炎作用及机理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4].胡茹楠,徐丽君,邹欣,陆付耳,魏世超.黄连有效成分盐酸小檗碱、盐酸药根碱、黄连碱及其混合物对NCI-H716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
[5].王雨笛,杨婧,吴高松,刘华,梁雅琪.RP-HPLC法测定延胡索中黄连碱、去氢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的含量[J].化学工程师.2018
[6].张新峰,乔翠霞,程旭锋,刘琦,王怀璋.黄连碱通过调控IκBα/NF-κB通路防治化疗相关性腹泻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
[7].柴芳妮.黄连碱抗肝癌及对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8
[8].王丽.黄连碱对内毒素发热大鼠解热、抗炎作用的PK-PD模型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
[9].陈汉斌.醇式黄连碱的合成与抗炎、抗胃溃疡作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
[10].洪凌.基于抑制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的黄连碱改善LPS诱导急性肺损伤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
标签:黄连碱; EA.hy926细胞;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