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民族声乐演唱论文-张晔兮

中国当代民族声乐演唱论文-张晔兮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当代民族声乐演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教学理念,声乐艺术教育,《民族声乐艺术文化与演唱技巧研究》

中国当代民族声乐演唱论文文献综述

张晔兮[1](2019)在《基于民族声乐艺术文化探讨中国当代声乐教育——评《民族声乐艺术文化与演唱技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各大院校的民族声乐艺术教育在探索中不断前行,已经发展成为具备一定科学性和学术性、较为系统规范的艺术学科专业。特别是高等音乐类院校,在民族声乐发展、声乐艺术人才的培养以及构建和完善民族声乐理论体系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也推进了我国当代声乐艺术教育的发展进步。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信息与各种媒体技术的发展应用,也将大众的生活带入信息化时代,不同地域民族的多种文化形态也涌入民众生活,我国的民族艺术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民众的审美取向、艺术品位也在悄然变化。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要适应当前社会文化潮流形式,就要在民族声乐艺术文化的基础上找寻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期刊2019年10期)

丁诗雅[2](2016)在《昆曲演唱艺术在中国当代民族声乐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昆曲是我国音乐历史文化宝库中一颗珍贵的瑰宝,它集合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各种艺术形式,杂糅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方式,经过几百年的艺术积淀,形成了更加完整的艺术模式,是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表演艺术。中国当代民族声乐与昆曲艺术既是相对独立存在,又是相互影响、交融的,尤其是中国当代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一些技巧,例如“咬字、润腔、表演”等更是借鉴了昆曲演唱中的技巧,使得作品表现的更具中国民族特色。从改革开放至今,老一辈的教育家、歌唱家们在总结继承传统民族声乐精华的基础上,吸收融入西洋唱法的优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教学实践,慢慢发展形成了拥有中国语言特征、理论基础、地域民族演唱风格、科学规范的中国当代民族歌唱艺术。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中国当代民族声乐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只有把握好时代和历史的“脉搏”,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因此,笔者的这个课题,从演唱技法上来说值得探索,从民族声乐发展上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亲身学习昆曲演唱,并且向中国昆曲传承人、江苏省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石小梅老师请教,采访石老师,对其口述昆曲演唱的表演经验进行记录。本论文尝试从气息、咬字、韵、润腔、表演艺术等几个方面入手,以几首当代民族声乐作品为实例分析昆曲演唱技巧在中国当代民族声乐中的运用,一方面可以让声乐学习者和演唱者感受到独具魅力的昆曲艺术,另一方面为民族声乐演唱提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昆曲演唱技巧,综合两方面来说,笔者希望中国民族声乐能够不断推陈出新、越来越好。(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6-06-01)

王珏玉[3](2015)在《探讨中国当代民族声乐演唱技术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民族声乐的历史源渊流长,在整个声乐发展长河中,"民族唱法"作为民族声乐学派的主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近几年来,在什么样的唱法才能代表我们民族的歌唱风格这一问题上,理论界各持己见,说法不一。那么在分类上说民族唱法外延就中国而言包括五十六个民族,可以包括原生态唱法、传统民族唱法(民歌唱法、曲艺说唱唱法和戏曲唱法的总称)、现在的学院唱法等等。目前学术界对"民族唱法"这一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指民歌、戏曲、曲艺叁种唱法,创作与表演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狭义指20世纪80年代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演唱体系,其具有(本文来源于《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周波[4](2014)在《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跨界演唱现象教育启示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声乐跨界演唱现象是在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大融合、大众审美需求与日俱增、唱片行业飞速发展以及政策大力支持等背景下产生的,它对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有诸多启示,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客观看待这一现象,正确地加以引导。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大创新力度,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来源于《临沂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郭泗茂[5](2014)在《关于中国当代民族声乐发展与演唱风格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史悠久,演唱风格丰富多样。当代作曲家根据时代不同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具有时代潮流的民族声乐作品,其创作方法和对作品演唱风格要求上已与传统民歌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当今歌者对作品有新的理解和认识,改变已有传统演唱方式,适应时代要求,唱出新的时代特色。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推进,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声乐作品和歌手,他们在演唱上方法各异,演唱风格的多样性引起了我们对当代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思考,这也正是笔者论述的关键所在。本人希望通过以下论述,能让广大民族声乐爱好者有一个良好的借鉴。(本文来源于《音乐时空》期刊2014年09期)

冯倩[6](2011)在《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跨界演唱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跨界演唱发展到了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歌唱家们纷纷推出自己的跨界歌唱专辑,以及举办各种形式的跨界音乐会,“跨界热潮”被掀到空前高度。对于声乐艺术中的跨界交融现象,从一开始就引起专家学者及大众的广泛争论,褒贬不一。笔者认为,跨界演唱契合了时代,契合了当下群众的审美心理,满足了各个层次的观众对不同艺术领域的多样化需求。谭晶是我国当代民族声乐界跨界演唱的成功典范之一,她可以轻松驾驭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作品。她把“民族”、“美声”、“通俗”叁种唱法巧妙融合,给人一种清新明快、简约大气的感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谭晶主张淡化唱法概念的划分,使方法服务于作品,回归歌唱艺术的自然本质,用自己的二度创作把每首作品诠释得更好,其演唱得到了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观众的认可。本论文在对跨界演唱现状、背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谭晶跨界演唱艺术特点的探析,从而阐释跨界演唱对我国声乐艺术发展及声乐教学的意义,并揭示声乐艺术结合民族风格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是符合音乐科学发展规律的。?(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1-04-01)

中国当代民族声乐演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昆曲是我国音乐历史文化宝库中一颗珍贵的瑰宝,它集合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各种艺术形式,杂糅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方式,经过几百年的艺术积淀,形成了更加完整的艺术模式,是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表演艺术。中国当代民族声乐与昆曲艺术既是相对独立存在,又是相互影响、交融的,尤其是中国当代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一些技巧,例如“咬字、润腔、表演”等更是借鉴了昆曲演唱中的技巧,使得作品表现的更具中国民族特色。从改革开放至今,老一辈的教育家、歌唱家们在总结继承传统民族声乐精华的基础上,吸收融入西洋唱法的优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教学实践,慢慢发展形成了拥有中国语言特征、理论基础、地域民族演唱风格、科学规范的中国当代民族歌唱艺术。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中国当代民族声乐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只有把握好时代和历史的“脉搏”,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因此,笔者的这个课题,从演唱技法上来说值得探索,从民族声乐发展上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亲身学习昆曲演唱,并且向中国昆曲传承人、江苏省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石小梅老师请教,采访石老师,对其口述昆曲演唱的表演经验进行记录。本论文尝试从气息、咬字、韵、润腔、表演艺术等几个方面入手,以几首当代民族声乐作品为实例分析昆曲演唱技巧在中国当代民族声乐中的运用,一方面可以让声乐学习者和演唱者感受到独具魅力的昆曲艺术,另一方面为民族声乐演唱提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昆曲演唱技巧,综合两方面来说,笔者希望中国民族声乐能够不断推陈出新、越来越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当代民族声乐演唱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晔兮.基于民族声乐艺术文化探讨中国当代声乐教育——评《民族声乐艺术文化与演唱技巧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

[2].丁诗雅.昆曲演唱艺术在中国当代民族声乐中的运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

[3].王珏玉.探讨中国当代民族声乐演唱技术的演变[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4].周波.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跨界演唱现象教育启示刍议[J].临沂大学学报.2014

[5].郭泗茂.关于中国当代民族声乐发展与演唱风格的思考[J].音乐时空.2014

[6].冯倩.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跨界演唱个案研究[D].河南大学.2011

标签:;  ;  ;  ;  

中国当代民族声乐演唱论文-张晔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