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念珠藻论文-粟绒,焦淑静,黄现恩,张青,史全良

共生念珠藻论文-粟绒,焦淑静,黄现恩,张青,史全良

导读:本文包含了共生念珠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共生念珠藻,ITS序列,假阳性,协同进化

共生念珠藻论文文献综述

粟绒,焦淑静,黄现恩,张青,史全良[1](2014)在《苏铁珊瑚根共生念珠藻ITS序列多拷贝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苏铁珊瑚根共生念珠藻16SrDNA-23SrDNA基因间隔序列(ITS)拷贝数。方法:提取苏铁珊瑚根共生念珠藻全DNA,PCR扩增其16SrDNA-23SrDNA基因间隔序列(ITS)克隆并测序;采用Cluster X 1.83对所得序列进行比对,用DNAman软件对比对结果进行人工校正;采用割胶回收电泳检测、菌液PCR及混合模板PCR扩增叁种方法验证ITS-L2。结果:ITS-S(420 bp)不含任何氨基酸编码序列,ITS-L1(676 bp)包含一个异亮氨酸和一个丙氨酸编码序列;ITS-L1和ITS-L2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时长度分别为676 bp和1000 bp,而谱带经克隆测序后结果表明ITS-L1和ITS-L2碱基序列和长度几乎相同,仅有两个碱基发生变异。结论:ITS-L2为假阳性,可能是由ITS-S和ITS-L1形成的异源双链;苏铁珊瑚根共生念珠藻含有两种类型的ITS拷贝,一种是含有tRNAIle和tRNAAla编码序列的ITS,另一种是不含tRNAIle和tRNAAla编码序列的ITS。(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4年15期)

雷海燕[2](2009)在《蓝藻型地衣及其共生念珠藻的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衣是由真菌和藻类共生联而成的有稳定形态和特殊结构的复合体,是目前生物界中最突出、最成功的共生现象的典范,被称为“生物的开路先锋”。地衣中藻类与真菌的关系基础是互利,相互提供所需的物质和条件。蓝藻型地衣是真菌和蓝藻共生的一类特殊植物,但是目前这一类群植物在系统发育和共生进化等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特别是关于蓝藻的差异性和特异性方面。本文对云南省采集的地衣样品进行了形态、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其中有3个样品从形态特征鉴定为肾盘衣,但是化学物质分析结果显示含有茶渍酸,因而,无法进行准确的鉴定,进而采用了分子方法进行鉴定,测定GADPH和ITS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与大叶梅属(Parmotrema)对应序列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基于GADPH序列分析结果表明,3个所采样品都属大叶梅属(Parmotrema),其中1号和3号样本为同一种;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标本2号(Sample2)为大叶梅(Parmotrema tinctorum),样本1号(Sample1)和样本3号(Sample3)为同一种地衣,且与大叶梅(Parmotrema tinctorum)有最近的亲缘关系,也为大叶梅属(Parmotrema)中的一种。为了确定供试梅衣科地衣中共生念珠藻的系统学位置,本论文选用了rbcL序列和ITS序列为分子标记在不同的分类阶元进行研究。基于rbcL和ITS基因构建的MP和ML树结果显示,供试梅衣科地衣共生念珠藻与共生念珠藻聚类在一起,且叁株念珠藻聚类在同一分支上,属于同一种念珠藻。因此我们认为大叶梅属(Parmotrema)地衣的共生藻为蓝藻(念珠藻,Nostoc),梅衣科(Parmeliaceae)地衣共生藻为绿藻的传统观点有待完善。同时,本文研究结果也说明,共生菌和共生藻之间并不是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不同种地衣存在同种共生念珠藻。随着取样数量的增加可能会更好地反映真实的系统发生史。(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9-05-01)

宋东辉,宋海燕,时文才,施定基[3](2007)在《共生蓝藻—石耳念珠藻的分离和培养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耳作为蓝藻与真菌的共生地衣,常生存于干旱、营养瘠薄、昼夜温差极大的岩石表面和缝隙之间,说明石耳共生蓝藻具有适应逆境并维持正常生长的调控机制。但有关石耳共生蓝藻的分离培养研究未有报道,为了从细胞水平揭示石耳(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08-01)

宋东辉,宋海燕,施定基[4](2007)在《共生蓝藻—石耳念珠藻(Nostoc umbilicarium)在不同环境因子作用下的光合放氧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耳作为蓝藻与真菌的共生地衣,常生存于干旱、营养瘠薄、昼夜温差极大的岩石表面和缝隙之间,说明石耳共生蓝藻具有适应逆境并维持正常生长的调控机制。但有关环境因子对石耳共生蓝藻的影响研究未有报道,为了从细胞水平揭示石耳共生蓝藻适应环境的生理机制,我们首次对石耳共生蓝藻—石耳念珠藻(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08-01)

茼辉民,WarwickB,Silvester[5](1996)在《根乃拉草-念珠藻共生固氮体中双方向氢酶的存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新西兰野生的Gunnera/Nostoc共生体中取生有Nostoc的匍匐茎切段置于玻璃温室的砂基上繁殖60d左右,取茎的较上部含有念珠藻(Nostoccalcicola)的幼嫩组织,切成厚为0.5mm、直径为2mm的圆片后,放入盛有5ml蒸馏水、容积为(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通讯》期刊1996年03期)

共生念珠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衣是由真菌和藻类共生联而成的有稳定形态和特殊结构的复合体,是目前生物界中最突出、最成功的共生现象的典范,被称为“生物的开路先锋”。地衣中藻类与真菌的关系基础是互利,相互提供所需的物质和条件。蓝藻型地衣是真菌和蓝藻共生的一类特殊植物,但是目前这一类群植物在系统发育和共生进化等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特别是关于蓝藻的差异性和特异性方面。本文对云南省采集的地衣样品进行了形态、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其中有3个样品从形态特征鉴定为肾盘衣,但是化学物质分析结果显示含有茶渍酸,因而,无法进行准确的鉴定,进而采用了分子方法进行鉴定,测定GADPH和ITS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与大叶梅属(Parmotrema)对应序列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基于GADPH序列分析结果表明,3个所采样品都属大叶梅属(Parmotrema),其中1号和3号样本为同一种;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标本2号(Sample2)为大叶梅(Parmotrema tinctorum),样本1号(Sample1)和样本3号(Sample3)为同一种地衣,且与大叶梅(Parmotrema tinctorum)有最近的亲缘关系,也为大叶梅属(Parmotrema)中的一种。为了确定供试梅衣科地衣中共生念珠藻的系统学位置,本论文选用了rbcL序列和ITS序列为分子标记在不同的分类阶元进行研究。基于rbcL和ITS基因构建的MP和ML树结果显示,供试梅衣科地衣共生念珠藻与共生念珠藻聚类在一起,且叁株念珠藻聚类在同一分支上,属于同一种念珠藻。因此我们认为大叶梅属(Parmotrema)地衣的共生藻为蓝藻(念珠藻,Nostoc),梅衣科(Parmeliaceae)地衣共生藻为绿藻的传统观点有待完善。同时,本文研究结果也说明,共生菌和共生藻之间并不是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不同种地衣存在同种共生念珠藻。随着取样数量的增加可能会更好地反映真实的系统发生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生念珠藻论文参考文献

[1].粟绒,焦淑静,黄现恩,张青,史全良.苏铁珊瑚根共生念珠藻ITS序列多拷贝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

[2].雷海燕.蓝藻型地衣及其共生念珠藻的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D].苏州大学.2009

[3].宋东辉,宋海燕,时文才,施定基.共生蓝藻—石耳念珠藻的分离和培养特性研究[C].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07

[4].宋东辉,宋海燕,施定基.共生蓝藻—石耳念珠藻(Nostocumbilicarium)在不同环境因子作用下的光合放氧特性研究[C].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07

[5].茼辉民,WarwickB,Silvester.根乃拉草-念珠藻共生固氮体中双方向氢酶的存在[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6

标签:;  ;  ;  ;  

共生念珠藻论文-粟绒,焦淑静,黄现恩,张青,史全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