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动空间变异性论文-陈之毅,曹光晔

地震动空间变异性论文-陈之毅,曹光晔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动空间变异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震动空间变异性,行波效应,相干效应,沉管隧道

地震动空间变异性论文文献综述

陈之毅,曹光晔[1](2018)在《考虑地震动空间变异性的沉管隧道纵向动力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研究表明,地震动空间变异性对于长大结构的地震响应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动力时程分析法,以港珠澳沉管隧道为背景,研究了行波效应以及相干效应对沉管隧道纵向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考虑地震动空间变异性将会导致沉管隧道在地震作用下的轴力、弯矩以及GINA止水带的变形量有很大的增加。此外,考虑行波效应时,采用不同的行波波速会对沉管隧道的地震响应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行波波速的增大,沉管隧道的动力响应先增大后减小。在考虑相干效应时,采用的相干模型的相干性强弱会对结果有很大的影响,相干性越弱,沉管隧道在地震作用下的轴力、弯矩以及GINA的变形量越大,反之,则越小。(本文来源于《结构工程师》期刊2018年S1期)

马杰[2](2017)在《分层圆弧场地地下空间变异性地震动生成理论与程序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其中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2/3,大部分地区位于山地-丘陵地带。尤其是我国的西南区域,地形更为复杂多样。大量地震记录表明,局部地形因素对结构的地震响应具有较大影响,特别是需要考虑地震动空间变化效应的长跨结构,如大跨桥梁、地下管道等。众多学者对地形因素对结构的地震动态响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然而目前大多数研究都假定场地为单一介质,但实际工程中的场地往往呈现为非均匀介质的层状特性。相对于单一介质场地,地震波在层状介质的交界面上会发生折射与反射,这就导致了层状介质场地在地震激励下会产生与单一介质场地完全不同的动态响应,尤其在峡谷场地,凹陷地形对地震波具有扩散作用,从而使得近地波场中的散乱散射波成分大大增加。因此,对层状场地在地震激励下的动态响应进行研究具有迫切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层状非均匀介质圆弧形峡谷为研究对象对结构地下多点地震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克服了传统“均匀介质”和“分层不穿越峡谷”前提的局限性,推导得到了双层圆弧形峡谷在平面SH波入射下的散射频域解;利用从水平地表到峡谷表面再到地下土层的传递函数,通过两次传递得到峡谷地下目标功率谱和反应谱;并对双层非均匀介质圆弧形峡谷地下多点地震动进行了模拟,通过数值实例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2)突破了上述“分两层穿越峡谷”这一理论前提约束,推导得到了任意层状穿越圆弧形峡谷在平面SH波入射下的散射频域解,因此更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普遍性。利用从水平地表到峡谷表面再到地下土层的传递函数,通过两次传递得到峡谷地下目标功率谱和反应谱;给出了考虑圆弧形场地“平-凹”相关性的相干函数模型及其具体推导过程。最后,基于上述理论和方法,开发了考虑圆弧分层场地的地下地震动模拟代码程序,并通过数值算例给出了模拟结果与目标(功率谱、反应谱和相干函数)的拟合对比,进一步验证了该模拟理论和程序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1-01)

蒋蓉[3](2012)在《地震动空间变异性建模以及对桥梁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地震动空间变异性建模以及对桥梁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对比研究两种多点地震动模拟方法,Deodatis方法和Vanmarcke方法,选择后者,基于调幅后的强震记录El Centro(1940)波和Kobe(1995)波,合成多点地震动。然后,对比叁种非一致激励分析方法,相对运动法、大质量法和大刚度法,选择能与相对运动法获得一致地震响应,并能方便应用于程序的大质量法输入模拟的地震动。通过在连续刚构桥、悬索桥和多跨桥梁上的应用,探讨了空间变异性对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完成的主要内容如下:(1)分两种相干性模型(与规定时程的相干性和累积已合成时程的相干性),对比Deodatis方法和Vanmarcke方法合成的地震动的波形和波强度,探讨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研究结果表明:Vanmarcke方法能克服工程实践中使用强震记录时对空间变异性考虑不够充分的缺点,可为实际工程的抗震设计提供所需的输入地震动。(2)介绍了叁种常用的多点激励分析方法,即相对运动法、大质量法和大刚度法,研究叁种方法的差异与实用性,以某多跨桥梁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叁种方法的数值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大质量法能够获得与传统的精确方法-相对运动法一致的结构响应,而大刚度方法则不能。(3)针对目前桥梁抗震分析中对空间变异性考虑不充分这一情况,将Vanmarcke模拟方法合成的考虑完全空间变异性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应用于叁个有限元模型(连续刚构桥、悬索桥和多跨桥梁),数值结果表明:桥梁地震反应分析中,行波效应只是空间变异性的一项因素,不能完全代替空间变异性的影响,忽略其余效应的影响将低估桥梁结构的地震响应,这对结构的抗震设计是偏于危险的。(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期刊2012-03-01)

武芳文,赵雷[4](2009)在《地震动空间变异性对千米级斜拉桥结构随机地震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随机振动理论,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为背景,对超大跨度斜拉桥在随机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展开研究,详细分析地震动空间变化特性对千米级斜拉桥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干效应对主梁纵向弯矩影响比较大,尤其是中跨部位;而局部场地效应相对影响较小。对于主梁轴力而言,行波效应影响较为显着,主梁轴力的最大值增大约70%之多,但对竖向剪力并无突出影响。与一致激励比较,行波效应使得跨中竖向位移均方根增大约74%,相干效应为60%,而局部场地效应为13%。对于不同的内力和位移响应,地震动空间变化特性的影响程度和规律不尽相同,必须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09年05期)

史小伟,李黎,杨军,夏正春[5](2006)在《地震动空间变异性对大跨刚构桥地震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导致地震动空间变异性的原因主要包括几何不相干性效应和行波效应。文章首先根据O.Ramadan等人提出的方法合成地震位移波,然后对沪蓉国道上龙潭河大桥进行了抗震时程计算,对地震动空间变异性各个主要因素的单独影响、综合影响分别进行了系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与一致激励相比较,地震动的空间变异性对龙潭河大桥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具有较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06年01期)

王航,杨庆山[6](2004)在《地震动的空间变异性对多支承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导致地震动空间变异性的原因主要在于:几何不相关性效应、行波效应、局部场地条件效应。利用时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单跨框架结构和美国LasVegas市区内某24跨立交桥的简化模型,对地震动空间变异性叁个主要因素的单独影响、综合影响分别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动的空间变异性改变了一致激励下结构的动力反应,并且引入了一致激励情况所不存在的拟静力反应,对结构的总反应具有很大的影响。与较激励的情况相比,结构的反应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这依赖于结构上截面位置、场地条件和所采用的地震动时程样本。(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04年01期)

地震动空间变异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其中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2/3,大部分地区位于山地-丘陵地带。尤其是我国的西南区域,地形更为复杂多样。大量地震记录表明,局部地形因素对结构的地震响应具有较大影响,特别是需要考虑地震动空间变化效应的长跨结构,如大跨桥梁、地下管道等。众多学者对地形因素对结构的地震动态响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然而目前大多数研究都假定场地为单一介质,但实际工程中的场地往往呈现为非均匀介质的层状特性。相对于单一介质场地,地震波在层状介质的交界面上会发生折射与反射,这就导致了层状介质场地在地震激励下会产生与单一介质场地完全不同的动态响应,尤其在峡谷场地,凹陷地形对地震波具有扩散作用,从而使得近地波场中的散乱散射波成分大大增加。因此,对层状场地在地震激励下的动态响应进行研究具有迫切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层状非均匀介质圆弧形峡谷为研究对象对结构地下多点地震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克服了传统“均匀介质”和“分层不穿越峡谷”前提的局限性,推导得到了双层圆弧形峡谷在平面SH波入射下的散射频域解;利用从水平地表到峡谷表面再到地下土层的传递函数,通过两次传递得到峡谷地下目标功率谱和反应谱;并对双层非均匀介质圆弧形峡谷地下多点地震动进行了模拟,通过数值实例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2)突破了上述“分两层穿越峡谷”这一理论前提约束,推导得到了任意层状穿越圆弧形峡谷在平面SH波入射下的散射频域解,因此更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普遍性。利用从水平地表到峡谷表面再到地下土层的传递函数,通过两次传递得到峡谷地下目标功率谱和反应谱;给出了考虑圆弧形场地“平-凹”相关性的相干函数模型及其具体推导过程。最后,基于上述理论和方法,开发了考虑圆弧分层场地的地下地震动模拟代码程序,并通过数值算例给出了模拟结果与目标(功率谱、反应谱和相干函数)的拟合对比,进一步验证了该模拟理论和程序的合理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动空间变异性论文参考文献

[1].陈之毅,曹光晔.考虑地震动空间变异性的沉管隧道纵向动力响应分析[J].结构工程师.2018

[2].马杰.分层圆弧场地地下空间变异性地震动生成理论与程序开发[D].天津大学.2017

[3].蒋蓉.地震动空间变异性建模以及对桥梁结构的影响[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

[4].武芳文,赵雷.地震动空间变异性对千米级斜拉桥结构随机地震反应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

[5].史小伟,李黎,杨军,夏正春.地震动空间变异性对大跨刚构桥地震反应的影响[J].公路交通科技.2006

[6].王航,杨庆山.地震动的空间变异性对多支承结构的影响[J].世界地震工程.2004

标签:;  ;  ;  ;  

地震动空间变异性论文-陈之毅,曹光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