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新一代的名医——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李振吉副局长(论文文献综述)
董巧稚,李岩,谭超,崔晓云[1](2021)在《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思考与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名医传承的师承教育是我国培养中医药基础和临床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物质及人力资源保证各级各类高等中医药人才传承工作的顺利进行。我院严格按照国家级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部署的的文件要求,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注重过程管理:将师承工作的日常管理、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半年总结、年度总结考核相结合,促进继承人每年参加各名医工作室之间游学,学习其他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技能,推进师承工作与研究生培养的学位衔接、积极探索、将师承教育与学院教育相结合:将国家级师承工作与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融为一体,通过门诊跟名医、学习名医成长之路沙龙、阅读感悟中医经典、定期举办名医专题学术讲座交流、病房考核名医经典诊疗方案比赛等方式,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与青年教师培养的质量,充分利用了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优势,为名医培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争取进一步探索具有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特色的师承教育模式。
于琦,李宗友,李敬华,张竹绿,李菲,黄燕[2](2021)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医传承工作站构建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名医传承方法与实践、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发展情况,详细阐述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医传承工作站整体设计、主要功能及其中医应用需求和场景。
叶艳蓉,张虹[3](2021)在《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的精细化管理》文中认为新形势下,精细化管理方式是指导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开展建设任务的有益探索。本文分析了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的发展现状,认为认识不到位、专门管理团队缺乏、传承人员培养效果不佳、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流派宣传力度不够是影响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成效的主要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性的阐述了平乐郭氏正骨流派传承工作室开展精细化管理的应用实践及建设成效,以期为提升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现代化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李远峰,任树军,柳迪,姜益常,徐炜明,宋寒冰[4](2021)在《中医骨伤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培养模式探讨》文中指出中医研究生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有生力量和后备力量,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石,加强对中医骨伤科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养更至关重要,目前中医骨伤科临床型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培养主要是跟随导师门诊抄方、病房临床实践,培养方式雷同于一般临床医师的培养模式,并非真正意义上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针对目前现状及问题,结合中医骨伤科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将名老中医临床思想及经验传承与中医骨伤科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同时强化门诊病例采集和操作规范化,提升病房处置能力,完善研究生病房管理意识。论述中医骨伤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及改革的必要性,系统探究中医骨伤科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培养管理模式路径分类的优势性,着重讨论中医骨伤科临床医学高等医学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内涵与实质,对提高高层次中医骨伤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周常恩,赵文,许鸿本,李文友,雷黄伟,徐佳君,杨朝阳,李灿东[5](2020)在《基于状态辨识原理的名老中医经验智能传承共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名老中医是中医学术造诣较深、临床水平较高的群体。近年来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呈现方法多元化、成果丰富化特点,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逐渐向现代智能模式转变。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名老中医的活态传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术语规范、辨证体系框架建构、名老中医智能传承云平台建立、社会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入手,提出以状态辨识原理为核心构建名老中医经验智能传承系统模型,可为解决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的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传承、社会化推广应用等共性技术难题提供新思路。
姚文强,汪悦,张擎,包桉冰,韩旭[6](2020)在《基于师承教育模式构建中医门诊教学规范之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中医学术传承与临床诊疗能力培养是中医药高等教育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中医门诊师承教育模式可有效弥补院校教育模式下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脱节的弊端,但也需新的内涵支撑发展。针对目前附属医院中医门诊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本文从带教、跟诊、管理、督导和考评五个方面阐明具体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师承教育模式特点,将理论教学与临床教学紧密联系,提出构建师承教育模式下以"授知解惑、继学承创、协管督评"为特征,以师、生、校、院四方并行为中医门诊教学规范的设想,促进和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而提高中医门诊教学质量,为完善中医门诊教学规范提供思路。
邓潇[7](2020)在《国医大师谈养生》文中研究指明追求天年与健康长寿是亘古不变的话题,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养生的研究成为了我国社会现有的热点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与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协作,开展名医传承计划,本文作者通过传承计划学习,总结部分国医大师的养生理念,提供给读者参考。
潘锋[8](2019)在《名医传承是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要举措——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李振吉教授》文中提出第四届中医理论学术活动周"新时代国医学术传承论坛"2019年8月20日在北京举行,论坛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1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医学术传承模式、存在问题、名医名家对中医学术传承的观点及未来发展趋势作了主题演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创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振吉教授在题为"名老中医临床
王秉姝[9](2018)在《基于胜任力特征模型的福建省中医医院中医医师执业能力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构建福建省中医医院中医医师执业胜任特征模型,并对目前福建省中医医院中医医师的执业胜任能力进行评价,探讨现阶段福建省中医医院中医医师执业胜任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有助于提升福建省中医医院中医医师综合能力的相关建议和干预措施,以促进福建省中医医院中医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效能的提高。方法:1.文献检索与分析法:收集国内外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医师胜任力研究成果及应用的有关资料,从而初步归纳出中医医师胜任力特征要求的相关性因素,为模型的设计和搭建做好铺垫。2.专家咨询法:分为两步走,首先通过与福建省名老中医的交流,并结合中医医师岗位工作实际,对设计的特征模型中的胜任特征因子内容进行设计和修改,而后采用专家调查法,对专家进行问卷测评进一步确定福建省中医医院中医医师胜任特征模型的组成因子条目。3.行为事件访谈法:对选取的中医医师进行BEI行为事件访谈,从而确定中医医师岗位胜任力各维度的重要性程度即在模型中所占权重。4.问卷调查法:对福建省5所综合性三级中医医院269位中医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包括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和《中医医师岗位胜任力调查评分表》,对相关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5.统计分析法:对所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后,应用Microsoft Excel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制表、制图,用SPSS19.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检验。结果:1.基于“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相关内容,并根据专家交流和问卷测评最终确定了福建省中医医院中医医师执业胜任特征模型应包含的7个维度46个胜任特征因子的具体内容。2.通过(BEI)行为事件访谈得到的中医医师执业胜任特征7个维度出现的频次经归一化处理后,最终确定了各维度在该模型中的权重。3.运用所构建的福建省中医医院中医医师执业胜任特征模型对目前福建省中医医院中医医师的执业胜任能力现状进行评价,研究发现福建省中医医院中医医师的各维度能力均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应特别点出的是中医临床技能有待进一步巩固提高;中医医师在医学信息收集检索方面的能力能力尚欠缺;中医医师对群体健康和国际卫生系统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4.在中医医师胜任特征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合格的与优秀的中医医师不同评价方法与建议,作为中医医师甄选、培养和绩效管理工作的参考。结论:本研究构建了福建省中医医院中医医师执业胜任特征模型,并通过运用其对福建省中医医院中医医师执业胜任能力现状进行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中医医院中医医师执业能力评价机制体制,强调注重内在和外在层面的并重的评价指标设计;通过基于胜任特征的中医医师岗位分析进一步完善中医人才选拔甄选机制;开展更为全面全方位的中医人才的培养工作,以提升中医医院中医医师能力建设。
黄晓兰[10](2012)在《现代教育体制下的名中医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教育发端于西方,中医高等教育学习借鉴了西方医学的教学运行机制,由于两种医学体系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知思维方式差异巨大,探索如何将传统师承教育的精髓融入现代高等教育,推进高校培养更多的名中医,成为当前中医教育工作者较为紧迫的任务之一。200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规划发展中医药院校教育,进行中医临床类招生与培养改革试点。在现代教育体制下探索名中医的培养模式,对于造就一批中医临床名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现代教育体制下的名中医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医高等教育存在问题、名中医成长规律、古代师承教育至现代高等中医教育的培养体制转变、绩效管理运用等分析,结合一些院校正在开展的中医本科师承班、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实践,以及名中医培养工程的探索,对现代教育体制下的名中医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提出构建现代教育体制下名中医培养模式的主要观点是:传统师承与现代教育相融合,发挥学校规范化、系统化教育与师承针对性、实践性、独特性教育的优势;名中医培养与高学历教育相结合,采取分周期、分阶段培养方法;制定名中医培养各阶段绩效计划,提高培养目标实现的效率。
二、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新一代的名医——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李振吉副局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新一代的名医——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李振吉副局长(论文提纲范文)
(1)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思考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度重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
1.1 启动拜师会设立继承工作组 |
1.2 完善并制定相关制度 |
1.3 提供各项支持、严格经费管理 |
2 注重过程管理 |
2.1 日常管理、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半年总结、年度总结考核相结合 |
2.2 师承教育与学院教育相结合,体现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势 |
2.3 各名医工作室之间游学注重经典学习 |
3 学位衔接明确,丰富了师承工作与学位培养的相关性 |
4 师承工作成效明显 |
5 积极探索,充分利用师承教育特点,做出本院教育特色 |
(3)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的精细化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流派传承工作室发展现状及问题 |
1.1 认识不到位 |
1.2 缺乏专门管理团队 |
1.3 传承人员培养效果不佳 |
1.4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
1.5 流派宣传力度不够 |
2 精细化管理在平乐郭氏正骨流派传承工作室管理中的实践应用 |
2.1 提高认识,组织完善 |
2.2 目标明确,策略得当 |
2.3 多法并举,分类培养 |
2.4 科学管理,制度先行 |
2.5 文化浸润,宣传有力 |
3 总结 |
(4)中医骨伤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培养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多元化培养模式,提高中医骨伤科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 |
2 传承名老中医经验,熟读经典,培养中医临床思维 |
3 跟师临诊,集验累方,提升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
3.1 强调中医骨伤科优势病种,着重提高中医辩证论治思维 |
3.2 加强骨伤科各种诊疗技术,强化临床实践技能 |
3.3 名老中医指导,提升中医骨伤研究的临床实践能力水平 |
4 践习并重,慎思笃行,强化病房管理能力 |
5 讲练合一,挖掘新知识,培养优秀中医骨伤科人才 |
(5)基于状态辨识原理的名老中医经验智能传承共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现状 |
1.1 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 |
1.2 名老中医经验智能化挖掘 |
1.3 名老中医传承系统构建 |
2 名老中医传承共性技术研究 |
2.1 术语规范研究 |
2.2 统一辨证理论框架研究 |
2.2.1 以“中医基础理论-状态辨识”为基础的中医知识图谱构建 |
2.2.2 名老中医个性化经验与共性技术的关系 |
2.3 名老中医智能传承云平台 |
2.4 创新的社会服务模式 |
3 结语 |
(6)基于师承教育模式构建中医门诊教学规范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门诊教学工作主要问题之反思 |
1.1 保障措施不力,带教意识薄弱 |
1.2 求学态度不专,接诊能力未逮 |
1.3 跟师问道单一,临证思维受限 |
1.4 质控管理缺失,考评体系欠备 |
2 构建师、生、校、院四方并行的中医门诊教学规范探讨 |
2.1 门诊教学培养临床思维、传授特色技术、提高岗位胜任力 |
2.1.1 以建立门诊教学目标责任制为首务 |
2.1.2 以培养中医临床思维为首要 |
2.1.3 以提高岗位胜任能力为宗旨 |
2.1.4 以临床问题为导向 |
2.2 跟诊尊师重道守纪,注重岗位技能培训,凝练传承学术思想 |
2.2.1 铸造跟师临证艺成的基石 |
2.2.2 注重提高岗位技能 |
2.2.3 继承发扬中医技术专长 |
2.2.4培养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 |
2.2.5 构建高尚医学人文精神道德 |
2.3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全面实施门诊教学质量管理系统 |
2.3.1 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及实施系统 |
2.3.2 设立全院中医示范教学门诊 |
2.3.3 全面推行中医门诊导师负责制 |
2.3.4 协调课程教学形式,扩大师承导师队伍 |
2.3.5 完善中医门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
2.3.6 优化中医门诊教学考核评估系统 |
2.3.7重视医德医风建设与考核 |
2.4 督导评价中医门诊教学,提升门诊教学质量 |
2.4.1 建立健全教学督导体系和章程 |
2.4.2 督导保障“教学门诊”质量 |
3 总结 |
(7)国医大师谈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1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
2 修身养心,不作妄劳 |
3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
(8)名医传承是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要举措——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李振吉教授(论文提纲范文)
名医传承得到高度重视 |
名医传承四大目标 |
坚持中医临床原创思维 |
取得多项阶段性成果 |
名医传承百花齐放 |
专家简介 |
(9)基于胜任力特征模型的福建省中医医院中医医师执业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中医药人力资源的现状研究 |
1.2.2 胜任力及胜任力特征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 |
1.2.3 胜任力及胜任力特征模型在医疗卫生、医学教育领域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中医医师岗位胜任力理论及研究进展 |
1.4.2 福建省中医医院中医医师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
1.4.3 运用构建的胜任特征模型对福建省中医医院中医医师胜任能力进行调查评价 |
1.4.4 结合胜任特征模型与评价结果提出提高福建省中医医师执业胜任能力的意见和建议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文献检索与分析法 |
2.2 专家咨询法 |
2.2.1 专家访谈和交流 |
2.2.2 专家问卷测评 |
2.3 行为事件访谈法 |
2.4 问卷调查法 |
2.4.1 调查对象医院选择 |
2.4.2 调查样本量的估算 |
2.4.3 抽样方法及选择标准 |
2.4.4 调查内容 |
2.5 调查研究过程与质量控制 |
2.5.1 问卷发放和回收 |
2.5.2 问卷的整理和数据的录入 |
2.6 统计分析法 |
2.7 研究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福建省中医医院中医医师执业胜任力模型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1 模型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3.1.2 模型指标体系的筛选 |
3.1.3 模型指标体系的确定 |
3.2 福建省中医医院中医医师执业胜任力模型指标体系验证 |
3.2.1 福建省中医医院中医医师执业胜任能力调查的基本情况 |
3.2.2 模型指标体系内部一致性检验 |
3.2.3 模型指标体系区分效度检验 |
3.3 福建省中医医院中医医师执业胜任力模型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
3.3.1 模型指标体系一级权重 |
3.3.2 模型指标体系二级权重 |
3.3.3 模型指标体系组合权重 |
3.4 福建省中医医院中医医师执业胜任力现状调查结果 |
3.4.1 模型各维度胜任现状的调查结果 |
3.4.2 模型内各胜任因子现状的调查结果 |
3.4.3 不同职称级别中医医师各维度胜任力现状的调查结果 |
4 讨论 |
4.1 福建省中医医院中医医师岗位胜任力特征模型分析 |
4.1.1 模型外在层面特征基本内容分析 |
4.1.2 模型内在层面特征基本内容分析 |
4.1.3 模型特征基本内容综合比较分析 |
4.2 福建省中医医院中医医师岗位胜任力现状分析 |
4.2.1 各维度执业胜任力现状的评价 |
4.2.2 各维度内部胜任因子现状的评价 |
4.2.3 区分职称级别中医医师各维度胜任力现状的评价 |
4.3 福建省中医医院中医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评价体系运用分析 |
4.3.1 合格的中医医师评价体系运用分析 |
4.3.2 优秀的中医医师评价体系运用分析 |
5 政策建议 |
5.1 合理中医医师岗位执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指标设置 |
5.2 鉴别性地运用中医医师执业胜任力模型评价体系 |
5.3 更为全面地开展中医医师培养工作 |
5.3.1 以中医医师执业胜任特征为导向进行培养课程设置 |
5.3.2 加强中医经典着作学习和培育 |
5.3.3 强化中医诊疗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 |
5.3.4 注重攫取信息能力的培养 |
6 创新与不足 |
6.1 创新 |
6.2 不足 |
6.3 研究建议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10)现代教育体制下的名中医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1.探讨现代教育体制下的名中医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
2.构建现代教育体制下名中医培养模式的切入点 |
3、名中医培养模式相关研究的现状及本论文的研究路径 |
第一章 高等中医教育模式亟待创新 |
第一节 高等中医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 毕业生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
二、 名中医培养的现实困惑 |
第二节 传统师承与现代教育两种中医培养方式比较 |
一、 传统中医师承是培养名中医的有效途径之一 |
二、 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有利于提高名中医的培养效率 |
第三节 现代名中医培养模式在本科师承班的实践中“破冰” |
一、 中医本科师承班的创新做法 |
二、 中医本科师承班的成效及意义 |
第二章 名中医成才规律与培养模式新探 |
第一节 现代名中医的成才超越了单纯的师承教育形式 |
一、 现代名中医求学之路多元化 |
二、 超越单纯的师承教育形式 |
第二节 先学校后师承成为培养当代名中医的重要路径 |
一、 先学校而后师承的比例逐步提升 |
二、 当代名中医成长规律带来的启示 |
第三节 名中医培养模式的关键点 |
一、 中医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得益彰 |
二、 中医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相得益彰 |
三、 中医临床实践与中医思维训练相得益彰 |
第三章 中医教育体制转换与模式的实践 |
第一节 名中医培养教育体制的转换 |
一、 培养教育体制的两次转换 |
二、 近代中医学校教育体制转换中形成的特征 |
三、 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体制转换中形成的特征 |
第二节 现代教育体制下的培养模式实践之一——创新实验区 |
一、 高等中医院校创新实验区的总体构想 |
二、 对创新实验区的利弊分析 |
第三节 现代教育体制下的培养模式实践之二——名中医培养工程 |
一、 名中医培养工程与高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 |
二、 高等中医院校名中医工程的探索 |
三、 高等中医院校名中医分阶段培养周期及方式的构想 |
四、 高等中医院校名中医工程的机制创新 |
第四章 绩效管理与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
第一节 对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
一、 传统师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于学生志向明确 |
二、 现代名中医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推行绩效管理 |
第二节 模式中的绩效管理运用 |
一、 变名中医培养的工作计划为名中医培养的绩效计划 |
二、 制定以名中医培养为导向的绩效评价 |
三、 完善以名中医培养为导向的绩效沟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四、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新一代的名医——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李振吉副局长(论文参考文献)
- [1]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思考与探索[J]. 董巧稚,李岩,谭超,崔晓云.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30)
- [2]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医传承工作站构建方法研究[J]. 于琦,李宗友,李敬华,张竹绿,李菲,黄燕.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21(03)
- [3]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的精细化管理[J]. 叶艳蓉,张虹. 中国医药科学, 2021(02)
- [4]中医骨伤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培养模式探讨[J]. 李远峰,任树军,柳迪,姜益常,徐炜明,宋寒冰. 中国医药导报, 2021(01)
- [5]基于状态辨识原理的名老中医经验智能传承共性技术研究[J]. 周常恩,赵文,许鸿本,李文友,雷黄伟,徐佳君,杨朝阳,李灿东. 天津中医药, 2020(12)
- [6]基于师承教育模式构建中医门诊教学规范之探讨[J]. 姚文强,汪悦,张擎,包桉冰,韩旭. 中国医药导报, 2020(22)
- [7]国医大师谈养生[J]. 邓潇.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53)
- [8]名医传承是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要举措——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李振吉教授[J]. 潘锋. 中国医药导报, 2019(30)
- [9]基于胜任力特征模型的福建省中医医院中医医师执业能力研究[D]. 王秉姝. 福建医科大学, 2018(09)
- [10]现代教育体制下的名中医培养模式研究[D]. 黄晓兰.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2)
标签:中医论文; 胜任力论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论文; 中医师承论文; 名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